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近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关于中国近代的专著,很多要么过于偏重政治斗争的宏大叙事,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侧重某一方面,比如经济史或思想史,使得整体结构显得支离破碎。因此,当我决定尝试这本《中国近代史(1840~1949)(经典插图珍藏版)》时,其实是抱有一种谨慎的期待的。幸运的是,它在平衡性上做得近乎完美。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非常清晰地构建了一条主线——中国在内忧外患下,寻求现代化转型的曲折道路。这条主线非常坚固,使得读者在面对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复杂事件时,依然能够紧跟作者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对不同派系、不同思想流派的介绍,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客观和审慎。他没有急于给任何一方贴上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动机和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的叙事态度,对于我们后人重新审视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佳的思维框架。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而是开始学着去理解历史选择背后的“无奈”与“必然”。对于寻求系统性、却又不失深入洞察力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上上之选。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浸”。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一本书,能让我愿意牺牲掉大部分的周末休闲时间,只为了能多读上几章了。我尤其喜欢它对“思想史”和“社会生活”的穿插描写。例如,在叙述完清末“中体西用”的争论后,它会紧接着展示当时留学生群体中的思想激荡,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在民间通过报刊杂志、小说等形式传播开来。这种将思想精英的论辩与大众的接受过程相结合的写法,让整个历史的演进显得逻辑自洽且充满活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特意去查阅一下书中提到的某个历史名词或人物的生平,但这并不是因为书写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问题太引人深思,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挖掘更深层的背景信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户,我看到了他们的彷徨、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不甘,也理解了为什么那个时代会孕育出如此剧烈的变革力量。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打造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化探索之旅,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购买“珍藏版”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时候“经典”被加上“插图”和“珍藏”的前缀,往往意味着内容上并无创新,只是徒增价格和占地方。然而,这本《中国近代史》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珍藏”之处,绝不仅仅体现在纸张和装帧上,而是在于对材料的精选和编排上。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时所采取的视角。它并没有沉溺于对民族英雄事迹的单一颂扬,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抗战背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国民政府、共产党以及地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博弈上。那些关于后方经济崩溃、民众苦难的描述,读来令人心碎,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插图在这部分的作用尤其显著,那些表现战时生活、民间互助的场景,远比空洞的文字更具冲击力。作者似乎深谙“读史以明智”的要义,他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份高高在上的历史结论,而是一面映照我们民族精神的镜子。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一点时间去回味,思考那些历史人物做出的抉择,如果是我身处其境,又会如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很多浮光掠影的历史读物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1840~1949)(经典插图珍藏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心怀敬畏又渴望深入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简直是一份及时的甘霖。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所吸引。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内页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珍藏版”的价值所在。更不用说那些精选的插图了,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说明,更像是时间胶囊,将我们瞬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老地图、甚至是当时的报纸剪影,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那些人物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佶屈聱牙,它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鸦片战争的屈辱、太平天国的风起云涌、洋务运动的挣扎与幻灭、以及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后续的军阀混战,串联得丝丝入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历史的长河边漫步,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英雄豪杰的壮志与悲歌。对于那些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的事件,这本书总能提供更丰富、更细腻的背景铺陈,让人在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复杂心绪。这是一本可以静下心来,反复品读的佳作,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如何走到今天”感到好奇的人。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历史细节控,尤其在接触到宏大叙事时,总会下意识地寻找那些能让我“代入感”飙升的微观切片。这本《中国近代史》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年代和条约,而是努力去还原一个“活生生”的近代中国。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如“公车上书”这样的重大事件时,并没有止步于政治层面,而是花了笔墨去描绘当时士人的集体焦虑与知识更新的艰难。我翻阅到关于清末社会风气转变的那一部分时,那些关于服饰、娱乐乃至饮食习惯的细微变迁的描述,真的让我感到非常惊艳。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转型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决策,更是无数社会细胞的共同蠕动。此外,插图的选择也非常具有洞察力,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配图,很多都是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珍稀资料,比如某位改革者的私人信件拓本,或者某一租界街景的早期写生画。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全景图”的认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不再是书本上的刻板印象,而是有了更鲜活、更具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冰冷的史实,用富有温度的笔触重新打磨了一遍,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中国近代史(1840~1949)(经典插图珍藏版)
评分上当了,烂书,太烂了!
评分一般般
评分。。。。。。。。。。。。
评分买给我伯父的,自己小翻了一下,还不错啦。
评分纸张一般 内容丰富 读之受益
评分京东买书赶上搞活动还是挺便宜的
评分没事多看看书吧
评分不错呢,非常心意的一本书,看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