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附光盘)

舒伯特(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豪,音渭 著
图书标签:
  • 舒伯特
  • 古典音乐
  • 艺术歌曲
  • 音乐欣赏
  • 音乐家
  • 光盘
  • 音乐史
  • 西方音乐
  • 传记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57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28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之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字数:1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其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目录

第1章 琴声相伴的童年
舒伯特一家
少年天才
永远的朋友
最早的作品

第2章 献身音乐
辍学回家
创作之春
《魔王》问世
寻求自由

第3章 自由翱翔
忘年之交
乡间生活
重返维也纳
梦幻之旅

第4章 收获的季节
奏响《魔琴》
锒铛入狱
舒伯特之夜
作品出版

第5章 黑暗中突围
身患重病
《未完成交响曲》
逆境中崛起
《美丽的磨坊女》

第6章 巅峰中离去
经济危机
送别贝多芬
《冬之旅》
个人音乐会
《天鹅之歌》
最后的日子
附录 舒伯特年谱

精彩书摘

  《舒伯特》:
  1797年1月31日,一个晴朗温暖的冬日下午,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市郊一间拥挤吵闹的公寓里。不过,舒伯特的父母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他们都是外来人员。舒伯特的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尔(1763—1830)来自土地肥沃的莫拉维亚农村,母亲伊丽莎白·维兹(1756—1812)则是贫瘠多山的西里西亚一位锁匠的女儿。他们在维也纳相识,并于1785年结婚。结婚的时候,舒伯特的父亲22岁,几乎比他已经怀孕的新娘小7岁,不过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挡二人的幸福生活。在以后的30年中,辛勤不懈的弗朗茨·西奥多尔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在维也纳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他勤劳的妻子伊丽莎白则负责家庭日常事务。作为妻子,伊丽莎白是幸福的,而作为母亲,却是痛苦的。伊丽莎自在15年的时间里生了14个孩子,由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其中9个孩子先后夭折,最终只有5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分别是: 弗朗茨·伊格纳茨(1785年3月8日-1844年11月20日) 斐迪南·卢卡斯(1794年10月18日-1859年2月26日) 弗朗茨·卡尔(1795年11月5日-1855年3月20日)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 玛利亚·特蕾莎(1801年9月17日-1878年8月7日) 在众多孩子中,舒伯特是14个孩子中的第12个,在活下来的孩子中排行第四,遗憾的是舒伯特是五兄妹中去世最早的,只活了短短31年。弗朗茨一家人先是住在一个叫“红蟹公寓”的地方,舒伯特即出生在这里。现在这栋房子依然保存着,里面共有16套房间,舒伯特一家租用其中的两套。当时他们住在一楼,舒伯特就出生在一楼的一个房间中。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西奥多尔创办了一所小学。他显然是一个很有办法的教师,因为学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把他们分成两拨,每拨100人,轮流上课。凭借长期辛勤的劳动,在舒伯特4岁的时候,西奥多尔在附近买了一栋名为“黑马”的公寓,全家人都搬进了这栋独立的小房子。这里不仅是一家人的住所,也是学校的所在地。房子外观很朴素,前面有一个可爱的小院子,种满了花草和槭树,站在院子里可以望见附近十二使徒教堂的两座钟塔。幼小的舒伯特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玩耍,听着教堂的钟声、正屋传来的朗朗书声,看着天边懒洋洋漂浮的白云,默默出神。
  老西奥多尔认定教书是一个衣食无忧的职业,他给孩子们全安排了这条路,等他们一长大,就立刻让他们帮着教课。小舒伯特也不例外,如果不是早早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我们的小舒伯特将会成为一名衣食无忧的教师,世界上将少了一位天才的音乐家。事实上,舒伯特的大哥伊格纳茨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业。伊格纳茨是西奥多尔的长子,不幸的是他是个驼背。中学毕业之后,伊格纳茨就做了父亲的助手,后来父亲在1830年去世之后,他接管了学校。从舒伯特的书信可以看出,他和伊格纳茨的关系非常亲近,因为伊格纳茨与舒伯特非常相似,也是个自由思想者,常常反抗他们严厉、虔诚、爱国、顽固的父亲。在所有兄弟中,斐迪南似乎和舒伯特最亲密。斐迪南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但却是年青一代的领袖。他酷爱音乐,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和熟练的作曲家,不过他没有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和大哥一样继承了父亲的职业。1810年,他开始在父亲的学校中教课,在担任了多种职务之后,他后来在安娜街的帝国皇家培训学校教课,并最终成为该校的校长。19世纪20年代中期是舒伯特十分艰难的时期,他给斐迪南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他们彼此怀有的强烈感情:“你,只有你,是我最真挚的朋友,每根神经都跟我的灵魂牵绕在一起。”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斐迪南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让舒伯特顺利走完人生的路程。卡尔是舒伯特的三哥,他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只比舒伯特大15个月。目前,人们对卡尔的了解很少,他和舒伯特之间没有留下书信。不过,卡尔却是舒伯特生活和艺术上的“孪生兄弟”。
  ……
音乐之光: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的辉煌篇章(不含舒伯特及随附光盘内容) 一部深度剖析德奥古典音乐黄金时代,聚焦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巨匠创作心路与时代背景的恢宏著作。 --- 本书导言:德奥之声的永恒魅力 德意志和奥地利,这片孕育了西方古典音乐最璀璨群星的土地,其音乐传统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自巴洛克晚期伊始,历经古典主义的严谨与辉煌,最终汇入浪漫主义的汹涌澎湃。这部未包含“舒伯特(附光盘)”的专著,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那些定义了西方音乐美学核心的伟大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以及那些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如何以他们的天才之笔,塑造了我们今日所知的音乐世界。 我们不谈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不触及李斯特的钢琴炫技,更不会涉及后浪漫主义的个人主义表达。本书的焦点,是古典主义的“三巨头”及其前辈们,如何通过对形式的完美掌控、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音乐语言的革命性创新,奠定了后世所有作曲家的基石。 第一部分:巴赫的严谨与神性——巴洛克晚期的建筑师 本章首先将我们带回巴洛克时代的巅峰,聚焦于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乐长——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我们避开对他晚期宗教音乐的细致分析(此部分内容与“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气质迥异),转而深入探究其作为一位严谨的对位法大师的工程学式创作方法。 一、对位法的逻辑与美学: 深入解析《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赋格结构。不同于后世旋律至上的观念,巴赫的音乐是“垂直”的思维——旋律线之间的相互交织、模仿与对抗构成了音乐的骨架。我们将详细拆解《哥德堡变奏曲》的结构逻辑,探讨巴赫如何在既定的数学框架内,迸发出无限的音乐情感。 二、器乐语言的集大成者: 重点考察《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作品不仅是协奏曲形式的典范,更是对不同乐器组色彩的精妙调配。我们分析巴赫如何将意大利协奏曲的活力与德奥复调的复杂性熔于一炉,尤其关注他对于独奏乐器组(如高音小提琴、羽管键琴)的独特处理,这些处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会实践的真实面貌。 三、音乐中的神学印记(非宗教剧作): 探讨巴赫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数字象征主义”,即作曲家如何通过音高和结构来表达对上帝的敬畏与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这种理性与信仰的结合,构成了巴赫音乐区别于后世浪漫主义作品的独特气质。 第二部分:海顿与莫扎特——古典主义的黄金法则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焦点从教堂转向宫廷与市民阶层,形式的清晰、平衡与比例成为至高无上的美学标准。本部分将两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并置,探讨他们如何为交响乐、奏鸣曲和四重奏奠定不可动摇的规范。 一、奏鸣曲式:清晰叙事的蓝图: 详细阐释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原理。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作品中体现的幽默感与主题的精炼,是如何在严格的结构中展现其个性的。我们分析海顿晚期伦敦交响曲,如何将小型室内乐的精巧扩展到宏大的管弦乐队编制中。 二、莫扎特的戏剧性平衡: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天才在于他能够将古典的简洁与深邃的人文情感完美结合。本书将重点分析其钢琴协奏曲(如K. 466、K. 467)。这些协奏曲不再仅仅是独奏者炫技的舞台,而是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充满对话、冲突与和谐的戏剧场景。我们聚焦于他如何通过对位法、转调的敏锐运用,在保持古典清晰度的同时,渗透入超越时代的心理深度。 三、室内乐的典范: 深入探讨莫扎特和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特别是莫扎特献给海顿的六首四重奏。这不仅仅是四把乐器的简单组合,而是四位独立人格的平等对话,体现了启蒙运动追求的理性与个体尊严。 第三部分:贝多芬的革命——从古典到浪漫的桥梁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工作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剧烈的转折点。他的创作标志着音乐家身份从“仆人”到“艺术家”的转变,作品的个人意志和情感强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主题的命运驱动: 我们侧重分析贝多芬如何运用极少的音乐材料(如著名的“命运动机”)进行长达数十分钟的宏大叙事。重点分析《第三号“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号“命运”交响曲》中的主题发展技巧。这里的关键是“发展”而非简单的“重复”,主题在冲突中被不断重塑和锤炼,象征着人类意志与外部环境的抗争。 二、突破既有形式的边界: 探讨贝多芬对古典时期既定结构的“扩张”。例如,如何将奏鸣曲式的规模拉伸至前所未有的长度,如何大幅度延长慢乐章的情感深度,以及如何在晚期作品(如《第九号交响曲》的合唱引入)中彻底打破器乐藩篱,预示着未来浪漫主义交响诗的形态。 三、钢琴艺术的革新: 聚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特别是“后期奏鸣曲”(如Op. 109, 110, 111)。在这些作品中,钢琴不再是社交工具,而是作曲家内心独白的媒介。我们将分析他对钢琴踏板和音域的创新使用,以及赋格曲在古典语境下的复苏与重构,这构成了对巴赫的致敬,但注入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结语:德奥体系的遗产能与未来回响 本书的论述止步于浪漫主义浪潮的初现阶段,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清晰、坚实的基础,理解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所构建的音乐语法体系。正是这一体系的成熟与随后被打破,才为后世的勃拉姆斯、瓦格纳乃至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提供了可以继承或反叛的对话基础。理解这些大师如何精确地运用形式、如何平衡结构与情感,是欣赏后续所有德奥音乐(包括风格与舒伯特相近的作品)的前提。这是一份对古典音乐理性与崇高之美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舒伯特(附光盘)》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个亮点,它满足了我对一位伟大作曲家深度了解的渴望,又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不得不说,它的装帧设计就相当有品位,简洁大气,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打开之后,我立刻被书中丰富的图片资料所吸引,那些肖像画、乐谱手稿、以及描绘那个时代场景的插图,为理解舒伯特的人生和音乐提供了绝佳的视觉辅助。作者在文字叙述上,避开了学院派的枯燥论调,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舒伯特从一个贫穷的音乐教师成长为一代宗师的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舒伯特音乐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整个过程的分析非常到位。而那张附赠的光盘,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它收录了大量舒伯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可以一边阅读书中的乐曲分析,一边对照着光盘聆听,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深入到其情感的细微之处。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学习一个抽象的音乐概念,而是在与舒伯特本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舒伯特(附光盘)》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舒伯特音乐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他的音乐有些忧伤,甚至有些压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音乐中更丰富、更立体的面向。首先,书的整体设计就非常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量都属上乘,让人在翻阅时就有一种愉悦感。书中穿插的大量插图,无论是人物肖像还是乐器模型,都为理解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创作环境提供了生动的佐证。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用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描绘出舒伯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我特别喜欢关于他创作“未完成交响曲”的章节,作者对这首作品的背景介绍和情感解读,让我对“未完成”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遗憾,而是留给听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而那张附带的光盘,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收录的曲目质量上乘,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在舒伯特的美妙旋律中。我试着按照书中推荐的顺序,将几首歌曲与相应的歌词和背景故事结合起来听,那种意境的契合度,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让我真正地“听懂”了舒伯特。

评分

这本《舒伯特(附光盘)》绝对是我近来最惊喜的一次购书体验!老实说,我之前对舒伯特的了解仅限于几首耳熟能详的器乐作品,总觉得他的音乐有些许疏离感。然而,拿到这本书后,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复古的色调和精致的字体,让人一看就感受到一种沉淀已久的历史厚重感。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精美的插图,那些描绘19世纪维也纳风貌的版画和素描,立刻把我拉回那个时代的社交场合和音乐厅。文字部分更是详尽入微,从舒伯特早年的家庭环境、师从关系,到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作者的叙述流畅而充满人情味,没有丝毫枯燥的说教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舒伯特社交圈的描写,那些与歌德、贝多芬等人的交往轶事,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的音乐家形象,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热情与忧愁的凡人。最令人惊喜的是附赠的光盘,里面收录了书中提到的许多代表作,让我能够一边阅读,一边聆听,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和感受。尤其是在读到关于某个乐章创作背景的描述时,立即播放相应的曲目,那种共鸣感是单纯阅读文字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向导,引领我深入探索舒伯特的心灵与音乐的海洋,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读下去。

评分

收到《舒伯特(附光盘)》这本书,就像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却又缺乏系统性知识的普通乐迷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易读性”和“趣味性”的高度结合。书中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从舒伯特的生平梗概到作品分析,再到他对音乐史的影响,条理分明,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迷茫。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轶闻趣事,它们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音乐史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关于他与朋友们在“舒伯特之夜”上的即兴创作,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最让我惊喜的是附带的光盘,里面收录了大量舒伯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而且曲目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基本涵盖了他音乐创作的精华。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文字介绍与光盘中的音乐相结合,效果出奇地好。比如,当读到关于他某个奏鸣曲的情感表达时,立刻播放对应乐章,那种音乐和文字交织带来的理解,是任何单一形式的媒介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仅是在学习舒伯特,更是在感受他,用一种更全面、更立体的方式去理解他的音乐和他的灵魂。

评分

我一直对音乐史中的“黄金时代”充满好奇,而舒伯特无疑是那个时期一颗璀璨的明星。《舒伯特(附光盘)》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刚拿到手,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厚实的纸张,质感十足,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倍感安心。翻阅内页,我立刻被书中的图片资料所震撼,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手稿影印件,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得以窥见舒伯特创作时的真实情境。作者在文字的梳理上可谓是功力深厚,他没有选择枯燥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巧妙地将舒伯特的音乐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如同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舒伯特歌曲的解读,那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让我对“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光盘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收录的曲目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录音质量相当不错,让我可以在阅读的间隙,享受纯粹的音乐盛宴。我尝试着按照书中介绍的顺序,对照着听了几个乐章,发现在理解音乐的内涵上,的确有了质的飞跃。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舒伯特音乐的探索过程中,这种互动感是我非常看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