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玫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音乐
  • 音乐学
  • 艺术研究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传统音乐轨范
  • 音乐理论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民族音乐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807692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65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传统音乐轨范的研究必须立足到音乐结构内部的、微观的研究,形态考察是不可少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通过对乐律学、宫调理论、音乐图像、乐论四个方面来系统的梳理,建立系统的音乐学科学理论,才能够使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今后在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各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支撑、营养与导向作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传统音乐的新视角、新方法。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乐律学研究
淮南律数新解
放马滩秦简《律书》——意外的惊喜
——为第七届国际音乐考古学学术研讨会而作
“世界是平的”
——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研讨会
中立音源流之猜想
钢琴缝中的奥妙
“中立音”的调式意义
维吾尔族与阿拉伯木卡姆音乐中同名调之结构比较
跨境族群视野下的“中立音”音乐文化现象
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
——古琴谱中独有的律学资料展现出琴律发展历程
《琴律说》文本解读
——兼及常见的校勘问题
用现代律学的方法解读((琴书大全》所传以徽间徽外寸分厘数
社会人文环境对文人音乐音律观念的影响
——从古琴徽间音位的变化谈起

第二编 官调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燕乐二十八调理论与现代乐理的整合
——文化传承对于音乐教育更新的呼唤
燕乐二十八调与苏祗婆五旦七声的关系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
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
工尺谱记谱系统从固定到可动的演变
唐乐署供奉曲名所折射的宫调理论与实践
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
——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
中国民歌中的不对称结构分析
——两句式之上短下长——旋律学系列之一

第三编 音乐图像学研究
新疆石窟壁画中的汉风乐器37l
箜篌的中国式变化
图像研究还是看图说话?
——评《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与审美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全书力求在宏观梳理的基础上,对不同历史时期、流派的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系统而立体的古典诗词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与文学脉络 第一章 诗歌的起源与先秦的奠基 本章追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从《诗经》的质朴风华到《楚辞》的浪漫奇谲,详述了先秦时期诗歌在社会生活、政治伦理和个体情感表达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赋比兴”手法,奠定了后世诗歌创作的基本范式。同时,重点探讨了屈原的离骚体如何以神话、象征和浓烈的主观情感,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先河。对早期诗歌的音韵结构和民间歌谣的融入,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第二章 汉魏风骨与田园初萌 进入汉代,乐府民歌的蓬勃发展及其对民间疾苦的深刻反映,构成了时代的重要声响。两汉辞赋的盛衰变化,特别是汉大赋的铺陈夸张与赋体向诗体的演变趋势,构成了本章的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诗歌开始独立并成熟。曹植的慷慨悲歌、建安风骨的慷慨激昂,是乱世中士人精神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田园诗,则开辟了诗歌关注个体生命境界和自然和谐的新维度,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章 盛唐气象与格律的定型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题材的广阔性、风格的多样性和艺术的成熟度无与伦比。本章重点分析了唐代格律诗(律诗与绝句)的成熟过程,包括近体诗的声律规范、对仗工整的要求,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表达复杂情感的精妙载体。王维的禅意山水,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各自代表了唐诗在不同维度上的极致成就。对“盛唐气象”的文化心理成因,如国家的强盛、文化自信和边塞生活的激发,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第四章 中晚唐的变革与宋词的崛起 中晚唐时期,诗歌开始转向对个人内心体验和日常情境的精微捕捉,韩愈、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推动,以及李商隐、杜牧的唯美倾向,预示着文学审美的转型。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本章详细论述了词体如何从宴饮歌唱的“艳科”发展为可以承载深刻哲理和复杂心绪的文学体裁。从苏轼的豪放开阔,到李清照的婉约清丽,再到辛弃疾的家国情怀,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宋词的“铺叙”、“本色”和“意境”的理论探讨,构成了本节的核心内容。 第二部分:审美范畴与艺术手法 第五章 意境的营造:诗画同源的哲学基础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章探讨了意境的内涵,即情与景的交融统一。追溯了道家思想(如“虚”、“空”)和禅宗思想对诗歌意境营造的影响。通过分析具体的诗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手法,将读者的想象力引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审美空间。对空间感、时间感在诗歌意境中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技术性分析。 第六章 意象与象征:诗歌的微观密码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元素。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群,例如“月”、“柳”、“梅”、“水”、“酒”等,并分析了这些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负载的变化。探讨了诗人如何通过对特定意象的陌生化处理,实现情感的深化和主题的凸显。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构建独特意象体验中的作用。 第七章 语言的锤炼:格律、音韵与白描 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本章聚焦于格律对诗歌节奏的约束与激发。详细分析了平仄、对仗在增强音乐美和形式美上的作用。在词的部分,则侧重于“长短句”对情感流动的自由度。此外,本书探讨了“白描”手法,即不加雕琢的写实描写,如何在不依赖华丽辞藻的情况下,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苏轼诗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八章 韵味与余情:诗歌的接受美学 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其“余味”。本章着眼于阅读体验,探讨了“韵外之致”、“言外之意”是如何通过读者的再创造而实现的。分析了诗歌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即刻意在文本中留出空白,引导读者进入主体构建情景的领域。通过对不同读者群体(如古代士大夫、现代学者)对同一诗作的不同阐释案例对比,揭示了古典诗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部分:文化交融与当代价值 第九章 诗论的流变:从钟嵘到王夫之 梳理了中国古典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诗品》对诗人气质的关注,到唐代诗家论对“法度”的强调,再到宋代对“学力”与“性情”的辩证。重点分析了严羽《沧浪诗话》中对“妙悟”的阐发,以及明清诗论对神韵、性灵派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为理解古代文人如何自我要求和评价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十章 传统诗词在现当代的回响 本书最后探讨了古典诗词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对古典诗词的冲击与反思,以及当代学者和创作者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进行现代表达。本书认为,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深沉人文关怀、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对于当代社会重建精神家园和提升审美修养,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从事相关专业学习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梳理,更是一场通往古典精神世界的深度旅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对音乐理论和历史的浓厚兴趣。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揭示传统音乐核心价值和内在运作规律的著作。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传统音乐的曲目或流派,而是深入探讨其“轨范”——一种类似于方法论或理论框架的东西。这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从音乐的结构、调式、旋律构成,乃至于演奏时的呼吸、指法等细微之处,进行一套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古人是如何构建音乐的,又如何在代代相传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范式”。这种“轨范”或许能够解释为何某些传统音乐风格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期待书中能运用严谨的学术视角,对复杂的音乐现象进行清晰的阐释,甚至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还原出古代音乐教育和实践的场景。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传统音乐的“之所以然”,那将是对我音乐审美的巨大提升。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乐曲和乐器上,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却了解不多。《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精髓的著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轨范”这一概念,究竟是如何在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以及理论构建中体现的。例如,在乐曲的结构组织上,是否有着不成文的“范式”?在器乐演奏中,不同流派的指法、节奏处理是否遵循着特定的“轨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一套既有民族特色又兼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如果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通往传统音乐深层理解的大门,让我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智慧,那将是我非常渴望获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对一些著名曲目的耳熟能详,但对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学术体系却知之甚少。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其中或许蕴含着深刻的音乐理论和历史考据。我非常好奇,“轨范”这个词在音乐领域究竟有着怎样的具体指代。它是否意味着书中会讲解一套关于音乐创作、表演甚至理论构建的系统性原则?例如,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雅乐”与“俗乐”的区别,书中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并解释它们各自的“轨范”体现在何处?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中国古代音乐的智慧殿堂,理解那些流传千年的旋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浅尝辄止的欣赏层面,深入理解传统音乐的精髓,并对不同音乐形式的“规范”有更清晰的认识,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讀者,當我看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傳統音樂軌範探索》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體系和規範。我特別好奇“軌範”這個詞在音樂學領域的具體涵義,它是否指代著一套系統性的理論框架、創作手法,或是表演的準則?例如,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五聲、七聲調式及其在不同音樂風格中的運用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是否會有詳盡的闡述。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理解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從原始的聲音形態演變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表現形式,並在歷史的傳承中保持其獨特的魅力。如果它能像一位博學的導師,為我撥開籠罩在傳統音樂之上的迷霧,讓我從更深層次上欣賞和理解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那將是我最大的期盼。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很感兴趣,但往往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入门指导。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传统音乐轨范探索》的书,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它严谨的标题和所属的学术系列就能预感到,这必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个人对古代乐器如古琴、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一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很期待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这些乐器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尤其是关于“轨范”这一概念,我猜测书中会探讨如何将历史悠久的音乐传统进行提炼和规范,为当下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范式”。例如,它可能会梳理出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并尝试从中找出能够贯穿古今、连接不同音乐形态的内在逻辑。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音乐文献和考古发现,为理解传统音乐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如果它能像一本详尽的指南一样,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打开一扇通往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世界的大门,那将是我莫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