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争:基于讨薪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至若现今之西南财大法学院,肇始于民国末年之正阳法商学院,经由相辉文法学院,辗转历光华大学法学系。虽偏于西南一隅,处江湖之远,却谨循“经世济民、孜孜以求”之校训,未敢懈怠。然则,三尺高台起于垒土,现倡设《光华法学文丛》之举,盖缘于此。若此,吾侪同心,著者协力,惟以沙聚跬积、期于汇涓成川。仰我上者,茫茫苍穹,望光华之繁星璀璨,得其所哉,夫复何求?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其中工资被拖欠问题最为严重。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一些农民工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的法律途径进行维权,但更多农民工却进行着引人注目且花样不断翻新的劳动仲裁和诉讼外的“维权活动”(借用生活习语),目前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农民工长期进行劳动仲裁和诉讼之外的维权同我们正在追求的现代法治理想似乎南辕北辙,同政府期望相去甚远,社会评价褒贬不一。那么,如何理解和诠释农民工们长期进行的劳动仲裁和诉讼之外的维权活动呢?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当代农民工的维权处境,才能对农民工维权行为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才能给急于寻找常规化对策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供基于真实生活的法治对策。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争:基于讨薪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的任务。
作者简介
高晋康,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伦刚,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法学、社会法学、法社会学。出版《中国经济法的根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等专著多部,发表《市民社会的历史多样性与中国经济法学的选择》(《现代法学》2008年第3期)等论文多篇,主持主研教育部《当代中国农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争——基于讨薪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09YJC820091)等课题。
内页插图
目录
0.导论
0.1 选题及其意义
0.1.1 现实问题
0.1.2 理论背景
0.1.3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对农民工抗争的研究
0.2.2 有关现代法治与社会秩序关系的研究
0.2.3 尚待解决的问题
0.3 研究对象、分析框架和方法
0.3.1 研究对象
0.3.2 分析框架
0.3.3 研究方法
0.4 本书结构
1.当代中国农民工的非正式利益抗争--关于农民工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1.1 农民工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
1.2 农民工非正式利益抗争的目标
1.3 农民工非正式利益抗争的特点
1.4 农民工非正式利益抗争的类型
1.5 小结
2.为什么进行非正式利益抗争--从一群农民电工讨薪的故事切入
2.1 问题、文献与方法
2.2 农民电工班讨薪的故事
2.3 农民工打工场域的建构
2.4 为什么农民工坚持抗争
2.5 为什么进行非正式利益抗争?
2.6 小结:实践逻辑模糊的民工维权惯习
3.借助社会力量的非正式利益抗争--以借助传媒为例
3.1 问题、进路与材料
3.2 太太讨薪队的故事
3.3 农民工们的新闻策略
3.4 新闻传媒的道德加工
3.5 公共舆论盼道德评判
3.6 政府附和与公司屈从
3.7 小结:法律关系的道德化运行
4.借助行政力量的非正式利益抗争--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为例
4.1 问题、方法和材料
4.2 农民工的经验性投诉
4.3 法律加工与事实遮蔽
4.4 从监察到协调:劳动监察权的异化
4.5 我们都是泥水匠:劳动监察权的立法软化
4.6 劳动监察权异化的社会效果
4.7 小结:法律关系的行政化运行
5.借助集体行动的非正式利益抗争
5.1 问题、路径和材料
5.2 集体行动的初步效应:引起政府重视
5.3 政府协调的组织与场景
5.4 官商磋商筹措资金
5.5 官农激辩讨薪规则
5.6 了犹未了的妥协
5.7 小结:法律关系的政治化运行
6.国家的态度
6.1 问题、框架和材料
6.2 国家场域中符号暴力的争斗图景
6.3 中央政府(CentralGovemment)的矛盾表达
6.4 地方政府(LocalGovemment)的平衡实践
……
7.断裂社会、底层法治行动与中国法治的真实图景
8.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表目录
精彩书摘
开发商或者承建商,不管任何一方支付工资都行,否则就不能走人。以建设局主管副局长为首的清欠办的工作人员最为担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被困人员能否安全离开,因为开发商和承建商的工作人员是清欠办通知来的;二是如何将民工顺利打发走。在某种程度上,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以第二个问题的处理为条件的。换言之,被困人员要安全离开,民工工资就要兑现。工资不兑现或者不完全兑现就走人,民工们肯定不会答应。
局势已经明朗。农民工以自己集体行动的力量改变了国家正式法律的规则,或者说改变了国家规定的讨薪游戏规则。他们至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在实体上,他们改变(拓展)了支付工资的义务主体。真正与他们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是Z市MY建筑劳务公司,但是他们软禁了开发商和承建商的老总,而这些法律主体及其法定代表人与他们根本就没有法律关系。但现实是,只有开发商才能真正有钱给,离开这些人他们就不能拿到钱。我采访过一个民工组长,他说:“没有关系吗?是他在最终拿钱的嘛!”这里,他们所认为的关系是生活中的关系而不是严格的法律关系。他们好像是在行使合同法上的代位权。抓住能够给钱的人,就有办法,这是他们朴素的看法。而且.这种办法才能够使政府进行协调。找到人,不仅是民工的愿望,也是政府机关的愿望。但是,找的人应该是什么人呢?政府官员认为是有法律关系的义务人,而民工却认为,有钱给的和给钱的人才是正宗的“主”。这不是他们的要求,而是现实的逼迫。他们不敢再相信这些老板。他们一走,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因此,不能让他们走。他们走了,政府就没有办法协调。因此,把人留下不准走,这是他们的第一步,这样既不会老板不在场,也不会让政府为难。(2)在实体上的另一个要求,就是他们要求一次性支付全部的工程款和民工工资。(3)在程序上,他们要求的是政府解决。(4)在程序上,他们要求的是时间立即,不解决就不离开办公室。
……
前言/序言
《劳动者的呐喊:农民工讨薪的法社会学透视》 引言: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下,一群默默奉献的力量——农民工,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石。他们是城市建设的脊梁,是工厂车间的骨干,然而,他们的劳动价值和合法权益,却常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遭遇挑战。尤其在拖欠工资这一普遍而顽固的问题上,农民工的生存尊严和基本生活保障受到了严重威胁。本书并非止步于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简单呈现,而是试图深入挖掘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法律、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以法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剖析农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争,聚焦“讨薪”这一具体而生动的实践,揭示这一群体在现实困境中的呐喊与求索。 第一章:非正式利益抗争的理论框架与现实维度 本章将首先构建本书的理论基石。我们将借鉴国内外关于非正式抗争、弱势群体权益维护、法律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理论,探讨非正式利益抗争的内涵、特征、动因及其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理论框架与中国农民工的现实处境相结合,界定“非正式的利益抗争”在中国农民工讨薪实践中的具体含义。这不仅仅是指游行示威、集体上访等公开的抗议行为,更包含了法律程序内的各种尝试,如私下协商、部门投诉,乃至利用非正式关系网络寻求帮助等一系列隐蔽而持续的努力。我们将分析农民工在面对欠薪时的心理状态、策略选择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制度性困境,理解为何“非正式”成为他们维权的重要乃至唯一的途径。 第二章:“讨薪”:农民工利益诉求的焦点与困境 讨薪,是农民工群体最直接、最普遍的利益诉求。本章将围绕“讨薪”现象展开深入分析。我们将详细梳理导致农民工被欠薪的常见原因,从宏观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行业结构性问题,到中观的建筑业、制造业等特定行业的用工模式、合同签订漏洞,再到微观的个体企业经营不善、恶意拖欠等,进行层层剥离。同时,我们将探讨讨薪过程中农民工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包括: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的不足;证据收集的困难;漫长而低效的法律程序;以及个体在面对强大用人单位时力量的悬殊。本章也将初步触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与实践中的局限性,为后续的法社会学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章:法律的缺位与“越界”:农民工讨薪的实践逻辑 法社会学强调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运作,而非仅仅是条文的呈现。本章将聚焦法律在中国农民工讨薪实践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我们将分析现有劳动法律法规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方面的不足,例如法律条文的模糊性、执行力度的薄弱、以及在解决跨区域、跨行业欠薪纠纷时的挑战。我们将考察国家相关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被“稀释”或“扭曲”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关注农民工在法律框架之外的“越界”行为。这并非否定法律的意义,而是理解当法律的保护未能充分到位时,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和尊严,会采取何种“非正式”的策略。我们将分析这些“越界”行为的动机,以及它们对现有法律秩序可能产生的冲击与互动。 第四章:权力、资本与劳动:讨薪背后的权力结构分析 讨薪现象,是劳动者与资本之间,以及劳动者与权力结构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本章将运用权力分析的社会学视角,深入剖析讨薪背后的权力博弈。我们将考察在农民工讨薪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用人单位(资本)的支配权,劳动者(农民工)的被支配地位;基层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等国家机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会等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缺位或有效性。我们将分析权力不对等如何导致了欠薪现象的持续,以及农民工在权力劣势下,如何试图通过非正式的抗争来寻求平衡。本章还将探讨资本逐利性与劳动者基本生存需求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社会网络、集体行动与非正式的“正义” 在缺乏有效法律保障的情况下,社会网络和集体行动成为农民工讨薪的重要依托。本章将重点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构成及其在讨薪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血缘、地缘、业缘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如何为农民工提供信息、情感支持、甚至物质援助。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集体行动模式,包括其自发性、组织性、策略选择,以及集体行动的动员机制。我们将探讨这些非正式的集体行动,如何构成了农民工群体对“正义”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或影响着正式的法律与制度。本章还将考察集体行动的风险与代价,以及农民工在付出巨大努力后,如何面对不确定的结果。 第六章:文化隐喻、价值观念与农民工的自我认知 除了法律、经济和权力因素,文化观念在农民工的利益抗争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本章将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与农民工讨薪相关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隐喻。我们将分析“勤劳致富”、“安土重迁”等传统文化观念,如何影响着农民工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和对权利的理解。我们将考察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如何塑造了农民工的自我认知和抗争模式。本章还将探讨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这些刻板印象如何影响着讨薪的社会舆论和政策制定。理解这些深层的文化机制,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农民工利益抗争的复杂性。 第七章:制度化反思与非正式抗争的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前述分析的总结与升华。我们将基于对中国农民工非正式利益抗争的法社会学分析,提出对现有制度的深刻反思。我们不仅要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更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来回应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减少非正式抗争的必要性。本章将探讨提升劳动者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健全欠薪预警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可能的制度化改革方向。同时,我们也将思考,在制度化改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农民工的非正式抗争所蕴含的社会动力和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动力融入到构建更公正、更和谐的社会秩序之中。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探讨,为解决中国农民工欠薪问题,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结论: 《劳动者的呐喊:农民工讨薪的法社会学透视》是一次对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一个重要群体——农民工——利益抗争的深度考察。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陈述,而是试图以严谨的法社会学理论为支撑,以鲜活的“讨薪”现象为切入点,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结构、制度困境、文化逻辑和社会网络。通过对这一群体非正式利益抗争的细致描绘与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勾勒出中国劳动者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求索,并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