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

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克光,张家礼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中医经典
  • 历代医书
  • 张仲景
  • 中医养生
  • 中医临床
  • 中医药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99284
版次:2
商品编码:10012018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是在原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国内有关《金匮》语译本、教学参考之长和作者们的教学经验,着力于对原文精髓加以深入阐析,故名为《金匮要略译释》,第二版对一版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补充、更正或修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首先对林亿等撰写的《金匮要略方论序》进行“注释”,然后[语译],并示以[提要],特别对原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深入[阐析],引用有代表性的[选注],之后对有关内容用[按语]发挥,篇末又结语。全书附录有方剂索引、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简表、[选注]书目。
  全书条理清晰,解析透彻,阐述详明,引文严谨,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金匮要略方论序
绪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瓜萎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瓜蒌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附方】
《外台》牡蛎汤
《外台》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外台》柴胡桂姜汤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头风摩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千金》三黄汤
《近效方》术附汤
崔氏八味丸
《千金》越婢加术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精彩书摘

【提要】叙述心中风的症状。
【阐析】心主火热而为阳脏,风为阳邪,阳邪干及心包,则心中蕴郁火热之邪,蒸越于外,故见微微发热;风热内盛,壮火食气,气液耗伤,精神疲困,不欲起立行动;风热内扰,由心包通过胃络干及胃府,化燥伤津,胃中失濡则烦躁嘈杂;胃中风热盘踞则胃失和降,食入则火势愈盛而上逆呕吐。
历代医家对本条的不同看法,有谓火热上壅者;有谓心火与胃脘痰饮同时致病者;有谓心中阳热激动胃气,胆汁上逆者;陆渊雷提出此条实为“胃中风”者,均可供参考。
【选注】曹家达:按此为风邪袭肺,吸动心阳之证,心阳随卫气外泄,故翕翕发热,热伤气,故无气以动而卧不能起,心营虚,故嘈杂似饥,胃底胆汁,为风阳吸而上逆,故食入即呕吐。(《金匮发微》)
陆渊雷:《千金》心脏门,作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此条颇似半夏泻心汤之证,当是胃病,非所谓心中风也。下二条同。古人多误胃病为心病,仲景亦称胃为心下是也。(《金匮要略今释》)
【按语】此条治法,曹家达谓“当用防风、黄芪以泄风,大黄、甘草以降逆,不治风而风自愈。若用羚羊角以熄风、犀角以凉心则失之矣”。可供临床参考。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嗽①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②。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九)
【注释】①瞰(dàn啖):吃的意思。
②蛊注:病证名。发作时心腹烦懊而痛,甚则流注传染致死。详见《诸病源候论·蛊注候》。本条“譬如蛊注”,形容痛如虫咬之状。“蛊”是毒虫,“注”是传染。
【语译】心脏受了寒邪的侵袭,病人痛苦,好像吃了大蒜似的,病情严重的,心痛牵引到背部,背痛牵引到心胸,好比蛊注病益虫啃咬一样。有的病人脉象浮,不因服药而自己呕吐,病就可以痊愈。
【提要】论述心中寒的症状及预后。
【阐析】寒为阴邪,心中有寒邪凝滞,阳气郁结,心火闭敛于内,有如食辛辣味浊的薤蒜一样,产生似痛非痛、似热非热等感觉,故曰“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瞰蒜状”。病情重者,阴寒上盛,心阳闭阻,无力鼓运气血,胸背前后气机闭塞不通,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难以忍受,犹如益虫啃咬之状。“其脉浮者,自吐乃愈”,说明病在上焦,邪入未深,待心阳渐复,阴寒有外出之转机,如果病者不因服药而自己作吐,则阳气伸展,邪从上越,故当愈。
历代医家对本条注释,以程林较确切。其他注家,各有侧重。周扬俊认为本条犹胸痹病,曹家达简言之为“乌头赤石脂丸证”;郑艺文认为本条“心中常指胃,或胸中”。(《金匮要略浅释》);高学山则以虫蛀证解释原文;陆渊雷认为此条属"胃中寒"的病变。陶葆荪对原文"自吐乃愈"作了深刻阐述;黄元御从五行生剋角度注释。均可供参考。
【选注】程林:《内经》曰:心恶寒者,寒邪干心,心火被敛而不得越,则如瞰蒜状而辛辣,愦愤然而无奈,故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之注也。若其脉浮者,邪在上焦,得吐则寒邪越于上,其病乃愈。(《金匮要略直解》)
陶葆荪:自吐乃愈的“自”字,是指病者自己作吐,还是指医者吐之……仲景提示我们在临床时,一症在手,需要四诊结合,判别邪正虚实、邪位浅深所透露的病机怎样来决定处理。例如此症既有如瞰蒜状,是表示欲吐的征象,加以邪在上焦之上的浮脉,更有欲吐将吐的情势,似此就应该等待些时,暂勿与吐药,等待机输自传,排邪上出,一吐可愈。假如予以些时等待,还久之不能吐出,就知道转输机能不够,又需要设法用药物来帮助涌吐了。怎样处理,仲景虽未详说,临床时可举一反三。(《金匮要略易解》)
……

前言/序言


《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 是一部旨在系统解读和阐释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学术性著作。本书并非对《金匮要略》原文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医学思想、辨证论治体系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力求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解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译释”的精髓: “译”: 针对《金匮要略》原文中可能存在的古奥文辞、晦涩概念,本书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释义。这不仅包括字面意义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蕴含的医学理念、病机病理的阐述。通过“译”,原文的精髓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更容易为现代读者所接受。 “释”: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释”不仅仅是解释,更是深入的分析、阐发与拓展。本书会对《金匮要略》中的每一个病证、每一首方剂、每一个治法进行细致的剖析,力求揭示其组方意图、药物配伍规律、临床应用指征以及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对于一些重要的医理、论断,本书会结合历代医家的注疏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展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结构设计与内容重点: 本书以《金匮要略》的原篇章为基础,逐一进行译释。每一篇的解读都力求做到: 1. 原文呈现与注音: 清晰呈现《金匮要略》原文,并提供准确的注音,方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语音语调。 2. 白话释义: 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其字面意思。 3. 核心概念辨析: 针对原文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如“本虚标实”、“虚实寒热”、“三焦”、“六淫”、“七情”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辨析,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理论框架。 4. 病证论治解析: 对《金匮要略》中的每一个病证,如“痉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胸痹”、“心痛”、“腹满”、“呕吐”、“泄泻”、“霍乱”、“痢疾”、“黄疸”、“疟疾”、“水气”、“痰饮”、“咳嗽”、“喘息”、“肺痿”、“肺痈”、“消渴”、“肾著”、“水肿”、“胀满”、“积聚”、“癥瘕”、“血崩”、“带下”、“妊娠”、“产后”等,进行深入的辨析。这包括: 病因病机: 阐述该病证的根本原因和病理机制。 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该病证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辨证要点: 提炼出区分不同证型、准确辨证的关键要素。 治法方药: 详细解读原文所载的治疗原则、治法方略以及具体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对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炙甘草汤、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导赤散、补中益气汤、当归芍药散、肾气丸、桂枝茯苓丸等,将进行重点讲解,挖掘其配伍精义和临床应用经验。 5. 医理挖掘与理论升华: 在解读具体病证和方剂的同时,本书将注重挖掘《金匮要略》中所体现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中西医结合的潜在联系(如对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借鉴与启发),以及其在历代中医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6. 临床指导价值: 本书旨在将《金匮要略》的宝贵临床经验转化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通过深入的译释,帮助读者掌握经典方药的临床应用技巧,提高辨证施治的水平,并能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 本书的目标读者: 中医学专业学生: 作为学习《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对经典原著的扎实理解。 中医执业医师: 为临床医师提供深入学习和复习经典的机会,提升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 中药学研究者: 为研究中药药理、炮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中医药爱好者: 为对中华传统医学充满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深入了解经典、掌握中医理论的便捷途径。 《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入的解读、清晰的阐释,致力于成为读者理解和掌握《金匮要略》这部伟大医学典籍的得力助手,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它的“译释”二字吸引。我一直觉得,古籍晦涩难懂,如果能有一本既保留原貌又通俗易懂的译释本,那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手后,我发现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翻译,而是深入剖析了原文的语境、作者的思路,甚至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了一些补充说明。比如,书中对于“痰饮”、“水气”等概念的解释,就非常清晰,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古老病证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而且,作者在译释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追求“信达雅”,而是以“传神”为目标,力求将张仲景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加减变化等方面的详细阐述,这就像是在给每位方剂“画像”,让我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它,理解它。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并没有回避原著中的一些难点和争议,而是采用了严谨的考证和多方面的解读,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金匮要略》的博大精深。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凭目前已读的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对中医事业的热忱。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旅行的人,尤其喜欢去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感受那里的人文风情。这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金匮要略》更是其中的精华。这本书的译释,就像是在我眼中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智慧。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联想到了旅途中所见过的那些古老的村落和民间疗法。译释部分用了很多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些病症在身体上的表现,这让我想象到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身体的反应来认识疾病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论述,这让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变迁,但人类身体的许多基本需求和反应是共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体智慧的哲学读物,它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医学专业术语,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和人文关怀,足以让我感受到它巨大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者,对各种古代医学典籍都有涉猎。《金匮要略》作为“医圣”张仲景的另一部传世巨著,其学术价值自不必说,但原著的解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译释过程中,展现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和深厚的中医理论修养。他对原文的解读,不仅准确传达了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蕴含的医学思想和哲学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考证,以及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比较,这为我们理解《金匮要略》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书中对一些方剂的组方原理和药物配伍的分析,也十分精辟,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其内在逻辑。虽然我本身对临床医学的关注度不如对古籍本身,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深度,依然让我深受启发。它不仅是一本供普通读者阅读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值得专业研究者参考的学术著作。

评分

我从事的是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行业,虽然不是直接的临床医生,但对中医理论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与药材应用密切相关的经典著作。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解读,更是将理论与实际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对许多经典方剂的药物组成、炮制方法以及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源头上去理解这些药物为何会被选中,它们的药性如何发挥作用。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药材使用说明书”的升级版,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所种植和加工的药材在古方中的重要性。而且,译释部分对于方剂的加减变化,也让我了解到同一味药材在不同配伍下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这对于我优化种植和加工工艺,提升药材的临床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药材如何组合成威力无穷的方剂,去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是多维度的,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医理论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中药材的认知和运用水平。

评分

自从上次中医体检,大夫建议我针对性地调理一下身体,便开始在各种中医典籍里寻找答案。一开始,我对《金匮要略》这个名字颇有微词,觉得听起来就很高深,怕自己理解不了。但架不住身边有经验的老中医强烈推荐,说这是“方证辨证”的鼻祖,临床价值无可比拟,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入了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这绝对不是一本敷衍之作。虽然我并非专业科班出身,但书中的注释详尽,语言也力求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逐步领略到原著的精妙之处。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病证和方剂,更重要的是解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病证,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剂,以及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原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热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演变和临床应用的案例分析,这些都让我觉得中医并非刻板的理论,而是充满智慧和灵活性的实践艺术。当然,这本书的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反复琢磨,但每一次的理解和领悟,都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也更加坚信,这本书是我踏入中医殿堂的绝佳启蒙。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针灸推拿师,在学习过程中,《金匮要略》是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原著确实有些难以理解。后来,一位资深同行向我推荐了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说这本书的译释非常贴近临床,对我们初学者很有帮助。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所打动。书中不仅对《金匮要略》的原文进行了详细的译释,更重要的是,它将书中的病证与我们日常接诊的患者情况进行了类比,甚至还给出了一些针灸推拿的思路和方法。比如,书中对“跌仆损伤”、“筋骨疼痛”等病症的论述,让我对这些临床常见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病灶,制定治疗方案。译释部分对穴位和经络的阐述,也更加清晰,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法的解读,以及作者结合现代研究的补充说明,这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地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指导我实践的“秘籍”,它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具体化,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热衷于传统养生的中年女性,平时也会阅读一些中医养生方面的书籍。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是我在一次养生讲座上被提及的,讲座嘉宾极力推崇此书对理解身体运作规律的帮助。抱着好奇的心态购入,翻阅后发现,这本译释本确实不同凡响。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养生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关于身体内部失衡所产生的各种“不适”,并提供了具体的调理思路。书中对于“水湿”、“痰饮”等概念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许多身体水肿、乏力等症状的根源。译释部分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在理解那些古老病名时,不会感到生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饮食宜忌”和“起居调适”的建议,这些都与现代养生理念不谋而合,但又有着更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撑。这本书让我觉得,养生不仅仅是吃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身体的信号,并根据身体的内在需求进行调整。它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从古籍中汲取灵感。这次接触《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是源于我对中医“方证辨证”的独特魅力感到好奇。这本书的译释,远超我之前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翻译,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解码”。作者在译释的过程中,不仅解释了词语的本意,还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辨病”与“辨证”区别的阐述,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髓。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桂枝汤”、“麻黄汤”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析,包括药物的药性、配伍原理、临床应用等,这就像是在给我上一堂生动的“方剂学”公开课。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挖掘,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探讨,这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思想的深度。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打开了我对《金匮要略》的全新认知,更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

我是一名年近花甲的老人,年轻时身体还算硬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小毛病也逐渐显现,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让我在吃西药和看中医之间摇摆不定。听邻居说《金匮要略》是一本关于“杂病”的宝典,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了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一开始,我担心文言文会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译释非常到位,通俗易懂,就像是把一本古老的医书,变成了一本我能读懂的“健康指南”。书中对很多常见病症的描述,都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一些关于“咳喘”、“泄泻”、“水肿”的论述,都非常贴切。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病症的治疗方剂,都有详细的解释,以及如何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我虽然不敢自己随便用药,但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大夫给我开的方子,知道它们为什么适合我,以及我身体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神秘莫测,而是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它让我觉得,即便是上了年纪,我们依然可以积极地去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过《金匮要略》,但当时感觉很多地方理解起来吃力,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毕业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老师推荐了这本《金匮要略译释(第2版)》,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自己已经有基础了。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本书的译释,简直是“解牛刀”,把《金匮要略》中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晦涩文字,变得清晰易懂。它不仅仅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更重要的是,它解读了每个病证背后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方剂的组方思路和药物的君臣佐使。这种深度的解析,让我茅塞顿开,很多以前模模糊糊的概念,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书中的配图和图表也相当精美,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复杂的概念,这对于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帮助尤其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反复强调和深入阐释,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的灵魂所在。这本书无疑是我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准确地运用《金匮要略》的理论指导临床。

评分

书的外皮褶皱,打开就发现有一页破损,再翻翻还有粘在一起的,纸质特别薄。

评分

物流快,服务好,京东购物,贴心!

评分

正版好书,发货速度超快,美中不足的是包装过于简陋:薄薄的一个袋子,致使书籍受损。

评分

这本书很有指导价值!

评分

帮书友买的,活动加券,书好价廉,物流快,京东买书是一大享受!

评分

非常不错,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是我想要的,好好好。

评分

帮别人买的。。。应该还可以吧?

评分

正版好书,发货速度超快,只是包装简陋,导致书籍磨损,需改进包装,不能只是个塑料袋子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