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大勇 著,Dodolog 绘
图书标签:
  • 传统节日
  • 民俗文化
  • 节令故事
  • 中华文化
  • 图文阅读
  • 趣味科普
  • 节日习俗
  • 文化传承
  • 亲子阅读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1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13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民俗爱好者
  用美丽的插画讲述过去大江南北的节令风俗,有趣而美好。

内容简介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目录

春季节日篇
春 节:普天同庆新春至
人日节:长寿吉日人生辰
立春节:报春迎春耕种忙
元宵节:灯火笙歌狂欢夜
中和节:祭土敬日龙抬头
花朝节:百花生日是今朝
上巳节:水边修禊欢爱日
夏季节日篇
清明节:寒食崇祖念根源
浴佛节:佛诞乌饭牛王诞
端午节:龙神龙舟祭屈原
天贶节:晒衣洗浴求平安
莲诞节:芙蓉生辰醉花汀
夏至节:度暑美食迎夏收
秋季节日篇
七夕节:慧美爱神度良宵
中元节:普度祭祖放河灯
中秋节:人月共圆果饼香
重阳节:登高共醉菊花会
冬季节日篇
下元节:祭祀炉神送寒衣
冬至节:祭天赏雪消寒图
腊八节:腊鼓驱邪八宝粥
祭灶节:灶君上天小年夜
除夕节:春联年画团圆宴

精彩书摘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专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图说中华节令趣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 《华夏风物志:穿越千年的生活画卷》 引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生活智慧,如同一部浩瀚的史诗,镌刻在每一片土地之上。本书《华夏风物志:穿越千年的生活画卷》,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那些构成华夏文明骨架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国人生活形态、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的独特“风物”。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深度考察与人文关怀的细致描摹。我们相信,理解了风物,便能触及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人的呼吸。 第一卷:匠心独运——传统工艺与物质文明的传承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代精湛的手工技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演变,探寻这些技艺背后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功能。 第一章:丝绸之路上的光影变幻——织绣与印染的艺术 本章详细梳理了中国丝绸从蚕桑养殖、缫丝、纺织到染色、织造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如汉唐的锦缎、宋代的缂丝、明清的刺绣)的技术革新与艺术风格差异。内容涵盖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的地域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审美内涵。同时,对天然染料的提取与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例如靛蓝的提炼、草木染色的奥秘,以及这些色彩在古代服饰、建筑装饰中的象征意义。我们深入探讨了织绣工艺如何服务于皇权与士族阶层的身份标识,以及平民生活中的实用美学。 第二章:青铜的沉思与瓷器的流光——礼器与日用之美的交融 本章侧重于中国两大重要器物门类的发展脉络:青铜器与陶瓷。从商周的威严礼器,到秦汉的实用器具,再到宋元明清的审美高峰,我们梳理了青铜铸造技术的演进,特别是失蜡法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在陶瓷部分,详细解读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原始青瓷,到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之美与烧制工艺的突破。重点分析了元代青花的全球影响,以及明清彩瓷中对自然物象的精妙摹写,探讨器物造型、纹饰布局中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伦理道德。 第三章:木石的智慧——建筑与家具的结构美学 本章着眼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内容包括斗拱结构的力学原理及其在宫殿、寺庙、园林中的应用。对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福建土楼的防御与聚族功能、北方四合院的尊卑有序进行了细致的图解与分析。在家具部分,探讨了明式家具的“文人化”倾向,以线条的简约、结构的严谨、结构的合理性为核心,剖析了圈椅、罗汉床、官帽椅等经典造型的设计精髓,以及清式家具在装饰工艺上的繁复与奢华。 第二卷:文脉绵延——士人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构建 本卷转向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士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与文化活动,探讨他们如何通过特定的生活仪式来构建和维护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第四章:笔墨间的乾坤——书画艺术的修养之道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书法和绘画作为“六艺”核心的地位。从篆隶的规范,到楷书的法度,再到行草的抒情,分析了不同书体背后的性格投射。在绘画方面,重点解析了“笔墨精神”,区分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创作理念差异。详细解读了山水画中的“卧游”情怀,花鸟画中的“写意”与“写实”,以及人物画中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同时,考察了印章艺术(篆刻)作为书画完成环节的重要性。 第五章:诗酒茶书——士人的日常雅集 本章描绘了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关键场景。关于“茶”,追溯了从煮茶、点茶到泡茶的演变,分析了茶道精神中对“和、静、清、寂”的追求,以及文人雅集中的茶具选择。关于“酒”,探讨了古代酿酒技艺的改进,以及饮酒在诗歌创作、哲学思辨中所扮演的角色(如魏晋风度)。“书房”作为精神的庇护所,本章细致描绘了古代书房的陈设,如古籍的收藏、文房四宝的配置、香炉的使用等,展示了“读书养性”的具体实践。 第六章:游园与山水——寄情山水间的哲思 本章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这一人造的自然——的哲学意蕴。分析了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与私家园林的曲径通幽之间的区别。重点剖析了苏州园林等江南园林中的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阐释了园林设计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意境。同时,考察了古代士人对名山大川的朝拜与游历,以及“山水游记”在文学与审美史上的地位。 第三卷:器用之道——传统科技与生活智慧的结晶 本卷关注那些支撑古代社会运转的实用技术体系,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七章:历法、农时与水利——支撑农业文明的科技体系 本章剖析了中国古代成熟的历法系统(如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如何指导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详细介绍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如都江堰的科学规划、坎儿井的地下引水系统,以及灌溉工具(龙骨水车等)的发明与应用。探讨了农耕技术(如耕作方式、优良作物品种选育)的积累过程,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奠定了中国庞大人口的生存基础。 第八章:交通与航运——大江大河上的动脉 本章聚焦于古代的陆路与水路交通技术。内容包括马车、驿站系统的构建与维护,以及对道路等级的划分。在水运方面,详细介绍漕运体系的复杂性,船只的结构演变(如船底的隔舱技术),以及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历史。分析了运河(如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风物的永恒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对上述所有风物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指出这些传统技艺与生活方式并非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当代生活中,是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钥匙。我们呼吁读者以一种尊重与欣赏的眼光,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创造。 (全书旨在通过对物质载体和精神活动的细致梳理,构建一幅立体、生动、充满人文气息的华夏生活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这本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籍时,深刻体会到作者在内容选取和叙事角度上的独到匠心。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民俗学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我们讲述那些隐藏在节日背后的“小秘密”和“冷知识”。例如,关于春节贴春联的来历,书中没有照搬老套的传说,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历史时期春联内容的变化,从早期的祈福驱邪,到后来的社会讽喻和文人雅趣的展现,这种多维度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这一习俗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几乎要失传的节令活动,作者似乎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用近乎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下来,文字简练却极富感染力。这种“趣事”的挖掘,成功地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传统文化,拉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层面,让我们意识到,这些仪式并非束缚,而是我们与自然、与祖先对话的一种有趣的方式。读完后,感觉自己对那些熟悉的节日,多了一层理解和敬意,不再是机械地重复那些动作,而是带着对历史的共鸣去参与其中。

评分

这本《图说中华节令趣事》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宣纸质感,色彩搭配既有传统的水墨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明快。内页的插图风格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每一幅画作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线条流畅,色彩饱满,尤其是在描绘那些传统节日的场景时,那种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比如,在描述端午节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而是细腻地勾勒出了家家户户包粽子的温馨瞬间,老人耐心地教导孩童系绳的手法,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粽叶的清香,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再看中秋月的描绘,那轮圆月下的团圆景象,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堆砌,而是通过光影的变化,烘托出了一种深沉而又温暖的情感基调,让人在翻阅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图文组合带来的文化意蕴。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文字区域和图画区域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信息过载的压迫感,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拿起,又可以随时放下,在碎片时间里也能获得精神滋养的艺术画册。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叹。它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仿若唐诗宋词的凝练,时而又像是明清小说的诙谐生动,完美地契合了不同节令所承载的文化气质。比如,在描述清明时节的缅怀之情时,文字用词极其克制、哀而不伤,营造出一种烟雨朦胧的诗意氛围,让人在阅读时心境也随之沉静下来。而一旦切换到描述元宵节猜灯谜的热闹场景,文字立刻变得活泼跳脱,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和机敏的智慧较量,那些描摹灯火辉煌的句子,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能听到街市的喧哗声。这种精准的文风驾驭能力,使得每一篇节令介绍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植入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轶事,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成了参与这些节庆的鲜活个体,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种“图说”形式的书籍是抱有一定疑虑的,担心它会为了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牺牲内容的深度。然而,《图说中华节令趣事》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知识的广度上令人叹服,几乎涵盖了从上古到近代的各种主要节令活动,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其考证的严谨性。每一次介绍一个习俗,作者都会附带引用可靠的古籍出处,这使得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掷地有声,充满了学术的重量感,但其表述方式却依然保持着大众化的亲和力。例如,在解释某一节日食物的起源时,它会梳理不同地域、不同史籍中存在的多种说法,并客观地分析其可能性,这种不偏颇、多角度呈现的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取最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这本书不仅是普通读者了解节令的绝佳入门读物,对于那些希望进行二次研究的文化爱好者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参考坐标。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节令”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传统节日似乎正在退化成纯粹的放假通知或者商业促销节点,失去了其原本的精神内核。然而,通过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的呈现,我清晰地看到了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日是如何与农耕文明、天文历法以及家庭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没有强行灌输“要继承传统”的说教,而是通过展示古人如何“精妙地”安排他们的生活节奏——例如如何根据物候变化调整起居和饮食——从而激发了我们对“慢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例如,书中对“小满”节气的介绍,不仅仅是关于农作物饱满的描述,更延伸到了对“有度”生活哲学的探讨,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远超出了普通读物的范畴。它成功地将一种生活方式的智慧,融入了对传统节庆的介绍之中,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否过于偏离了自然的节律。

评分

趁活动屯点书看看,整天玩游戏也挺无趣的

评分

挺有趣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有趣的

评分

好~~~~~~~~~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价格便宜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正版,好书,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