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

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直 著
图书标签:
  • 金日札
  • 子日札
  • 笔记
  • 手抄本
  • 日记
  • 生活
  • 思考
  • 文学
  • 个人成长
  • 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0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349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摹庐丛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包括《读金日札》和《读子日札》。《读金日札》为陈直先生研究金文的专著,内容分为文字通义、传世铜器、发掘铜器、玺陶简石四类,时限上自殷商,下迄嬴秦。所论不仅对古铜器铭文的字义、句意多有创见,而且还阐发了其中有关国家、政治、官制、生产、科技、医学等方面的内涵。《读子日札》是陈直先生研读《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五种子书的札记,他利用自己在古文字及秦汉典章制度方面的深厚功力,对前人旧说多所纠谬,发人所未发。今将两书汇为一册,收入《摹庐丛著》出版。

作者简介

陈直,原名邦直,字进宧(宜),号摹庐,又号弄瓦翁。祖籍江苏镇江,迁居江苏东台。生于1901年3月13日。1980年6月2日在西安逝世,终年80岁。生前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研究室与秦汉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联及史学会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筹备小组组长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读金日札


凡例
引言
卷一 文字通义(甲编三十四篇,乙编二十四篇,附编三篇)
甲编
一 王若曰
二 中
三 艾
四 壮
五 召
六 咸
七 册
八 勾鑃
九 章
十 农
十一 虎
十二 饮
十三 酓章 酓忎
十四 射
十五 无
十六 国
十七 贝
十八 旗
十九
二十 鼎
二十一 年
二十二 稻
二十三 宝
二十四 伯仲
二十五 裹
二十六 马
二十七 鈇
二十八 非余
二十九 冬
三十 铸
三十一 陈
三十二 万
……
乙编

卷二 传世铜器(甲编五十四篇,乙编四十九篇,附编十篇)
甲编
乙编
附编

卷三 发掘铜器(甲编二十七篇,乙编四篇)
甲编
乙编

卷四 玺陶简石(甲编二篇,乙编十篇,附编一篇)
甲编
乙编
附编
卷五 墨移遗札
后记

前言/序言

  吾家四弟进宦近以所著《读金日札》二册寄余,属为点定。展读既竟,因写后序,以论次之。
  其考释文字者:如《叔夷铸》“遥或徒四千,为女敌寮”,进宦说:遥为匋之诡异字、从女谓齐国之女铁匋工。古匋文有“楚城迁蕈里妁”、“里口女乌”,皆可参证。如《毛公鼎》“亡不闰于文武耿光”,进宦说:《左传.文六年》:“亲帅扦之”,杜注:“扦,卫也”,本铭谓:“无不扦卫文武之耿光”,特假借里闬之闰为之。如《取虏盘》“用剩之丽”,进宦说:《说文》“职或作肢,体四胑也,从肉,只声”,《孟子》“四肢之于安逸”,《荀子》“如四职之从心”;据此,只、支二字古通用,本铭“丽炽”字,当即“妓”之或体;《埤苍》云:“妓,美女也”,本铭“丽妓”,盖取于美女之义。如《齐国差瞻》“侯氏毋瘩毋08”,进宦说:末一字或释为疠,或释为疯;余释为痦字,《列子.杨朱篇》云:“荐以粱肉兰橘,心况痛体烦”,本铭谓祝齐侯无灾害、无烦郁也。如《虢季子白盘》铭中三“赐”字皆作“旸”,从目不从贝;进宦说:《考工记》云:“去一以为贤”,郑注“贤,大穿也”,贤无大训,贤当作肾;《说文》“肾,大目也”,可证;《考工记》以贤为肾,犹本铭以赐为赐也。如《秦右庶长歜封邑陶券》,进宦说:券文之右庶长歜,疑即寿烛;(家保之兄云:丞相触戟亦当为寿烛所造。)
览古今风华,探人文精髓:一部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史诗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札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细致入微的中华文明全景图。它以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为经,以包罗万象的文化现象为纬,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书结构宏伟,内容涵盖了从先秦的哲思萌芽到近代的文化转型,其深度与广度,旨在为有志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提供一份坚实的思想基石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全书伊始,聚焦于“思想的源流与奠基”部分。这部分深入探讨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与智慧结晶。我们不会停留在对《论语》《道德经》等经典句法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孔孟荀韩法各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形成、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政治伦理框架。例如,对于“仁”的理解,书中不仅阐述了其内涵,更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对比,揭示了其在礼乐崩坏背景下从宗法道德向普遍伦理的艰难演化过程。对法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也着重于探讨其在秦汉统一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严刑峻法”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局限。 紧接着,本书进入“帝国秩序的构建与维护”的篇章。这一部分详尽考察了秦汉至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制度设计。重点在于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精妙之处,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我们细致剖析了汉代察举制如何从选拔贤才的初衷走向地方豪强把持的困境,以及魏晋玄学的兴起如何作为对僵化官僚体系的一种精神逃离。唐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书中不仅描述了考试流程,更着重探讨了它如何重塑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并与士族门阀的衰落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关系。 文化的巅峰往往体现在艺术与生活之中。“艺术的自觉与审美的变迁”一章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在文学方面,本书不拘泥于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学体裁的内在生命力。从汉赋的铺陈夸饰到唐诗的格律工整与意境深远,再到宋词的婉约清丽与豪放开阔,每一体裁的兴盛都与当时的社会心态紧密相连。例如,探讨唐诗时,书中将盛唐的边塞诗与开元盛世的宫廷宴饮诗并置,以反衬出时代精神的复杂性。在书法与绘画领域,书中对“士人画”的崛起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强调了文人将个人情操、哲学思考融入笔墨之中的历史意义,而非仅仅关注技法上的“点染皴擦”。 生活史的部分,即“市井百态与日常风俗”,力求还原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这部分借鉴了大量出土文物、地方志和笔记小说中的零星记载,重建了古代中国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的物质文明图景。例如,对于宋代的商业繁荣,书中不仅提到了夜市的出现,更关注到早期信用票据(飞钱)的产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程度。在宗教信仰方面,本书探讨了佛教传入后如何与本土的儒、道思想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禅宗对中国哲学思维的深刻影响,以及民间对地方神祇与祖先崇拜的持久依赖。 最后,本书触及了“士人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一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现实压力下的挣扎,是理解中国历史持续性的关键。书中分析了理学的兴起,不仅是哲学思辨的深化,更是对宋代以来社会道德松弛的一种强力矫正尝试。通过对范仲淹、陆游等历史人物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的复杂面貌——既有忧国忧民的赤诚,也有怀才不遇的愤懑。 总体而言,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框架,引导读者跳出单一的年代叙事,去感受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思想深度和审美高度。它提供的不是对既有结论的复述,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用“娓娓道来”来形容或许有些保守了,更确切地说,它呈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与犀利,但包裹在一层温暖而富有哲理的外衣之下。作者的遣词造句,绝非随心所欲的堆砌,而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像是深思熟虑后的落子无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感受那种思想在脑海中激荡开来的过程。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直抵核心,将那些复杂、难以言喻的生命体验,用最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来。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即便是最平淡的场景描述,也蕴含着某种令人心悸的洞察力,仿佛作者是一位深谙世事人情的智者,正低声与你分享他毕生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它所构建的叙事节奏。它不像许多现代作品那样,急于用密集的冲突和情节转折来抓住读者,反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冥想式的缓慢推进。这种节奏感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强迫你放慢呼吸,去留意那些常被我们匆匆略过的背景音和环境细节。在某些章节,作者会故意拉长对某一特定瞬间的描摹,让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所有的情绪和思考都在那个静止的点上发酵、升华。而当情节需要加速时,文字的密度又会骤然增加,信息量如同山洪般倾泻而下,带来强烈的冲击感。这种动静结合、疏密有致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对叙事艺术炉火纯青的掌控力,读起来完全没有拖沓感,反而让人感到一种被精心引导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封面纹理,搭配上沉稳的墨绿色调,初见时便给人一种踏实而深邃的感觉。纸张的质地也颇为讲究,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仿佛能带你瞬间穿越回那个悠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得当,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古典韵味。坦白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遇到一本如此用心对待“物质形态”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每一次摩挲书脊,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和装帧师倾注的心血,那种对传统制书工艺的尊重,从每一个细节中都流淌出来。这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更专注地沉浸其中,去探寻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

从主题的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跨度与包容性。它似乎并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领域或话题,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巧妙地将历史的沉思、日常的琐碎、哲学的追问以及对美学的探讨编织在一起。我发现,当你在为某一则笔记中的历史考据感到赞叹时,下一页可能就会被一段关于人际交往的细腻观察所触动。这种广博并非肤浅的知识罗列,而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整体观之上——即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隐秘的联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一些判断和认知。它鼓励读者去进行跨学科的联想,去探索看似无关的两点之间,那条尚未被命名的逻辑之链。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的深度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耐心地等待你的回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会不断地浮现出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去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印证和辩驳。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远超预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是一种“活的工具书”,在你面临生活中的某些困境或抉择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想翻开它,寻找那一闪而过的灵感或一丝慰藉。这种持久的影响力和反复阅读的价值,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尺,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包括《读金日札》和《读子日札》。《读金日札》为陈直先生研究金文的专著,内容分为文字通义、传世铜器、发掘铜器、玺陶简石四类,时限上自殷商,下迄嬴秦。所论不仅对古铜器铭文的字义、句意多有创见,而且还阐发了其中有关国家、政治、官制、生产、科技、医学等方面的内涵。《读子日札》是陈直先生研读《墨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五种子书的札记,他利用自己在古文字及秦汉典章制度方面的深厚功力,对前人旧说多所纠谬,发人所未发。今将两书汇为一册,收入《摹庐丛著》出版。

评分

从中可见老一辈史学家的治学方法。

评分

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

评分

书很好,很不错,内容优秀,装帧也不错。

评分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陈直的读史札记。

评分

这套书学术性很强,有志精研史学者可全收。

评分

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经典之作

评分

其考释文字者:如《叔夷铸》“遥或徒四千,为女敌寮”,进宦说:遥为匋之诡异字、从女谓齐国之女铁匋工。古匋文有“楚城迁蕈里妁”、“里口女乌”,皆可参证。如《毛公鼎》“亡不闰于文武耿光”,进宦说:《左传.文六年》:“亲帅扦之”,杜注:“扦,卫也”,本铭谓:“无不扦卫文武之耿光”,特假借里闬之闰为之。如《取虏盘》“用剩之丽”,进宦说:《说文》“职或作肢,体四胑也,从肉,只声”,《孟子》“四肢之于安逸”,《荀子》“如四职之从心”;据此,只、支二字古通用,本铭“丽炽”字,当即“妓”之或体;《埤苍》云:“妓,美女也”,本铭“丽妓”,盖取于美女之义。如《齐国差瞻》“侯氏毋瘩毋08”,进宦说:末一字或释为疠,或释为疯;余释为痦字,《列子.杨朱篇》云:“荐以粱肉兰橘,心况痛体烦”,本铭谓祝齐侯无灾害、无烦郁也。如《虢季子白盘》铭中三“赐”字皆作“旸”,从目不从贝;进宦说:《考工记》云:“去一以为贤”,郑注“贤,大穿也”,贤无大训,贤当作肾;《说文》“肾,大目也”,可证;《考工记》以贤为肾,犹本铭以赐为赐也。如《秦右庶长歜封邑陶券》,进宦说:券文之右庶长歜,疑即寿烛;(家保之兄云:丞相触戟亦当为寿烛所造。

评分

书的内容还算不错。。。。装帧、排版、印刷、纸张质量也都还可以!!!作者的水平在那摆着。。。。有时间一定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