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画是具有四百多年波澜壮阔历史的汉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造型生动,形象传神,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套装全8册)》按类汇编为龙、神仙、祥瑞、人物、动物、器物、建筑、纹饰八册,收入汉画近万幅,是迄今为止规模大的汉画分类图典,也是一套颇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实用性工具书。
海报:
内容简介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套装全8册)》包括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龙、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神仙、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祥瑞、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器物、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纹饰、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动物共八册。全套书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是汉画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需求。是现代艺术设计、美术创作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汉画内涵丰富,其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产生活、审美纹饰等形象繁多,生动多彩。
作者简介
李国新,女,1966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社旗县,现任教于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学会会员,浙江农林大学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所所长。已参与国家重点课题4项,省级重点课题5项,出版《画像砖艺术鉴赏》《砖石札记——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汉画像砖造型艺术》《汉画学》《诗话东湖》等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杨蕴菁,河南新蔡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汉画研究学者。现就读于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公开发表汉画研究论文近10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鲁迅 ★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其艺术的气概与魅力,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
——吴冠中 ★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
—林风眠 ★草泽起英雄,乾坤百战同。汉家功业在,指点画图中。
—
—冯其庸
目录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动物》:虎
狮
豹
熊
鹿
骆 驼
猴
猿
象
兔
犀 牛
马
牛
羊
犬
猪
鸡
鸟
鹅
鱼
龟
鳖
蟾 蜍
蛇
蜻 蜓
猫
鼠
大 螺
甲 虫
蝉
众动物
兽 首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建筑》:住 宅
园 林
水 榭
亭 台
楼 阁
祠 堂
市 井
粮 仓
阙
门 楼
斗 拱
桥 梁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龙》:青 龙
翼 龙
虹 龙
异形龙
变形龙
二 龙
多 龙
龙局部
仙人与龙
龙 车
龙与星辰
……
前言/序言
总序
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形成以至确立的时期。汉代波澜壮阔的四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汉画是汉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信强悍、昂扬进取、气度恢宏,则是汉代给我们的民族留下的重要的精神基因。汉画造型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更是卓尔不凡,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从狭义上讲,汉画指的是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从广义上讲,汉画造型艺术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以雕绘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汉画像石、汉代玉器以及肖形印等;二是以模印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汉画像砖、汉瓦当、泥封、铜镜、摇钱树、陶灶等;三是以绘画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汉代的帛画、壁画、漆画等;四是以塑绘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汉代的陶楼与陶俑等。汉画内涵丰富,其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产生活、审美纹饰等形象繁多,生动多彩,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称汉画“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堪称为形象的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汉画不仅引起文物考古界、艺术界的关注,而且也为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建筑、体育、曲艺、酿制、纺织、印染等专业学科工作者所瞩目。
汉画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写实、夸张,粗犷、细腻,简练、繁复,稚拙、成熟,质朴、妩媚,热烈、疏淡,含蓄、直白,俏皮、庄重……总之,汉画艺术给人以极其丰富的审美感受。总结汉画造型艺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艺术风格博大雄浑,艺术表现夸张变形,富有律动的美感,注重神韵的形象追求等。从汉画造型艺术中,我们甚至可以探寻到现代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等的影子。
对于汉画艺术的研究、探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考古学家更关注汉画的“质”——汉画的质地和材料、制作年代、类型特征以及汉画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的实际内容等;历史学家更注重汉画具有的“桥”的作用——将它们看作是贯通那个时代的人与社会事件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史家更侧重于汉画的“美”——汉画图像的客观象征意义以及在整个美术发展史中的意义等;而科技、农业、手工业、民俗、音乐、舞蹈、曲艺、体育、服饰、建筑等诸方面的专家学者也能够从各自的领域与专业的角度得到相应的启迪。把拓片运用于金石研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方法。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瓦当、青铜器、陶瓷艺术等属于具有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形式,而拓片则属于二维空间的艺术形式。客观地说,拓片与原作相比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材料、质地、色泽以及空间的转折变化等,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然而,拓片自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对汉画形象的二度创造,将立体形象浓缩于二维图形之中;二是可能更接近图像的本质。拓片以浓墨凸显主体形象,省略背景,使读者能更直接、更快捷、更概括地辨识与记录图像和文字。傅雷先生在写给他在海外学习音乐的儿子傅聪的信中,随寄有中国传统拓片若干,他告诉儿子拓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印刷术”——没有西方版画印刷翻转的不便,具有中国艺术气息,应该多加阅读和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拓片是中国水墨画与传统雕刻艺术的碰撞与融合,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别具一格的一种形式。这也许就是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拓片仍然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利用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铜镜和摇钱树、汉瓦当、汉肖形印、汉陶楼陶灶等汉画艺术形象的拓本,按照龙、神仙、祥瑞、人物、动物、器物、建筑、纹饰等八个部分进行分类汇集,编辑出一套以图画形象为表现主体的工具书以供广大艺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使用,便是《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编撰的主要目的。从2004年至今,整整十年时间,建设汉画图库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本套丛书的出版,若能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艺术工作者的喜爱,能为读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些许参考,让其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汉画造型艺术的无穷魅力,也就不负我们这36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了。
杨絮飞李国新杨蕴菁
2014年4月于浙江农林大学
雕龙画凤: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恢弘史诗 《雕龙画凤: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恢弘史诗》 作者: 钱学森,林语堂 联合主编 出版社: 华夏文脉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十卷,配有高清彩色图版及珍稀历史文献摹本 定价: 4800.00 元 (套装) ISBN: 978-7-5080-9876-5 ---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项浩大而精密的文化工程,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中国自先秦至清末数千年间,建筑装饰艺术的演变脉络、地域风格、工艺技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它并非孤立地展示“美观的图样”,而是将建筑装饰置于中国社会、政治、宗教、美学体系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力求揭示这些凝固的图像与结构如何成为解读古代中国文明的密码。 全书共分十卷,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涵盖了从宏观的建筑格局到微观的雕刻细节的各个层面。 --- 第一卷:原始形态与礼制初定——先秦至汉代的纹饰与符号 本卷聚焦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童年”时期。重点探讨了早期聚落中的图腾崇拜如何逐步融入到宫室、宗庙的构件之中。 建筑语汇的诞生: 考察陶器纹饰、青铜器母题向木构件与夯土墙面的过渡。详细分析了“饕餮纹”、“蟠螭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从威慑神灵到彰显王权的符号载体。 汉代石刻的磅礴: 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阙楼”、“轺车”、“四神”图像,如何作为建筑的附属装饰,为后世的墓葬与祠堂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叙事母题。对“云气纹”、“几何纹”的线性变化进行了严谨的分类和断代。 第二卷:佛教东传与神性空间——魏晋南北朝的佛塔与窟龛装饰 本卷着重论述外来宗教艺术如何与本土审美经验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国建筑装饰艺术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 石窟艺术的建筑化: 以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群为核心案例,分析了供养人形象、本生故事壁画如何被转化为建筑立面的雕刻语言。特别关注藻井结构中的“莲花化生”母题及其空间象征意义。 木结构技术的革新对装饰的影响: 探讨了斗栱系统的复杂化如何为雕刻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留白”空间,以及如何利用彩绘技术(而非单纯的雕刻)来丰富建筑表皮。 第三卷:盛世气象与万邦来朝——隋唐的规范与恢弘 本卷是全书的重点之一,研究唐代作为中华帝国鼎盛时期的建筑装饰如何体现其强大的自信与开阔的胸襟。 斗栱的装饰性巅峰: 详细记录了唐代大型木结构建筑(如大明宫遗址出土构件)中斗栱的硕大形制与精美雕刻,分析其力学美与装饰美的高度统一。 瓦当与滴水: 专门开辟章节,系统梳理了“筒瓦”、“板瓦”上的瓦当纹饰(如动物、神兽、文字)的种类、烧制工艺及标准化制度,揭示了国家层面对建筑细节的管控力度。 彩绘的盛宴: 结合出土壁画资料,复原唐代殿堂内部的“屏风画”、“天花板画”的色彩体系、构图原则及主要题材(如花鸟、乐舞)。 第四卷:文人介入与精细审美——宋代的雅致与理学影响 宋代是中国文化转向内省和精微的时期。本卷考察了装饰艺术如何从皇家威仪转向士人情趣。 “营造法式”的规范: 剖析李诫《营造法式》中关于木构件、砖石结构装饰细部的工艺标准,理解宋代追求的“均齐”与“程式化”。 园林装饰的兴起: 关注以苏杭为代表的文人园林中,假山、漏窗、花窗的构造艺术。探讨“借景”、“框景”等空间手法如何通过装饰元素实现意境表达。 瓷砖与琉璃的革新: 详细记录了宋代官窑、民窑烧制的高质量彩色琉璃构件(如塔刹、殿顶鸱吻)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成就。 第五卷:皇权强化与等级森严——元代的异域融合与影响 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其建筑装饰展现出独特的混合风格。 藏传佛教与汉地建筑的结合: 聚焦于大都(北京)的宫殿建筑以及西藏地区的寺院建筑,分析了“坛城”理念如何影响殿宇的平面布局与装饰主题。 金属工艺的细化: 考察元代铸造的鎏金、錾刻铜器在建筑构件(如门环、锁具、宝瓶)上的应用,以及其对明清家具装饰的先导作用。 第六卷:集大成者与极致繁复——明代的制度化与世俗化 明代建筑装饰达到了技术和装饰语汇的顶峰,本卷梳理其“集古之大成”的特点。 官式建筑的定型: 以故宫为蓝本,系统分析了台基、梁枋、斗栱、门窗的“定式”装饰图案(如苏式样、官样)。重点研究“龙凤纹”、“八宝纹”在不同等级建筑中的严格使用界限。 砖雕与木雕的并进: 详尽对比了徽派建筑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与北方官式建筑中雕刻的应用差异,特别是木雕中“透雕”、“圆雕”技法的成熟。 彩画的科层体系: 依据清代官修典籍对明代彩画制度的追溯,细致解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的结构层级与色彩规范。 第七卷:清代的定型与写实——晚期装饰艺术的风格流变 本卷探讨清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如何追求更具写实性、更富生活气息的装饰主题。 地方风格的勃兴: 深入分析了岭南建筑的灰塑、木雕(如广东开平碉楼的西式元素融入)、福建的剪瓷装饰等地域性强的艺术手法。 世俗生活的入画: 考察晚期建筑装饰中大量出现“福禄寿喜”、“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叙事性强、贴近民间的题材,揭示装饰功能从“敬神”向“劝诫/娱乐”的偏移。 琉璃工艺的成熟: 对清代官式建筑(如天坛、颐和园)中使用的各色琉璃瓦、脊兽的烧制配方、釉色变化进行了化学与艺术层面的双重分析。 第八卷:装饰母题的密码学——神话、动物与植物的象征意义 本卷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对贯穿数千年的核心装饰母题进行跨时代、跨地域的溯源与解读。 龙凤溯源: 从原始图腾到帝国象征,解析龙、凤在建筑檐角、藻井中的不同姿态所蕴含的权力结构。 “五瑞兽”与“四灵”: 详细辨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麒麟、貔貅等在建筑布局中的方位学意义和宗教哲学含义。 植物的生命力: 专题研究松、竹、梅、荷花、牡丹等植物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伦理价值(如松之坚贞、荷之出尘)。 第九卷:工艺技术与匠人传承——材料科学与技术史 本书的技术卷,着重记录了支撑精美装饰背后的工程学与手工艺实践。 木材的选取与处理: 探讨古代工匠如何根据不同构件的受力与装饰需求选择木材种类,以及防腐、防蛀的传统技术。 石材的雕琢: 记录了从采石、打坯到精雕细刻的流程,特别是对榫卯结构中“嵌饰”、“镶嵌”工艺的分析。 色彩的永恒: 详细记录了朱砂、石青、石绿、孔雀石等矿物颜料的采集、炮制过程,以及古代油漆和清漆的配方,以期恢复其历史的“真色”。 第十卷:比较视野与文化对话——中外建筑装饰的交流 最后一卷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置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 丝绸之路的影响: 分析印度、中亚艺术元素(如犍陀罗风格、萨珊波斯图案)是如何经由佛教传播路线,渗透到中国西部的石窟和中原的殿宇装饰中。 明清与西方的影响: 考察清代晚期,特别是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建筑中,出现了洛可可、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元素(如卷草纹、涡卷饰)与传统装饰的“混搭”现象。 --- 《雕龙画凤》 不仅是一部图录,更是一部建筑图像学的百科全书。通过严谨的考古学、艺术史学和工艺技术研究,它为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得以开启中国传统建筑深邃而辉煌的装饰世界,理解古人如何在砖石木瓦上篆刻下他们的宇宙观、伦理观与审美追求。此套装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