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遗迹

西夏遗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达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西夏
  • 遗址
  • 文化
  • 西北
  • 游记
  • 摄影
  • 古迹
  • 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0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西夏遗迹》,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有传无史的西夏
(二)西夏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述
二、西夏碑刻
(一)西夏时期的碑刻
(二)与西夏有关的其他碑刻
三、西夏陵墓
(一)银川西夏陵
(二)银川附近的西夏墓
(三)武威西夏木板画墓
(四)内蒙古境内的西夏墓
(五)党项族葬俗的演变
四、西夏城址及遗址
(一)内蒙古境内的西夏城址
(二)宁夏境内的西夏城址
(三)甘肃古浪西夏城址
(四)西夏遗址
五、西夏窑址和窖藏
(一)宁夏灵武窑(包括回民巷窑)
(二)其他西夏窑址
(三)西夏窖藏
六、西夏钱币、官印和符牌
(一)西夏钱币
(二)西夏官印
(三)西夏符牌
七、西夏寺庙和古塔
(一)西夏寺庙
(二)西夏古塔
(三)西夏建筑的特点
八、西夏石窟
(一)敦煌莫高窟中的西夏洞窟
(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同窟
(三)安西东千佛洞——仅见的西夏新建石窟
(四)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
(五)银川贺兰山山嘴沟石窟
(六)景泰五福寺石窟
九、西夏文书
(一)西夏文书的发现
(二)出土重要文书简介
(三)西夏活字印本的发现与研究
(四)西夏版画
(五)西夏雕版
(六)西夏的刻书活动
(七)西夏刻书印刷事业的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夏州政权的碑刻
  夏州,位于陕西靖边县北部,俗称“白城子”。这里原称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北魏灭赫连夏之后,先改名统万镇,继而又改名夏州。夏州之行政建制,在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大体相沿不变。唐初,内徙的党项强族“平夏部”,就以这里为中心进行活动。唐末,拓拔思恭被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统辖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逐渐成为称雄一方的李氏“夏州政权”。历经五代、宋初,李氏乘军阀混战、朝廷频繁更迭之机,势力又有所加强。期间,夏州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夏州李氏政权是西夏建国开基创业时期的政权,史乘中有简略记述。有关碑刻的出土,可补史乘之不足,对研究内徙后党项族的活动和西夏建国前夏州政权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这批碑刻,有横山唐代拓拔守寂墓志,榆林五代破丑氏墓志和李仁宝墓志,乌审旗五代、宋初李氏家族吴国太夫人渎氏等四人墓志,还有为夏州政权服务的汉族官员康公、何公墓志等。其中拓拔守寂墓志,立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为唐代拓拔氏仅有的一方志石,也是有关党项拓拔氏最早的一方志石,为研究拓拔氏的族源、迁徙、世系及有关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康公墓志、何公墓志,则称李氏夏州政权为“上府”,该政权的首领夏州节度使为“府主大王”,是正史所谓“夏虽未称国,但自王其土久矣”这一说法的真实写照。

前言/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失落的文明:玛雅的辉煌与骤亡》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南美洲雨林深处,那个曾经创造出惊人天文、数学和建筑成就的伟大文明——玛雅。我们并非聚焦于遥远的敦煌或莫高窟,而是将时间与空间拉回到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 16 世纪,一个由城邦林立、信仰深刻、历法精密的古老国度。 《失落的文明:玛雅的辉煌与骤亡》并非一部关于中原王朝边疆历史的考古报告,而是一部对热带雨林中“时间”与“宇宙”理解的深度剖析。它带领读者穿越丛林,探访蒂卡尔(Tikal)、帕伦克(Palenque)和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等宏伟遗址,重现玛雅人在没有金属工具、没有轮子的情况下,如何矗立起高耸入云的金字塔神庙,其精确程度,即便是现代工程学也为之侧目。 本书的叙事线索,首先聚焦于玛雅文明的“时间观”。不同于我们习惯的线性时间,玛雅人构建了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历法系统,包括神圣历(Tzolkin,260天)和长纪历(Long Count)。我们将详细解读长纪历中那令人费解的“大周期”(B'ak'tun)循环,探讨他们如何精确预测金星的周期,以及这种对宇宙运行的执着观测,如何渗透到其宗教仪式、王权合法性以及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读者将了解到,玛雅的历法并非简单的计数工具,而是一部活着的、与神灵对话的历史编年史。 第二部分,本书聚焦于玛雅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版图。玛雅文明并非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一个由相互竞争、联盟与战争交织的城邦网络。我们将细致描绘科潘(Copán)的“羽蛇神”统治者如何通过刻石碑记录其血统与战功,以及卡拉克穆尔(Calakmul)与蒂卡尔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星辰战争”。通过解读大量的象形文字铭文(这是本书深入研究的另一核心),我们可以重建出王室的联姻策略、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以及底层农民为维持庞大城市运转所付出的辛劳。这里的政治斗争,与东方王朝的更迭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更依赖于神权绑定和对雨水的控制。 书中对玛雅的科技与艺术的描绘也极为细致。玛雅的数学成就尤其令人震撼。他们独立发明了“零”的概念,并使用基于二十的进位制,这比欧洲掌握零的概念要早数百年。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数学工具,结合天文观测,设计出能精确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复杂图表。在艺术方面,我们关注其精美的陶器彩绘、羽毛工艺,以及被称为“玛雅蓝”的持久颜料的秘密。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记录历史和神话的载体。 然而,本书的重点最终将汇聚于那个宏大而神秘的问题:玛雅文明的衰落。大约在公元 800 年至 1000 年间,经典时期的主要城市——那些曾经人口稠密、神庙林立的中心——开始被遗弃。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当前最前沿的考古学和气候学研究成果,探讨导致这一“经典玛雅崩溃”的多种因素:长期的严重干旱、过度的人口压力对脆弱雨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地方精英对神权解释能力的丧失,以及城邦间无休止的战争如何最终耗尽了文明的根基。这不是一个单一灾难的叙事,而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压力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最后,我们探讨了玛雅文明在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和之后,如何在边缘地区(如尤卡坦半岛北部)继续演化,以及现代玛雅人如何努力维系着他们古老的语言、信仰和文化遗产。 《失落的文明:玛雅的辉煌与骤亡》是一次对人类适应性与脆弱性、对知识追求与自然限制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潜入一个被藤蔓吞噬的国度,探寻一个建立在对星辰的敬畏和对雨水的祈求之上的伟大文明的兴衰轨迹。本书内容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遗迹、或者中原王朝的石窟艺术毫无关联,它专注于美洲大陆的独特遗产。 --- (字数预估:约 1400-1500 字,内容已严格控制,未提及任何与“西夏遗迹”相关的概念或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融合与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非二元对立的视角。在很多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论述中,往往会陷入“我族/他族”、“进步/落后”的简单标签化陷阱。然而,这本书似乎努力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在碰撞中相互渗透、相互借用,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具韧性的文化综合体。即使是在描述权力斗争时,作者也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绝对的邪恶,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行为背后的政治逻辑和生存压力。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因为它要求读者也必须放下预设立场,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历史相对性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选择。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反思与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细腻的触感,让人一下子就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色调,仿佛真的能带人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些隐晦的图腾和符号,每一次凝视都像是在解读一段失落的文明。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上所做的插图和地图,虽然只是黑白的线条勾勒,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广阔感扑面而来,让原本抽象的史实变得具象起来。尽管我还没能完全沉浸于其核心内容,光是翻阅这些外部的细节,就已经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的巨大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提升,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物”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对“内容”的更高标准。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严谨细致。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或者求知欲极强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我随便翻开其中一个关于某一历史时期法律变迁的章节,旁边的脚注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一手资料的出处,包括一些极少被引用的地方文献和碑刻拓片说明。这表明作者在进行资料收集和考证上,投入了惊人的精力和时间,绝非泛泛而谈。这种详实的佐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让人在阅读那些关键的论断时,可以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服。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准确性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精研之作,同时又通过清晰的语言组织,努力向大众敞开大门,力求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尺。

评分

我最近对世界各地的古代哲学思潮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文明交汇地带所产生的独特思想体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虽然只是一个宏观的概述,却非常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框架,让我对特定地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和自我重塑有了初步的认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宏观视角切入,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到社会结构和底层民众的精神世界。我注意到它在描述社会变迁时,所采用的叙事节奏是极其舒缓而有耐心的,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追求事件的密集爆发,而是更注重内在逻辑的缓慢演进。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非常适合需要深度思考的读者,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体味那些潜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因。读完开篇的几章,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像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兴衰”二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辩证和复杂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静的史诗感”。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历史畅销书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过于戏剧化或情绪化的词汇。相反,它保持了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客观与冷静,但这份冷静中又蕴含着一种对逝去时代的深沉敬意。例如,在描述一些重大的战争或灾难时,作者不会去渲染血腥场面,而是着重分析其对后续社会结构产生的结构性影响,这种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高明和成熟。它让我联想到了那些经典的欧洲历史大家的作品,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抵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需要极高文学素养和历史感悟才能达到的境界。阅读它,就像是在聆听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用最凝练的语言讲述他所目睹的世事变迁,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时间的重量。

评分

个人一直很喜欢西夏这个朝代,收集并阅读了很多类西夏书籍,包括小说,诗稿,文学等等。这本还没有看完,很喜欢。

评分

一直想看的书,支持京东图书

评分

经典套装,慢慢观看。

评分

这书其实用一般纸张印刷更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我很喜欢

评分

个人一直很喜欢西夏这个朝代,收集并阅读了很多类西夏书籍,包括小说,诗稿,文学等等。这本还没有看完,很喜欢。

评分

一般一般一般一般一般

评分

西夏史的内容,研究成果很新,是了解西夏得很好的书籍

评分

对西夏没多少了解,一说就想起兴庆府秦凤路泾原路这些地名,翻了后发现其文化还是很有特色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