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

国学入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鹏程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入门
  • 经典
  • 修身养性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中国文化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76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4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

https://item.jd.com/11649612.html

内容简介

  《国学入门》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上篇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下篇藉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探讨其中蕴涵的各种问题,同时对现今教育问题亦多有品评。作者研究国学从史识入手,系统的掌握国学的治学门径和对治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同时引进外部参照系,通过与国外的诠释学对比,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

作者简介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式出版的专著已有七十余种,主编著作不计其数。

目录

自序
甲、门径篇
第一章:名义
一、国学的兴起与销亡
二、新国学复兴的意义
第二章:材料
一、文献及其保存
二、文献的整理
三、文献之学
〈一〉目录
〈二〉版本
〈三〉校雠
〈四〉辑佚
〈五〉辨伪
第三章:方法
一、由数据到系统性思惟
〈一〉熏习
〈二〉离章辨句
〈三〉知类通达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一〉方法与工具
〈二〉方法与思惟
〈三〉方法与方法论
〈四〉法与活法
第四章:语言
一、音的演变
二、词的特点
三、句的形态
四、语言与思惟
第五章:文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表意的体系
三、构造的原理
四、发明的历程
五、思想的历史
第六章:训诂
一、因言以明道
二、语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途径
第七章:经
一、经典化
二、圣典崇拜
三、经学历史
四、传经体系
五、经典不死
第八章:史
一、文字的书写
二、史官的传统
三、个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发展
五、民史的现象
第九章:子
一、子学之变
二、先秦诸子
三、诸子之衰
四、研究诸子
五、解释历史
六、开放阅读
第十章:集
一、文集之兴
二、总集
三、别集
四、全集
五、丛书
第十一章:儒
一、儒家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分
三、儒学的分化
四、经生、文士与文吏
五、道学、经世与宗教
六、儒家型社会
第十二章:道
一、道教的来历
二、道教的性质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资料
第十三章:佛
一、中国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论
三、佛教的历史
四、佛教的资料
第十四章:余论
乙、登堂篇
第一章、国学的书目:胡适与梁启超
第二章、国学的讲说〈一〉康有为
第三章、国学的讲说〈二〉章太炎
第四章、国学的讲说〈三〉马一浮
第五章、国学的教育:清华国学院

精彩书摘

  儒家在先秦,乃九流十家之一,因此与其他各家颇有争论,如道家文献《庄子》中就批评“儒者以诗书发冢”,墨子也攻击儒家,主张非乐、节葬,孟子则与杨朱、墨翟、许行各学派论辩,荀子
  《非十二子》《解蔽》诸篇,于当时各家亦多微辞。可是这些争论到汉代就逐渐止息了。汉自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诸子之学渐衰,杨墨皆无传承,其余诸家,势益不能与儒相抗,故一切争论,主要均表
  现于儒学内部。
  魏晋以后,情况不然。《易》《老》《庄》号称三玄,论者蜂起,于是儒道关系渐成热点,论者争辩孔老优劣、儒道分合、自然与名教之关系等等。如《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注》载:王弼有次去
  拜访裴徽,裴氏问他:“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也?”王弼回答:“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为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所不足。”老子讲无,孔子不讲,
  这是儒道之异。魏晋时人论玄学,以无为本体,故裴徽说无是万物之所资。可是为什么孔子不讲这个本体的问题而老子才讲呢?王弼回答,谓孔子已经体认或体会体证了无,所以不必讲;老子则是虽知道这个无,可是自己还没能体证到无的境界,因此老是要去说那个无。这就是对孔老儒道地位及价值之一种分判。李充《学箴》所说则为另一种分判,他说:
  先王以道德之不可行,故以仁义化之;仁义之不笃,
  故以礼律检之。检之弥繁而伪亦愈广,老庄是乃明无为之
  益,塞争欲之门。……圣教救其末,老庄明其本。本末之
  途殊,而为教一也。
  这是以本末关系来位置儒道,诸如此类分判,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是很多的。儒佛关系,此时亦渐成论题。如张新安《答谯王论孔释书》说:“积善启报应之辙,网宿昭仁蒐之苗”,前者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后者是儒家的仁爱说,这二者,张氏就认为:“非旨睽以异逋”,可以相通。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类主张辨儒佛之异的,例如王坦之《沙门非高士论》、顾欢《夷夏论》、戴逵《释疑论》等。他们批评佛教是外国的教法,故引儒家夷夏之辨以攘斥之;又批评佛教的服制,故引儒家说不能披发左衽以排拒之;他们还诘难佛教之伦理观,以儒家之重孝道,说“无后为大”来指责;对于佛教讲因果,
  亦以为“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善之言耳”,认为与儒家定命说不同,故非究竟之谈。凡兹等等,开启了儒释分合之辨,到后代越来越激烈。
  例如唐代中叶的古文运动,就一方面是反对汉代经生章句式的儒学,而提倡类似王充所说的“文儒”形态;一方面则是分判儒佛,强调儒家与佛家的差异;再则是说文儒所撰之文必须阐明圣贤的道理。这看起来是革命性的,实仍是汉魏南北朝儒学分化及儒佛分判的发展。
  宋代延续古文运动之路线,讲“文以载道”。可是所重渐在道而不在文,因此与文人渐分。又由于所重在道,故亦不认同汉代传经式的儒学,以致《宋史》中于《儒林传》之外,另立《道学传》以彰明其传道之功。
  宋代传道之儒强调道统传承,谓道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孟子之后,汉唐诸儒皆不得其传,待宋朝周敦颐、程颐、程颢才再接上统绪。这个道统传承的认定,自然引起许多争论。且不说它与汉唐传经之儒的分判,带来了不少争端,致令后世儒学学者在“汉”“宋”之间都要做一抉择,做一分检,就是在道学家内部,也有谁为正统谁为歧出之辨。
  ……

前言/序言


《诗词歌赋中的宋韵流芳》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河,在宋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寻觅那独特而迷人的“宋韵”。这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一次充满温度与情怀的文化之旅,一次与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我们将剥离历史的尘埃,触碰文字跳动的脉搏,感受宋代文人墨客们在诗酒风流、家国情怀、山水田园之间所挥洒的才情与性灵。 第一章:词的繁盛与时代的脉搏 宋代,无疑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早期婉约派的细腻柔情,到豪放派的壮志凌云,词体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本章将聚焦于宋词的源流与发展,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 婉约鼻祖柳永与小令的精致:我们将从柳永笔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起,感受他对都市繁华与男女离愁的细腻描摹。他的小令,如同一幅幅精巧的工笔画,捕捉了市井风情与闺阁幽怨,也折射出宋代都市化进程下的社会生活图景。我们不仅要品味词句的优美,更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气息——茶坊酒肆的热闹、歌妓伶人的辛酸,以及普通人情感的细腻流转。 温庭筠的绮丽与李清照的凄婉:继续探寻婉约词的精髓,温庭筠的香艳与浓情,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独特生命体验,都将得到细致的解读。李清照的词,更是将个人情感的抒发推向了极致,她的词句,带着她一生坎坷命运的印记,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女性心声。我们将一同感受她在词中如何将破碎的生命情感,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旷达与豪放的时代潮声:转而进入豪放派的壮阔天地。苏轼,这位宋代的奇才,不仅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却在词中展现出惊人的旷达与豪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魄雄浑的开篇,便是他精神世界的最佳写照。我们将分析苏轼如何将人生失意化为笔下豪情,如何将家国忧思融入山水之间,他的词,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缩影,也给予后人无穷的慰藉与力量。 辛弃疾的悲壮与英雄情结:如果说苏轼的豪放是旷达,那么辛弃疾的豪放则更显悲壮。这位怀揣报国壮志却一生不得志的山东汉子,将满腔的愤怒与不甘,化作笔下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将品味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感受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情结,以及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他的词,是民族精神的呐喊,也是一位真正英雄的心声。 秦观、晏殊等人的温润与雅致: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我们还将挖掘那些风格温润、词风雅致的词人。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的词句,如同潺潺流水,润物无声,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与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淡淡思考。 第二章:诗的演进与士人的风骨 宋诗,在唐诗的辉煌成就之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加强调个人性灵的表达。本章将深入探究宋诗的发展脉络,以及宋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人格。 宋初的承继与创新:在唐诗的余晖中,宋初诗人如何继承唐诗的优点,又如何开拓新的诗歌道路?我们将审视欧阳修、王安诗等人的作品,理解他们如何将宋代理学的思潮融入诗歌,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王安石的改革与批判精神: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其政治理想与社会批判的载体。“登徒子不如我,奈何许许”,他的诗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改革的决心。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歌,理解他作为政治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 苏轼的豁达与浪漫:再次回到苏轼,他的诗歌与词一样,同样展现出豁达的胸襟与浪漫的情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以超脱的视角看待人生,以洒脱的笔触描绘世界。我们将品味他诗歌中的哲理思考,感受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体验。 黄庭坚的创新与江西诗派: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风格独特,讲究“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我们将分析他诗歌中的“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以及他对诗歌语言的精炼与创新,理解江西诗派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陆游的爱国与田园:陆游,这位一生都怀揣着报国壮志的老兵,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边疆人民的关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的诗句,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同时,我们也会品味他晚年田园诗中的恬淡与闲适,感受一位真正爱国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复杂情感。 杨万里与“诚斋体”:杨万里以其“诚斋体”独树一帜,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图景。我们将探究他诗歌的“活泼”与“自然”之道,以及他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美的捕捉。 宋诗的晚期走向与诗人的多重面向:从范成大、陆游到姜夔,宋诗在晚期又呈现出怎样的风格变化?我们将梳理这些诗人各自的特点,理解宋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第三章:宋人的情怀与生活美学 诗词歌赋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它们更是宋代文人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体,以及生活态度的体现。本章将从宋人的情怀与生活美学出发,解读诗词歌赋背后的深层含义。 家国情怀的忧思与担当: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诗歌的重要主题。宋代,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情怀尤为浓烈。我们将通过不同诗人的作品,感受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族危亡的担当,以及在乱世中的坚守。 山水田园的寄情与隐逸:宋代文人钟情于山水田园,他们在这里寻求解脱,寄托情怀。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再到宋代文人笔下的山水,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我们将感受他们如何在山水之间找寻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田园生活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离愁别绪的感伤与哲思:送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宋代文人的离愁别绪,不仅有对故人的不舍,更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是唐诗,但这种情感在宋词中得到延续与深化。我们将品味宋代文人在离别中的无奈、不舍,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哲思。 读书明理的志趣与求索: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许多文人将读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将求索真理视为人生目标。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宋代文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治学态度。 友情爱情的珍视与描摹:在紧张的政局和坎坷的人生中,友情与爱情成为宋代文人重要的情感慰藉。我们将品味他们笔下真挚的友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也将感受他们对爱情的细腻描摹,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 市井风情与生活细节的入诗: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这种时代背景也体现在了诗词歌赋中。我们将看到,一些诗词不再局限于高雅的题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市井生活,如范成大的田园诗,就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将普通生活细节融入诗歌的倾向,体现了宋代文化更加贴近民生的特点。 第四章:诗词歌赋中的宋代文化意象 宋代的诗词歌赋,不仅记录了时代的风貌,更凝结了丰富的文化意象。这些意象,是理解宋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梅、兰、竹、菊的君子风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它们象征着高洁、正直、淡泊等君子品格。宋代文人笔下的它们,更是寄托了他们的人生理想与精神追求。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意象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与孤独、思念的永恒主题: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宋代文人笔下的月亮,既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壮阔,也有“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思。我们将探究月亮意象在宋词中的多种情感寄托。 酒与愁、乐、悟的交织:酒,在宋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消愁解闷的媒介,也是抒发豪情、寄托情思的工具。我们将品味他们在酒中体悟的悲欢离合,以及酒与人生哲理的关联。 花草树木的生命与情感: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勃勃生机,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生命凋零,宋代文人都善于从花草树木中捕捉生命的气息,寄托个人情感。我们将分析这些自然意象如何承载宋代文人的喜怒哀乐。 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映照:宋代文人也常常借古讽今,或在历史事件与人物中寻找共鸣。我们将了解他们如何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词歌赋中的宋韵流芳》并非一本简单的诗词赏析集,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文华璀璨的时代。通过品读这些经典的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提升文学鉴赏力,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读者能在这场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宋韵”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国学入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它读起来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极佳,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善于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与哲学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但却毫无杂乱之感,反而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原以为这只是兵书,却没想到它在现代的商业竞争中也大有可为。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深刻含义,这对我日常的工作生活也大有启发。此外,书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更是让我沉醉其中,我仿佛看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也感受到了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悲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学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蕴含着无穷智慧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发掘、去传承。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国学入门》,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回娘家”。我一直是个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人,但现实是,学业、工作挤占了太多时间,真正能静下心来读经典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读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我仿佛能看到夫子慈祥的面容,听到他语重心长的话语;读到《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阐述,我感觉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书中对一些典故的解读,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哲理。比如,关于“塞翁失马”的那个故事,我以前只当是个笑话听,现在才明白,它其实蕴含着人生无常、祸福相依的深刻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国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温度的人。

评分

阅读《国学入门》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觉醇厚。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识这个民族的关键。而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但对于我这样普通人来说,要深入了解,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智慧呈现在我的面前。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再到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作者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菜根谭》的解读,书中关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阐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淡泊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国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之乎者也”的年代,总觉得那离我的生活太遥远了。直到偶然翻开这本《国学入门》,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它就像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游,带着我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我被书中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所吸引,被那些充满哲理的言语所打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我的注意力。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让我明白了这些古老的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忙碌”的意义,开始思考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国学入门》,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穿越了千年,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苦于入门无门,许多经典著作晦涩难懂,望而却步。直到遇到《国学入门》,它像一位和蔼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将我带入国学的殿堂。从《诗经》的温婉雅致,到《论语》的智慧哲思,再到《史记》的波澜壮阔,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典籍,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书中对每一个典故的解析都详尽入微,对人物的刻画也栩栩如生,仿佛我亲眼见证了那些历史的瞬间。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道理融入生动的故事之中,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领悟到为人处世的智慧。例如,关于“君子”的阐述,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形象,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体现在日常点滴中的品格。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探索的决心。

评分

很棒的国学入门书,值得收藏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中华武侠文学会理事长

评分

评分

挺好

评分

看微博推荐来买的,还可以

评分

當然值得細讀。

评分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评分

书设计很精美,适合收藏,观点很特别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