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的素养》是资深的编辑人、出版界的老前辈杨牧之先生近年写的一本谈论编辑修养的书,该书涉及到一个编辑从业人员的方方面面,如编辑的职业定位、社会责任、文化品格、政治意识、经营意识、工作技能、时代挑战和国际视野等。书中没有严肃枯燥的专门术语,也没有领导长辈的说教之气,每一篇都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和见闻,现身说法,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编辑职业的崇敬和热爱,对编辑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和坚持,对编辑人员面临的挑战和使命的独立思考,以及对中国广大编辑从业者在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优秀文化的无限期望。书中也随处闪现出作者对立业、修身、出世的真知灼见。
《论编辑的素养》是作者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总结。本人并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亦无编辑出版行业的从业经历,但细读之仍觉得如沐春风,如饮佳酿,感人至深,受益匪浅。不仅编辑出版人士值得一读,即使非业内人士亦不烦一读试之。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题 编辑事业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
一、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哪里
二、编辑是文化进步的三大标志之一
三、对文化的“守卫”和对困境的“突围”
第二题 辨别的水平和坚持的勇气
一、光有热情不行
二、“士”要看清看透“知己”
三、还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
第三题 编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要有一个崇高的标准
二、牢记文化的传承和积累,牢记读者的欢欣与快乐
三、应该具备勇气,信任未经考验的作者
第四题 编辑的文化修养和提高的途径
一、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编辑
二、培养“T”型人才
三、怎样培养自己成为“T”型人才
四、在为他人做嫁衣的过程中,学会做衣服的本事
第五题 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一、从一份评析报告说起
二、政策就是行动准则
三、提高政策修养的五个要点
第六题 编辑要懂点装帧艺术
一、文字编辑要给美术编辑提出好的建议
二、字体、版式、开本都是表达人的情感的
三、美是因人而异的
第七题 今天的编辑要有经营意识
一、我们过去怎么看
二、什么叫编辑的经营意识
三、培养经营意识的三个要点
第八题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具有新的本事
一、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二、无所不在的网络
三、四大新模式
四、为什么崛起的是他,不是我?
第九题 编辑应该注意的几件“小事”
一、不用的书稿快退
二、新书出来后,要第一个送给作者
三、编辑也要参与校对
四、要切实做到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
五、要和发行部门多沟通
六、责任编辑不要忘记写书评
七、要把自己放到恰当的位置
八、编辑要常逛书店
九、不要迷信名人
十、学会勤用工具书
第十题 编辑要有国际视野
一、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
二、我们也在急着赶
三、国外出版同行的思考
还要谈两件轶事
外编
一、创新激情源自远大抱负在“图书选题 创新论坛”上的致辞
二、1994年全国图书选题 评析
三、标题 、目录、要目的设计艺术
四、《香格里拉的追寻》后记
五、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
《编辑艺术》再版前言
《编辑艺术》再版后记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成功地将一份看似技术性的工作,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本身就极为出色,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职业精神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和可感知的态度。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职业伦理”的探讨,那种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对于文本原意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度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它让你不断自问:我为什么要编辑?我的价值在哪里?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工具,让你自己去雕刻出答案的形状。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重塑了我对“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认知和责任感。对于任何想在内容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盛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期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的洞察力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作者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是触及了内核,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全局的把握,让人读完后忍不住会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工作方式。尤其是其中关于“如何与作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那一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立刻尝试了书里提到的几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让原本有些僵硬的合作关系变得顺畅了许多。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有批判性思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调,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滋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细语,不时敲打你一下,让你在通往卓越的路上少走弯路。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又深了一层,仿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腔调,反而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行业内的“那些事儿”。我读的时候经常会心一笑,因为作者描述的那些困境和挑战,比如应对难缠的作者、处理紧急的截稿日期、或者在排版上与设计师的“世纪难题”,都太真实了。它不是一本“完美指南”,而是一份“实战手册”,记录了如何在混乱和压力中保持专业和优雅。我特别赞赏作者敢于揭示行业中的一些“潜规则”和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秘的乐趣。它让我明白,这份工作远不止是校对和排版,它涉及到心理学、项目管理,甚至是人际关系学。每次读到关于“编辑的职业倦怠与自我救赎”那部分,我都会深有感触,感觉自己的疲惫被理解和接纳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类型,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徊、边读边思考的“慢食”佳作。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文本把控力”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描摹,那种感觉就像是把最精密的仪器拿来解剖一篇文章的肌理。作者没有用那些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系列精准的语言描述了优秀编辑在面对初稿时,内心的权衡与取舍。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处理一个棘手的稿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书里关于“平衡艺术性与市场性”的那段论述,那一刻,所有的纠结似乎都有了答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它教会我如何去“看”一本书,如何去“听”作者的声音,这种能力上的提升,是任何短期培训都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文字的视角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系统性重构”。在阅读之前,我对编辑工作可能只有零散的认知,知道要做什么,但并不清楚背后的逻辑链条。这本书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内容策划、稿件筛选、到最终成品交付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是这个流程”,而不是仅仅遵循“因为一直都是这样”。特别是关于“选题的嗅觉培养”那一章,作者提出了一套非常新颖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论,让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信息碎片,并尝试将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内容方向。这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有力,逻辑推进层层递进,读起来非常过瘾。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流程的执行者,而是让你成为流程的设计者和优化者,这种授权感和掌控感,是工作幸福感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