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国荣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随笔
  • 文化
  • 人生
  • 思想
  • 哲学
  • 散文
  • 文化随笔
  • 人生感悟
  • 知识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ISBN:9787303108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14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随笔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页数:3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所收入的文章,涉及之面较广。就言说内容而言,既关乎思想,也兼及人物;就形式而言,则包括演讲记录、序言、评论,等等,它们在宽泛意义上也许都可纳入随笔之列。当然,与游记见闻一类的随笔有所不同,书中的多数文字都仍未脱学术之域,不过,相对于狭义上的学术论文,收入书中的文章多少避免了理论的艰涩。

目录

文化与人/1
冯契与智慧说/3
缅怀罗蒂/9
胡适其人/14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26
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30
城市精神与人/35
“上海人”的文化印记/43
哈佛一瞥/48
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51价值与德性/61
人生之境/63
意义与人的存在/70
寻找自我/78
自我与个体性原则/82
个体与个人/85
价值原则与意义世界/90
游子伦理/99
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102
和而不同/105
心性之学与德性伦理/111
知识与智慧/115
“道理”与“讲道理”/117
日常存在与终极关怀中的“真”/127
认识与存在/137
能知与“整个的人”/141
形上智慧的探求/147
熊十力与本体论哲学/151牟宗三与道德的形而上学/155
天人之际/158
探索真实存在/163
中国文化中的“道”/168
反思学术/181
学无中西/183
学术思想史的研究/186
学科意识与跨学科的视域/190
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学术发展的规律/196
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199
回到经典/204
走近哲学/209
什么是哲学/211
何为中国哲学/223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232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243
对话与沟通:中国哲学的当代处境/256
认同与承认/262
哲学何为/268
成己与成物/279
学术自述/292
后记/303

精彩书摘

  在人的自由问题上,冯契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更多地考察了自觉的原则,而对自愿原则则有所忽视,后者容易导向宿命论。冯契先生对正统儒学的宿命论倾向作了深入地分析。按冯契先生的看法,自由不仅是伦理学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美学。在美学上,冯契先生指出:西方人比较早地提出了美学上的模仿说(再现说)和典型性格理论,而中国人则比较早地发展了美学上的言志说(表现说)和意境理论。这些看法基于对中国哲学的长期沉思,将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关于中国近代哲学,有见于其剧烈变革的社会历史前提,冯契先生研究的侧重之点主要在于其“革命进程”。按照冯契先生的看法,中国近代哲学以“古今中西”之争为其背景,具体围绕着如下四个问题展开,即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人的自由和理想。这些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随着进化论的输入,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开始拉开帷幕,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则使哲学革命由进化论阶段发展到唯物辩证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观与认识论的论争逐渐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主线,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作了总结;逻辑与方法论及人的自由和理想的论争,在中国近代未能作出系统总结,冯契先生由此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哲学革命”的问题。这些考察,既清晰地梳理中国近代哲学演进的脉络,又将近代哲学的变迁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使历史的考察成为哲学重建的起点。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先生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

前言/序言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 一、 探寻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是一部深度挖掘人类思想史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哲学家的名言警句,而是旨在 tracing the ebb and flow of seminal ideas across centuries and continents. 作者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世界、理解自身的关键思想流派,并考察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相互激荡,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思想长河。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化”与“人生”这两个看似宽泛的概念,置于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文化,在这里并非指代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或生活习俗,而是被理解为承载和传递思想的载体,是孕育思想的土壤,也是思想得以传播和演变的环境。人生,则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存体验,更是人类在面对存在、意义、价值等终极命题时的探索与追问。作者认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语境,而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最终也体现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反思和启示之上。 全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呈现思想的“长河”之感。开篇,作者将我们引入早期文明的智慧源泉,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到东方哲学的内省智慧,勾勒出人类最初的哲学思考的轮廓。接着,笔锋一转,深入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与突破,探讨宗教信仰如何与理性思维产生碰撞,以及经院哲学的兴衰。文艺复兴的曙光,宗教改革的洪流,科学革命的浪潮,无一不被作者赋予深刻的思想史意义,展现了人类在知识边界不断拓展过程中,思想形态的剧烈变革。 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对西方思想史的梳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文明间思想的交流与融合,特别强调了东方智慧对西方思想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在近现代,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作者深入分析了启蒙运动如何为现代社会奠定基石,而随后的浪漫主义、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又如何对启蒙的理性之光进行修正、反思乃至颠覆。每一个思想流派的出现,都被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以及与其他思想的关联之中,从而避免了孤立和片面的解读。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梳理思想史的同时,始终关注思想与“人生”的连接。例如,在探讨古希腊哲学时,作者不仅仅介绍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更着重分析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古希腊人对美德、幸福和理想生活的理解。在中世纪,当探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时,作者深入挖掘了其对罪与救赎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如何与个体在信仰中的挣扎相呼应。近代哲学中,康德对“绝对命令”的阐释,洛克的“白板说”对自由与天赋人权的探讨,海德格尔对“此在”存在的追问,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挖掘,这些宏大的理论体系,在书中都得到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通过它们所揭示的关于人类动机、自由意志、社会公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深刻洞见,与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二、 文化语境下的思想变奏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的核心在于其对“文化”作为思想载体和孕育环境的深刻洞察。作者认为,脱离了文化语境去谈论思想,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本书的一个重要维度,便是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塑造了思想的特质,又如何对同一思想产生截然不同的诠释。 在讨论东方思想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作为西方哲学的补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且深邃的智慧体系。例如,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解读,不仅强调了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更深入探究了这些观念如何在宗法社会、官僚体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与“道法自然”,在作者笔下,与西方追求效率和征服自然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更加强调和谐与内省的生存智慧。佛教的因果轮回、慈悲为怀,则从另一个维度,提供了关于苦难、解脱与终极关怀的独特视角。 本书并未局限于东西方两大文明圈,而是将目光延伸至其他具有独特文化印记的思想传统。例如,对伊斯兰哲学在保存与传承希腊哲学遗产中的作用的考察,对印度哲学在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上的独特贡献的梳理,都丰富了本书的文化维度。作者展现了,即使是看似普适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也会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回答,这些回答共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宝库。 更为精妙的是,作者在分析西方思想时,也时刻关注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例如,对古希腊城邦文化如何孕育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对基督教文化如何塑造了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对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如何催生了政治思想的革新,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即使是现代的后现代思潮,其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也与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文化变迁息息相关。 本书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并非将文化视为静态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动态的、参与思想演变的积极力量。文化的碰撞、融合、冲突,都直接影响着思想的走向。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便是对当时欧洲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反思与重塑,它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殖民主义的历史,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但也带来了权力不对等下的思想渗透与压制。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通过对文化与思想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思想史的全新视角。它告诉我们,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土壤,并受其滋养、塑造和检验。同时,思想的传播与演变,也反过来重塑着文化本身,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 三、 人生体验中的思想回响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并非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它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将抽象的哲学思辨与鲜活的个体人生体验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始终相信,思想的最终价值,在于它能否为我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安顿心灵提供指引与慰藉。 本书在探讨每一个思想流派时,都会追问:“这些思想对普通人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例如,在介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时,作者不仅仅阐述了其关于理性、美德和接受命运的教诲,更着重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在战乱、贫困、疾病等人生困境中,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内心的宁静。当论述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时,作者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面对生命的无意义感和虚无主义时,找到积极存在的勇气和创造自我的力量。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书中对存在主义思潮的解读尤为重要。萨特、加缪等人的思想,直面人类的孤独、焦虑和自由的沉重,这些都与当代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呈现这些思想的悲观色彩,而是通过对“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分析,强调了人类在荒诞世界中创造意义的可能性。 本书同样关注了那些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思想家。例如,对蒙田的散文式哲学思考的解读,展现了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自我内省的真诚记录,来探索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探讨,则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普遍性联系,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理解潜意识的语言,来整合自我,实现心灵的成长。 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常常会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将书中所学到的思想,与自身的经历、情感和困惑进行对照。例如,在探讨自由意志的哲学争论时,作者会引导读者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究竟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的自由,有多少是被潜意识或社会因素所左右。在讨论道德伦理时,作者会邀请读者反思,在面对复杂的道德困境时,会如何应用书中所介绍的各种伦理原则,做出自己的判断。 《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的价值,便在于它能够点燃读者内心深处对智慧的渴望,引导他们从古往今来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它提醒我们,思想并非只是书斋里的陈列品,而是贯穿于我们生命始终的脉搏,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智慧来源。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生命启迪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意义”的探讨,处理得极为克制而深刻。作者没有试图去定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意义”,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意义的生成过程”上。他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宏大叙事的断裂中,一步步地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结构。这种对“生成论”的偏爱,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既坚实又充满韧性。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哲学议题时所保持的谦逊态度,他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包装成真理,而是以一种“假设性”的语气展开论述,鼓励读者参与到这场持续的智力对话中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急于给世界贴上标签,反而开始欣赏事物本身蕴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是一本能真正改变你观察世界角度的书,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滤镜。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给我一种非常“老派”的魅力,它拒绝了当代流行文化中那种浮躁的、追求即时满足的表达方式。作者的句子结构往往很长,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精妙的修饰,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韵律的美感,仿佛在欣赏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油画,每一笔触都经过深思熟虑。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个体与时代”关系时所采用的那种悲悯而又清醒的笔调。他既不会陷入对过去的盲目赞美,也不会一味地指责当下,而是以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冷静,剖析着人类精神在不同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读到关于“信念的消解”那一节时,我深受触动,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感,但同时,他又在最深的黑暗处,点亮了一盏用理性构建的微弱灯火,指引我们向内求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直面世界的复杂性,却又给予你足够的工具去理解这份复杂。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绵长”。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合上书本就立刻获得“豁然开朗”体验的作品。相反,它像是一壶陈年的茶,需要你慢慢品味,余味悠长,并且随着时间的发酵,其风味会不断变化。作者在文本中巧妙地编织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概念,比如“审美疲劳”和“伦理困境”,但最终,这些线索都在更高维度的思考中汇合。我感觉作者的思维路径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找到一条非传统的路径去抵达一个核心论点,避免了落入俗套的论证。尤其是在讨论“创造力的本质”时,他没有陷入到天赋与努力的二元对立中去,而是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持续的“关系构建”的能力,这视角非常新颖。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思想材料”,让你带着自己的工具箱去进行二次创作,它激发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精神,而非简单的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触感真是太独特了,我几乎能感受到作者笔尖流淌出的思绪。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像是一场深夜里的促膝长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让你在思考的同时又保持着舒适的距离。开篇的引子就非常有力量,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的日常观察切入,就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涟漪层层叠叠地扩散开来,最终引向了深刻的哲学探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意象的叠加,比如他描述“时间”的时候,一会儿是湍急的河流,一会儿又是静止的琥珀,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耐心,他似乎从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勾勒出思想的轮廓,引导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留白的部分。这种开放式的结构,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作者已经阐述的内容上,更体现在它激发了读者自身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梳理过一遍,那些原本杂乱的线头都被巧妙地捋顺了,留下的只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和对世界更细致的感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而不是轻松的消遣。它要求的投入度相当高,需要你摒弃掉那些习惯性的快速浏览,转而沉浸到作者精心构建的语言迷宫中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集体记忆的变迁”那几章,作者的论证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再巧妙地嫁接到心理学的层面,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他引用的案例,既有宏大的历史事件,也有细微的文化符号,这种跨界的引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视野。不过,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的密度实在太高了,初读时会感到一定的认知负荷,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精髓。但正因如此,这本书的“可重读性”极强。每次翻阅,总能从中发现上次忽略的细微论点或者被忽略的逻辑支撑。这种挑战性,恰恰是优秀学术思考的标志,它迫使你的思想不得不跟上作者的节奏,从而实现一次真正的思维跃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