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把法国电影视为一门拥有自身传统、历史、惯例和技术的独特有力的艺术,并通过解决艰涩难懂的问题和概念,来消除电影史文献中常见的误解。我们分析电影形式、叙事和片型的各个方面,并探索了对于这种媒体的主要诠释(interpretive)方法。全书共八章,综合了从大量的法国和世界电影资料中获得的对法国电影的文化、历史、形式和理论分析。每章都有对法国电影史学的总论以及对具体例子和以历史为导向的电影研究方法的介绍。其宗旨之一是通过电影摄影术的传统角度如摄影机的移动、蒙太奇、电影摄影表达、框取(framing)、拍摄角度和演员视场(point of view),彩色(或黑白)、声音、音乐、剧本、照明、布景、服装和化妆,向读者介绍基本历史问题和电影的审美赏析。另一个目的是要向影迷们重新介绍他们非常热衷的电影剧目。
作者简介
朗佐尼生于法国里昂,北卡罗来纳州伊龙大学法语和意大利语助教,分别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获得了法语和意大利语博士学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朗佐尼的《法国电影》填补了长期以来的空缺:在一本书中纵论法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数码制作和有线收看的历史。本书为影迷和专家提供了有关法国电影的翔实可靠的资料,既是严谨的史书,又富娱乐精神,予人启迪,带领读者透过饶有趣味的电影,了解法国人在审美、智力和技术方面的诸多贡献。本书无疑会成为法国电影史方面的专家著作。
目录
绪论
1.电影的发明和默片时代
20世纪之交的法国
电影机的发明
西洋镜观察机(Kinetoscope),1893—1895年
卢米埃尔的电影机,1895年
乔治·梅里爱和电影制片厂的冒险
国家电影的成长:夏尔·百代和莱昂·高蒙
片型的发明:费雅德和林戴
先锋派电影、法国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德吕克、冈斯、莱皮埃、布努艾尔和克莱尔
2.法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30年代的风格
有声片
法国电影和经济衰退
话语电影(verbal cinema)还是电影化语言(filmed language)?
帕尼奥尔
超越戏剧片:走向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和大师:迦本、阿列蒂、卡尔内、雷诺阿、维果
电影术和图像的诗意
3.敌占时期的法国电影
1940年的法国
法国电影界名流纷纷出国
法国电影与维希政权
宣传和书报审查制度:克鲁佐的案例
沦陷时期的工作条件:卡尔内
抵抗运动和解放
4.战后时期
第四共和国与战后法国
布鲁姆-伯恩斯协议
法国电影的魅力还是魅力电影?让·科克托
品质传统派
法国式喜剧:奥当一拉哈
黑色电影还是氛围电影:克鲁佐、雅克·贝克、克雷芒
走向新电影:布列松、雅克·贝克、克雷芒
5.法国电影新浪潮时代
1958年事件前后的法国
风格变换的符号:路易·马勒
《电影手册》与电影作者理论
新浪潮的崛起:夏布罗尔、特吕弗、雷乃、戈达尔、瓦尔达
商业片的成功回归
6.70年代的法国电影
68年5月以后:新文化时代
法国电影的经济评价
法国电影馆的“丑闻”
政治电影作为新片型:路易·马勒、约瑟夫·洛塞和科斯-加夫拉斯
法国警匪片的末日:梅尔维尔和维尔讷耶
人文主义派:克洛德·索泰、特吕弗和侯麦
故事家:布利耶和塔韦尼耶
7.80年代的电影
80年代的法国
80年代的法国电影:1000多部电影出品
法国电影业的转型
新搭档:电视
老派电影人:特吕弗、塔韦尼耶、布利耶和皮亚拉
大片制作:克洛德·贝里和让一雅克·阿诺
新生代导演:让一雅克·贝内和吕克·贝松
通俗喜剧的回归:科琳·塞罗和克洛德·齐迪
8.世纪之交
90年代的法国社会
法国电影业日渐健康
独特的财政资助制度
法国电视
法国电影在国外
新艺术家,新创作者:让一皮埃尔·热内和马克·卡罗
史诗电影:雷吉斯·瓦尼埃和克洛德·贝里
历史剧:帕特里斯·谢侯、阿兰·科诺、让一保罗·拉帕诺和
帕特里斯·勒孔特
喜剧回归票房:让一玛丽·普瓦雷和弗朗西斯·维贝
法国新电影——青年电影:马蒂厄·卡索维茨和埃里克·宗卡
数码革命和高清晰系统:皮托夫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精选
译者的话
精彩书摘
1.电影的发明和默片时代
20世纪之交的法国
一个多世纪之前,电影(motion pictures)的发明和早期发展,昭示着一场革新的兴起,人类的世界观和对自身的观照将为之改变。电影分明也会产生其他一些史无前例的艺术创作新元素。电影摄影术(cinema-tography)迅即成为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和艺术现象;它吸收和体现了其他许多艺术形式,但从未真切模仿其中的任何一种。具体说,电影摄影术因其和绘画、文学等许多表演或抒情艺术,尤其和戏剧之间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遂成为新世纪的“第七艺术”。然而,在20世纪,这种不久将成为主要娱乐形式的新媒体,将紧随当代艺术的潮流,视广大观众的好恶而进化。这反过来保证了它的商业活力,并最终决定了它的好运。无论是被称作“电影”还是“电影摄影术”,默片都和其他的抒情或表演艺术一样,无论学科、样式或潮流有多么不同,其观众始终都受到当时文化和时尚的影响,并共同经历了世纪之交众多的狂热和大事。
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 书籍介绍 《法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光影艺术的编年史,它更是一部深入剖析法国文化、社会变迁与电影工业互动关系的百科全书。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法国电影如何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不断适应时代挑战,发展出其独特的审美哲学与叙事模式。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力求覆盖法国电影史上所有关键的流派、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我们相信,要真正理解法国电影,必须将其置于其发生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考察。 --- 第一部分:黎明与早期的探索 (1895–1929) 1. 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奇观 本章追溯了电影艺术在法国的起源,重点关注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的里程碑式贡献——“活动影画机”的发明以及首次公开放映。我们不仅探讨了这些早期短片(如《工人离开里昂的萨穆尔工厂》)的记录性价值,更分析了它们如何迅速被公众视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和观察世界的窗口。 随后,章节转入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魔法世界。作为“电影魔术师”,梅里爱如何利用剪辑、双重曝光等原始特效技术,将电影从单纯的记录推向了叙事和幻想的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月球旅行记》等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对后世科幻电影的影响。 2. 默片时代的成熟与艺术的自觉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法国默片开始走向成熟。本节将深入探讨“法国印象派电影”(French Impressionist Cinema)的兴起,这标志着电影作为一种严肃艺术形式的自觉。我们将重点分析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和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等理论家对“摄影机原创性”的探索,以及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在史诗叙事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对多屏画面的尝试。 本部分的高潮是对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超级视觉”(Photogénie)概念的细致解读,探讨早期法国电影人如何通过对光影、运动和特写镜头的精确控制,试图捕捉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情感的流动。 ---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经典的巩固 (1930–1945) 1. 有声电影的过渡与“诗意的写实主义” 有声电影的到来对法国电影工业构成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可能性。本章详述了1930年代法国电影如何迅速适应这一转变,并发展出独树一帜的“诗意的写实主义”(Poetic Realism)风格。 核心内容集中于让·雷诺阿(Jean Renoir)、马塞尔·卡内(Marcel Carné)和雅克·费代尔(Jacques Feyder)等大师的作品。我们不仅分析了《北方旅馆》、《天堂的儿女》等经典电影中对底层人物命运的深刻同情与悲剧性处理,更探讨了这些作品中弥漫的反法西斯、反资产阶级的社会情绪,及其对二战前夕法国社会氛围的精准捕捉。本书特别关注了雅克·普雷维尔(Jacques Prévert)作为主要编剧对这一流派文学气质的贡献。 2. 战争时期的停滞与抵抗 本节审视了二战期间(1940-1944)法国电影工业的复杂境遇。在维希政权和纳粹占领的双重审查下,电影制作进入了一个充满妥协与潜藏抵抗的时期。我们将分析“巴黎学派”的一些作品如何在外表上迎合审查,但在潜意识层面依然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同时,本书也记录了地下电影制作和流亡海外的电影人的努力。 --- 第三部分:战后复兴与新浪潮的崛起 (1946–1969) 1. 重建与“制片人电影”的时代 战后,法国政府和电影界着手重建一个更具国家特色的电影工业。本章分析了国家对电影创作的扶持政策,以及像罗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和雅克·德米(Jacques Demy)等坚持个人风格的导演如何艰难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 重点将放在“艺术电影”(Art Cinema)的兴盛,分析布列松的“禁欲主义”美学(如《扒手》)与德米音乐剧式的浪漫主义(如《瑟堡的雨伞》)之间的张力,这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奠定了美学基础。 2. 激进的解放:法国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 这是本书最为核心和篇幅最大的部分。新浪潮不仅仅是一场电影运动,更是一场对既有电影语言和体制的彻底颠覆。 本书将详细梳理“《电影手册》一代”——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和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从影评人向导演的身份转变过程。 戈达尔的解构主义: 深入分析《精疲力尽》如何利用跳切、手持摄影、直接对镜头说话等手法,打破第四面墙,挑战观众的叙事惯性。 特吕弗的人文关怀: 探讨其对法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以及对童年、爱情主题的温暖视角。 其他流派: 也不忽视“左岸派”(如阿兰·雷乃和阿涅斯·瓦尔达)在处理记忆、时间结构和实验性叙事方面的独特贡献。 本书强调,新浪潮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与1968年“五月风暴”的社会思潮紧密相连,代表着年轻一代对既有权威的集体反叛。 --- 第四部分:后新浪潮时代的多元发展 (1970–1999) 1. “作者论”的深化与商业的拉锯 新浪潮的浪潮退去后,法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个人化的阶段。本章探讨了老一代新浪潮导演如何继续探索,以及新一代电影人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需求。 伯格曼式的探索: 分析罗伯特·布列松后期作品中对精神性与简洁的极致追求。 大众化的成功: 考察如克劳德·索泰(Claude Sautet)等导演如何将细腻的情感描写融入到具有一定商业吸引力的叙事中。 审查与争议: 讨论围绕“色情电影”(Porno Chic)和极端暴力题材的争论,以及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2. 重新审视历史与身份政治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法国电影开始更深入地反思其殖民历史和身份认同问题。本节关注那些开始挑战主流叙事,关注移民社群、女性视角以及边缘群体命运的导演。我们将分析让-皮埃尔·贝内(Jean-Pierre Bénet)等人在关注当代社会现实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商业大片如何试图复兴法式浪漫传统。 --- 第五部分:新世纪的挑战与全球视野 (2000 至今) 1. 数字时代的冲击与类型片的回归 进入21世纪,法国电影工业面临着好莱坞的全球化冲击和互联网媒体的分流。本章分析了法国电影如何通过加强对本土类型片的本土化改造来巩固市场地位。 “新法国极简主义”: 探讨如奥利维·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等导演如何用更冷静、更贴近日常的镜头语言,捕捉当代都市人的疏离感。 国际合作与跨文化叙事: 分析法国电影人越来越多地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影人合作,将叙事背景扩展到非洲、中东等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现实。 2. 当代女性导演的声音 本部分着重表彰当代女性导演在法国电影中日益突出的地位。从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时代的银幕偶像到如今的创作主力,本书将重点分析如蕾雅·赛杜(Léa Seydoux)等新一代女演员与女性导演群像,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直接性,描绘现代女性在职场、家庭和性别权力结构中的复杂经验。 本书最终总结了法国电影在保持其艺术独立性的同时,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续创新,确保其在世界电影地图上的核心地位。全书配有大量珍贵剧照、拍摄现场照片以及详尽的电影年表和关键术语解释,为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爱好者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入的法国电影文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