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彼得·德鲁克 著,蔡文燕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管理
  • 未来社会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公共管理
  • 社会发展
  • 制度设计
  • 政策研究
  • 珍藏版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80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949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章管理大师经典之德鲁克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启蒙中国现代管理一人,当今中国一切活跃着的组织迫在眉睫的问题,正是德鲁克向我们描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
  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
  ——德得·德鲁克
  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全世纪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nb;

内容简介

  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的巨变,制造业的衰微,劳动力的裂变,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这些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变化已经出现,下一个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必须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精彩书评

  ★新经济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个社会将很快来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新社会的重要性很可能会远远超过新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新经济存在的话)。它不同于20世纪末的社会,也不同于大多数人期望的社会。新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是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来临,或正在迅速形成。
  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和意外的年代里,即使根据这些基本趋势来制定策略与政策,都不能代表必然的成功,但是,不这么做,注定要失败。
  ——彼得·德鲁克

目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那国毅)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信息社会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第2章 互联网引爆的世界
第3章 从电脑普及到信息普及
第4章 电子商务是最重大的挑战
第5章 新经济还未出现
第6章 新千年的首席执行官
第二部分 商机
第7章 创业者与创新
第8章 他们是人,不是雇员
第9章 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
第10章 超越资本主义
第三部分 变化中的世界经济
第11章 伟大机构的崛起
第12章 全球化经济与民族国家
第13章 社会优先
第14章 城市的文明进程
第四部分 下一个社会
第15章 下一个社会致谢
致谢

精彩书摘

  第1章 超越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露出端倪,而推动这种影响的并不是“信 息”本身,不是“人工智能”,也不是电脑和数据处理,而是10~15年以前 人们未能预见到或谈论过的“电子商务”。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互联网成为 全球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流通渠道,甚至还成为管理与其他专业人才的流通渠 道。也许互联网最终会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渠道。这种变化将对经济、市 场及产业结构,产品、服务及物流,和随之而来的对消费市场的细分、消费 者行为及价值,以及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种变 化对社会与政治所产生的影响会更大,更重要的是,它将完全改变我们对自 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与此同时,未知的新兴行业将方兴未艾,生物科技产业以及养殖渔业就 是现成最好的例子。今后50年,养殖渔业可能会使人类放弃海上捕捞,成为 “海洋畜牧”者。就像大约1万年前,相似的创新,使我们的祖先放弃陆上 捕猎,变成了农民和牧民。 其他新科技也将会突现,催生重要的新兴产业。虽然我们根本无法预测 到具体会有哪些新兴产业,但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新兴产业将会很快出现。 我们还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新兴产业,很少会从电脑和信息科技中衍生出来 ,它们会像生物科技和养殖渔业那样,源于自己特有而未知的科技中。 当然,这些仅仅是预测,而我们的假设是:信息革命的发展,会经历像 500年前,也就是自1455年古登堡印刷术革命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一样的历 程,特别会像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那样。事实上,信息革命最初 5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铁路 信息革命现在的情况,就像l9世纪20年代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距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首次用于棉纺织生产大约已过了40年(世界上第一台 蒸汽机是在1776年发明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种,更重要的是 ,它是工业革命的象征,其地位正如电脑在信息革命中的地位。今天,几乎 人人都认为,经济发展史上没有比信息革命来得更迅猛、影响更巨大的革命 了。但大家似乎都忘了,工业革命发展的迅猛程度和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信 息革命。工业革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绝大多数的制造程序机械化,并开始 生产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最重要的工业日用品——棉纺织品。摩尔定律认为 :信息革命的基本要素——芯片的价格每隔18个月,会下跌50%。第一次工 业革命中的机械化产品也是如此,18世纪开始后的50年中,棉纺织品价格下 跌了90%,而与此同时,光是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就至少增加了150倍。 除了棉纺织品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几乎把其他所有主要产品,如纸张、玻璃 、皮革和砖块的生产完全机械化了。除了消费产品以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同 样提升了钢铁及铁制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产量,并降低了成本和价格。到 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整个欧洲枪炮的生产也改用蒸汽驱动,速度比以前快了 10~20倍,成本下降了2/3以上,与此同时,惠特尼将美国毛瑟枪的生产机 械化,并创办了第一家批量生产毛瑟枪的工广。 这四五十年也是工厂和“工人阶级”骤增的时期,但在19世纪20年代 中期,工厂和工人的数量,即使在英国,也是少之又少的,根本没有什么统 计意义。然而他们已经开始主宰人心(很快也开始主宰政治)。亚历山大·汉 密尔顿早在其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就预言美国会成为一个工业化国 家,而那时美国还没有工厂。10年后的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赛伊认为,工 业革命创造了“企业家”,改变了整个经济。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工厂和工人阶级的影响,正如历史 学家保罗·约翰逊在1997年出版的《美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的,正是以蒸 汽机为动力的棉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奴隶制度在美国的再度复兴。这 种曾被美国开国先贤断言早已灭绝的奴隶制度,居然随着榨棉机的改良卷土 重来,而且声势高涨,形成了对低成本劳力的庞大需求,使得蓄奴成为美国 那几十年内获利最高的行业。 工业革命对家庭也有重大冲击。长期以来,家庭一直是作为生产单位存 在的。在过去的田间或工匠作坊里,丈夫、妻子和子女都是一起工作。而工 厂,这个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东西,却把工人和工作搬出了家庭,移进了工作 场所。人们开始把家人丢在家里,不管他们是成年劳工的配偶,还是早期童 工的父母都是如此。 的确,家庭危机并非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从工业革命就开始了 。事实上,这是反对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的人的老套忧虑(在所有描绘工作 和家庭之间不断出现裂痕的书籍中,最优秀的著作当数狄更斯在1854年出版 的小说《艰难时世》(Hard Times)) 虽然有这么多影响,工业革命最初的50年,也只是把原有东西的生产全 部机械化,让产量大大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创造出消费者和消费产品,但 产品本身是工业革命前就有的,和过去相比,新工厂制造的产品只有一个区 别,即产品比较均衡统一,除了不如早年优秀工匠的作品之外,新产品的缺 陷比任何人工产品的缺陷都要少。 最初这50年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蒸汽轮船。自1807年罗伯特·富 尔顿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之后的三四十年问,轮船都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 影响。几乎到19世纪结束,海洋运输多半还是靠帆船,而不是轮船。 接着,到了1829年,铁路出现了,并史无前例地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社 会和政治生活。 回想起来,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铁路的发明要花上这么长时间。其实, 在铁路发明之前,我们早在矿井中使用了运煤窑车。照理,人们应该可以很 容易想到在窑车前加装蒸汽机,这样车就不再需要人推或马拉。然而,铁路 的发明并非源于矿井的窑车,而是在一个相当独立的环境下发明出来的,而 且其最初的目的不是要载货,相反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被认为仅 仅是载人的工具。30年后,美国的铁路才成为运送货物的工具(事实上,直 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工程师受聘为刚西化的日本铺设铁路时,还只是 设计用来载人的,因此直到今天,日本的铁路仍然不适于载货)。在第一条 铁路真正开始运营之前,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始料未及的。 最初的5年之中,西方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热潮——铺设铁路,这股 热潮在欧洲持续了30年之久,期间还夹杂着经济史上最惊人的衰退,直到19 世纪50年代末期为止,这时,大部分今天现有的铁路线都已完成。在美国, 铁路热潮又延续了30年。至于其他地区,例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的亚洲 部分和中国,这股热潮则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铁路是工业革命中至关重要的革命因素,因为铁路不仅创造了新经济区 域,也迅速改变了我所说的“心智地理”(mental geography),人类有史以 来第一次真正拥有移动能力,第一次拓宽了一个平凡人的眼界。当时的人们 立刻意识到人类心智出现的根本性转变。(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在1871年出 版的小说《米德镇的春天》(Middlemarch)里的描绘,堪称是描述工业革命 转型最好的著作,书中深刻记录了这种状况。)正如伟大的法国历史学家费 尔南德·布罗代尔在他最后一本巨著《法兰西的特性》(The Identity of France,1986年出版)中指出的,正是铁路使法国变成一个民族统一、文化 统一的国家。在那之前,法国只是由众多自给自足的区域组合而成,仅靠政 治维系在一起。至于铁路在创造美国西部中所担负的角色,在美国历史中已 是一种常识。 …… P2-5
  ……

前言/序言


《新秩序的蓝图:重塑未来社会的治理之道》 导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旧有的治理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局限性日益显现,而新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需求则呼唤着颠覆性的创新。本书并非对已有理论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洞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入研判,以及对未来治理可能性的大胆探索。它试图描绘一个全新的社会管理框架,一个能够应对复杂性、促进包容性、激发创新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繁荣的“新秩序蓝图”。 第一章:时代的巨变与治理的困境 技术爆炸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生产力、传播方式、甚至人类自身的定义。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结构调整、伦理道德边界模糊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传统的以静态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面对技术迭代的飞快步伐,往往显得滞后且力不从心。例如,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界定、对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规范,都让现有法律框架捉襟见肘。 全球化与碎片化的张力: 经济、信息、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加剧了不同利益集团、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摩擦。跨国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网络攻击,需要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但民族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的博弈,却又阻碍了有效的全球治理。国家内部,信息茧房效应、身份认同的重塑,也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加深,民粹主义思潮涌动,使得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愈发困难。 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多元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结构的变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新兴社群的崛起,都意味着社会构成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传统的以家庭、单位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灵活、去中心化的社会单元。如何在一个日益原子化、但又相互关联的社会中,有效组织资源、传递信息、解决冲突、凝聚共识,成为治理的难题。 对“增长至上”的反思: 过去几十年,以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意义,更加关注福祉、公平、可持续性等更深层次的价值。这意味着治理的目标需要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加全面、平衡、以人为本的发展。 治理的信任危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传统权力机构、媒体、甚至专家意见的信任度普遍下降。虚假信息、阴谋论的传播,使得辨别真相、形成理性判断变得困难。治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信任和参与,信任的缺失,无疑是当前治理面临的巨大障碍。 第二章:新秩序的基石:民主、效率与韧性 重塑民主:参与式、协商式与数字民主的融合: 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在信息传播方式改变、公民参与需求增加的今天,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决策效率低下、民意易被操纵等问题。本书提出,未来的民主需要吸收和融合新的模式: 参与式民主的深化: 鼓励公民在公共事务中更广泛、更直接地参与,例如通过公民大会、共创平台、社区治理项目等,让民意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协商式民主的实践: 强调通过理性对话、平等讨论来化解分歧、形成共识。利用技术手段,如在线论坛、虚拟现实会议,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沟通。 数字民主的探索: 审慎而积极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民主过程,例如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投票系统(确保安全、透明、可追溯),利用大数据分析公众需求(但需警惕算法偏见),构建更加透明、开放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关键在于,技术应用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提升治理效能和公民福祉为目的,而非技术本身。 效率的再定义:动态调整与协同网络: 效率不再仅仅是“快”,而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为正确的人,提供正确的服务”。 动态敏捷的决策机制: 建立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变化、适应不确定性的决策体系。这要求打破层层审批的僵化模式,赋予一线执行者更大的自主权,鼓励试错与快速迭代。 跨部门、跨组织的协同网络: 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性问题。未来的治理需要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的协同体系,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例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社区、科研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等需要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 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社会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科学决策和个性化服务。这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统一的数据标准,并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合规。 韧性的构建:风险抵御与系统再生: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系统的韧性至关重要。 风险预警与管理体系的强化: 建立覆盖面广、预警能力强的风险监测网络,对经济、金融、环境、社会、技术等各类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 冗余与适应性设计: 在关键基础设施、供应链、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引入冗余设计,确保在部分功能失效时,仍能维持基本运转。同时,鼓励系统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从冲击中快速恢复并不断优化。 生态系统的思维: 将社会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生态系统,关注其整体健康和可持续性。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其对环境、资源、社会公平的长远影响。 第三章:新秩序的驱动力:价值、创新与赋能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重塑: 未来的治理,必须回归到“人”的根本。 从“效率至上”到“福祉最大化”: 评价治理成效的标准,不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应包括居民的幸福感、健康水平、教育质量、环境友好度、社会公平度等。 包容性与公平性的优先: 确保所有社会成员,无论其背景、能力、阶层,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能够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并从中受益。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社会鸿沟。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化: 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创新生态的激发与引导: 鼓励颠覆性创新: 政策应更加开放和包容,为具有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提供试验场和成长空间,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 构建开放的创新网络: 打破“信息孤岛”和“技术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在不同主体间的自由流动和碰撞。政府可以搭建平台,连接学术界、产业界、创投界,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革命: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教育体系需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赋能个体与社区: 公民赋能: 通过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参与技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行使权利,监督权力。 社区自治的强化: 鼓励和支持社区层面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让居民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活力和凝聚力。 数字工具的普惠应用: 推广和普及能够提升生活便利性、工作效率、学习机会的数字工具,同时关注数字鸿沟的弥合,确保人人都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第四章:新秩序的实践路径:协同、迭代与适应 跨界协同的新治理模式: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升级: 拓展PPP的合作范围和深度,使其不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更可以涵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关键在于明确各方责任、利益和风险的分配,并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 多方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对话平台,让不同群体都能充分表达诉求,参与决策过程,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鼓励和支持具有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弥合社会裂痕、推动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迭代演进的政策制定与执行: “小步快跑,试点先行”: 对于新兴领域和复杂问题,避免“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采取试点、示范、推广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和完善政策。 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客观、透明的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并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反馈到政策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估、公众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容错与纠错机制: 承认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鼓励从错误中学习,而非掩盖或惩罚。 技术应用的伦理与治理框架: 负责任的AI发展: 制定明确的AI伦理准则,强调透明度、可解释性、公平性、安全性,并建立相应的监管和问责机制,防范算法歧视和滥用。 数据治理的全球共识: 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的合理流动和共享,为创新和治理提供动力。推动建立全球性的数据治理框架和标准。 数字身份与虚拟世界的治理: 随着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前思考数字身份的确认、虚拟资产的保护、虚拟空间的秩序维护等问题,并探索相应的治理模式。 结语: 《新秩序的蓝图》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持续演进的思考框架。它呼唤着每一个参与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共同肩负起塑造未来的责任。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唯有拥抱变革、勇于创新、坚守价值、协同前行,我们才能共同绘制出一幅属于人类未来的、更加公正、繁荣、可持续的“新秩序”图景。这幅图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与行动去填充和实现。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荣幸能够一窥《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管理”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管理就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目标,但这本书告诉我,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中,这些目标的重要性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以一种非常沉静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在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以及个体价值日益凸显的时代,传统的层级式、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将面临何种困境,以及如何才能构建更加灵活、开放、以人为本的组织形态。书中对于“信任机制”、“意义驱动”、“分布式决策”等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对未来的组织充满了期待。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在思考管理问题时,不再局限于“术”的层面,而是能够上升到“道”的层面,去理解管理的本质和方向。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它避开了许多管理学书籍中常见的陈词滥调,而是直击“下一个社会”的核心特征,并深入剖析了这些特征对管理模式提出的全新挑战。《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之所以称得上“珍藏”,我想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管理问题的全新维度。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到微观个体意识的觉醒,再到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的重塑,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适应性领导力”的论述,这与传统意义上那种强调控制和规划的领导力截然不同,它更侧重于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通过赋权、敏捷和持续学习来驱动组织前行。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前沿趋势的精准预测,读来让人既增长了见识,又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不断从中汲取新智慧的宝藏。

评分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它不像其他许多管理学著作那样,给出一套套现成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化、前瞻性的方式,引领读者去探索“管理”在未来社会中的新定义。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他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未来技术变革的深刻理解,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管理图景。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生态系统式管理”的论述,它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了合作、共创的重要性,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自身在复杂社会中定位的“思想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珍藏”二字名副其实。我发现,《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在很多层面上都超越了我以往对管理学书籍的期待。它没有提供速成的秘籍,也没有列举过时的案例,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审视着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时,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必然会经历的深刻变革。《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让我看到了管理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演化的生命体。作者的分析透彻入微,从人工智能对工作模式的影响,到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如何挑战传统的权力结构,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学习型组织”和“韧性组织”的构想,这些理念在当下充满了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来社会和组织形态的深度思考,为我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指明了方向。

评分

一本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学著作,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充斥着KPI、OKR、或者各种“术”的理论书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切入,探讨在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变迁如何深刻影响着“管理”这一概念的本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珍藏版)》真正做到了“珍藏”,它不像一本工具书,读完就可以立刻套用,而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作者用非常扎实的论据和生动的案例,勾勒出未来组织和领导力可能呈现的新形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去中心化”、“涌现性”、“协作网络”等概念的阐述,这些词汇听起来或许有些抽象,但作者将其拆解得非常透彻,让我能清晰地理解它们在实际运作中的意义。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管理哲学。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对于那些渴望在变化中保持敏锐洞察力的管理者和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头脑风暴,不断挑战着我固有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于组织创新和领导力转型的无限想象。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

评分

还行。。。。。。。。。。。。

评分

全世纪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东西很不错,京东快递小哥人很好,每次都很热情!

评分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奉,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评分

前衛的論文,現在看起來仍然值得思考

评分

very very good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