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但奇怪的是,它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这大概是好历史著作的标志吧。我想,这得益于它对各种史学流派观点的平衡呈现。例如,在论及伊凡雷帝的暴政与集权强化时,作者并未简单地站在后世的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当时贵族(留里克王朝的残余势力)与沙皇权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甚至引入了西方学界关于“早期现代国家形成”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其行为的内在逻辑。每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作者都会提供多种解释路径,让你自己去思辨,而不是强行灌输一个“标准答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书中的注释和引文,发现很多观点都是基于一手俄文资料的深度解读,这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可信度。对于任何想要超越表面、真正理解俄国历史复杂性的严肃读者来说,这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厚厚的《俄国史教程》第一卷,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目录就让人眼花缭乱。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俄国历史多少有些了解,毕竟“彼得大帝”、“十月革命”这些词汇耳熟能详。但真正翻开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有多么肤浅。它不像那种只讲大事件、罗列年代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教授在娓娓道来,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早期斯拉夫部落的迁徙、基辅罗斯的兴衰,以及蒙古金帐汗国的阴影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早期精神内核。作者对史料的运用简直是登峰造极,他引用的那些早期编年史的片段,虽然晦涩,却充满了历史的烟火气,读起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冰天雪地的东欧平原,耳边还能听到马蹄和战鼓的声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东正教传入及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那份详尽程度,远超我以往接触的任何一本通史读物。这种深挖根源、追溯源流的写作方式,让我对俄罗斯这个庞大国家的“基因”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我的感受是,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教程”二字所暗示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富有洞察力的历史研究专著,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深入的专题学习。语言风格虽然扎实,但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的文字会变得极具感染力,例如对“联省”时代的描述,那种在统一与分裂之间反复拉锯的张力,被描绘得惊心动魄。它强迫读者跳出我们熟悉的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去理解一个基于不同文明逻辑发展起来的庞大帝国。我尤其推荐那些对帝国主义的兴衰、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机制感兴趣的读者来研读。读完它,你不仅会获得知识,更会形成一套更具批判性和多维度的历史分析框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单纯阅读畅销历史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需要你投入时间,但收获的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关于“土地”和“权力”的构建,那么卷入后半部,叙事重心逐渐转向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于俄国知识分子阶层,即那些在西方化与本土传统之间痛苦挣扎的“多余人”群体的刻画,具有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洞察力。从早期受拜占庭影响的宗教哲学思辨,到彼得改革后对启蒙思想的盲目追捧,再到十二月党人运动的悲剧,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心理侧写师,分析了这些精英阶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即便在那个时代也算)的冲击下,形成了那种特有的、带着宿命感的忧郁气质。这种文化史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对俄国“灵魂”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俄国的历史不仅仅是沙皇的更迭或疆域的扩张,更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向何处去”的永恒追问。这种对精神史的关注,是很多纯政治史著作所缺乏的深度。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深感震撼于作者对“地理决定论”的驾驭能力。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把自然环境当作背景板,而是将其融入到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分析之中,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详尽阐述了俄国缺乏天然屏障所导致的反复被外敌侵扰的命运,以及这种外部压力如何催生了中央集权的、近乎偏执的防御心态和扩张冲动。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描述中世纪诸侯混战的纷繁复杂时,他巧妙地插入了关于农奴制度早期萌芽的社会学分析,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体中相互关联的器官。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莫斯科公国崛起过程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描绘,虽然篇幅不多,但寥寥数语,便能窥见底层人民在国家权力扩张下的挣扎与顺从。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的结合,使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在感叹帝国的崛起时,也对构成这个帝国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同情。
评分服务和东西都很好,快递送货真及时!!!是一部值得看的书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影片中的洛基对养母芙莉嘉的爱,以及芙莉嘉的死,驱使他和索尔再度联手对抗黑暗精灵,但他也杀害或囚禁了奥丁,自己变成奥丁的样子坐上Asgard的宝座。至于他在《复仇者联盟》里的行径更是恶的代表。另外,电影复联最后洛基被索尔带走的时候,嘴上套了个铁罩。这个设定其实也是在向北欧神话致敬。神话中有一次洛基和矮人打赌输了,想逃跑却被索尔捉住交给矮人处置,矮人们就用铁线把洛基的嘴缝上,免得他再说坏话。
评分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Осипович Ключевский(1841~1911)俄国历史学家。生于平扎省一乡村牧师家庭。18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史系。1872年通过硕士论文。1882年通过博士论文。同年成为莫斯科大学俄国史教授,后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889年)和院士(1900年)。克柳切夫斯基的学术观点在一生中有个变化过程。19世纪60年代时,他受农奴制改革时代及革命民主主义史学的影响,对人民群众及其经济和日常生活感兴趣,又受索洛维约夫的影响赋予地理因素和移民垦殖活动在俄国历史中以决定性意义。克柳切夫斯基不同意国家学派和索洛维约夫把国家看成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看法,他集中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尤其在19世纪80年代他的创作活动进入高潮时更是如此。他不同意国家学派把俄国的移民垦殖说成是由国家的活动造成的,而认为是由自然条件和人口增长造成的。克柳切夫斯基对俄国社会制度(首先是农民状况和农奴制起源问题)和经济发展作了大量研究。他还考察社会阶级的发展过程、它们在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他把阶级的发展同社会的物质基础相联系,强调各个阶级的责和权的不同,但他不承认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认为国家能起调解作用,宣扬阶级合作思想。从19世纪90年代起,克柳切夫斯基的观点有些改变,在一些著作中观点与国家学派又有所接近,而在有关叶卡杰琳娜二世和彼得一世的著作中则对这两位沙皇大加赞扬。克柳切夫斯基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莫斯科大学讲授俄国通史。从1903年开始,他把讲稿整理出版。这便是著名的《俄国史教程》。在这部著作里,克柳切夫斯基企图通过提出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办法来考察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并探求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性。他的方法论和历史观的基础是实证主义观点。他认为,社会发展取决于各种内外因素(地理的、经济的、民族的、政治的、社会的)的组合。在具体给俄国史分期时,他以俄罗斯人民向东欧平原的移民垦殖的阶段为准。在每阶段中,他特别注意两个因素:政治的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外来威胁;经济的因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占统治的经济活动形式的更替。克柳切夫斯基十分讲究修辞,这使他的作品的文字异常优美。在政治上,克柳切夫斯基早期曾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布罗柳勃夫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影响,但后来却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影响,逐渐接近立宪民主党右翼立场。他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但也坚决反对革命。19世纪末,他的立场进一步右转,开始支持君主制。1893—1894年曾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儿子的教师。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去世时他公开发表赞扬的演说,遭到大学生的抗议。他曾作为立宪民主党——十月党人的候选人参加第一届国家杜马的竞选,但未当选。克柳切夫斯基著述甚丰,除《俄国史教程》外,另有《作为史料的古俄罗斯圣徒传记》 (1871年)、《古罗斯的贵族会议》(1882年)、《俄国农奴制的起源》(1885年)、《俄国的人头税和奴隶制度的废除》(1885年)等。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也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
评分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越做越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