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野心很大,它试图在一个宏大的框架内,重新梳理西周的意识形态基础。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生成”过程的探讨。很多研究会聚焦于周代礼乐的“内容”,但这本著作更关注其“如何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文献在权力变迁中的能动性,即文献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运作的结果。这种后设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讨论层次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满足于对历史事实的复述,而是转向了对历史构建过程的批判性审视。这种深刻的反思,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于传统史学框架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和洗礼。它促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去探究其背后那些隐匿的、充满博弈的“生成”历史。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文献考据,毕竟涉及“西周文献的生成”,这听起来就充满了繁复的校勘和版本比对工作。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硬核的文献问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叙事技巧。他并没有让读者迷失在晦涩的古文字和相互矛盾的记载中,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文献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记录、被修改、最终被固定下来的?特别是关于《周礼》和《仪礼》成书过程的讨论,作者提出的几种假说对比分析,论证过程严密却又不失流畅,让人读来拍案叫绝。这种将文献学研究与宏大历史叙事完美融合的能力,实在令人钦佩。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周人“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文献”是如何“形成”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认知本身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比如“作乐”在西周礼制中的功能,很多人容易把它简单理解为音乐或娱乐,但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细致爬梳,揭示了“乐”其实是礼仪的动态体现,是情感表达、等级区分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媒介。这种动态的、活泼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周代礼乐的刻板印象。书中引述的案例往往新颖别致,既有官方诰命中的辞藻运用,也有考古发掘出的器物组合分析,跨学科的证据链非常扎实。读完后,我开始意识到,理解西周的统治逻辑,必须将仪式、音乐和政治权术放在一起综合考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度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社会心理和文化实践的深度剖析报告,充满了洞察力,让人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思想内核的一把关键钥匙。翻开第一页,作者的行文风格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他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来堆砌史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娓娓道来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礼”的阐释,不再仅仅停留在祭祀、婚丧嫁娶这些表面仪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构建。书中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解读也极其精妙,那些冰冷的文字在作者笔下仿佛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诉说着王权如何通过这些物质载体和制度设计,将统治合法化并世代延续。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周人的“德”与“天命”观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远非中学课本上那种简化的描述可比拟。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早期中国政治文明的全新视角,将制度、文化和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非常合理,尽管学术性强,但阅读起来并不感到吃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有古雅之气,又不失现代学术的精准。特别是当他论证某个观点时,往往会先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传统解释,然后层层剥笋,用更具说服力的证据链条来推翻或修正它,这种“破旧立新”的论证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让人有一种参与到历史学家工作台前的感觉,看到了一个复杂的知识是如何艰难地被构建起来的。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密的考古挖掘,不仅仅是发现了“礼乐制度”这座宏伟的殿堂,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建造这座殿堂所使用的砖石是如何被精心挑选和打磨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重量级著作,它为该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本书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专家林干所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评分二、轲比能统一漠南及宇文、段、慕容各部的继起
评分书很不错,内容是很好的,研究较深入。尤其是纸张与印刷都是一流的。
评分《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全面描述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方式及意义,揭示了制礼作乐背景下西周文献意识和文献制度状况,对“书”、“诗”、“易”、“青铜铭文”等经典文献的生成、文化功能,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形成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解。《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全面突破了传统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文化-仪式制度-文献”的理论模型,使得上古文献的生成、特征、功能、影响等得到系统而深刻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先秦文化、文献、文学研究的进展。
评分先秦史研究的新出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刘汉民,1962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分别于1983年、1988年、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2001-2003年在天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第6届特约研究员兼体制改革组召集人。2007年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教授担保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作为期18个月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比较制度分析等。曾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被转载、引用数百次,参与撰写的《公司治理》一书获第11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和天津市优秀社科著作特等奖。
评分二、拓跋鲜卑早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学术研究著作,对了解上古历史大有裨益。
评分第五章 拓跋鲜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