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晓原,刘兵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文化史
  • 科学哲学
  • 知识社会学
  • 中西比较
  • 文化研究
  • 科学传播
  • 知识交流
  • 社会建构主义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151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34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世纪以来问世的书籍为引,行文化思想评论之实,关注的焦点是当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举凡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科学大战”、后现代、建构论、强纲领、伪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幻想,无不纳入对谈的视野。两位作者京沪联手,南北互动,激扬文字,谈笑风生,亲近读者,深入浅出,以对话形式写就当代学术时评。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科学·历史·文化”网站主持人。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文集等约30种,发表学术论文1O0余篇,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并在京沪多家报刊杂志开设有个人专栏。较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专著)、《天学外史》(专著)、《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专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专著)、《历史上的星占学》(专著)、《中国人的性神秘》(专著)、《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专著)、《剑桥插图天文学史》(译著)、《中华科学文明史》(译著)、《江晓原自选集》(学术论文集)、《天文西学东渐集》(学术论文集)、《东边日出西边雨》(文集)、《走来走去》(文集)、《年年岁岁一床书》(书评集)、《交界上的对话》(文集)、《小楼一夜听春雨》(文集)。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刘兵自选集》等专著和个人文集。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

目录

前言 享受谈话中的不确定性
正编
01.科学文化与流行文化
02.人们为何对星占学感兴趣?
03.重读《海蒂性学报告》
04.埃舍尔:惊奇是大地之盐
05.科普好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06.诈文事件:是非及其意义
07.两种文化何去何从
08.哈耶克:半个世纪前的先见之明
09.理性:不能滥用,也不能告别
10.今日中国之“第三种文化”
11.科学家反对“科学研究”
12.走进爱因斯坦的生活
13.两种建构主义之殊途同归
14.西方科幻作品中的悲观主义问题
15.哈丁阿姨在中国
16.有没有一种“科学人类学”?
17.爱因斯坦的上一半和下一半
18.科学幻想:一个无边的世界
19.学术研究之矛指向伪科学
20.哥本哈根:1941年之谜
21.“野蛮人”眼中的现代化
22.从牛顿看现代科学的“血统”
23.看科学家如何看科学
24.科学素养:它到底是什么呢?
25.亲近经典,懂不懂都有收获
26.与国际接轨:科学的社会研究
27.困境因何而生?
28.玩火自焚:一个滥用技术的寓言
29.什么是“公众理解科学”?
30.在高科技时代捍卫公众隐私
31.他们为什么背叛真理?
32.后现代与科学:说不尽的故事
33.灵魂与大脑:哪个完善得更快?
34.束星北的故事:我们从中读到什么?
35.再走近一次爱因斯坦吧
36.《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上)
37.《基地》:一曲科学主义的赞歌吗?(下)
38.《权谋》:一曲诺贝尔奖的挽歌吗?
39.嗟乎,科普书当如此也!
40.一面特殊的镜子
41.莱姆到底想说什么?
42.生物技术:幻想中的末日
43.《时间简史》:一个科学传播的神话
44.霍尔顿镇压得了这场反叛吗?
45.从伽利略那里领略科学文化
46.布尔迪厄:哲学家的科学观
47.有假学术,无假“民科”?
48.那是一个个科学的碉堡啊!
副编
“宏大叙事”的诱惑
学术“量化考核”之穷途末路
创新与伪创新
伪出版:学术泡沫的形式之一
萨顿的宏愿:一个人与一个学科
爱因斯坦奇迹年:一个针对今天的教训
科学史就在你我身边
学术品味与两种文化
代跋:忆周雁

前言/序言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 一、 引言:跨越鸿沟的交响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科学与文化仿佛是两条并行却又彼此交织的河流。一条以严谨的逻辑、客观的实证为基石,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揭示物质的规律;另一条则以情感、信仰、价值观为血脉,塑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构建着社会的认同。然而,长久以来,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对立。科学的理性光芒似乎常常与文化的感性色彩格格不入,进步的脚步也可能踩踏着传统的根基。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正是这样一本试图弥合这道鸿沟,倾听这两种声音,并让它们奏响和谐乐章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科学家的成就,或歌颂文化的辉煌,而是深入探究科学精神如何影响甚至重塑我们的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又如何为科学研究提供土壤、方向,甚至灵感。它揭示了科学的进步并非冰冷的技术堆砌,文化的繁荣也并非故步自封的传承,而是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 “南腔北调”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科学与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中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科学并非只有一种面孔,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呈现出微妙的差异。同样,文化也并非铁板一块,地域的差异、历史的沉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本书正是要探讨,当这些“南腔北调”的科学与文化相遇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又会碰撞出怎样新的理解? 二、 科学的文化维度:理性之光如何照亮精神世界 本书的首要视角,在于审视科学如何成为塑造我们文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常常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科学的发现和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认知,进而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科学革命颠覆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将人类从宇宙中心的幻想中拉出,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兴起,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并为现代社会的科学理性精神奠定了基础。这种对宇宙客观规律的认识,促使人们开始质疑基于神话和宗教的解释,提倡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变革。 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对人类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它挑战了神创论,强调了生命演化的自然过程,引发了关于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深刻哲学思考,也对宗教、伦理道德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科学理论的传播,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进入近现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进一步挑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物质和因果关系的直观理解。这些理论的普及,虽然在认知层面是复杂的,但在文化层面,它们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本质的哲学思辨,也催生了科幻文学、艺术创作等多种文化形式的灵感。例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似乎为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提供了某种哲学上的支撑,也影响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理解。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科学方法论对文化的影响。科学所倡导的逻辑性、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是否也能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虚假信息,做出更理性的决策?科学的客观性要求,又能否启发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更加尊重差异,避免偏见? 三、 文化的科学维度:土壤、方向与灵感的源泉 然而,科学的发展并非孤立的线性进程,它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文化土壤,并受其影响。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揭示文化如何为科学提供滋养、指引方向,甚至激发创新的火花。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科学传统和研究范式。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国对自然界的认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所强调的主客分离、征服自然的理念有所不同。虽然这种差异可能在某些领域限制了技术的发展,但在另一些领域,如中医、气功等,则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体系。 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也常常为科学研究提供终极关怀和价值导向。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研究的伦理边界,以及其成果的社会责任。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就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的深刻讨论。这些讨论,离不开人类长久以来在哲学和宗教中形成的关于生命、道德和价值的思考。 此外,艺术、文学等文化形式,也能为科学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灵感。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气质。例如,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我是一位音乐家。” 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谐,以及绘画的色彩、构图、意境,都可能在潜意识层面为科学家的思维带来启发。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科技的畅想,有时甚至能成为现实科学研究的蓝图。 本书还将探讨,不同文化对科学问题的关注点也存在差异。例如,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科学研究可能更倾向于服务于社会整体的福祉,而另一些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则可能更鼓励颠覆性的、探索性的个人研究。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文化价值观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四、 对话与融合:南腔北调的和谐共鸣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的精髓,在于其“对话”的姿态。本书避免了简单地将科学与文化割裂开来,而是鼓励它们之间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深刻的互动。 这种对话,体现在对科学史的重新审视。本书将不再仅仅关注科学理论的演进,而是挖掘隐藏在科学发展背后的文化土壤、社会需求和思想流派。通过理解科学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科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受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基因影响。 这种对话,也体现在对文化现象的科学解读。本书将尝试运用科学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例如,人类情感的神经科学基础,语言的演化机制,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等等。通过科学的工具,我们可以对那些看似神秘莫测的文化现象,有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本书倡导的是一种“融合”的愿景。它并非主张用科学取代文化,或用文化束缚科学,而是希望看到科学的严谨理性与文化的丰富情感、人文关怀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例如,在科技伦理的探讨中,科学的严谨分析与人文的价值判断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科学传播中,用生动有趣的文化形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在艺术创作中,科学的原理和发现,可以成为艺术家表达新思想、新观念的素材。 “南腔北调”的交响,最终指向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人类认知。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也要脚踏实地,关照人性的需求。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文化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维度。只有当这两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身,更好地构建一个既有理性光辉,又有人文温度的未来。 五、 结语:通往理解的桥梁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是一次跨越界限的探索,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深刻反思。它希望能够成为一座连接科学与文化的桥梁,让不同领域的思想火花在此碰撞,让不同的声音在此交融,最终奏响一曲和谐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交响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重新审视科学与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理解它们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见。这是一场关于智慧、关于认知、关于人类未来的思想盛宴,等待着每一位渴望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维体操”。它不断地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框架,逼迫我去审视那些我过去习以为常的判断标准。作者在很多地方展现出了惊人的跨界整合能力,比如他能将某个古典哲学家的观点,巧妙地衔接到当代技术伦理的讨论中,这种跳跃性思维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这本书的体量虽然不小,但阅读的沉浸感极强,以至于我经常会忘记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深夜的咖啡馆里,用充满洞察力的口吻与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谈。书中那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只是纯粹地在探索事物的本真面貌。这种真诚感,是很多严肃著作所缺乏的,也是我愿意向周围人推荐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花了大概一个周末的时间,几乎是沉浸式地读完了这本书的初稿。阅读的体验非常流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冷静和犀利。他似乎从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更倾向于描摹问题的全貌,展示构成这个“全貌”的各个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拉扯的。这种不把读者当成初学者的态度,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作者的论点时,他总能在下一页引出一个新的、更具颠覆性的视角。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立刻总结出三点核心观点的读物,它更像是你脑中知识网络的一个强力扩张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件的角度都有了微妙的调整,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直白的教条式说教要深刻得多。而且,书中穿插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例子,处理得极其巧妙,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支撑论点的有力支柱,使得整个论述的结构坚实而富有张力。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类探讨宏大叙事的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常常落入空泛和自说自话的陷阱。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避免了“大而无当”的弊病。作者的笔法细腻入微,即便是在讨论那些关乎时代命运的宏大命题时,也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具体、非常可感知的切入点。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语境依赖性”的论述,那是书中一小节,但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其他章节内容的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具画面感,有些段落读起来,仿佛能看到作者站在历史的岔路口,用清晰的逻辑线条勾勒出每一条可能的去向。这种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起来,甚至带有一种文学性的美感。它要求读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速度,但这种“投入”带来的回报是丰厚的——一种被知识滋养的充实感。

评分

拿到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的引用和参考文献,这往往能看出作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参照系极为开阔,从社会学、人类学到新兴的计算科学领域,都有涉猎,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知识面。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让这些引文成为炫耀学识的工具,而是将它们内化为自己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它们自然地服务于核心思想的表达。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的沉稳、中段的激昂与高潮、以及最后的收束,都处理得张弛有度,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没有一处是松散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拿出笔在空白处做一些思维导图,试图梳理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健的思维工具箱,让你在面对未来任何复杂问题时,都能从中找到解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为引人注目,色彩搭配大胆而富有层次感,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能捕捉到它的存在。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对知识的尊重。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作者的叙事笔触所吸引。那种娓娓道来却又暗藏力量的文字风格,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不设防的漫谈,但谈的却是些深刻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切片或历史的某个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于某些文化现象的剖析,就让我联想到了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某些变迁,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相当美妙的。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让阅读的节奏可以自由舒缓,不至于感到压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平衡感,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有文学的温度,这种特质在当下很多同类主题的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智力探险,邀请你一起去探索知识世界的边界,去感受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扩展一下视野。

评分

作者是科学史方面的专家,觉得理工出身的学者从事人文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评分

还行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扩展一下视野。

评分

还行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还行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扩展一下视野。

评分

作者是科学史方面的专家,觉得理工出身的学者从事人文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