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闲谈

语文闲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有光 著
图书标签:
  • 语文
  • 语言文字
  • 文化
  • 阅读
  • 文学
  • 教育
  • 学习
  • 散文
  • 杂文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0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679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1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语文闲谈》出版于1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1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语文闲谈》“闲谈”因某种机缘,始于1976年,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内容或采于街头巷陌,或集自书籍报刊,或记录奇思曼想;海阔天空,凡字句、拼音、语法、繁简、诗词、谜语以及古今历史、地理、艺术等无所不有;亦庄亦谐,笑话、趣事搜罗许多。写法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长短不拘,多为三言两语;编排方式亦不甚讲究,不论内容类别,满五十条即为一卷——整个风格是“随意”,扣紧了一个“闲”字,让人想起古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想起今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而作者却说: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作者简介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祖籍为江苏宜兴,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同时也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他的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目录

前言
卷一
1 爹爹和哥哥
2 爸爸考
3 令堂
4 先生”种种
5 孔子的姓名
6 “达赖。和。班禅”
7 藏族人名意趣
8 努尔哈赤
9 恋人的爱称
10 千金原是男儿
11 遗孀和寡妇
12 嫦娥
13 孟姜女
14 臭老九
15 她和伊
16 “她”字来源
17 阿Q和唐Q
18 “华侨”的词源
19 “姓”和“氏”
20 同音姓
21 姓氏次序
22 容易读错的姓
23 数字姓
24 人地名拼写法
25 译名统一难
26 三个里根、三个布什
27 古人名难读
28 因卑达尊
29 名称最长的首都
30 最长的村名
31 地名心态
32 地名的神力
33 湖泊的称谓
34 湖和海
35 “支那”的来源
36 “中国”
37 祖国和中国
38 澳门的由来
39 重庆地名由来
40 上海的别名
41 三秦
42 三国地名
43 新疆地名
44 大行山
45 王府井
46 枫桥原名封桥
47 将错就错的“国名”
48 美利坚合众国
49 民族语地名
50 马亚和玛雅
51 “T恤”
52 “旮旯儿”
53 塔
54 “象棋”
55 有米有丝的“彝”
56 “甘单”和“邯郸”
57 馒头和包子
58 “财”字新解
59 “侃”
60 盘古
61 阿弥陀佛
62 泡沫经济
63 晚
64 制
65 市井
66 玉米多名
67 “稻”和“麦”
68 “族”字新用
69 “烤”
70 二桥变二乔
71 “东西”
72 “悦己”和“己悦”
73 “星期”词源
74 外来事物的名称
75 0K
76 蝇歌烟舞
77 作茧自缚
78 一衣带水
79 鸡豚狗彘
80 词典和辞典
81 “零”和“○”
82 扇
83 用直、角堰
84 $的由来
85 孔方兄
86 三味与三味
87 回纥和回鹘
88 料理
89 写真
90 拍马屁
91 杜马
92 癌
93 777
94 书香
95 破天荒
96 黄包车
97 “帐”和“账”
98 馍”和“汉”
99 凤凰
100 风筝
101 旅店称谓
102 毛笔的“毛”
103 说四
104 说七
105 治癌和致癌
106 牝牡
107 礮、砲、炮
108 看书和读书
109 “伞”
110 茶和荼
111 五伦与五常
112 喜寿、米寿、自寿
113 近音的干扰
114 古书字量
115 历代字书收字数
116 字无定数
117 二十五史用字统计
118 报刊实际用字量
119 古书中多简体字
120 从单音到双音
121 小学生的词汇量
122 汉字太奇妙
123 两个简化字表
124 为什么要简化?
125 述而不作
126 动物的语言
127 行为语言
128 气味语言
129 香港的禁忌语
130 希伯来语的复活
131 纳西文字
132 新词制造厂
133 慈禧错字多
134 整理异形词
135 难懂的简称
136 词和词缀
137 变文
138 戏剧和戏曲
139 戏曲和普通话
140 五经文字
141 语言无纯洁
142 茶叶的名称
143 佛和魔
144 年龄的古称
145 子母和字母
146 河北方言
147 新闻“5W”
148 甲骨文中的“师”
149 结婚的不同说法
150 物名代词
151 两部汉语大型辞书
152 讽言词典
153 多调字
154 异形词
155 佛教外来词
156 物理学和化学
157 社会学和逻辑学
158 激光和雷达
159 汉字的层次
160 生僻字
161 一百三十八个多笔字
162 正体和草体
163 章草
164 正体和俗体
165 宋体和明体
166 馒
167 从单音节到双音节
168 白字和别字
169 日文中的汉字比重
170 “一二三”略语
171 独体字和合体字
172 部首两原则
卷二
173 最早的纸书
174 古代兵书
175 册书
176 清朝的人口
177 三皇五帝
178 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179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80 优秀传统
181 内圣外王
182 天人合一
183 道学和道教
184 孔子学《易》
185 国学和乡学
186 太学
187 合卺
188 祭酒
189 天论
19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1 文起八代之衰
192 骈俪
193 煮鹤焚琴
194 秦直道
195 舍利金函
196 崔溥漂海录
197 邮传文化
198 扫墓踏青
199 千里送鹅毛
200 雁塔题名
……
卷三
卷四
卷五

精彩书摘

  7
  藏族人名意趣
  藏族有名而无姓。人名有来自宗教的,例如:贡布(救世主)、强巴(弥勒佛)、多吉(金刚)、丹增(掌教者)、卓玛(红度母、仙女)、格桑卓玛(幸福花仙女)、卓玛措(智慧海洋上的仙女)、央金(妙音、自由天女)等。有以出生日期为名的,如:达娃(星期一)、次吉(一日)等。有许愿性质的,如:仓姆决(不再生女孩)、布赤(招弟)等。有取贱名以便好养的,如:琪珠(小狗)、琪加(狗屎)、帕珠(小猪)等。有以绰号为名的,如:过巴(傻子)、惹地(垃圾)、固钦(大头)等。有任意取名的,如:拉森(黑发)、桑戈(纯洁)、日戈(讨喜欢)、穷达(小宝贝、小马)、仁增(掌上明珠)等。(《陕西日报》)
  8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Nurhaci),原意是“野猪皮”。满族取名,幼年所穿何种兽皮,即以为名。满族冠汉姓,可以上溯到金代。清初有八大姓: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费莫氏)、索(索绰洛氏)、齐(齐佳氏)、富(富察氏)、南(那木都鲁氏)、郎(钮祜录氏)。(金启宗《沈水集》)
  9
  恋人的爱称
  维也纳人称恋人为“我的小蜗牛”。刚果人称恋人为“玉米”。滋库人称恋人为“我的小蒜”。布列塔尼人称恋人为“我的小青蛙”。阿拉伯人称恋人为“我的黄瓜”。日本人称恋人为“美丽的山花”。波兰人称恋人为“饼干”。希腊人称恋人为“黄瓜虫”。波恩人称恋人为“小自桦”。塞尔维亚人称恋人为“小蟋蟀”。法国人称恋人为“小卷心菜”。芬兰人称恋人为“温柔的小树叶”。立陶宛人称恋人为“啤酒”。美国人称恋人为“蜜糖”。南斯拉夫加尔纽拉人称恋人为“我的小草”。捷克波希米亚人称恋人为“我母亲的灵魂”。中国呢?
  lO
  千金原是男儿
  李延寿((南史》:“谢庄对其子十分钟爱,庄抚其背日:真吾家千金。”大约宋朝以后,“千金”从称少年男子变为称未婚女子。
  11
  遗孀和寡妇
  林汉达先生(1900-1972)提倡语文大众化,主张用听得懂的白话,代替听不懂的文言。
  他研究语词的选择,非常认真。例如:“未亡人”、“遗孀”、“寡妇”,用哪一种说法好?《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遗孀”这个语词了,为什么报纸还常常用它?
  从前有一部电影,译名“风流寡妇”,卖座很好。他问:如果译成“风流遗孀”,观众会不会大量减少?
  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做“遗孀”?
  答复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

前言/序言

  70年代后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席、香港大学教授姚德怀先生,经常跟我通信,讨论中国语文问题。他把我信中的点滴意见,摘录加工,成为谈话小品,刊登在香港文化学术界的同人刊物((抖擞》上,后来又刊登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语文杂志》等刊物上,列作“海外文谈”、“语文杂谈”等专栏,从1976年到1982年,前后连载长达七年之久。
  出乎意外,这种亦庄亦谐的“超短篇”,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从1987年到今天,我又用同样三言两语的方式,给上海的畅销小刊物《汉语拼音小报》写“语文闲谈”,每期一两小节,也同样得到读者们的欢迎。
  经验告诉我,做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编写闲谈小品是效果最好的方式。
《语文闲谈》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与探索平台。本书并非旨在系统性地教授某一门课程,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场深入浅出的对话,一次随性而发的漫步。它试图跳出传统教科书的框架,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富人情味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语文的奇妙世界。 本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方方面面,但视角独特,侧重于发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流传于街谈巷议、闪烁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智慧与趣味。我们不谈论枯燥的语法规则,不分析晦涩的文学理论,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鲜活的、有温度的语言现象。 第一部分:字词的生命力与演变 词语的“前世今生”: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背后都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牛”这个字,从最初象形意义上的动物,如何演变成“牛气冲天”的褒义,又如何在某些语境下变成“牛鬼蛇神”的贬义。“鸡毛蒜皮”这个成语,为何总是与琐碎、微不足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本书将从词源、流变、文化内涵等角度,挖掘这些词语背后的故事,让它们仿佛有了生命,再次活跃起来。我们将探讨一些词语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意义的转移,有些从高雅变得通俗,有些则从鄙俗变得文雅。还会涉及一些古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借尸还魂”,例如一些在古诗词中出现的词语,在现代网络用语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误读”的智慧: 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不断被使用、被解读的过程中。即便是“误读”,有时也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意。书中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语言误用现象,但并非以批判为主,而是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理解这些误用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意外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就源于对原有词语的戏谑化、夸张化解读,这种“误读”反而让语言更具活力。 方言的魅力与传承: 汉语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方言之中。本书不会进行系统的方言学研究,而是选取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汇、表达方式,讲述它们在特定地域的形成原因、使用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韵味。我们会用生动的故事,展现方言如何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风情,成为连接故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同时,也会探讨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方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应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语言财富。 第二部分:文法的趣味与艺术 句子“骨架”的秘密: 句子并非简单的词语堆砌,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本书将用轻松的方式,拆解一些优美或生动的句子,揭示其“骨架”是如何搭建的。我们会关注一些句子的节奏感、音韵美,以及不同句式所能传达的情感差异。例如,为什么倒装句在某些场合能产生强调的效果?为什么排比句能增强气势?我们不会使用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句子结构的魅力。 标点符号的“表情”: 标点符号,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极大地影响句子的意义和语气的表达。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甚至一个感叹号,都能赋予句子不同的“表情”。本书将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展示标点符号在语意传递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同样的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会探讨一些标点符号的“人性化”解读,让读者体会到标点符号作为语言“助手”的智慧。 修辞手法的“魔力”: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修辞手法,是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魔法”。本书不会对修辞手法进行分类罗列,而是选择一些经典的、有趣的文学片段,深入浅出地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让文字“活”起来。我们会从文学作品的赏析角度,展示修辞手法如何帮助作者表达情感、刻画人物、营造意境。 第三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小确幸” 不为人知的名句背后: 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其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或深层含义。本书将选取一些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名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挖掘其隐藏的智慧和趣味。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名著分析,而是关注那些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启迪生活感悟的句子。例如,某些诗句的意境,如何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呼应;某些散文中的比喻,为何能如此精准地传达作者的情感。 从细节中品味美: 文学之美,往往蕴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场景的布置,如何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潜台词,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我们会从“小”处着眼,发掘那些容易被忽略,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细节。 阅读的“意外收获”: 阅读不应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本书将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发现那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无论是对作者思想的共鸣,还是对语言表现力的赞叹,甚至是读到某个词语时脑海中闪过的某个画面。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享受阅读的过程,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第四部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广告语的“语言游戏”: 广告语是语文在商业社会中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本书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创意的广告语,分析其精炼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营销智慧和传播策略。我们会探讨广告语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双关等手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网络语言的“潮汐”: 网络语言以其惊人的速度产生、传播和消亡。本书将关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下社会的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回避网络语言的“野性”和“随意”,而是尝试理解其背后涌动的社会情绪和表达需求。 谈话的艺术与技巧: 语言不仅是书面文字,更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本书将探讨一些日常交流中的语言现象,例如如何巧妙地表达观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会从情境出发,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语言运用技巧,帮助读者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 《语文闲谈》的宗旨在于“闲谈”,它不设门槛,不论深浅,只求一份轻松与自在。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暂时放下学习的压力,将语文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工具,一种情感表达的媒介。在这里,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成为“闲谈者”,分享自己的见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充满人情味,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和生硬的理论阐述。我们更愿意用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语文的魅力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流淌。 愿《语文闲谈》能成为你随手翻开的一本读物,在你感到疲惫或迷茫时,为你带来一丝灵感,一份乐趣,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全新感知。它不是你的“必读”清单,而是你“乐于翻阅”的选择。在这场关于语言的“闲谈”中,我们期待与你同行,一同发现更多属于语文的惊喜与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追求“实用价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务虚”,因为它不直接教你应试技巧,也不提供快速成才的捷径。然而,它所提供的却是更深层次的构建——一种对待文字的“世界观”。在我看来,真正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源于对语言本体的敬畏与热爱,这本书正是点燃这种火种的绝佳引燃剂。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写出完美的作文,而是如何去欣赏那些经过时间洗礼依然闪耀的文字颗粒,如何去精准地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含糊,不敷衍。这种审美层面的提升,是任何应试指南都无法替代的。我将它放在书架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时不时会翻阅其中几页,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为了让那份对语言文字的敬意与敏感,持续地在我的日常思维中保持活跃。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品,而非临时的营养剂。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富有节奏感的。作者似乎深谙文学批评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平衡之道,他总能在抛出一个深刻的观点后,立刻用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佐证,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语言学概念,瞬间变得亲切可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体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不失热情的态度。他赞美汉语之美时,笔下流淌出的绝非浮夸的溢美之词,而是基于深厚学识的精准捕捉,是如同雕刻家打磨玉石般细致入微的呈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作者就在对面的椅子上,手里捧着一杯茶,轻松地与我探讨古人如何通过一个“叹词”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者现代流行语的生命周期究竟有多长。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一种被动的灌输,而是一种愉悦的主动探索。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近期阅读体验里的一股清流,完全出乎意料地吸引人。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书,可能充斥着各种枯燥的术语和理论,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寻常的汉字、最普通的语法规则,描绘得如同璀璨的星辰。比如他讲到某个古诗词的用典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让我仿佛亲身站在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温度和重量。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你“该怎么读”,而是耐心地陪着你一起“去发现为什么这么读”。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起手边的字典或历史书去查阅那些被作者信手拈来的典故,每一次的延伸阅读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现代汉语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有趣的探讨,既有理有据,又不失幽默感,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对日常交流的精确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哪里是教科书,分明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好奇心旺盛的晚辈,漫步在中华文字的千年园林中,随手指点,皆是风景。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闲谈”性质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流于表面,像洒了一层薄薄的糖衣,内里却是空洞的。然而,这本读物彻底颠覆了我的成见。它的广度与深度,简直令人咋舌。它不拘泥于任何单一的文学体裁,从骈文的对仗工整,到白话文的叙事张力,再到方言俚语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基因,作者都有所涉猎,并且都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进行阐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境”和“潜台词”的那几个章节,这部分内容几乎是为我这种常常因为没能捕捉到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而感到困惑的人量身定做的。它不再仅仅是教你识别修辞手法,而是教你如何像一个高明的解码者一样,去解析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交流信号。每一次翻阅,都能找到新的可以去思考和验证的点,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语言现象。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耳朵和大脑都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完全没有传统书籍那种刻板的章节划分。它更像是一系列由不同主题串联起来的精彩片段,每一个“闲谈”都可以独立成篇,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对于时间零散的现代人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我常常是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午休的间隙,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获得一次完整的阅读满足感。没有沉重的负担,只有轻盈的智慧。而且,作者在不同主题间的转换自然到几乎没有察觉,比如前一页还在分析宋词的意象,下一页就可能转到对网络表情符号背后文化意义的探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语言生命力的持久性与可塑性。正是这种不受拘束的叙事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角落,总是能发现一些“原来如此”的小惊喜。

评分

、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非常好!

评分

读语文有帮助的参考书。

评分

语文就是这样,要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的积累。

评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房子亦被造反派占去。

评分

早就有所耳闻。堪称经典。推荐给书友们。

评分

京东的东西质量非常的好,推荐给大家,作为京东的老客户,很满意!

评分

1979年,周有光代表中国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华沙举行的会议,提出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的议案。

评分

他的精力的确像个25岁的年轻人,每日三餐按时吃,每日休息八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都用来看书、思考和写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