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对话流程实操 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沟通的艺术自控力应用心理学书籍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对话流程实操 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沟通的艺术自控力应用心理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高效对话
  • 教练技术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自控力
  • 乌合之众
  • 自卑心理
  • 个人成长
  • 实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104
商品编码:1007146325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教练对话流程实操

作者:(加)阿特金森,(加)切尔斯

定价:49.80元

ISBN:9787508085104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印刷时间:2015年07月

版次:1

印次:1

开本:16开

字数:

页数: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用高效能的聆听和提问,洞悉身边人的真实想法。

打破“假共识”,开启“真合作”,

唤醒强大的行动力!


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

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本书是ICF认证的别专业教练课程:《教练的艺术与科学》系列二

此课程已经扩展到45个国家,70多个城市。

每年,有近10000名来自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高管以及政府的领导人加入到埃里克森的教练课程和领导力发展项目中。


内容简介

体会教练的艺术,感受循序渐进、步步入胜的教练途径

关系始于亲和的建立

强有力的聆听之“声”

提问vs告知:无建议地带

打开水龙头:开放式问题的魔力

具有转化力的秘密语调

设计梦想:成果框架

逻辑层次的内在协调

采取行动,完成对话

被唤醒的觉察,自我认知和聆听


作者简介

作者玛丽莲·阿特金森(Marilyn Atkinson)

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大师级培训师,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注册组织心理治疗师,NLP大师级培训师,埃里克森沟通模式专家。

全世界范围内培训专业教练和培训师,为推广成果导向的心理学和教练方法工作超过40年。

独创ICF认证的别专业教练培训课程:《教练的艺术与科学》。此课程已经扩展到45个国家,70多个城市。


目   录

前言 001

致谢 001

中文版新序 001


导读 

本书的目的 001

你可以从本书中获得的收益 003


第一章 关系始于亲和的建立 001


亲和力与转化式对话 004

人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 005

找到共同点,拿到成果 006

通向成果的重要的“R”技巧 007

加深关系: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008

有效沟通的四种工具 010

工具一:语言柔顺剂 010

工具二:回放的精致艺术 012

工具三:提前说明目的 013

工具四:进入教练位置的广阔空间 013

亲和力平衡轮练习 016


第二章 强有力聆听之“声” 019


用价值观聆听,聆听价值观 021

为聆听加上封套 你的聆听通常在哪个层次? 023

第一层次聆听:个人化、自动化聆听 024

第二层次聆听:关闭评判,聚焦,支持 026

聆听人们的能力,唤醒内在的资源 027

第三层次聆听:全方位、相关联、结构化聆听 029

“大耳朵”练习 031


第三章 提问vs 告知:无建议地带 033

丢掉“俄罗斯”广播,打开即刻“接收器” 035

问题:通向自我发现和技能发现的康庄大道 036

负责一个项目:自我评估的过程 038

重要的区分:如何与为什么 039

聚焦未来:为什么重要 040

无须告知的头脑风暴:中国菜单法 042

教练案例 043

强有力问题举例:用度量式问题创造动能 043

度量式问题的种类 044

行动步骤 044

承诺度(决心/ 投入度) 045

自信 045

对结果的有效性 045

动力 046

满意度 046

把度量用于实践 047

舒适度 047

满足感 047

里程碑 048

优先要务排序 048

风险 048

“亲爱的艾比”米尔顿·埃里克森练习 048


第四章 打开水龙头:开放式问题的魔力 053

好问题的性质 056

开放式问题的力量 057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057

开放式问题的语调 058

打开:发现选择 059

使开放式问题更加开放 060

“开放式问题线”练习 064

从教练位置提强有力的问题 067


第五章 具有转化力的秘密语调 069


使用教练的声音,最大化影响力 073

培养一系列语调 073

开放式语调1 :魔法师的语调 074

练习的短语 074

开放式语调2 :真朋友的语调 075

练习的短语 076

开放式语调3 :智慧长者的语调 077

练习的短语 077

练习:培养一系列开放式的语调 078

封闭式语调:战士的语调 079

断言功能:战士的语调 079

例句 080

“ 我爱你”练习:声音的实践 082


第六章 框架和承诺的力量 085

什么是框架?什么是换框? 087

成果思维 089

为问题找到优雅的解决方案 090

让转化式对话如此不同的关键技巧 093

成果练习 094

第七章 合约:设定对话焦点 097


合约的力量 101

合约设定了有力的教练对话的意愿和注意力 101

用合约问题来设定焦点 102

从抽象到具体:从50000 英尺的合约到50 英尺

的合约 104

有效合约要考虑的方面 105

聆听创造者、被动反应者和访问者 106

访问者 107

被动反应者 108

创造者 109

好合约的五条标准 109

觉察抱怨模式 110


第八章 教练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113

全部意愿的力量,带我们领略完整的价值 116

个人伸展范围练习 117

对话之“流”:流动模型 117

问题即答案 118

支持项目开展的四个投入度(Engaging)问题 119

问题1 :你想要什么? 120

问题2 :你如何得到 121

问题3 :你如何加深承诺? 122

I.A.M 公式 124

意愿 注意力= 精通的示现

(Intention Attention= Masterful Manifestation) 124

问题4 :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 125


第九章 设计梦想:成果框架 127

成果框架是什么 130

正面陈述 131

在当事人可控范围内 133

练习:双清单法 134

这个目标符合SMART 原则吗 135

这个目标是整体平衡的吗? 137

开发未来的有价值的方法 138

抽离和投入的体验 138

教练的关键点 140


第十章 逻辑层次的内在协调 145

逻辑层次问题中的价值观设计形式 147

成功处方中的逻辑错位 148

思维的逻辑层次 149

用于转化式对话中的问题:自上而下的逻辑层次

模式 150

逻辑层次如何起作用 152

核心的“为什么”问题:诚信的组织 153

使用逻辑层次的好处 154

使用逻辑层次:对教练的好处 156

逻辑层次和组织层级 157

逻辑层次:焦点和成果的总结 158

行为和身份的混淆 160

使用逻辑层次和成果框架的教练对话 161

逻辑层次教练工作表 163

声音练习:结构化聆听 164


第十三章 使用成果导向教练方法的转化式对话概览 201


教练约谈工具卡 203

教练约谈示例一 206

教练约谈示例二 210


写在文后的话 219


部分内容在线试读

超越自动化的聆听

    我们都经历过被关心自己的人聆听的时刻,也曾体验过真正被聆听所带来的不同。由心而发的有力聆听(就像前面诗歌中所述),无论是对聆听者还是诉说者,都是一种非比寻常的体验。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 大部分人的聆听非常表面,或处在自动化的层面。我们根据对自己的意义来分类挑选所听到的事物。

    我们关注周围人所说的,以自己为中心,听取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花点时间,想想自己真正感受到被听到的某个时刻。回想一下,有人聆听,并且听到你心底最深处重要的东西时,那是什么样的感受?你是否会感觉到对方对你的欣赏呢?你是否感觉到对方的信任,觉得分享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安全的?是否感受到支持,或许会让你更有力量?

    以这样的方式被他人聆听,是令人惊叹的。对转化式的对话而言,打磨你的聆听技巧是一条绝对的要求。教练中的一切都取决于聆听。因为聆听是回应的出发点,它展示出我们是如何与对方在一起,又如何支持彼此的。

你的聆听通常在哪个层次? 

   问出很好的问题,问那些可以帮助人们挖掘自身优势,找到优先要务排序的问题,可以说是教练的门面,或者说是教练对话的发动机。而强有力的聆听就是教练对话背后的能量,是发动机的燃料,使好问题能够呈现出来。



    许多作者都有力且深刻地论述过聆听的层次。我们研究了许多作者的初始定义,特别是劳拉·怀特沃斯(LauraWhitworth)、凯伦·金姆斯豪斯(KarenKimsey-House)、亨利·金姆斯豪斯(HenryKimsey-House)以及菲利普·桑达尔(PhillipSandahl)所著的《共创式教练》(Co-Active Coaching)一书。这些作者清晰而简明地定义了有意识的聆听的过程,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本书将使用他们的基本定义,并从成果导向的教练的角度,对聆听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方法的区别加以扩展。这样做的目的,是阐明我们如何去聆听,聆听什么,以及我们在聆听时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你真正可以去学习、去提高的技巧和觉察方式。

第一层次聆听:个人化、自动化聆听

在第一层次上,你是内在地、自动化地聆听他人所说的内容。对方所说的词句,激发了你自己相应的思维过程。虽然在第一层次也可以发生深层次的、有力量的沟通,但是对说话的人而言,你呈现出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内在世界的投射。你是在自动地根据自己的内在思维过程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你的反应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者你对对方话语的理解。 

例如,听到别人讲的话,你的头脑可能会把自己的类似经验和对方所说的内容关联起来。你会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让自己相信或者怀疑,或是组织自己的回应,补充对方的想法。

    用聚光灯做类比会很有用。想象某人在讲话,在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此时聚光灯打在他身上。现在,看到聚光灯转移到你的身上,你来分享自己对他所说的东西的想法和感受。聚光灯不断转移,直到对话结束。这就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聆听方式。这种标准的聆听方式,是个人化、自动化、反射式的。

    另一个好例子就是看电视,留意自己在看电视节目,比如看新闻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电视机处于聚光灯之下,你听到新闻的同时,头脑中就会产生反应。在聆听的同时,你在思考并判断自己对这新闻的感觉和想法。新闻主播说:“今天会是个美丽的大晴天。”你想着:“哇!太好了,我要给露易丝打电话,约她打网球。”或者你会想:“哎呀,这么好的天我还得上班。周末的时候却一直下雨。我也太倒霉了吧!”

    在第一层次,我们可能会对谈话对象有正面或负面的评判。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长期的关系中,我们会带着预先形成的、关于这个人的评判来聆听,这些评判包括你觉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包括你对他们如何回应、反应的期待。

    在第一层次上,我们并不能真正听到对方,听到的通常是自己先前已有的看法。朋友说:“我真喜欢那部电影。”你想:“哇,我就知道你品位不凡!我就知道你会喜欢那个导演和摄影。”或者你会想:“你还是这样啊,这个电影很无聊的,你看电影的品位太差了。”丈夫说:“我今天要清理院子。”你想:“你要清理!我看到了才相信。你可能拖拖拉拉直到天全黑了还没弄呢!”或者你会想:“太好了!谢谢你!院子变漂亮了我会很高兴的。”

    第一层次聆听是自动化的,指导它的,是你对周围世界的想法,以及你自己所处的位置。因此,一些重大误解的发生,更多的是出在聆听者而不是诉说者身上。转化式的对话和整体的改变,极少发生在第一层次聆听中。

    例如,拉里在听朱迪说话,她说自己工作不开心。拉里就开始想,如果朱迪辞职了会怎么样。拉里十年前曾丢掉过工作,并因此毁掉了他的家庭。拉里的头脑立即跳到了朱迪失业的画面,在画面里,他又加上了自己的判断:朱迪可能会付不起账单。拉里陷入沉思,第一层次的聆听使他考虑起自己的事务和忧虑来,就听不到朱迪后来说的其他话了,于是脱口而出:“你要是辞职的话会后悔的,朱迪。你现在收入不错,应该高兴才对。”

第二层次聆听:关闭评判,聚焦,支持 

    当聆听者关上自己的内在对话,关上所有评判、看法和建议,而聚焦在说话人身上,关注他们所想要的、需要的,关注他们的感受的时候,转化式的对话和整体的改变就开始成为可能。

    第二层次的聆听与第一层次非常不同。当我们仔细地聆听对他人最重要的东西,并从这个价值结构出发,全神贯注在聆听之中时,第二层次的聆听就开始了。还是用聚光灯来打比方,当你用第二层次的耳朵去聆听说话人的分享时,聚光灯是一直打在说话人身上的。他们说话时,你不会让自己的头脑自动发出见解,以及好或不好的判断,或者个人的反应。你热情地关注着对方所说的。在你最喜欢的演讲者讲你最喜欢的话题时,或者在你把注意力放到深度投入的对话中时,你会在这个层次上去聆听。

    第二层次的聆听也意味着要全神贯注,你的出发点是想要最好地为对方服务,让他们从对话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当我们在第二层次上聆听时,是把“全部关切”聚焦在对方身上,聚焦在他们所说的上面。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或许就只是那份内在的承诺,承诺在整个对话中保持教练位置,承诺要唤醒对方心中那个已经拥有成功资源的天才。

    第二层次的聆听来自深层的尊重和关心,随之而来的,通常会是深层的亲和感。因为被聆听的人感觉他们的谈话真正被听到了。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听到的时候,就会体验到自己是被理解了,这带给我们深深的支持和满足感。当聆听者关上自己的内在对话,关上所有评判、看法和建议,而聚焦在说话人身上,关注他们所想要的、需要的,关注他们的感受的时候,转化式的对话和整体的改变就开始成为可能。


聆听人们的能力,唤醒内在的资源

   聆听时,把被聆听者当作他们自己愿景的所有者和发展者,他们就会感受到被支持,就会相信自己的愿景。

   我们要通过哪些关键的价值观结构去聆听他人呢?米尔顿·埃里克森的原则提供了极好的聆听平衡点。当你带着这五项原则,去聆听谈话伙伴,就能有力地影响他们。在本书系的第一本书中,列出了如下的五项原则:

表2.1 埃里克森的五项原则

原则一:人们本来的样子就很好(OK);

原则二:人们内在已经拥有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

原则三:人们总会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原则四:每个行为都有正面的动机;

原则五:改变不可避免。

    带着五项原则去聆听,你就会看到自己的聆听是如何影响了对方在对话中获取的内在资源。

    通过这些原则,你学会去聆听谈话伙伴的愿景和价值观。你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聆听他们自己信任自己的能力。通过聆听人们自主前进的能力,你给予他们支持。如果对话伙伴的目标是要很好地完成他们的项目,而你从这个目标

    出发去聆听,留意到一个好计划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细节,就会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影响。学习去问关键的问题,你会支持他们去追求最宏大的愿景、发挥能力和展开行动。当你能够在各个层次上聆听对方的完整性时,你就会很自然而容易地找对问题,支持对方发展其完整性。

   如果你使用埃里克森的基本原则去聆听,留意人们内在的能力和资源,就很有可能实现转化。这就意味着你要花点时间,留意到这个人所说的真的是OK的。这样做的时候,你还会留意到:

1.你放下自己关于这个情境的所有的偏好、评判、看法和建议,放下自己的答案。

2.你进入一个感兴趣的、关心的、公正的观察者角色,在对话中你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支持对方获得他们想要的。

3.你让自己进入教练位置,聆听人们本来的样子,他的完全性、完整性和完美之处。

    当我们去聆听、去期待客户的能力时,就会看到一个强有力的过程开始展开。我们去听什么,就会听到什么。我们去找什么,就会找到什么。深层次聆听的结果,就是对话很容易变得丰富,而当下的时刻会变得能量充沛。人们会投入对话之中,发自内心地诉说。他们诉说自己的能力,留意到自己内在的创造性能力在增长。他们学着进入自己真正的能力范畴,对教练温暖的支持和面对面的挑战都能做出回应。他们开始找到自己内在的幽默和智慧。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问自己好问题,并且很好地聆听自己。在人们完成对话时,会感觉到他们的谈话真正被听到了。

    聆听时,把被聆听者当作他们自己愿景的所有者和发展者,他们就会感受到被支持,就会相信自己的愿景。然后,你可以支持他们去聆听自己愿景的声音,连接内心对愿景的感受。实际上,他们连接的是调动自己内在资源的能力,是在与自己的深层意图相连接。

    例如,继续前面说到拉里听朱迪说自己工作得不开心。朱迪一直在说不开心的原因,而这次拉里是完全关注朱迪所说的。这样一来,他就听到了朱迪真正的忧虑,顾虑自己是不是要辞职。朱迪说完之后,拉里就能对她所说的给些反馈。朱迪从别人那里听到自己说的话,思维就变得更清晰了。而且她感觉到拉里确实听进去了,觉得拉里对她的需要、感受和向往很感兴趣。

第三层次聆听:全方位、相关联、结构化聆听

    第三层次的聆听不仅仅注意话语,还有话语背后的语调、语气、语速、能量水平,以及情绪。从教练位置上,我们纵观整个对话的全局;带着全方位的聆听,我们会更关注这个人整个生命的发展。


    第三层次的聆听被称作全方位的、前后关联的聆听,因为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聆听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行一致的、整体平衡的生活形式。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发展出一种理解力,理解任何话语的广泛而深远的来龙去脉。这是聆听之中神奇的部分,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广泛地聆听着生命发展的全部历程。

    第三层次的聆听不仅仅注意话语,还有话语背后的语调、语气、语速、能量水平,以及情绪。从教练位置上,我们纵观整个对话的全局;带着全方位的聆听,我们会更关注这个人整个生命的发展。

    全方位聆听自然地包含了第二层次的聆听,并且超越了它,进到了人们生命的长期发展之中。我们聆听某个时刻发生的事件,把它们当作“这个人会成为谁”的背景资料。这样的聆听就构成了觉察的框架,让人们觉察到自己的天命和计划,迎接自己更大的愿景。

    例如,拉里正在听朱迪说自己工作不开心。朱迪一直在告诉拉里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拉里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朱迪说的话。他觉察到朱迪说到不开心的时候,她的语调和能量在下降。他注意到,朱迪在说到自己对辞职的担心时,语速慢了下来。当听到朱迪在说想找个新工作时,她的声调升高了,音调中充满了新的能量。他听到朱迪提到要为新职位重新受训时,她的语速又慢了,能量又下降了。拉里在深深地聆听着朱迪所发出的所有沟通信息。他特别放宽了自己的聆听,注意到朱迪这个人本身,注意到她通过这次对话,在发展自己的生命的历程。

    朱迪说完的时候,拉里回放并澄清她所说的,向她表明自己真的听到了。并且,拉里还找准了朱迪的语调和语速变化传达给他的信息。之后,拉里问朱迪自己是否能问她几个问题,朱迪答应了。

    拉里问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朱迪?”他聆听朱迪的回答,然后又问:“朱迪,我很好奇,你想要的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通过拉里的聆听和提问,朱迪开始认识到在此之前她一直都无法说清楚的真正的问题。通过提问,拉里能够激发出更深层的探讨,从而引发朱迪更大的梦想。他是在聆听朱迪想要表达,但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现在,朱迪可以用语言表达这些事情了。

    在这个案例中,拉里展现了第三层次的聆听,这种聆听让拉里抓住了朱迪的意识觉察之外所表达的东西——话语之外的话语。由于朱迪已经开始觉察到自己意识之外的梦想,转化式的对话也就由此开始了。拉里深深地聆听朱迪,并把她所说的话反馈回去。他请求朱迪的允许,问了她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把朱迪自己没法找到的、极其有价值的信息带出了水面。这些强有力的问题将朱迪带到了另一个层次上。而这次有力沟通的发生,很大部分是由于进行了第三层次的聆听。

注意一下,如果拉里聆听朱迪时,以“她是不完整的,她需要我帮助”的方式来听,那么,转化式的沟通不可能发生。现在拉里是从一个更全息的视角来听的,他将埃里克森的五项原则内化,并且在提问时,使用了朱迪自己的语调和目的。

他从赋能的前提假设出发,将朱迪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正常的、有力量、有能力的。因为拉里的聆听是在第三层次,他们的这种潜意识的沟通就有效地使潜在的信息得以转化,这些信息甚至比那些有意识的信息更有力。如果拉里带着“朱迪需要‘被修正’,她没法救自己”的假设或评判,那么,他的姿态、能量和语调就会给朱迪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是不完整的。”朱迪的超意识头脑会立即抓住这个信息,以某种方式回应过去——要么是自我保护,要么是把拉里这种“不完整”的投射加诸自身。这样,转化式对话就不会发生了。

    如果你带着“人们不完整,需要我帮助”的观念去聆听,就会发出一个担忧的信息,强化人们负面的限制性信念。这些限制性信念很可能是小时候形成的,旧的模式往往会以恐惧的形式出现,这会收窄通往梦想和超意识的大门,因此,只有宣之于口的话他们才能听到。人们会强调自己的信息的正确性,放弃自己在多个层次上深层沟通的能力,以及广泛聆听的能力。

    作为教练,如果你从完整性的角度去进行第二和第三层次聆听,然后创造激发式的问题问对方,再用同样的方式去聆听对方的回应,这就是在鼓励对方深思。从如此有力的聆听之中生发出的问题,会厘清论述或是情境背后的方向、目的、价值观、信念、期待、目标以及洞见。这种新的觉察就是给客户的礼物,让他们根植现实,心生双翼。


《沟通的疆界:解锁人际关系的无限可能》 在这信息洪流汹涌、人际互动日益复杂的时代,我们是否常常感到沟通的困境?为何有些对话如沐春风,事半功倍;有些却荆棘丛生,徒劳无功?《沟通的疆界》是一本深度探索有效沟通本质的书籍,它将引领您穿越沟通的迷雾,抵达理解与连接的彼岸。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教练”技巧,也不是对某特定心理学理论的浅尝辄止,而是汇聚了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精髓,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沟通理解框架,并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迁移的实践方法,帮助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职场协作到家庭温情,从个人成长到社会互动,都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沟通的力量,建立更稳固、更富成效的人际关系。 第一部分:认知沟通的深层结构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撕去沟通表面化的滤镜,深入其内在的结构与机制。我们并非简单地教授“说什么”或“怎么说”,而是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对方为何如此回应”。 沟通的本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 许多人将沟通视为简单的信息交换,但《沟通的疆界》将揭示,沟通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承载着情感、意图、价值观,甚至潜意识的信号。我们将探讨沟通的“冰山模型”,理解显性信息(语言)之下,隐藏着更庞大的情感、需求和动机,而正是这些隐性的层面,往往决定了沟通的最终走向。 认知偏差与沟通的扭曲。 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非总是理性客观的。《沟通的疆界》将深入剖析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晕轮效应”、“锚定效应”等,以及它们如何在无形中扭曲我们对他人信息的解读,制造误解与隔阂。理解这些偏差,是摆脱沟通陷阱的第一步。 情感在沟通中的驱动力。 情感并非沟通的干扰项,而是其核心驱动力。《沟通的疆界》将详细阐述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接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共情与情感调节,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沟通能量。我们将学习识别和管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让情感成为连接的桥梁而非鸿沟。 情境与文化对沟通的影响。 同样的言语,在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沟通的疆界》将引导您认识到情境(物理环境、社会关系、权力动态等)和文化(价值观、礼仪、沟通习惯等)在塑造沟通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提升跨文化、跨情境的沟通适应性。 第二部分:构建高效沟通的心智模型 在理解了沟通的深层结构后,本书将帮助您构建一套强大而灵活的心智模型,为高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倾听的艺术:不只是听到,更是听到“未说”的。 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于捕捉声音。《沟通的疆界》将教授深度倾听的技巧,包括积极倾听、同理心倾听,以及如何通过倾听识别对方的真实需求、未表达的感受和潜在的担忧。我们将练习提问的艺术,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对方表达,用澄清性问题确保理解。 表达的智慧:清晰、真诚与影响力。 如何将内心的想法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沟通的疆界》将提供多种有效的表达策略,从结构化表达、FABE法则(Feature, Advantage, Benefit, Evidence)到故事化叙事,帮助您在不同场合下,清晰、有条理、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效说服他人。 提问的力量:开启对话的钥匙。 好的提问能够引导思考,激发灵感,化解冲突。《沟通的疆界》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提问(开放式、封闭式、引导式、反问式等)及其应用场景,让您学会运用提问来获取信息、理解立场、推动决策,甚至在困难对话中发现转机。 非语言沟通的解读与运用。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语速等非语言信号,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意图。《沟通的疆界》将帮助您学会敏锐地解读这些信号,并有意识地运用非语言沟通来增强表达效果,建立信任,甚至在无声处进行有声的交流。 第三部分:驾驭复杂情境的沟通策略 理论知识需要付诸实践,《沟通的疆界》将为您提供一套应对复杂沟通情境的实操性策略。 冲突化解之道:从对立走向共赢。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难以避免,但并非不可管理。《沟通的疆界》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冲突化解模型,包括识别冲突根源、管理情绪、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以及在冲突中寻找共同点,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关系的契机。 说服与影响力的构建。 如何在不施压、不操纵的前提下,有效地影响他人?《沟通的疆界》将结合心理学原理,介绍说服的伦理原则,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展示价值、运用逻辑与情感,来引导他人采纳您的观点和建议。 给予与接收反馈的艺术。 反馈是成长的催化剂,但往往也容易引起防御。《沟通的疆界》将教授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给予反馈,聚焦于行为而非个人,并学会以开放的心态接收反馈,从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提升。 跨越鸿沟的对话:理解与和解。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我们会面对那些难以理解、甚至充满敌意的人。《沟通的疆界》将引导您学习如何进行“艰难对话”,如何保持冷静与尊重,如何倾听对方的痛苦,如何在差异中寻找连接,甚至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开启和解的大门。 建立持久信任的沟通模式。 信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沟通的疆界》将揭示信任是如何在日积月累的沟通中建立起来的,并提供一套能够持续巩固信任的沟通原则与实践,让您的人际关系更加稳固和深厚。 第四部分:在实践中持续精进 沟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沟通的疆界》将激励您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并通过反思与实践,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建立个人沟通反思日志。 引导读者记录日常沟通中的成功与失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形成个性化的沟通改进计划。 模拟练习与角色扮演。 提供针对不同情境的沟通模拟练习,鼓励读者进行角色扮演,在安全的环境中演练各种沟通技巧。 寻求真实反馈与指导。 鼓励读者在信任的伙伴或导师的帮助下,获得关于自己沟通方式的真实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拥抱变化,持续学习。 沟通的世界瞬息万变,本书强调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新的沟通理论和实践,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互动环境。 《沟通的疆界》不是一本教您“如何变成另一个人”的书,而是帮助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指南。它将赋能您,让您在任何沟通场景下,都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有效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最终建立起更加和谐、更加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准备好开启您的沟通新旅程了吗?这本书将是您最忠实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丰富的书名内容,让我感受到它不仅仅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工具书,而是一本能够带来深度改变的作品。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它暗示着这本书将教授的不仅仅是沟通的“方法”,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沟通去“赋能”他人,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我一直相信,好的对话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能够化解矛盾,能够激发创新,能够建立深厚的连接。而“对话流程实操”,则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期待从中获得一套系统、清晰、可供反复练习的对话模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比如职场协商、团队协作、人际冲突等,运用这些对话流程,并提供具体的语言范例和技巧。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名中还包含了“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词汇,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视野远不止于简单的沟通技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关于群体行为、个体心理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话流程的设计中。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理解那些看似盲目、缺乏主见的“乌合之众”的心理动态,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更独立的思考;如何识别和化解“自卑”的心理根源,并帮助个体实现“超越”,建立更强大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沟通艺术、心理洞察和个人成长的全面探索。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那极具冲击力的书名所吸引。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能够激发他人潜力、引导积极改变的沟通者,而这本书正是实现这一角色的指南。我一直认为,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赋能的过程,是能够点燃他人内在力量、激发潜能的艺术。这本书承诺的“对话流程实操”,则让我看到了将这种艺术转化为可行方法的可能性。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对话框架,详细阐述如何从识别需求、建立信任,到深入探索、共同解决问题,再到总结反思、巩固成果,每一步都清晰明了,可供模仿和实践。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书名中“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看似略带沉重的词汇,它们与“高效对话”的结合,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解读?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那些感到渺小、迷失的“乌合之众”找到自我价值,克服内心的自卑感,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不仅仅是关于沟通技巧的提升,更是关于心理学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成长的引导,我对此充满期待,希望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它的沉甸甸的质感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书。书名中的“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让我联想到,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制”对话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激发”对话,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让对话双方都感到被支持、被理解、被激励。我一直坚信,最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是能够促进双方成长的。而“对话流程实操”这几个字,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对话模型,从开场破冰到深入探讨,再到最后的共识达成,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指导和案例。我希望从中能够学习到如何提问才能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倾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如何回应才能建立信任和连接。书名中“乌合之众”和“自卑与超越”这些词语,让我觉得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沟通技巧书籍。它似乎在暗示,沟通的艺术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我渴望了解,作者会如何将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关于群体心理和个人发展的内容,融入到高效对话的实践中。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理解那些看似盲目跟从的“乌合之众”的心理,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迷失,找到自我;如何识别和化解“自卑”的情绪,并引导个体实现“超越”,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沟通,更是一次关于理解人性、实现自我成长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非常专业的、却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吸引力。书名本身就充满信息量,暗示着一种深刻的、可操作的学习体验。“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通往卓越沟通的大门,而“对话流程实操”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真正能够应用到实践中的方法论。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问题”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沟通的障碍。无论是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还是生活中的亲密关系,高效的对话都是解决冲突、建立共识、激发潜能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将那些看似复杂、难以捉摸的沟通技巧,以一种系统化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着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策略地引导对话,如何识别和化解潜藏的沟通误区,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对话,真正地“赋能”自己,也“赋能”他人,从而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书名中的“乌合之众”和“自卑与超越”这些词语,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职场对话,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学洞察?它是否会揭示个体在群体中以及面对自身不足时,沟通方式的独特表现,并提供相应的超越之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学原理和实践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并克服那些限制我们发挥潜力的心理障碍,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成长。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完整书名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几个字精准地指出了我一直想要提升的方向。我渴望成为一个能够通过沟通去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人,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对话流程实操”更是让我看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指导。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详细的、可复制的对话流程,从如何建立信任、引导思考,到如何处理分歧、达成共识,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技巧。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提问,如何更有效地倾听,以及如何给予建设性的反馈,从而真正地“赋能”对话中的每一个人。书名中“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词语,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我猜想,作者将会在书中探讨群体心理的奥秘,分析“乌合之众”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应对;同时,也会深入剖析“自卑”的根源,并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有效的沟通,实现“超越”,找到内心的力量和自信。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沟通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理解人性、激发潜能、实现个人成长的深刻之旅。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完整书名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几个字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渴望成为一个能够通过沟通去影响和帮助他人的人,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钥匙。“对话流程实操”更是让我看到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能性,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指导。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详细的、可复制的对话流程,从如何建立信任、引导思考,到如何处理分歧、达成共识,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技巧。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提问,如何更有效地倾听,以及如何给予建设性的反馈,从而真正地“赋能”对话中的每一个人。书名中“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词语,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我猜想,作者将会在书中探讨群体心理的奥秘,分析“乌合之众”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有效的沟通策略来应对;同时,也会深入剖析“自卑”的根源,并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有效的沟通,实现“超越”,找到内心的力量和自信。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沟通的书,更是一次关于理解人性、激发潜能、实现个人成长的深刻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感到惊喜,它不是那种薄薄的“速成”手册,而是蕴含着大量知识和深度思考的实在之作。当我翻开第一页,我便被作者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行文风格所吸引。书名中的“对话流程实操”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清晰主线。从开场白的设计,到倾听技巧的运用,再到提问策略的展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有条理,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沟通蓝图。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不同情境下的对话流程,比如,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如何启动一个富有成效的对话?在团队意见不合时,如何引导双方找到共同点?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又该如何组织一场能激发创造力的讨论?我对其中“实操”二字的解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对话模板、案例分析,甚至是练习题,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动手去实践,去感受,去领悟。此外,“乌合之众”的元素,似乎暗示着这本书还将触及群体动力学和集体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这让我联想到,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理解群体心理,掌握如何在复杂群体中进行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乌合之众”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实用的沟通策略,帮助我们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也能够更有效地与群体互动,甚至引导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感,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升级”的意味。“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能够赋予他人力量的沟通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练”不仅仅是指导,更是激发。这本书的承诺,似乎就是关于如何通过对话,点燃他人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话流程实操”,则让我看到了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详细的、分步骤的对话流程,从建立连接、设定目标,到探索观点、解决冲突,再到达成共识、回顾总结,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设计一个富有成效的对话结构,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提问技巧,引导对话朝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书名中“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词语,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它们暗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沟通来应对和超越这些心理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影响群体行为和个人自信的心理机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并转化那些来自群体压力和自身不足的影响,最终实现更强大、更自信的自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沟通指南,更是一次关于深刻自我认知和人性洞察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既专业又温暖的感觉,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这本书不仅仅教授沟通技巧,更强调如何通过对话去激发和支持他人,让他们能够发挥出最好的自己。我一直觉得,最高效的沟通是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而“对话流程实操”,则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我期待从中获得一套清晰、可行、可反复应用的对话模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例如在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或者在生活中解决人际冲突,运用这些对话流程,并提供具体的语言范例和指导。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名中还包含了“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词汇,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远不止于表面的沟通技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关于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成长方面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对话流程的设计中。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理解那些在群体中容易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的心理,如何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如何识别和化解“自卑”的情绪,并帮助个体实现“超越”,找到内心的力量和自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沟通艺术、心理洞察和个人成长的全面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智慧的感觉,书名本身就充满信息量。“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教练”——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这本书不仅仅教授沟通技巧,更强调如何通过对话去激发和支持他人,让他们能够发挥出最好的自己。我一直觉得,最高效的沟通是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而“对话流程实操”,则直接表明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我期待从中获得一套清晰、可行、可反复应用的对话模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例如在工作中处理复杂问题,或者在生活中解决人际冲突,运用这些对话流程,并提供具体的语言范例和指导。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名中还包含了“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这些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词汇,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远不止于表面的沟通技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关于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成长方面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对话流程的设计中。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理解那些在群体中容易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的心理,如何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如何识别和化解“自卑”的情绪,并帮助个体实现“超越”,找到内心的力量和自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沟通艺术、心理洞察和个人成长的全面探索。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