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如何,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宇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有些宇看似会写却是错的,有些词大家经常用实则不符合语言规范……《中国人最容易犯的2000个语言错误》集实用性、规范性、科学性于一体,一书在手,让你避免各种语言错误。一本帮你避免语言错误的工具书、详细阐述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语言错误、分类清晰合理,体例科学实用、易查易用,生活、应试、工作必备。
一本提高语言能力,减少语言错误的实用知识手册,从错误入手,纠正用语错误,掌握语言技巧,应试、工作、生活必备。
准确是对使用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应试中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影响你的分数,而不被录取;签订合同时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晋升甚至让你丢了工作;领导讲话、作报告、公开发言时出现语言错误,不仅自毁形象,而且影响工作的开展甚至动摇地位;面向公众的媒体出现语言错误,不仅惹人笑话,而且误导受众。各种语言错误看似不经意,但却影响重大、后果严重。要想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心应手,首先就需要避免在语言上犯错。
这是一本应试必备、工作必读、生活必需的语言工具书,内容全面,查阅方便,以词条的形式,将2000个人们最常用到,且误用率最高的错字错词放在例句中辨析,使误用的地方具体可感而不是抽象地停留在字面分析中,帮助读者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少犯类似的错误。《中国人最容易犯的2000个语言错误》是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的有效结合,既有很高的实用性,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帮你提高语言修养,在应试、工作、发言、社交中不再犯错。
内容简介
准确是对使用语言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些字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有些字看似会写却是错的,有些词大家经常用实则不符合语言规范等等。各种语言错误看似不经意,但却影响重大、后果严重。
有人在升学、公务员等考试中出现错误,结果丢分影响录取;有人在工作中出现错误,结果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晋升甚至丢了工作;有的领导者在讲话、作报告、传达指令时出现错误,不仅自毁形象,而且影响工作的开展和领导地位。这是一本从错误入手、帮你避免语言错误的实用工具书,编者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实例出发,以词条的形式列举了人们最常用到的、且误用率较高的2000个语言错误,进行逐一的讲解,寻根求源,旁征博引,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语言出错的原因;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达到了有效结合,通过具体的情景形象地分析,举一反三,帮助读者少犯类似的错误,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书中还总结了不同场景中应注意的语言规则,为读者提供借鉴。《中国人最容易犯的2000个语言错误》内容全面,查阅方便,要想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心应手,就请从避免犯这些语言错误开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词义误用
1.哀艳
2.爱抚
3.拗口
4.拔高
5.拨冗
6.报刊
7.饱受
8.表象
9.播发
10.不日
11.不治
12.惨案
13.草纸
14.蝉联
15.缠绵
16.长跪
17.承接
18.传闻
19.绰约
20.此间
21.打发
22.导致
23.盗汗
24.低迷
25.点缀
26.喋血
27.端倪
28.方圆
29.扶正
30.和顺
31.贺岁
32.后期
33.后果
34.呼吁
35.花费
36.化为
37.恍惚
38.恍然
39.毁誉
40.会师
41.跻身
42.加剧
43.寂寥
44.艰涩
45.僭越
46.浇漓
47.经受
48.惊悉
49.净身
50.久违
51.俊俏
52.可望
53.克制
54.口舌
55.劳燕
56.滥觞
57.狼烟
58.炼狱
……
第二篇 词语混淆
第三篇 褒贬不当
第四篇 用错对象
第五篇 不规范用法
第六篇 语法错误
第七篇 修辞错误
第八篇 逻辑错误
第九篇 标点错误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词义误用
1.哀艳
《哀艳的水仙花》……那是一朵哀艳的水仙花,盛开在清冷潮湿的空气中。
“哀艳”形容文辞凄切而华丽,如侯方域《书<吴延仲集>后》:“(延仲)近体颇哀艳。在韩李间,非其至也。”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子山继作,掩抑沉怨,出以哀艳之词。”可见,“哀艳”是专门形容文章辞藻、风格的词语,不能用于其他事物。可是,常常有人拿来形容人或事物。
例句用“哀艳”来形容水仙花的神态,显然用错了对象,宜改为“凄艳”或类似的词语。
【特别提示】
“哀艳”同样不能用于人。
2.爱抚
回到家里,陈名爱抚着妻子的头发说:“亲爱的,晚上有个客户要来,我得陪他去吃饭……”
根据句义,作者对“爱抚”一词的理解应是充满爱意地抚摸。“爱抚”的“抚”并非“抚摸”的意思,而是指“抚慰”。例句显然是误解了该词,把爱抚误解成“抚摸”。生活中,如此犯错的为数甚众。
“爱抚”意思是疼爱抚慰、关怀体恤,比如张贤亮《灵与肉》:“他没有受过多少母亲的爱抚。”《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可见例句中“爱抚着妻子的头发”一说显然是错误的,可改为“抚摸/轻抚着妻子的头发”。
【特别提示】
“爱抚”是一个兼类词,作名词、动词、形容词均可。
前言/序言
语言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熟练运用语言是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如果把语言比作一幢高楼,字词句便是搭建语言大厦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由各种形式的句子组成,各类性质的词则是每个句子的组成部件,词又是由字建构而成。字,是词的基础,词,是句的基础;句,是语言的基础。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同时它们又自成体系,各具特点,义项众多。准确是对使用语言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有些字看似会读实则不会读,有些字看似会写却是错的,有些词大家经常用实则不符合语言规范……
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如何,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应试中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影响你的分数,而不被录取;签订合同时的一个语言错误就可能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晋升甚至让你丢了工作;领导讲话、作报告、公开发言时出现语言错误,不仅自毁形象,而且影响工作的开展甚至动摇地位;面向公众的媒体出现语言错误,不仅惹人笑话,而且误导受众。各种语言错误看似不经意,但却影响重大、后果严重。
这是一本从错误入手、帮你避免语言错误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分为“词义误用”、“词语混淆”、“褒贬不当”、“用错对象”、“不规范用法”、“语法错误”、“修辞错误”、“逻辑错误”、“标点错误”等篇,编者根据中国人日常交往的实际需要,列举了工作、社交和家庭等不同场合中人们最常用到的、且误用率较高的2000个语言错误,并引用了一些媒体上出现的病句,寻根求源,旁征博引,揭示组织语句的基本规律,讲解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语言出错的原因;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达到有效结合,通过具体的情景形象地分析,举一反三,帮助读者少犯类似的错误。同时,书中还总结了不同场景中应注意的语言规则,为读者提供借鉴。书中版块设计针对性强,简洁明了,先以“例旬”形式举出错误,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辨异,指出正确用法,最后以“特别提示”扩大知识视野,帮助读者触类旁通。
本书堪称一部语言百科全书,既重视实用价值,又突出了文化内涵,内容全面,查阅方便,帮你快速提高语言修养,在应试、工作、发言、社交中不再犯错,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心应手。
《母语之道:探寻汉语言的精妙与陷阱》 汉语言,博大精深,千载流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无数先哲的智慧。然而,在这片璀璨的语言海洋中,即使是母语使用者,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触礁搁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细微差错,如同一层层薄雾,遮蔽了语言本应展现的清晰、准确与美感。 《母语之道:探寻汉语言的精妙与陷阱》并非一本简单的错别字集锦,更非一本枯燥的语法规条罗列。它是一次深入的语言探索之旅,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汉语言的迷宫,拨开笼罩在日常表达上的层层迷雾,去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并最终掌握运用母语的精妙艺术。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在校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对文字有着更高追求的任何人,都能更自信、更准确、更优雅地使用汉语。 第一篇:字词辨析——微小之处见真章 汉语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字的形、音、义的微妙关联上。然而,也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最容易引发混淆与误用。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那些形近而义别、音同而义异的字词。 形近字的陷阱: 许多字在字形上仅有一笔一划的差异,但其含义却天差地别。“已”与“己”,一个表示停止,一个表示自己,混淆不清则会贻笑大方;“戌”与“戍”,一个指向地支,一个关联军事,其间的差别足以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又如“辨”与“辩”,一个重在区分,一个强调争论,如何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直接关系到表达的准确性。我们不仅会罗列这些常见易错的字,更会深入剖析它们字形的演变,探究其内在的造字逻辑,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些字的深刻印象,从而在实际运用中减少误判。 同音字的辨析: 汉语的声调变化丰富,但许多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却高度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jī”音下的“鸡”、“机”、“基”、“剂”等,或是“zhī”音下的“知”、“直”、“支”、“执”等。这些同音字,一旦用错,轻则显得表达含糊,重则会扭曲原意。例如,“不胫而走”中的“胫”本意为小腿,形容消息传播迅速,但若误写成“不经而走”,则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再如,在讨论“积极”与“急激”时,两者的含义截然不同,前者表示主动向前,后者则侧重于情况的仓促紧迫。本书将梳理大量易混淆的同音字词,通过对比其在不同词语和语境中的应用,引导读者领略其中的差别,掌握辨别的要领。 近义词的界定: 汉语拥有极其丰富的近义词,这为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增加了辨析的难度。“重要”与“紧要”、“关键”;“希望”与“期望”、“盼望”;“立刻”与“立即”、“马上”……这些词语看似相似,但在感情色彩、使用场合、所强调的侧重点上,却各有千秋。例如,“发奋”与“奋发”,一个侧重于下决心,一个侧重于表现出来,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通过大量的例句和情景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语义,学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最贴切的词语,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精准、细腻,富有层次感。 第二篇:语法误区——结构上的不二法门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是支撑意义的结构。然而,汉语的语法体系与外语大相径庭,这使得许多人在不自觉中,将外语的语法习惯带入汉语的表达,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句子成分的错位与缺失: 一个完整的句子,需要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的有效组合。然而,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情况。例如,在表达“他比我高”时,若出现“他比我”的说法,则主语“他”与比较对象“我”之间的谓语(高)缺失,导致句子不完整;在“我建议他修改”的句子中,若误说为“我建议修改”,则动作的承受者“他”缺失,使得意图不明确。本书将系统梳理常见的句子成分错位、缺失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表达方式。 关联词语的误用与滥用: 关联词语,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仅……而且”等,是连接句子、梳理逻辑的纽带。它们的正确使用,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然而,许多人在使用关联词时,要么张冠李戴,将不相关的关联词搭配在一起,如“虽然……而且”;要么该用时不用,造成逻辑不清,前后矛盾。本书将详细讲解各类关联词语的用法及搭配禁忌,并通过大量实例,示范如何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表达更加严谨、流畅。 语序问题: 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但并非可以随意打乱。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状语的放置,以及定语、谓语、补语等成分的位置,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一旦语序颠倒,往往会造成歧义,甚至完全改变原意。例如,“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所表达的重点和清晰度截然不同。本书将深入分析汉语语序的特点,讲解不同类型语序的规则,并指出常见语序错误,帮助读者构建清晰、有力的句子结构。 固定搭配的忽视: 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这些搭配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例如,“迫不及待”、“蔚然成风”、“相辅相成”等,它们一旦被拆散或替换,就会显得生硬、别扭,甚至失去原有的韵味。本书将精选大量常用的固定搭配,并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读者掌握这些“语言的密码”,让表达更加地道、生动。 第三篇:语义模糊与逻辑不清——思想的迷雾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如果外壳出现了裂痕,思想的精髓便难以清晰地传递。本篇将关注那些由于语义不清、逻辑混乱而导致的表达问题。 歧义句的产生: 汉语中存在着不少可能产生歧义的句式。例如,“他打了我一顿”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打了我(很多次)一顿”,也可以理解为“他打了我,(我)打了他一顿”,这其中的细微差别,需要我们通过更清晰的表达来避免。本书将识别并分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语序、增添词语或拆分句子等方式,使其表达更加明确无误。 逻辑推理的断层: 在叙述、论证过程中,逻辑的连贯性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逻辑断层、因果倒置或前后矛盾,整个表达便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让人产生误解。例如,在某些宣传语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所以……”的句式,但实际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甚至有些牵强附会。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表达中的逻辑关系,从因果、并列、转折等角度,分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并提供构建清晰逻辑链条的方法。 夸大其词与含糊其辞: 语言的力量在于准确地传达信息,然而,过度夸大或含糊其辞,都会削弱语言的信服力。例如,将“偶尔”说成“经常”,将“有点”说成“非常”,这种夸大其词的表达,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而“我不知道”、“差不多”等含糊其辞的说法,则可能让对方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本书将探讨如何做到语言的准确表达,避免不必要的夸大和含糊,让信息传递更有效、更真实。 第四篇:风格与文化——母语的温度与光泽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流露。在追求准确表达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语言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文白夹杂与生搬硬套: 汉语的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底蕴,但如何在现代汉语中恰当运用,则是一门学问。生搬硬套古语,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还可能产生误解;而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则可能损害语言的庄重性。本书将探讨如何恰当处理文白关系,如何在现代汉语中融入古典韵味,以及如何把握网络语言的边界。 俗语、成语的恰当使用: 俗语和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生动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生活智慧。然而,许多人在使用时,要么望文生义,用错其含义;要么滥用,使其失去原有的精妙。本书将梳理大量易错的俗语和成语,深入剖析其典故与用法,帮助读者在适当的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语言精华,为表达增添色彩与深度。 语体风格的把握: 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语体风格。正式的场合需要严谨、规范的语言,而非正式的场合则可以更加轻松、活泼。许多人在不同场合下,未能区分并把握好语体风格,导致表达显得不伦不类。本书将对不同语体风格进行介绍,并提供如何在不同场合下选择恰当语言的建议,让读者的表达更具适应性与得体性。 结语: 《母语之道:探寻汉语言的精妙与陷阱》希望成为您在汉语学习道路上的一位忠实向导。它不是一本为您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启发思考、引导探索的旅程。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语言细节的深入理解与反复实践,您将能更深刻地认识汉语的博大精深,更能自如地驾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让您的每一次表达,都成为对母语之美的一次致敬。让我们一起,在母语的河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妙之道,避开那些意想不到的陷阱,最终抵达清晰、准确、优雅的表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