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智慧书(中英文珍藏本)》是一本抚慰心灵的不朽智慧典籍
《智慧书(中英文珍藏本)》是一本“中英”双语的经典译著
《智慧书(中英文珍藏本)》是您净化心灵、提高双语能力的必读之书。
一位人世思想家的处世哲学
内容简介
智慧书由300多则箴言、警句组成,汇集了葛拉西安对生活、处世、修炼.友爱和成功的深刻洞察,教导人们如何知人,观世、判断和行动,掌握生活的艺术.从而臻至名誉、事业和幸福的巅峰
作者简介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年),17世纪西班牙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满怀入世热忱的耶稣会教士50多年中,他历任军中神父、告解神父、宣教师、教授及行政人员(几所耶稣会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等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力.使他写出了这本人生处世奇书智慧书——永恒的人生处世经典。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样的书,仅仅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它是一本随时都能用上的书.简言之,它是一位终身伴侣
——叔本华
葛拉西安的人生经验显示出今日无人能比的智慧与颖悟。
——尼采
本书不可不与朋友、同事分享共赏.其中的箴言、警句鞭辟入里,帮助我们不被敌人、对手蒙于鼓里。
——克里斯多夫·莫勒(《智慧书》英译者)
干百年来,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奇书:一是孙子兵法》,二是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三就是这本《智慧书》。
——欧洲很多学者的共识
目录
前言
译序
译序
第一卷
1.万物已尽善尽美
2.秉性和智慧
3.勿公开所做之事
4.有识又有胆才能成就伟业
5.让他人依赖你
6.臻善臻美
7.不要比上司更引人瞩目
8.不受情绪摆布
9.避免固有的缺陷
10.财富和名声
11.择师者而交
12.自然和人工,素材与加工
13.有时三思而行,有时当机立断
14.现实与风度
15.广纳贤士
16.学识和诚心
17.变换行为模式
18.能力与实干
19.事前勿让人抱过高期望
20.生逢其时者
21.成功之道
22.要学以致用
23.不留瑕遮
24.控制幻想
25.善察弦外之音
26.抓住对手要害
27.与其博,不如精
28.超凡脱俗
29.刚正不阿
30.不做毁誉之事
第二卷
31.趋利避害
32.让人知道你的善行
33.学会抽身而出
34.了解自己特长
35.遇事须仔细权衡斟酌
36.对自己的时运心中有数
37.准备一些讥诮话,并懂得运用
38.学会急流勇退
39.把握并运用事物成熟的时机
40.获得人们的好感
41.不要夸大其辞
42.天生为王者
43.思如少数人,讲如多数人
44.英雄惺惺相惜
45.适时运用但不能滥用狡猾
46.控制反感情绪
47.避免“为荣誉而战”
48.成为有深度的人
49.敏锐观察,理智决断
50.任何时候都要自尊
51.选择须有方
52.时刻保持镇静
53.既要勤奋刻苦也要开动脑筋
54.懂得以牙还牙
55.学会等待
56.见机行事
57.深谋远虑
58.与周围的人灵活相处
59.完美收场
60.判断有方
第三卷
61.精益求精
62.使用工具最佳者为上
63.先下手为强
64.避免烦恼
65.培养品味
66.凡事当善终
67.择业要选能为你赢得殊荣的
68.让人理解你
69.不能冲动行事
70.掌握拒绝的技巧
71.要保持一致
72.要当机立断
73.安然退避
74.学会与人为善
75.选择英雄豪杰为师
76.减少玩笑次数
77.做人须圆通
78.做事巧在试探摸索
79.轻松愉快的个性
80.谨慎获取信息
81.懂得更新你的辉煌
82.无论好坏事,勿走极端
83.容许自己有可原谅的过错
84.利用对手
85.不做百搭牌
86.预防谣言
87.文化和素养
88.举止高贵大方
89.明察自己
90.延寿秘诀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精彩书摘
第一卷
1 万物已尽善尽美
万物已经尽善尽美,当今世界要造就一个圣贤比古希腊时期造就希腊七贤还要费劲。当今世界对付某一个人,所花的智谋要比过去对付整整一个民族所花的还要大。
2 秉性和智慧
凡欲使其天赋得到自然发挥者,须使其才华依托其秉性与智慧二者。若只依靠其中一个,则将半途而废。光靠智慧成不了大事,你还得有好的秉性才可以。愚人之所以失败,在于没有适合其地位、职业、邻居和朋友圈子。
3 勿公开所做之事
出入意料的成功往往最能受到钦佩。过分明显的事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不急于表态可使人们充满期待;如果你的地位重要到引人注目,则此种情况更是如此。把任何事情都染上神秘色彩.正因为神秘才能赢得敬重。即使你必须道出真相,也最好避免和盘托出。就像在日常交往中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样。谨慎缄默是世间智慧的精髓。你决心要做的事一旦公开,就很难获得高的评价,反倒常常招致恶评。如果事后它们的结局是失败,则你就更易遭到双重打击。如果你真想获得人们的注意和敬仰,就学学那些缄默的神灵吧。
前言/序言
17世纪的西班牙,有一位叫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耶稣会教士,他虽从未担任重要公职,但是常与政界人物交游往来,这些经验都成为他这本《智慧书》的灵感来源。他对人类的愚行深恶痛绝,但《智慧书》全书极言人有臻于完美的可能,并努力使人们相信,只要佐以技巧,恶行必然败于善行。我们看过《智慧书》后可以发现,本书很少提及上帝,葛拉西安表明完美并不靠宗教上的启示,而取决于勤奋、警觉、自制、有自知之明及审慎之道。
处世哲学的书多之又多,深刻性却难以匹敌《智慧书》对人生俗世的洞察。在欧洲,一些学者相信,干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二是《孙子兵法》,三就是这本《智慧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盛赞此书是“绝对的独一无二”,并将之译为德文。《智慧书》的立意和遣词极富机趣,文字的美感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拉·罗希福寇的友人德·沙伯列夫人沙龙得闻此书,起而师法。艾迪生与尼采为截然不同之人,却均重视此书。尼采还对它做出了高度评价“在论述首先的奥妙方面,整个欧洲没有一本书比它更精微、更曲折多姿。”而对于作者葛拉西安,尼采更是不吝赞赏,称其人生经验显示出的智慧与颖悟今日无人能及。
《智慧书》一书谈论了使人们在世界上功成名就且臻于完美的策略,《智慧书》不像有的处世书那样只讲处世谋略,它同时也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并为人们提供如何识破邪恶者的巧智和策略。它主要从人们的观事、判断、行动三方面出发,全书旨趣以17世纪与我们这一时代都认为颇有道理的二元性为枢轴,将人生视为一场实然与似然、表相与真实彼此交锋的战争。它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形象塑造与人格造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也不吝帮助那些坚持实质终于形象的人寻找平衡点。
《历代帝王心术秘典》 深度剖析权力运作的千年智慧 本书并非探讨个人修养或哲学思辨,而是以史为鉴,聚焦于古代帝王如何运用权谋、驾驭人心、巩固统治的实战策略。我们抽丝剥茧,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末年的统治经验中,提炼出了一套复杂而系统的权力运行图谱。 第一部分:帝王之术的基石——“术”与“法”的辩证统一 本卷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统治者赖以维系的制度基础。我们细致考察了“法家”思想在中央集权构建中的核心地位,从商鞅变法到韩非子的“三术”(术、势、法),阐明了绝对权威的法律框架是如何被设计和强制执行的。 严刑峻法下的社会控制: 重点分析了秦汉时期“连坐法”和“什伍制度”如何渗透到社会最基层,确保信息传递的畅通与对潜在反抗力量的即时扼杀。我们不只是简单罗列法律条文,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结构,展示这些法律是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而非单纯的道德规范。 “势”的构建与维护: 权势的体现不仅仅在于武力,更在于不可撼动的“势”。本书通过对历代君主“巡幸制度”、“大朝会”的礼仪研究,揭示了皇权如何通过仪式化和象征性展示来压倒一切质疑。例如,汉代“独尊儒术”后,如何巧妙地将儒家伦理纳入皇权神授的叙事体系中,使其成为维护统治的“软性暴力”。 “术”的隐蔽性操作: 重点阐述了帝王权术的“反常识”之处。与大众理解的仁君爱民不同,帝王之术往往要求在特定时刻展现出无情和果断。通过分析汉武帝晚年对亲信的猜忌与清洗,揭示了权力巅峰的孤独与对潜在威胁的永恒警惕。 第二部分:驾驭臣僚——平衡、制衡与“驭下之道” 古代帝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管理庞大的官僚体系,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任何一个臣子手中。本部分集中讨论了历代君主用于制衡文武百官的精妙策略。 文武分权与相互制约: 详细对比了唐宋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从唐初的三省制到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立,旨在确保任何一项决策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相互牵制,最终的裁决权永远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我们考察了皇帝如何利用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实现“借力打力”。 密探与内廷机构的设置: 探讨了从汉代“绣衣直指”到明代“东西厂”和“锦衣卫”的发展历程。这些机构的设立目的并非单纯的反腐,而是作为皇帝的“耳目”,直接绕过正常行政系统,对地方和朝廷进行无孔不入的监控,确保皇帝能够及时掌握不经粉饰的真实信息。 用人的“疑”与“用”的艺术: 帝王用人,从来不是基于个人好恶,而是基于其可控性。本书分析了“朝三暮四”的用人哲学:对有才能者,既要重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又必须保持警惕和随时替换的能力;对功高震主的将领,如何设计“杯酒释兵权”的场景,使其在体面中失去权力,避免流血冲突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部分:对外征伐与边疆治理的“攻心为上” 权力不仅是对内压制,更是对外扩张和维持稳定的基石。本书将视角投向了古代帝国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和亲”政策的功用与局限: 辨析了“和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差异。它有时是缓兵之计,为内部整顿争取时间;有时则是文化渗透的工具。书中对比了汉代和唐代在处理匈奴与突厥问题上的策略差异,展示了基于国力强弱而灵活调整的现实政治考量。 恩威并施下的“怀柔”策略: 深入分析了册封制度在维系边疆稳定的作用。皇帝通过授予虚名、赏赐实物,将周边的政治实体纳入自己的宗藩体系中,使其在名义上臣服,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成本获得最大的政治影响力。这种“羁縻政策”的精髓在于,允许地方保持一定的自治性,以换取朝贡和不生事端。 战争的政治目的: 帝王发动战争,往往有着比单纯的领土扩张更深层的政治动机,例如转移国内矛盾、巩固军功集团的支持等。我们分析了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复杂动因,说明军事行动往往是内政考量的延伸。 第四部分:危机应对与王朝的延续之道 任何统治都存在着被颠覆的风险。本部分聚焦于帝王如何在高压和危机中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连续性”。 改元与正统性的重塑: 探讨了新王朝建立或旧王朝面临重大危机时,如何通过更换年号、大赦天下等手段,迅速在心理上切断与过去不佳记录的联系,重新确立统治的道德高地。 对“天命”的操控: 古代统治的合法性根植于“天命论”。本书详细考察了帝王如何利用谶纬、祥瑞等超自然现象来佐证自身的“君权神授”。从秦始皇的“受命于天”到明太祖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每一步重大政治变革都需要一套精心构建的文化叙事来支撑。 继承人危机与“非正常”更迭: 权力真空是王朝最脆弱的时刻。本书对比分析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以及在面对幼主或昏庸君主时,外戚、宦官或重臣群体如何利用权力制衡体系的失灵进行干预,以及帝王本人如何提前布局(如设置托孤大臣或秘密建储)来应对这一宿命般的难题。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冷峻、去浪漫化的视角,审视古代权力机构的运作逻辑。它不是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权力机制、制度设计以及人性在极权环境下的反应的深入剖析。阅读本书,如同潜入帝王心术的幽深密室,探究那套维系千年帝制运转的复杂齿轮是如何啮合、磨损与重新校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