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写这样一本有关问题学生的书籍,其实是想告诉教师和家长,问题学生不是破坏者,而是受害者。当我们面临和他们一样的困境时,我们的表现绝不会好,也许更糟糕,而真正的破坏者是谁?答案不言自明。问题学生的确存在,而且为数不少。然而,即使是那些在行为、学习和身体方面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教育专家也并不主张对他们进行差别教育。
作者简介
万玮,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担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2005年获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2004年底出版的专著《班主任兵法》,成为近几年国内最畅销的教育类书籍之一:2005年与天津市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共同主编出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2008年出版专著《班主任兵法2》。被媒体誉为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每一位母亲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可爱的、妙不可言的,万玮老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用同样的态度去热爱、欣赏学生,问题学生将不会存在。
——青青河边草(网友)
该书很科学、很理性地分析了问题学生所存在问题的种类,并寻根索源,找到家庭、社会和个体本身的症结所在。作者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研究,为一线班主任提供了非常详实且具有可
操作性的问题学生教育与转化技巧。该书和作者的前两部《班主任兵法》一样,语言生动、案例鲜活,非常具有时效性和可读性。
——丁雁(上海市虹口区优秀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研究专家万玮老师编撰的这本书,行文短小精悍,事例生动感人,不失为一本集教师成功经验和教育机智之大成的好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呵护下,走
出了泥沼,冲破了阴霾,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因此而精彩。
——欧阳书伟(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本书让我们体悟到,生命的成长需要耐心,对待问题学生,教育是等待,转化问题学生就是等待花开的日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考验人耐心的、等待花开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小心地呵护那些蒙上灰尘的心灵,耐心地打磨,精心地浇灌,细心地栽培,即便是块顽石,也终能开出清香的花朵。
——王健(博士,上海市教委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问题学生
一、学生的十种类型
1.乖巧的学生
2.叛逆的学生
3.孤僻的学生
4.招摇的学生
5.霸道的学生
6.懦弱的学生
7.怪异的学生
8.暴躁的学生
9.隐形的学生
10.偏执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诊断
1.问题表现
2.社会原因
3.家庭教育缺失
4.学校教育反思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内容
1.让问题学生具有集体归属感
2.转变问题学生的荣辱观
3.改变问题学生的生存条件和教育环境
4.提高问题学生的心理相容性
四、教育问题学生的教师素养
1.转变一个问题学生和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等重要
2.爱和尊重是转变问题学生的教育前提
3.重视问题学生教育中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
4.掌握适应问题学生转变复杂性、反复性的教育策略
第二章 教育与转化问题学生的思路
一、为什么问题学生让我们头疼
1.问题学生让人“发疯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要坚信方法一定存在
二、关键是理解问题学生
1.我们自己制造了问题学生
2.我们不理解问题学生的表达方式
3.发掘学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致力于改变自己的言行
1.调整想法
2.停止抱怨与敌对
3.做出必要的让步
4.创造理想的教师形象
四、创设改变问题学生的情境
1.分析原因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运用情感的武器
4.把握时机.≮
五、向家长与同事寻求帮助
1.解铃还须系铃人
2.家校配合
3.第三方调停
六、预防问题的发生
1.关注与了解学生
2.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注重反馈与沟通
第三章 学习问题
一、学习动力不足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二、学习适应不良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三、马虎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四、拖延症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五、分心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第四章 行为问题
一、偷窃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二、说谎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三、攻击性行为
1.典型案例
2.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3.专家建议
……
第五章 心理问题
第六章 特殊问题
第七章 如何成为教育问题学生的高手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个知荣辱的人,才有健全的人格;一个知荣辱的人,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知荣辱的人,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学习虽然枯燥乏味,但我们依然要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辛勤耕耘,怎会有收获。
在学生管理上,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把学生犯错误看成是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没有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犯错误是违反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原因就在于,教师简单地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要求学生,不是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来制定学生应该遵守的纪律,教师在落实纪律的过程中不是检查学生是否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否对得住自己的承诺,而是很在乎学生是否听自己的话,遵循自己的要求,维护的仅仅是自己的面子;学生违反纪律后,教师用学校的纪律来制服学生,而不是用学生自身的良好愿望和要求来检查他自身的问题。遵守纪律和检查问题,本来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在我们教师的处理中,却误导成了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尖锐矛盾。这就是班主任的错误了。
前言/序言
问题学生存在吗?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默瑟1968年在一所学校举办的会议上搞了一个小试验。他向台下70多名由家长、教师和教育官员组成的成人听众问了一个关于将一只鸡、一只狐狸和一袋鸡饲料运到湖对岸去的问题。这类问题本来不复杂,一定会有人经过简单的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但是默瑟教授把问题修改了一下,使它成了一个无解的题目。默瑟教授对听众说,这个测试比较简单,大多数人1分钟之内就能答出来。1分钟之后,没有人做出来。默瑟教授又增加了1分钟,结果那些听众更加沮丧。默瑟描绘当时台下的场景:许多人喃喃自语,坐立不安,甚至偷看其他人的答案。有人说脏话,有人将铅笔折断,还有人干脆将纸揉成一团扔掉。
默瑟公布了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无解的题,而让与会者震撼的一个事实是:那些看起来彬彬有礼的成年人在两分钟的时间内竟然表现出和问题学生一样的焦虑。默瑟宣布结论: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当被给予不恰当的任务时,他们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选择逃避。
因此,编写这样一本有关问题学生的书籍,其实是想告诉教师和家长,问题学生不是破坏者,而是受害者。当我们面临和他们一样的困境时,我们的表现绝不会好,也许更糟糕,而真正的破坏者是谁?答案不言自明。
问题学生的确存在,而且为数不少。然而,即使是那些在行为、学习和身体方面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教育专家也并不主张对他们进行差别教育。
洞悉心灵深处,点燃改变之火:青少年成长困境与转化之道 这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案例集,也不是一套空洞的说教指南,它是一次深入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一次关于理解、耐心与智慧的实践分享。我们聚焦于那些在成长道路上遭遇了各种“问题”的青少年,并非简单地将他们贴上标签,而是试图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深层的根源,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充满人本关怀的教育与转化策略。 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环境的变迁、学业压力的骤增、同伴关系的复杂、网络世界的诱惑、自我认同的迷茫,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在无形中堆叠起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有些孩子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将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孩子则表现出冲动叛逆,挑战规则与权威;还有些孩子可能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共通的困惑、痛苦与渴望。 本书的初衷,正是希望能够帮助教育者、家长以及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们,摆脱惯性的评判与指责,用更具同理心和建设性的视角去审视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剖析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探讨他们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例如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剧变如何影响情绪与行为;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与价值观;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如何冲击青少年的道德观与判断力;以及网络时代特有的信息过载与社交模式如何带来新的挑战。 我们并非提供一套万能的“治愈”秘方,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轨迹、原生家庭、内在动力都各不相同。相反,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的框架,引导读者去发现每个“问题”表象下的真实需求。我们会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解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例如: 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需求: 很多看似“叛逆”的行为,可能源于孩子在家庭或学校中感受不到足够的爱与支持,渴望引起关注,或是试图在群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自我价值感与认同的探索: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和定义自己,当这种尝试遭遇挫折或误解时,就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 应对压力与挫折的策略: 面对学业、社交、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孩子们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方式可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但这往往是他们尝试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对规则与界限的试探: 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试探和理解社会规则的界限,他们的“挑战”行为,有时也是在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他人互动。 情感表达的困境: 许多青少年不擅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将内心的痛苦、愤怒或焦虑转化为行为上的“问题”,等待被理解和疏导。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探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与转化技巧,这些技巧的核心在于“沟通”、“引导”与“赋能”,而非简单的“惩罚”或“压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信任的沟通桥梁: 积极倾听的艺术: 如何在不打断、不评判的前提下,真正听懂孩子话语背后的情感与需求。 同理心的传递: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即使你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行为。 开放式提问的技巧: 如何引导孩子主动表达,而非被动回答,从而挖掘问题根源。 非暴力沟通的应用: 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鼓励对方也这样做。 二、智慧的引导与界限的设定: 理解与规则的平衡: 如何在给予孩子理解与空间的同时,明确而坚定地设定必要的行为界限。 责任与后果的教导: 如何让孩子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正向强化与鼓励: 如何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积极的行为,激励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榜样的力量: 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 三、激发内在驱动的转化策略: 发掘兴趣与潜能: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热爱,将负面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如何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提供简单易学的技巧,帮助青少年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压力。 重建自信与自尊: 如何通过肯定和支持,帮助孩子重拾自信,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 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 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学习与人合作,提升社交技能。 四、特殊情况下的应对与支持: 针对不同“问题”类型的分析与建议: 例如,对于沉迷网络、校园欺凌、情绪爆发、厌学等具体问题的初步分析与应对方向。 识别需要专业援助的信号: 了解何时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与学校、社区的联动: 如何构建一个多方协作的支持网络,共同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更在于传递一种理念:每一个“问题”青少年,都是一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引导的生命。 他们的成长之路或许坎坷,但绝非无路可走。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拥抱这些挑战,用爱心、耐心和智慧,点燃他们内心深处改变的火种,帮助他们走出迷茫,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深信,教育并非驯服,而是唤醒;转化并非改造,而是赋能。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青少年,并用对方法,那些所谓的“问题”,或许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孕育出坚韧、善良与力量。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旅程,让我们一同启程,与青少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