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萨满音乐文化:以东北阿尔泰民族为例的地方叙述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以东北阿尔泰民族为例的地方叙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桂腾 著
图书标签:
  • 萨满教
  • 音乐
  • 文化
  • 东北
  • 阿尔泰
  • 民族
  • 民俗学
  • 人类学
  • 地方知识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2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8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丛书
出版时间:2007-12-01
页数:3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以东北阿尔泰民族为例的地方叙述》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对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的讲授,使学生概括地了解中国萨满音乐的基本形态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培养对中国原始宗教音乐文化的学术兴趣,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学术资源和最新学术动态,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田野采风技能和科研报告的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进行定向的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目录

导论 音乐人类学的地方性叙述= 一个论域的两种路向:“多元”与“单线” 一个论题的两种理念:“绝对”与“相对” 一个论点的两种诠释:“差距”与“差异” 萨满音乐研究的取域与定位 第一章 满族 第一节 满族志略 第二节 满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满族萨满信仰 二、满族萨满的祭祀仪式 第三节 满族萨满乐器 一、依姆钦 二、同肯 三、西沙 四、轰勿 五、嚓拉器 六、哈尔马力 七、托力 八、单鼓 第四节 满族萨满神歌 一、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 二、萨满神歌的文学特色 附录:《跑火池》 第二章 赫哲族 第一节 赫哲族志略 第二节 赫哲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赫哲族萨满信仰诸神 二、赫哲族的萨满祭祀仪式 第三节 赫哲族的萨满乐器 一、温特 二、哈少 三、托力 四、空果科托 附录:《跳鹿神》 第三章 蒙古族 第一节 蒙古族志略 第二节 蒙古族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蒙古族萨满信仰 二、蒙古族萨满的种类 三、蒙古族萨满祭祀仪式 第三节 早期蒙古族萨满乐器 一、布里亚特蒙古萨满的鼓和铃 二、巴尔虎蒙古萨满乐器 三、察哈尔蒙古萨满的鼓 第四节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乐器 一、塔拉哼格日各 二、托力 三、哄哈 四、吉德 第五节 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一、萨满音乐的社会功能 二、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三、萨满音乐中的异文化因素 附录:《搭巴达雅拉》 第四章 达斡尔族 第一节 达斡尔族志略 第二节 达斡尔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达斡尔族萨满信仰诸神 二、达斡尔族萨满祭祀仪式 第三节 达斡尔族萨满乐器 一、翁图尔 二、托力 三、铜铃 第四节 达斡尔族萨满神歌 附录:《奥米南》 第五章 鄂温克族 第一节 鄂温克族志略 第二节 鄂温克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第三节 鄂温克族的萨满乐器 一、温图 二、铜镜 三、铜铃 附录:《奥米那楞》 第六章 鄂伦春族 第一节 鄂伦春族志略 第二节 鄂伦春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斡米南 二、白那恰 三、吉雅其 第三节 早期的鄂伦春族萨满乐器 一、神鼓 二、铜铃 第四节 鄂伦春族萨满乐器 一、温图文 二、托力与铜铃 第五节 鄂伦春族萨满神歌 附录:《斡米南》 第七章 锡伯族 第一节 锡伯族志略 第二节 锡伯族的萨满信仰及其仪式 一、锡伯族萨满信仰诸神 二、查库尔 第三节 锡伯族萨满乐器 一、神鼓 二、托力与哈准 第四节 锡伯族萨满神歌 附录:《查库尔》 第八章 综述 第一节 萨满文化之比较 一、民族历史之比较 二、经济类型之比较 三、信仰诸神之比较 四、祭祀仪式之比较 五、萨满乐器之比较 第二节 萨满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萨满音乐的自然宗教文化特征 二、萨满音乐的文化类型及其演化趋势 三、萨满音乐的象征意义及其实用功能 名词索引 列表索引 图版索引 参考文献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研究论著目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篇图书简介,重点围绕“中国萨满音乐文化”这一主题,但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及其侧重方向: 《神谕之音:中国北方民族的音乐、仪式与信仰世界》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寻中国北方广袤地域内多个民族萨满教音乐文化传统的大型研究。它不仅是对特定地域声学现象的记录与分析,更是一次对古代信仰体系、社会结构与宇宙观通过音乐语言得以承载和传承的田野考察。 在本书的叙述中,我们聚焦于萨满作为连接人界与灵界的媒介角色,以及支撑这一角色的核心——音乐仪式。萨满音乐,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且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承载了族群的历史记忆、生存智慧以及对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沟通方式。 第一部分:萨满角色的构建与仪式空间 开篇部分,本书首先构建了萨满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萨满并非单纯的宗教从业者,他们是氏族的医者、预言家、历史的讲述者,以及社群危难时刻的引航人。我们详尽考察了萨满的“受命”过程——无论是以遗传、梦兆还是疾病的形式展现——以及他们为进入“出神”状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环节,往往伴随着特定的服饰穿戴、道具的使用,以及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的先行启动。 仪式空间的概念被引入,我们探讨了萨满如何通过声音的构建,将日常的聚居地转化为一个神圣的、跨越维度的场域。这种空间转换的物理载体,便是那些古老而富有力量的乐器与歌谣。 第二部分:乐器的声谱学与象征意义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致力于剖析构成萨满音乐的物质基础——乐器。我们对鼓(如框架鼓)、铃铛、以及其他传统打击乐器进行了细致的声学与人类学分析。 鼓,常被称为“萨满的坐骑”或“灵马”,其敲击的节奏模式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本书通过对大量仪式录音的频谱分析,揭示了不同仪式阶段中,鼓点节奏的变速、力度变化与特定神灵或祖灵的召唤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某些特定的、快速的敲击序列被证实与进入深层出神状态紧密相关。 铃铛和各种金属饰物的声响,则被视为在灵界“开路”的工具,它们切割着空气的寂静,标记着萨满行进的路径。本书收录了大量对这些乐器材质、形制与地域流派差异的比较研究,指出即便是相似的乐器,在不同族群的仪式中也承担着迥异的象征功能。 第三部分:歌谣的叙事学与口传诗性 萨满的歌谣(或称为“咒语”、“颂词”)是其知识体系的核心载体。与世俗音乐不同,萨满歌谣往往结构复杂、词汇古奥,常常使用大量隐喻和反向陈述来避开世俗语言的局限。 本书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梳理了这些歌谣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的重述、祖先谱系的追溯、对疾病根源的诊断,以及与不同层级神灵的交涉文本。我们特别关注了歌谣的“即兴性”与“程式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整体结构是代代相传的,但萨满在实际操作中,会根据现场的特定需求(如病人的具体症状或天气的突变),对既有文本进行灵活的修饰和扩展。这种创作活动,是萨满作为艺术家身份的直接体现。 第四部分: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最后,本书超越了单一族群的界限,探讨了萨满音乐在与周边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以及后来的现代世俗文化——接触中所经历的变迁与适应。 我们研究了音乐仪式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例如,在某些地区,原本专属于萨满的乐器和曲调如何被民间艺人吸收并转化为世俗的娱乐形式;反之,又有哪些核心的音乐元素坚韧地保留下来,以抵抗文化同化。这种跨文化渗透的研究,揭示了音乐作为文化韧性载体的强大生命力。 总结与展望 《神谕之音》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兼顾人类学田野考察与音乐分析视角的综合性研究。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鼓点、铃响和古老歌声构筑的神秘世界,理解这些声音如何塑造了北方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它们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继续扮演的角色。本书的结论强调,萨满音乐并非是历史的遗迹,而是一种仍在呼吸、仍在适应的活态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文化速写,而是经年累月的沉淀。我注意到书名中涉及了“阿尔泰民族”,这立刻将读者的视野从单纯的地域范畴,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族群迁徙和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中去。萨满音乐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语言,它承载的往往是族群的记忆和生存的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种跨地域的文化联系的。是不是在东北的特定社群中,还能找到与更西部的阿尔泰语系民族共享的旋律母题或是乐器形制?这种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梳理,是这本书最让我期待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记录声音,更像是在绘制一张复杂的文化地图,标示出信仰、音乐、族群身份之间相互缠绕的路径。读这类著作,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音乐文本,去触摸那些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对宇宙的理解方式。这种由微观抵达宏观的研究路径,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克制且现代,与它探讨的主题——古老的萨满信仰——形成了微妙的张力。这种视觉上的对比,反而凸显了研究者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代学术语境下进行审视的严肃态度。我特别关注那些可能包含在书中的音乐符号转写或者乐谱示例,因为对于非专业音乐背景的读者来说,如果没有详尽的注释或音频配套(虽然我假设这本实体书不含音频),如何理解那些复杂的节奏型和音高变化是一个难点。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能用清晰的文字语言,将那些非文字的、转瞬即逝的音乐体验,转化为可被理解和讨论的内容。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人类学家的专业读物,也能成为对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本。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对濒危文化声音的抢救性建档工作,其意义非凡。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的定语,暗示了它在梳理一个宏大的文化谱系,但紧接着“以东北阿尔泰民族为例”的限定,又迅速将范围收窄到极其精微的文化切片。这种由大及小的视角转换,是地域研究的精髓所在。读者会期待,通过对东北特定群体的深入剖析,能够反过来为理解更广泛的萨满文化传统提供一个坚实的支点或参照系。萨满的歌谣往往是口传心授的,其稳定性和变异性研究难度极大。我猜测书中必定有关于“传承人”口述史的部分,记录下他们对音乐在仪式中作用的理解。这种对主体经验的尊重和呈现,是田野调查伦理的体现,也是区分优秀人类学著作与二手文献综述的关键。这本书,仿佛在向我们保证,它带来的,是第一手的、带着热度和呼吸的文化现场报告,是对我们理解中国北方族群精神世界的一次重要补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充满神秘感的图腾,让我立刻被拉入了一个遥远而深邃的文化世界。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框架,特别是对于“地方叙述”这一概念的强调,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宏大理论,而是深植于特定地域文化肌理的实证研究。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音乐片段背后的世界观和信仰体系。那种田野调查的艰辛与收获,想必都凝练在了那些详实的案例分析之中。它承诺的,是一种未经现代媒介过度过滤的、原生态的文化声音,这对于任何对人类学、音乐人类学或者东北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难以抗拒的邀请。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叙事的生动性的,毕竟,萨满文化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表演性和故事性,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可供阅读的文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从视觉到内容预设,都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学术魅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那片土地上古老的歌谣与灵魂的低语。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绪论部分,那种清晰的论证逻辑和精准的学术用语,立刻建立起一种高度的专业信任感。作者在开篇就对现有关于萨满音乐研究的空白点进行了犀利的剖析,这表明了其研究的出发点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试图填补一个重要的知识断层。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深入挖掘,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特别是“地方叙述”这个核心概念,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了极大力气去定义和操作化的,因为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克服宏大理论的套用,真正沉下去,去倾听那些在主流学术视野中可能被忽略的、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音乐仪式往往是高度情境化的,如何捕捉到这种情境的精髓,避免将活生生的仪式降格为僵硬的符号分析,是检验田野工作深度的试金石。这本书似乎正是在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努力树立一个新的标杆。那种为了求真而付出的细致考量,让人对后续章节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