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创新型管理者永远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教育报》2009年影响教师100本书”之《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教育畅销书《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作者新力作——一本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容错过的好书。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发展创新型学校,需要有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型管理者来推动;发展创新型学校,必须设立一种以有效开展教育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的学校组织形式。
本书
内容简介
《创新型学校:给学校管理者的9个策略》是关于真实学校情境中如何以创新成就优秀的箴言。Todd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和领导经验浓缩为9大变革策略。用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案例现身说法,讲授创新的理论与实务,提升教学管理者的变革技巧。创新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做出积极改变并有效推动创新?如何将改革的阻力小化?发展创新型学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著名的畅销书作者托德?威特克尔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为学校管理者一一解答。
策略一:认识创新,帮助教育管理者和领导者发现组织中问题的症结,识别变革的层级和水平;
策略二:完美的一印象,阐述变革方案初次亮相的重要性;
策略三:找出关键人物,教会你对组织成员进行分类,阐述识人和用人之道;
策略四:找到切入点,变革时机事关变革成败;
策略五:有效减少阻力,如何减少创新带来的组织震荡,有些技巧你不得不学;
策略六:利用情感力量,教给你如何利用“情感”这个强劲的创新激励措施;
策略七:充分利用人际网,通过图表法了解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策略八:强化变革行为,创新的进程通常比我们期望的要慢,保守力量倾向于维持稳定状态,如何保住变革的胜利果实同样有章可循;
策略九:统合综效,后,作为领导者,在推动变革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强调执行的力度和技巧。
《创新型学校:给学校管理者的9个策略》适用于: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育工作者。
作者简介
托德·威特克尔博士,美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校长管理效率、教师领导力及教师激励领域的权威研究者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得到了世界众多教育者的认同。曾在多所中学任教,并担任校长之职。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任教育领导学教授。
威特克尔博士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杰出演说家,曾数百次于州内、国内和国际进行公开演讲,同时担任过国际性教育期刊《当代教育》的主编。
托德共撰写了18本教育类图书,其中包括畅销书《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如何应对难缠的家长》和《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
目录
策略1:认识创新—011
你的问题是什么/013
创新的三个层面/015
理解不同层面的创新/019
两个主要假设/021
目标高远/023
策略2:完美的第一印象—025
新店开张/026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028
我的热情为什么不能点燃他人/030
寓意深远的第一印象/032
特邀讲师/032
实地考察创新型学校/033
教员大会/035
不要刺激反对派/036
第一印象有多重要/037
策略3:找出关键人物—039
三种类型的员工/040
这对我们的组织意味着什么/044
视野是否足够宽广/045
创新的动力从哪儿来/046
六种类型的教师/047
谁最关键/051
解析明星教师/051
你无须质疑/053
人,而非项目,形成了最大的区别/054
策略4:找到切入点—055
选好切入点,切莫遍地撒网/056
阻力最小处/057
从明星员工开始/057
避免耗尽能量/058
把握几率/060
“菜鸟”加盟/061
精心规划,充分准备/064
自主导向变革/069
从种子发芽到参天大树/071
策略5:有效减少阻力—073
不让抱怨者占上风/075
巧妙化解/076
各个击破/078
行为塑造/080
践行总—分—总模式/082
让团队保持忙碌/084
依靠坦诚的阿尔法男性/088
策略6:利用情感的力量—093
情感的力量/095
飞行的恐惧/095
无论如何也要飞行/096
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097
让新项目平民化/098
激起人人加入的欲望/100
变革的两大激励措施/103
第一印象的力量/105
逻辑的魅力/106
策略7:充分利用人际网—109
田纳西龙卷风/111
交流评估效果/113
学校不是嘉年华/113
绘制图表/115
按需调节/118
打破平衡关系/121
请看挡风玻璃,莫关注后视镜/122
何时扣动扳机/124
策略8:强化变革行为—125
可持续性员工培训/127
步步为营/129
从讲台后走出来/130
公开表扬VS.私下表扬/134
鼓励尝试/136
为成功做准备/137
不容错过的时刻/139
难得糊涂/140
策略9:统合综效—143
确保变革是必要的/145
以退为进/146
关注成长/146
遵循100 小时原则/147
确定节奏/150
选择时机/151
这就是他们的观点/153
采用多方位进攻法/154
工具箱是必备之物/155
寻求拥护者的支持/157
管理流言/157
齐心协力推行改革/158
精彩书摘
情感的力量
节选自《创新型学校——给学校管理者的9个策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常用术语。“请看这些数据,所以你必须这样做”或者相反的,“给我看数据,否则你不能那样做”。我之所以要阐明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关于在学校里什么是实用的研究很少会利用对照组来加以证明。我们不会在教一半三年级学生时把另一半锁在柜子里,然后再把他们拿出来并比较结果,现实比这更复杂。孤立一个变量对原因和结果做出清晰的结论是很困难的。
第二,如果我们认为数据本身就可以证明变革的必要性,那我们简直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一方面,我们是在与人打交道,无论我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简单实现有效教学。另一方面,教育经验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存在所谓的最优学习或教学方法。最后,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力量,如果人们被强烈的情感左右,那么即使是最严密的数据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情感的力量
变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恐惧:对陌生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尴尬的恐惧,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尽管老师可能不承认,但教师抵制同事观摩的主要原因,正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课堂做出评价,要想打开这扇门需要很大的勇气。
此外,我们不能依靠逻辑来战胜恐惧。仅仅告诉一个抵制的教师,因为她的同事是个专家,所以在评价她的的表现时会非常客观,可能并不能说服她去冒这个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情感更加强大的力量只有一种——另一种情感。
飞行的恐惧
你可能见过害怕乘飞机的人——不是特指在“9?11”之后,而仅仅是害怕离开地面,害怕来到三万英尺高的空中并局限在一个金属圆柱体内。如果你曾经坐在一位紧张地抓着座椅扶手的乘客身边,你就会知道这种恐惧真实存在。
你可能会试着安慰她,告诉她飞行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和培养的,如今的飞机也都制造得非常安全。可能你不会提到飞机确实会坠毁,也不会想象这架飞机也可能坠毁,你可能会以统计数据来证明乘飞机旅行比开车甚至比在大城市中步行还要安全。你不害怕飞行,这些事实和数据对你来说很有意义,你的论证也十分符合逻辑,十分理性。但是,为什么她还是紧张地抓着座椅扶手不放呢?
如果你问她这个问题,她会坦白承认她对飞行的恐惧根源于情感,而不是逻辑,她一辈子都害怕飞行。这并没有原因——她从未经历过紧急迫降或者认识某次空难中的罹难者。你的事实和数据没能改变她的感觉,但是想一想:尽管她害怕飞行,她还是上了飞机,是什么力量使她战胜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不问她这个问题?
无论如何也要飞行
原因是她唯一的女儿,她的女儿住在波士顿,刚刚给她生下第三个外孙,老奶奶答应帮助女儿照看其他几个孩子几周。通常她总是坐火车——从圣塔菲到芝加哥的西南铁路,然后是湖滨铁路——但是那需要几天的时间,而婴儿早产了三周,她的丈夫找到了一张直达飞机票并立刻把她送到机场,她连收拾行李的时间都没有!
她给你看了几个大孩子的照片,约翰尼七岁,凯蒂三岁。他们像不像豌豆夹里的豆子?她对你讲约翰尼和凯蒂小时候滑稽的故事。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萨拉,她出生还不到一天。现在你猜怎么样,老奶奶不再抓着座椅扶手不放了。她放松下来,很惊讶地听到副驾驶员广播,“请收起桌板,调直座椅靠背并系好安全带!”
母性的力量克服了她对飞行的恐惧,进而成功地登上了飞机。在工作中,领导也可以通过利用类似感情联系的力量减轻改变带来的恐惧。
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归属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要想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不管是明星、骨干还是普通员工,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营造出全员参与的气氛。刚开始的时候,你邀请了明星教师、新老师的参与,选择了那些阻力小的切入点入手。一旦你能争取到绝对多数人的参与,就到了去搞定那些顽固派的时刻。
教师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式是你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变革旨在改变个人行为的情况下,比如,请各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录像,供自我反思。讨论策略4“找到切入点”时我们提到,初步征募项目参与者时可采用媒体中心个人登记的方式,而不要让大家公开举手表决,因为倾向于参加的人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随着大家对新做法越来越自如,有些人可能会愿意私下跟同事交流他们对这种新措施的看法。有些人会愿意在教工大会上讲讲体现新政策优越性的实例,就像我们在策略5“有效减少阻力”中说的那样。顽固派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阵营还残存多少力量,他们会质疑,“我不会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吧?”建立团体归属感,能够帮助他们克服接受别人评论的恐惧。
前言/序言
改变不可避免,成长却由你决定。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就深深地为它传达的理念所折服,现在这句话成为我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之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教育者及其领导们必须选择成长——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服务的组织——选择实现这种成长的途径。不管我们是循着前人的老路,还是开拓新的疆土,这一过程看起来都是险象环生,布满荆棘。想到其他人也曾面临过类似的选择,经历了相同的考验,借鉴前人的经验,有助于我们从容地面对当前的形势。
有关教育创新的著作汗牛充栋,这其中许多是探讨教育理论或展示已有研究成果的,有的探讨教育创新的原因,或者——直截了当——为学校变革开处方。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本书的视角截然不同。抛开理论的、历史上已有的或者假定的变化,我们关注的是今天在真实学校情境中正在发生着的改变。
本书提出了有效实现创新的9 大谋略,主要针对学校或学区层面的教育领导者们。书中的案例,来自我与那些有志于促进教育发展的校长、校长助理、学区教育督导,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共事时的真实经历。真诚地希望,每位期待自己的学校变得更加完美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从本书中受益。如果每个人——不管是学校改革小组成员,还是课程委员会委员,亦或是希望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师——都能更好地理解创新,那么变革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本书并不试图阐明需要进行哪些创新,或者应该进行哪种类型的变革。变革的背景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而且你也清楚地知道——或者能够预测——你的组织真正需要什么。但我确实希望能够告诉你如何设定切实的目标,有效地制订计划,并且在进程中顺利地跟踪实施情况,提示你应该规避的风险,以及你应该努力争取的有利条件。希望你能获得启示,理解如何团结你的同事有效开展变革——这些人有的对你启动的变革双手赞成,有的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变化,有的是介于两者间的中庸派。
学校变革管理永远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学校创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打个比方吧,相对于玩跳棋,这个过程更像是下国际象棋。如果经常玩跳棋,你会逐渐发现某种棋牌格局。而且,在任何一枚棋子抵达王牌位置之前,棋盘上的所有棋子都只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与此相对,国际象棋手在开局的时候,对特定位置的棋子往往也有特定的摆法,但是开局后,每枚棋子的运动截然不同,棋子移动可能产生各种组合的数量更是多得惊人,每盘棋到最后都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赛局。
同样的,当我们着手在学校或者学区进行改革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的群体。如果能够发动群体中的每个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相信我们成功的几率绝对会大大增加。
在学校中实现创新绝非易事。我们面对的并不是坐在你对面的竞争对手,更像是在与名为“现状”的超级计算机角逐,这个敌人已经拖垮了众多想要打败它的竞争者,而且看起来它在这场战争中具有先天的优势。然而,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象棋大师还是要比编程机器技高一筹——即使“现状”这个强大的敌人也不能扭转变革的趋势。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采取意旨明确的策略,引领变革按照我们选择的方向前进,并且尽量提高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朝着创新型学校迈进。
撰写《如何应对难相处的老师》时,我参阅了所能找到的全部资料。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资料传达的基本信息无外于学校的管理者要想改进学校就必须学会对付难缠的老师。这不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吗?我并不是要发现问题,我需要的是
策略!
随着我继续挖掘,我发现,全部能找到的材料都只是建议学校如何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正式备案(多么奢华的待遇),这样,过几年之后就可以将所需要的资料聚集起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就我看来,我们可等不起这么长的时间才来改革学校,我们需要现在就着手展开实质性变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创新的价值,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推动创新。
本书提出的策略将有助于你实施任何你所需要的变革——这些策略能够帮助你显著提高获得广泛支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几率,遵循这些策略可以让你步入创新之路——不是几年之后,而是现在。
本书中的策略按照1 到9 的顺序排列,但是你并不需要按照同样的顺序借鉴使用,而且排号先后也不代表其重要性。实际上,这些策略共同发力、互相补充。你完全可以视具体情况和团队成员的不同性格,选择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式使用某一策略。你可以在变革开始时着重使用某一策略,之后在遇到某种障碍时借助于另一策略,障碍清除之后再接着采用其他策略。你可能会发现有些策略执行起来更容易,你可以在变革之初采用,但越是难操作的策略越有可能帮助你实现有效领导,这些策略往往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
在你尝试这9 个策略、探究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创新的同时,你或许会反思过去工作的得失,找出为何有些计划得以执行,而有些却不了了之的原因。借助这些新的方法,你甚至可以试试在失败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别指望一开始就能完全掌握这些策略,暂时失败了也不要放弃。我完全相信,假以时日,在你回首过去时能满意地告诉自己:“那里、那里还有那里,我都看到了成长。”
祝你好运!并祝你阅读愉快!
《教育的变革引擎:点燃学习新航向》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教育的使命从未如此关键,也从未如此充满挑战。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才能突破传统的藩篱,拥抱革新,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充满活力和启发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教育的变革引擎:点燃学习新航向》一书,正是为那些站在教育变革前沿的管理者们量身打造的指南。它不落窠臼,不拘泥于理论的空谈,而是聚焦于实操性强的策略,旨在帮助学校管理者们构建一个能够驱动持续创新、激发师生潜能、凝聚共识并最终实现教育卓越的新型学习生态系统。 本书的核心在于“赋能”与“协同”。我们深知,任何教育的进步,最终都离不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因此,本书所阐述的九个核心策略,无一不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吸引、激励和支持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让他们成为教育变革的积极推动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我们相信,真正的教育变革,源于自下而上的能量积蓄,以及自上而下的清晰指引,这两股力量的完美融合,才能激发出最强大的变革动力。 策略一:重塑愿景,点燃共同的教育梦想 教育的变革始于清晰且鼓舞人心的愿景。本书的第一项策略,将引导管理者们如何与学校的各个群体一起,共同勾勒并阐述一个具有前瞻性、包容性和激励性的学校愿景。这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要将其内化为每一位成员心中驱动前进的灯塔。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对话和参与式活动,让教师、学生、家长理解并认同学校发展的方向,将个人职业发展、学生成长目标与学校的宏大愿景紧密相连,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包括如何利用故事叙述、榜样示范以及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让愿景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引领学校前进的精神动力。 策略二:驱动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教育创新主力军 教师是学校变革的核心执行者,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本书将深入剖析如何构建一个持续、个性化且富有成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我们将探讨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培训模式,而是更注重于实践导向、协作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这包括如何识别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建立同行互助和经验分享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如何通过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鼓励教师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将教育创新内化为日常教学实践的一部分,从而激发教师作为教育创新主力的潜能。 策略三:赋能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 :=$$$ 意义。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帮助管理者们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旅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更具探究性、项目制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通过赋能学生,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效,更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策略四: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消弭隔阂,凝聚共识 有效的沟通是教育变革成功的基石。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建立一个多向、开放、透明且高效的沟通体系,打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乃至学校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壁垒。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多种沟通渠道,如定期的沟通会议、在线交流平台、家长开放日等,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有效传递。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如何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观点,并通过建设性的对话来解决分歧,化解矛盾,最终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上凝聚共识,形成强大的行动合力。 策略五:构建协同育人网络,链接家庭、社区与学校 教育不是孤立的校园活动,而是与家庭、社区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本书将为管理者们提供策略,如何打破学校的围墙,积极构建一个强大的协同育人网络。我们将探讨如何与家长建立信任、伙伴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为家长提供支持和指导。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如何与社区资源进行对接,利用社会力量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支持系统,让学校、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策略六:推行数据驱动的决策,让变革更有据可依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科学的决策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管理者们如何有效收集、分析和利用教育数据,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涵盖教学效果、学生发展、教师反馈等多个维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如何将数据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和前瞻性,从而使每一次变革都更有针对性,更具成效。 策略七:拥抱技术,创新教学与管理模式 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本书将探讨如何以审慎而积极的态度拥抱教育技术,将其有效地融入教学和管理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教育技术应用的潜力,从提升教学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到优化学校管理效率。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如何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教育的温度和人文关怀,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本质目标,而非反客为主。通过创新的技术应用,能够极大地拓展教育的边界,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策略八:营造鼓励创新和试错的文化,激发内在驱动力 真正的变革离不开创新的土壤。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一个学校环境中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包容试错的文化。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及管理者以身作则,来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如何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宝贵机会,通过反思和总结,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实践,从而让创新成为学校发展的常态。 策略九:建立持续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变革的持久性 教育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项策略,将聚焦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教育变革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定期对各项变革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收集来自师生、家长等多方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变革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这种持续的评估与反馈循环,能够确保学校在变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最终实现教育的持续卓越。 《教育的变革引擎:点燃学习新航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未来的深度对话。它将引领您穿越迷雾,看清变革的路径,掌握创新的工具,最终点燃学校发展的新引擎,为每一位学习者开启更加光明、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无论您是初任校长,还是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发和实用的指导,助您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