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探寻古罗马文明》展示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后5世纪的古罗马文明的各个方面。作者活泼又不失严谨地讲述了罗马社会是如何在政治、军事、宗教、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影响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欧洲的。书中有十余幅古罗马地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了罗马版图从最强盛时期经过拜占庭时期到最后西方战胜罗马的过程。这最能说明罗马帝国的兴衰,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序言
地图列表
插图列表
表格列表
第一章 共和国和帝国
大事年表
主要人物
皇帝
社会结构
统治机构
税务与财政
法律
阅读书目
第二章 军事
军团沿革
军团编号和驻地
军团建制
同盟翼军
罗马驻军
辅军
水师
服役情况
实战
武器和装备
荣誉
营盘、堡垒和要塞
边境
阅读书目
第三章 罗马世界的地理797
罗马世界的版图变迁
行省
地名
阅读书目
第四章 城镇和村庄
城镇规划
百分田划分
城镇类型
城镇设施
庄园
花园
建筑师和测绘员
建筑技术
装饰和艺术
农业
阅读书目37D
第五章 旅行和贸易
地图和路线图
道路
桥梁和隧道
里程碑
陆路交通
商船
河流和运河
海盗
港口
商贸
阅读书目
第六章 文献史料
拉丁语
书体
教育
古代文献及著作家
铭刻
人名
数字
阅读书目
第七章 宗教
国家宗教
祭司
男神和女神
宗教仪式5
节日
神秘宗教
无神论
巫术与迷信
宗教建筑
祭祀器物
阅读书目
第八章 经济和手工业
货币制度
物价和通货膨胀
重量和度量标准
手工业61
阅读书目
第九章 日常生活
时间
人际关系
人口
奴隶
饮食
服饰
娱乐
刑罚
医学
哲学
死亡和来世
阅读书目
参考书目
词汇译名对照
精彩书摘
罗马人并非海上民族,在共和国初期没有真正的水师。公元前311年,有一支小规模的三层桨战船水师建成,但之后不久即被摧毁。随后在公元前260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又组建了一支大型船队,主要由五层桨战船及一些三层桨战船组成。公元前256年罗马共有330艘船只,均由来自意大利南部沿海的希腊城市和叙拉古的舟师设计者和造船工匠所造。这支水师在之后几年遭受一系列重创,随后不断重建,据波利比乌斯推测,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损失了大约700艘战船,而迦太基人损失500艘。
公元前200年之后水师开始衰败,罗马便仰赖于来自东地中海的船只,主要是罗德斯(Rhodes)和帕加马两地,并用条约约束它们提供水师武装。公元前1世纪发生的诸多事件——尤其是密特里达提入侵和愈演愈烈的西里西亚海盗侵袭——加速了大型常备水师的组建,并以征用同盟船只为开端。公元前1世纪后期,在安东尼的东方战争(战船是币上常见的图案)以及随后与屋大维的内战中,海上力量尤为重要。
以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亚克兴海战为高潮的内战诸事尤其体现了海上力量对罗马的重要性以及为保护船运而维系一支水师武装的必要性。内战后,奥古斯都对水师进行了合理化改革,维系了一支拥有大型船队的永久性常备水师,最初以尤利乌斯市集(ForumIulu)为基地,后迁至意大利。到公元1世纪初,以米塞努姆和拉文纳为基地的意大利船队无疑是帝国最为重要的水师武装,但远在叙利亚、埃及、毛里塔尼亚、黑海、英吉利海峡、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也组建了船队以适应帝国扩张带来的一些局部的特殊需要。每支船队均分给某一特定行省,它在该省内有一个或更多基地,而且一般以该行省命名,例如潘诺尼亚船队(classisPannonica)。
公元2世纪以后水师逐渐衰落。罗马遂开始重新使用共和国时期为应付某危机而匆忙集结一支水师的方法。公元3世纪初,船队规模逐渐缩小,原有的组织逐渐消失或发生变化。海盗活动和暴徒行径逐渐泛滥。在公元230年仍存在的10支船队中,戴克里先于公元284年称帝时仅余两支意大利船队。地中海周围的行省船队已不复存在,在北部边境精心构建的船队也被小规模的新型船队所取代,后者仅以一个港口为基地,在小范围内巡哨。
在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和李基尼乌斯之间进行的战役中,海上力量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当时并无水师。君士坦丁迅速集结了一支庞大的船队,其中大部分来自希腊,李基尼乌斯则在东部招募了一支船队。这场战役标志着著名的奥古斯都水师的终结,不过两支意大利船队仍在形式上存续到公元4世纪末。它们见于《要职录》(NotitiaDignitatum),但都城迁离罗马时便丧失了“praetoria”的称号。实际上,公元4世纪末并无水师,而公元5世纪时入侵的汪达尔人在西地中海区域获得了制海权并摧毁了西部船队。在有关军队注册的正规条目中再未出现过拉文纳和米塞努姆的船队信息。
公元500年后不久,皇帝们开始着手在君士坦丁堡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以维系他们对东部海域的控制权并为他们重新征服西部提供辅助力量。到公元6世纪中期,他们控制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和黑海。拜占庭水师的强大军力一直保持到公元11世纪。一种新型的战船“dromon”开始投入使用,但原有西部水师的一些传统仍然存在。
前言/序言
本书旨在为罗马历史和考古专业的学生及爱好者提供一种简便的参考工具,这与我们在1982年初版的《英国考古手册》(Handbook of British Archaeology)一书的原则相似。让我们欣喜的是,这部罗马手册的形式十分成功,Facts on File的出版者已将我们最初的想法发展为一整套丛书。
自公元前8世纪罗马还是一个小型聚落时至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时代延续了1200余年。帝国最后被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拜占庭帝国延续多年,处于君士坦丁堡(初称拜占庭)而非罗马的治下。在本书中,我们尽可能一并收录那些与公元5世纪之前的罗马时代相关且有价值和确凿的信息。
本书按主题而未以时间为序划分章节,目的是易于读者对各个专题的理解,不过索引(即“词汇译名对照”)十分全面,便于查找个别词汇。我们对所引用的考古证据和史料证据均加以区分,尽可能选取两种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但行文中并未对史料因素与考古因素加以区分,亦未专设章节阐述考古证据或物件。
某一专题的考察方法通常不止一种,所以可能在几部分中均有涉及。例如,壁画和马赛克可从建筑(建筑技术)或艺术品角度考察。遇此情况,我们会将信息的重复率降到最低。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对各主题加以概述,但尽量为希望对任一专题做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大体来讲,参考资料以常见的概述性英文文献为主,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便于读者对某一专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至于书中出现的技术、史学以及考古方面的术语,我们也尽量给出其在拉丁文中的一般用法。
《璀璨的星河: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序章:仰望星空,追寻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的目光便不曾离开过那片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洒落的钻石,在无垠的黑暗中闪烁着亘古的光芒。它们既是遥远而神秘的存在,也是我们探寻自身起源的引路人。从最早的先民在篝火旁仰望星辰,到如今科学家们架设精密的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渴望与好奇从未停歇。 《璀璨的星河: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追寻宇宙真理的伟大征程。本书并非关于任何特定文明的兴衰,也不是对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描绘。它关注的,是更为宏大、更为根本的命题:我们从何而来?宇宙如何形成?在这浩瀚的星海中,我们是否是唯一的生命?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从大爆炸到第一批恒星 故事的开端,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奇点”。在遥远的过去,我们所知的全部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都蜷缩在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中。然后,在无法想象的一瞬间,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并非我们日常理解的爆炸,而是一种空间本身的膨胀,将一切事物推向四面八方。 在那最初的混沌中,能量逐渐转化为基本粒子,如夸克、电子和光子。随着宇宙的冷却,这些粒子开始结合,形成质子和中子,进而构成了原子核。氢和氦——宇宙中最轻盈的元素,就这样诞生了,它们构成了宇宙最初的气体云。 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巨大的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收缩。密度越来越高,温度也随之飙升。当核心区域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临界点时,氢原子核开始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点亮了第一批恒星。这些宇宙中的“第一代灯火”,如同破晓的晨星,宣告了宇宙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第二章:星辰的演化——恒星的生与死,元素的熔炉 恒星并非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从诞生到消亡,是宇宙中最壮丽的戏剧。质量较小的恒星,如我们的太阳,会漫长地燃烧氢,逐渐膨胀成红巨星,最终抛射出外层物质,形成美丽的行星状星云,留下一个致密的白矮星核心。 而那些质量巨大的恒星,则拥有更为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它们燃烧得更快,温度更高,能够通过核聚变制造出更重的元素,如碳、氧、硅、铁……可以说,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除了氢和氦,都曾是某颗恒星内部的“居民”。当这些巨型恒星的燃料耗尽时,它们会以一场惊天动地的“超新星爆发”来结束生命。巨大的能量将恒星内部制造出的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最具创造性的事件之一。它们不仅播撒了生命所需的重元素,也为宇宙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化学过程。这些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发中诞生的元素,构成了宇宙物质的基石,也为生命的存在铺平了道路。 第三章:行星的诞生——尘埃与气体的舞蹈,孕育生命的摇篮 在恒星诞生和死亡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尘埃和气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再次聚集。这些物质在年轻恒星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旋转盘,我们称之为“原行星盘”。在这个盘中,细小的尘埃颗粒开始碰撞、粘连,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块状物,从微小的“星子”到数公里大小的“行星胚胎”。 这些行星胚胎在各自的轨道上继续吸引着周围的物质,不断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与恒星的距离,它们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行星。靠近恒星的区域,温度较高,只有岩石和金属能够凝结,于是形成了类地行星,如水星、金陵、地球和火星。而在更远的寒冷区域,冰也能够凝结,使得巨行星能够吸积大量的气体,形成如木星和土星这样的气态巨星。 地球,正是这样一颗幸运的行星。它诞生于太阳系的原行星盘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火山活动、小行星撞击、大气层的形成……这些剧烈的地质活动和化学反应,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章: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到复杂有机体,演化的奇迹 地球的早期,环境极其恶劣,但正是这样的极端环境,可能孕育了生命的火种。在原始海洋中,闪电、紫外线辐射和火山活动提供的能量,促使简单的无机物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大分子得以合成。 这些有机分子是如何进一步组织成能够自我复制的生命体的?这是一个科学界仍在积极探索的谜题。一种主流的假说认为,在某些富含矿物质的深海热泉或浅水池中,这些有机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化学环境中,逐渐聚集并形成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例如RNA。 一旦出现了自我复制的机制,演化就开始了。原始的生命形式,可能只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通过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选择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那些更具适应性的个体得以生存和繁衍,将它们的优良基因传递下去。 第五章:生命的繁荣——从单细胞到多样性,生物圈的壮丽画卷 生命演化的脚步从未停止。数亿年的时间里,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逐渐变得复杂。细胞开始分化,形成了多细胞生物。从藻类到植物,从简单的海洋生物到陆地上的生灵,生命的形态变得日益多样。 光合作用的出现,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革命。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不仅为地球上的能量流动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使得能够呼吸氧气的生物得以繁衍。 恐龙的时代,脊椎动物的崛起,哺乳动物的出现,以及最终智人的演化……每一个阶段都书写着生命的传奇。生物圈,这个由所有生命构成的复杂网络,以其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在地球上演绎着一幕幕壮丽的画卷。 第六章:地外生命的可能——宇宙的浩瀚,寻找同伴 在宇宙的尺度上,地球和太阳系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我们所知的星系就有数千亿个,每个星系又包含着数千亿颗恒星。在这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思考地外生命的存在,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系外行星,其中一些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那里液态水可能存在,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潜在的条件。通过分析这些行星的大气成分,我们试图寻找生命存在的迹象,如氧气、甲烷等生物标记物。 搜索地外文明(SETI)项目,也致力于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无线电信号,希望能够捕捉到智慧生命发出的信息。虽然至今尚未有确凿的证据,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如此广阔的宇宙中,生命的存在,甚至智慧生命的存在,并非不可能。 第七章:人类的探索——从望远镜到探测器,对未知的渴求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不断挑战极限的历程。从伽利略的简陋望远镜,到哈勃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看到了宇宙更深处、更遥远的过去。 我们发射探测器,飞往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和彗星,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地质特征,寻找液态水的痕迹,甚至生命的证据。火星探测器在寻找过去生命的迹象,木卫二和土卫六的冰下海洋,也被认为是可能存在生命的热点。 更远大的目标,是探索星际空间。人类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抵达其他的恒星系统,去探寻宇宙中更多未知的奥秘。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发现,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和不懈的追求。 结语:星辰大海,永恒的旅途 《璀璨的星河: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人类的探索永不止步。从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到生命演化的奇迹,再到我们对星辰大海的无限遐想,这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激发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情。 我们是宇宙的孩子,是星尘的凝聚。在这片璀璨的星河中,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奇迹。而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正是对我们自身起源和未来最深刻的追问。愿本书能点燃您心中对宇宙的无限热爱,与您一同踏上这场永恒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