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智利是一个盛产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国度。没有专门为历史学家设立的诺贝尔奖,如果有,许多智利史学家都应被列入候选名单。两位智利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和巴勃罗·聂鲁达——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智利人在以诗文描绘他们国家的独特之处方面,成就斐然。
萨尔瓦多·阿连德的社会主义尝试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的军事统治使世界的注意力聚焦于智利。这些引起矛盾冲突的历史事件使智利人相互争斗,使利益攸关国为了这一党或那一派的利益插手进行干预。随着1990年民主的复归,相互争斗的党派之间有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但仍然是互不信任。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巨大的物质进步,促使各方就未来政策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智利是个放眼全球的国家,其民众关注着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智利人不仅密切关注国际新闻,而且阅读广泛、游行四方。他们为了弥补其地理位置偏于一隅这一缺憾,养成了一种全球观。而将他们自己的传统与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联系起来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他们自己的历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与致谢/1
缩写词和首字母组合词/1
历史大事年表/1
第一章 奇妙的地理/1
一、国土成形/3
二、陆地/4
三、人民/7
四、经济/11
五、政府/19
六、文化/22
第二章 智利人的来源(500-1750)/26
一、原始居民/27
二、马普切人/27
三、欧洲人的早期探险活动/29
四、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31
五、征服马普切人/33
六、马普切人的反抗/33
七、新领导/34
八、新冲突/37
九、传教活动/38
十、“防御战”/39
十一、被俘者的生活/41
十二、修建教堂/41
十三、乡村传统/43
十四、人口动态/45
十五、贸易/45
十六、官僚政治/47
十七、社会地位/48
第三章 独立(1750-1830)/50
一、殖民统治末期/50
二、独立运动/60
第四章 矿主、商人和庄园主(1830——1861)/71
一、秩序与自由/71
二、采矿业/73
三、贸易/77
四、土地所有权的变化/81
五、职业与政治/85
第五章 议会的胜利(1861-1891)/93
一、民族认同/93
二、经济和社会变革/94
三、政治问题/106
第六章 新兴阶级与矛盾冲突(1891-1925)/109
一、社会变化/110
二、农业/117
三、工业发展/118
四、采矿业/121
五、贸易/123
六、政治/125
第七章 民主实验(1925-1958)/129
一、思想的影响力/130
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134
三、政府/144
四、外交政策/149
五、小结/149
第八章 改革转化为革命(1958-1973)/151
一、权贵集团/152
二、中产阶级/152
三、工人阶级/154
四、豪尔赫·亚历山德里的总统任期(1958-1964)/155
五、基督教民主党执政/157
六、人民团结阵线政府/167
第九章 军人统治与新自由主义(1973-1990)/179
一、军人政治/180
二、实行经济私有化/184
三、工业/185
四、农业、林业和渔业/188
五、工人阶级/190
六、中产阶级/191
七、权贵集团/193
八、大学改革/194
九、公立学校改革/196
十、社会保障/198
十一、医疗保健/199
十二、妇女与政治/200
十三、“否决”运动/202
第十章 民主过渡时期(1990-)/206
一、发扬民主/207
二、经济/218
三、社会阶级/224
四、不断变化着的景观/227
五、未来/229
智利历史名人小传/231
专门词语注释表/244
推荐书目:谨供深入研究参考/250
索引/270
精彩书摘
一、权贵集团
这一时期上层阶级维护其特权地位的回旋余地在不断缩小。庄园、城市房地产和工业投资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首先影响到庄园主们的变革是劳工法增加了工人的权益。而后的变革更为激进,中央谷地的庄园主们大多失去了土地。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城市里的房地产主陷人困境,而法律又规定不得增加租金、不得驱赶房客。政府和工人没收企业后,企业主不再追加新投资。房地产主担心会失去其房产,并确信很快要发生变故,遂不再对之加以修缮。
有利可图的风险投资机会减少了,有钱的智利人遂将钱转移至国外。他们对美元的需求高涨,致使黑市兑换率猛升,远远超过了美元的实际价格。智利人在旅馆、饭店、甚至办公场所向外国人提出要换钱。代理人而后将资金带出智利到其所在国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因此,在海外投资的智利有钱人就越来越多了。
社会正义运动剥夺了有钱人的一些土地和企业,但政府未能防止资金外逃,这就是说大量资金流到了国外。这些资金在智利投资无利可图,却帮助了别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私人投资缩水,就得设法用政府投资来弥补差额。但由于私营部门发展停顿,本国的课税基础亦难以扩展了。政府投资越来越得从国外引进资金,这就意味着要寅吃卯粮,预先借用国家未来的出口收人了。
二、中产阶级
教育设施、社会服务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政府需雇用的人数,这主要对中产阶级有益。1958年政府雇员近8.5万人,1968年增至12.8万人,1972年则达36万人。1970年之前人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新工作岗位的设置,而1970年至1973年间人数增加的原因既有新工作岗位的设置,又有私人企业的国有化。政府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是跟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同步的。
……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显而易见,入选《世界历史文库》的著作,只是给读者们提供了关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一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可资借鉴的优秀文本。在史学领域里,治史者所拥有的材料、眼光、立场以及才学识见的不同,必然导致历史研究结论与叙述状态的迥异,相信读者们会在阅读研究时注意加以辨别。上下数千年,人类一直在探寻自己的历史,寻找“信史”,追求“良史”,以期获得历史的真相和启悟。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一本名为《智利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不包含任何关于智利历史的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不带有人工智能的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书名:《智利史》 图书简介 导言:跨越光阴的叙事织锦 本书《智利史》,并非一部描绘特定地理区域或政治演变轨迹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构建”、“重塑”与“探寻”的史诗,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在面对未知、冲突与内在潜力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图景。我们摒弃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疆界限制,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经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交织点。 这部巨著的核心,在于对“时间”、“记忆”与“符号”三种基本元素的深度剖析。作者以其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思想、哲学、艺术与科学构建起来的内在世界。 第一部分:结构与基石——符号学的迷宫 本书的首卷,聚焦于“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不同于历史学对事件的记录,这里探讨的是支撑所有人类理解的底层逻辑——符号系统。 作者从早期人类的图腾与岩画入手,追溯符号如何从纯粹的表达到逐渐演化为复杂的语言、数学公式乃至法律条文。其中,对于“静默的符号”——那些被遗忘、被压抑或被刻意抹去的非语言信息载体——的考证尤为精妙。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何种符号体系决定了一个文明对“真实”的定义。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几何图形、色彩组合乃至空间布局如何被赋予超越其物理形态的意义。 我们见证了符号如何在知识的代际传递中发生意义的位移。一个在某一文化中象征“秩序”的符号,如何在另一文化中成为“混沌”的代表?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符号的脆弱性与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叙事如同走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每一个符号——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人类心智活动的宏大故事。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日常所见的文字、标志乃至建筑,体会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权力结构。 第二部分:时间的形塑——记忆的碎片与重构 如果说符号是构建世界的砖块,那么“时间”便是塑造这些砖块形态的熔炉。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记录与遗忘机制。 作者挑战了线性时间的传统观念,引入了“循环时间”与“裂隙时间”的概念。在“循环时间”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仪式、季节更迭与重复性劳动如何构建起一种永恒的当下感。而“裂隙时间”,则着重分析了那些被视为“中断”、“革命”或“灾难”的瞬间如何突然将历史撕开,迫使社群重新定义其存在的基础。 关于“记忆”的论述,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忆,而是对记忆本身作为一种主动建构过程的解构。书中详尽阐述了“集体遗忘”的社会功能——为何某些集体经验必须被遗忘,才能使得新的社会结构得以稳固?作者引入了档案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个人叙事如何被宏大叙事所吸收、扭曲或完全吞噬。读者将领悟到,我们所珍视的“历史”,往往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辑的记忆结晶。 这一部分的魅力在于其对“缺席”的关注。那些未能被记录下来的声音、那些在史册中找不到位置的个体,其“缺席”本身构成了理解整体结构的重要线索。 第三部分:冲突与张力——内向的革新 《智利史》的第三卷,将焦点转移到“内在的革新”——即人类精神与知识体系内部所产生的持久张力。这并非关于外部战争或疆界争夺,而是关于思想的内战。 作者考察了不同知识范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例如,传统基于经验的“地方性知识”与新兴的、追求普适性的“科学范式”之间的博弈。书中对“怀疑论”的演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展现了当一个既有体系开始自我质疑时,所爆发出的强大创造力与伴随的巨大社会动荡。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伦理边界的拓展”的讨论。人类在不断定义“我们是谁”的同时,也必然在定义“我们不是谁”。这种排他性,如何催生了新的道德体系?书中通过对古代哲学辩论与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对比,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类自我认知的不断修正与斗争的图景。冲突不是终点,而是驱动更深层次理解的催化剂。每一次范式的更迭,都伴随着对旧有真理的痛苦割裂与对新真理的渴望。 结语:回归叙事的原点 《智利史》最终带领读者回到了叙事本身的意义上。在探讨了符号的结构、时间的流变与思想的张力之后,本书提出:所有的“历史”,本质上都是对“秩序”的持续追求与对“意义”的永恒探寻。 本书献给所有对人类心智活动、知识构建和时间感知抱有深刻好奇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用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全部世界观。它不是一部用来记忆年代和人名的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您亲自参与到这场宏大的人类文明的“内在考古”之中。读完此书,您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不再仅仅依赖于您所知道的“事实”,而更多地取决于您如何理解“事实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