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荷尔德林的颂歌 《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 张振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18-5-1 精装 9787100159173

具体描述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译著: [德]特拉夫尼著,《海德格尔导论》(第一译者),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发表论文: 1,“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早期希腊思想——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载于《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 2,“试论黑格尔《安提戈涅》解释”,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同时收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5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海德格尔全集第39卷《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系海德格尔1934/35年冬季学期弗莱堡讲课稿。 海德格尔一向推崇诗歌,认为思想和诗歌是技术时代两种通达本真生活的基本方式。思想与诗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切近语言的本质。在对诗歌作品的解读中,荷尔德林毫无疑问占据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西方思想另一开端中的先行者。当下时代必须首先学会倾听荷尔德林的诗才有可能展开一个新的未来。 海德格尔一生开设过三次解读荷尔德林的课程,本卷作品是第一次解读。同时,本卷也是海德格尔纳粹校长事件后第一次转向诗歌作品。本卷和同时期的《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艺术作品的本源》(都已有中译本,前两种由商务出版)具有紧密关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政治失败后的思想变化,本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分别讨论了诗歌与语言,基本情绪,诗人作为半神,作为存在之核心机制的争执等问题,并且第一次以系列的方式解读了赫拉克利特残篇。

用户评价

评分

##啊不好意思 因为先看的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和通向语言途中 在看这个有点重复(审美疲劳)了 虽说也有不同之处 leidenschaft啊 已然源起啊 几乎无法揭示啊 诗翻译的也不错 但稍微有点啰嗦了

评分

比那些涉及到荷尔德林的讲稿和《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看上去要更连贯、专注、绵长,进而,这种连贯其实是文本自身精确严格性的派生表现。什么?一个讲解诗的文本竟是严格的?岂止呢!它恰恰是严格之中最严格的,精确之中最精确的…若你像我一样,被移入了这一自身对话般的文本的(基本情调-)力量之域。 对(非人的)基本情调的严格召唤、冒险塑形,令人几乎嗅见了老海所有作品下的深海之阀、漩涡之眼~~——是的,若你像我一样,不期而至地被移入了那种不属己的、神圣哀恸着的窘迫(-情调),不得不去承受比不幸还更沉重的 幸福…… 你便正置身于它的同调中心。

评分

评分

##因为是讲稿所以条理很清晰。海笔下的荷尔德林像是避雷针,即使在晴天也向着高处和尖端聚集着对将来之雷电的期待和准备。已然逝去的雷霆了无踪影,避雷针的持守却在思念中仍对其有所保存。使其能够挺立与接收的大地也在这种挺立与接收中被打开。

评分

##? 原文载于:《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3期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解读。这一讲课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如何生成并得到维系的。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对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诗人被海德格尔称为“半神”,他处身于神性领域和民众之间。诗人通过自己...  

评分

评分

##荷尔德林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