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薩滿音樂文化:以東北阿爾泰民族為例的地方敘述

中國薩滿音樂文化:以東北阿爾泰民族為例的地方敘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桂騰 著
圖書標籤:
  • 薩滿教
  • 音樂
  • 文化
  • 東北
  • 阿爾泰
  • 民族
  • 民俗學
  • 人類學
  • 地方知識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8109622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809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叢書
齣版時間:2007-12-01
頁數:39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薩滿音樂文化:以東北阿爾泰民族為例的地方敘述》的教學目的與任務,在於通過對中國薩滿音樂文化的講授,使學生概括地瞭解中國薩滿音樂的基本形態及其賴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培養對中國原始宗教音樂文化的學術興趣,掌握該領域的基本學術資源和最新學術動態,提高文獻閱讀能力、田野采風技能和科研報告的寫作水平,為學生今後進行定嚮的專題研究奠定基礎。

目錄

導論 音樂人類學的地方性敘述= 一個論域的兩種路嚮:“多元”與“單綫” 一個論題的兩種理念:“絕對”與“相對” 一個論點的兩種詮釋:“差距”與“差異” 薩滿音樂研究的取域與定位 第一章 滿族 第一節 滿族誌略 第二節 滿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滿族薩滿信仰 二、滿族薩滿的祭祀儀式 第三節 滿族薩滿樂器 一、依姆欽 二、同肯 三、西沙 四、轟勿 五、嚓拉器 六、哈爾馬力 七、托力 八、單鼓 第四節 滿族薩滿神歌 一、薩滿神歌的音樂特徵 二、薩滿神歌的文學特色 附錄:《跑火池》 第二章 赫哲族 第一節 赫哲族誌略 第二節 赫哲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赫哲族薩滿信仰諸神 二、赫哲族的薩滿祭祀儀式 第三節 赫哲族的薩滿樂器 一、溫特 二、哈少 三、托力 四、空果科托 附錄:《跳鹿神》 第三章 濛古族 第一節 濛古族誌略 第二節 濛古族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濛古族薩滿信仰 二、濛古族薩滿的種類 三、濛古族薩滿祭祀儀式 第三節 早期濛古族薩滿樂器 一、布裏亞特濛古薩滿的鼓和鈴 二、巴爾虎濛古薩滿樂器 三、察哈爾濛古薩滿的鼓 第四節 科爾沁濛古族薩滿樂器 一、塔拉哼格日各 二、托力 三、哄哈 四、吉德 第五節 濛古族薩滿音樂的基本特徵 一、薩滿音樂的社會功能 二、薩滿音樂的基本特徵 三、薩滿音樂中的異文化因素 附錄:《搭巴達雅拉》 第四章 達斡爾族 第一節 達斡爾族誌略 第二節 達斡爾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達斡爾族薩滿信仰諸神 二、達斡爾族薩滿祭祀儀式 第三節 達斡爾族薩滿樂器 一、翁圖爾 二、托力 三、銅鈴 第四節 達斡爾族薩滿神歌 附錄:《奧米南》 第五章 鄂溫剋族 第一節 鄂溫剋族誌略 第二節 鄂溫剋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第三節 鄂溫剋族的薩滿樂器 一、溫圖 二、銅鏡 三、銅鈴 附錄:《奧米那楞》 第六章 鄂倫春族 第一節 鄂倫春族誌略 第二節 鄂倫春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斡米南 二、白那恰 三、吉雅其 第三節 早期的鄂倫春族薩滿樂器 一、神鼓 二、銅鈴 第四節 鄂倫春族薩滿樂器 一、溫圖文 二、托力與銅鈴 第五節 鄂倫春族薩滿神歌 附錄:《斡米南》 第七章 锡伯族 第一節 锡伯族誌略 第二節 锡伯族的薩滿信仰及其儀式 一、锡伯族薩滿信仰諸神 二、查庫爾 第三節 锡伯族薩滿樂器 一、神鼓 二、托力與哈準 第四節 锡伯族薩滿神歌 附錄:《查庫爾》 第八章 綜述 第一節 薩滿文化之比較 一、民族曆史之比較 二、經濟類型之比較 三、信仰諸神之比較 四、祭祀儀式之比較 五、薩滿樂器之比較 第二節 薩滿音樂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薩滿音樂的自然宗教文化特徵 二、薩滿音樂的文化類型及其演化趨勢 三、薩滿音樂的象徵意義及其實用功能 名詞索引 列錶索引 圖版索引 參考文獻 中國薩滿音樂文化研究論著目錄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一篇圖書簡介,重點圍繞“中國薩滿音樂文化”這一主題,但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具體書名及其側重方嚮: 《神諭之音:中國北方民族的音樂、儀式與信仰世界》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尋中國北方廣袤地域內多個民族薩滿教音樂文化傳統的大型研究。它不僅是對特定地域聲學現象的記錄與分析,更是一次對古代信仰體係、社會結構與宇宙觀通過音樂語言得以承載和傳承的田野考察。 在本書的敘述中,我們聚焦於薩滿作為連接人界與靈界的媒介角色,以及支撐這一角色的核心——音樂儀式。薩滿音樂,作為一種高度程式化且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現象,承載瞭族群的曆史記憶、生存智慧以及對自然與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溝通方式。 第一部分:薩滿角色的構建與儀式空間 開篇部分,本書首先構建瞭薩滿在社會結構中的獨特地位。薩滿並非單純的宗教從業者,他們是氏族的醫者、預言傢、曆史的講述者,以及社群危難時刻的引航人。我們詳盡考察瞭薩滿的“受命”過程——無論是以遺傳、夢兆還是疾病的形式展現——以及他們為進入“齣神”狀態所進行的準備工作。這些準備環節,往往伴隨著特定的服飾穿戴、道具的使用,以及至關重要的是,音樂的先行啓動。 儀式空間的概念被引入,我們探討瞭薩滿如何通過聲音的構建,將日常的聚居地轉化為一個神聖的、跨越維度的場域。這種空間轉換的物理載體,便是那些古老而富有力量的樂器與歌謠。 第二部分:樂器的聲譜學與象徵意義 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緻力於剖析構成薩滿音樂的物質基礎——樂器。我們對鼓(如框架鼓)、鈴鐺、以及其他傳統打擊樂器進行瞭細緻的聲學與人類學分析。 鼓,常被稱為“薩滿的坐騎”或“靈馬”,其敲擊的節奏模式並非隨意為之,而是蘊含著一套復雜的符號係統。本書通過對大量儀式錄音的頻譜分析,揭示瞭不同儀式階段中,鼓點節奏的變速、力度變化與特定神靈或祖靈的召喚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某些特定的、快速的敲擊序列被證實與進入深層齣神狀態緊密相關。 鈴鐺和各種金屬飾物的聲響,則被視為在靈界“開路”的工具,它們切割著空氣的寂靜,標記著薩滿行進的路徑。本書收錄瞭大量對這些樂器材質、形製與地域流派差異的比較研究,指齣即便是相似的樂器,在不同族群的儀式中也承擔著迥異的象徵功能。 第三部分:歌謠的敘事學與口傳詩性 薩滿的歌謠(或稱為“咒語”、“頌詞”)是其知識體係的核心載體。與世俗音樂不同,薩滿歌謠往往結構復雜、詞匯古奧,常常使用大量隱喻和反嚮陳述來避開世俗語言的局限。 本書運用敘事學的方法,梳理瞭這些歌謠的主要內容,包括:創世神話的重述、祖先譜係的追溯、對疾病根源的診斷,以及與不同層級神靈的交涉文本。我們特彆關注瞭歌謠的“即興性”與“程式化”之間的辯證關係。雖然整體結構是代代相傳的,但薩滿在實際操作中,會根據現場的特定需求(如病人的具體癥狀或天氣的突變),對既有文本進行靈活的修飾和擴展。這種創作活動,是薩滿作為藝術傢身份的直接體現。 第四部分:音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最後,本書超越瞭單一族群的界限,探討瞭薩滿音樂在與周邊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以及後來的現代世俗文化——接觸中所經曆的變遷與適應。 我們研究瞭音樂儀式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例如,在某些地區,原本專屬於薩滿的樂器和麯調如何被民間藝人吸收並轉化為世俗的娛樂形式;反之,又有哪些核心的音樂元素堅韌地保留下來,以抵抗文化同化。這種跨文化滲透的研究,揭示瞭音樂作為文化韌性載體的強大生命力。 總結與展望 《神諭之音》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兼顧人類學田野考察與音樂分析視角的綜閤性研究。它邀請讀者進入一個由鼓點、鈴響和古老歌聲構築的神秘世界,理解這些聲音如何塑造瞭北方民族的精神麵貌,以及它們在當代文化生態中繼續扮演的角色。本書的結論強調,薩滿音樂並非是曆史的遺跡,而是一種仍在呼吸、仍在適應的活態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中國薩滿音樂文化”的定語,暗示瞭它在梳理一個宏大的文化譜係,但緊接著“以東北阿爾泰民族為例”的限定,又迅速將範圍收窄到極其精微的文化切片。這種由大及小的視角轉換,是地域研究的精髓所在。讀者會期待,通過對東北特定群體的深入剖析,能夠反過來為理解更廣泛的薩滿文化傳統提供一個堅實的支點或參照係。薩滿的歌謠往往是口傳心授的,其穩定性和變異性研究難度極大。我猜測書中必定有關於“傳承人”口述史的部分,記錄下他們對音樂在儀式中作用的理解。這種對主體經驗的尊重和呈現,是田野調查倫理的體現,也是區分優秀人類學著作與二手文獻綜述的關鍵。這本書,仿佛在嚮我們保證,它帶來的,是第一手的、帶著熱度和呼吸的文化現場報告,是對我們理解中國北方族群精神世界的一次重要補充。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的設計風格非常剋製且現代,與它探討的主題——古老的薩滿信仰——形成瞭微妙的張力。這種視覺上的對比,反而凸顯瞭研究者將傳統文化置於當代學術語境下進行審視的嚴肅態度。我特彆關注那些可能包含在書中的音樂符號轉寫或者樂譜示例,因為對於非專業音樂背景的讀者來說,如果沒有詳盡的注釋或音頻配套(雖然我假設這本實體書不含音頻),如何理解那些復雜的節奏型和音高變化是一個難點。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是否能用清晰的文字語言,將那些非文字的、轉瞬即逝的音樂體驗,轉化為可被理解和討論的內容。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人類學傢的專業讀物,也能成為對本土文化保護和傳承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文本。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對瀕危文化聲音的搶救性建檔工作,其意義非凡。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緒論部分,那種清晰的論證邏輯和精準的學術用語,立刻建立起一種高度的專業信任感。作者在開篇就對現有關於薩滿音樂研究的空白點進行瞭犀利的剖析,這錶明瞭其研究的齣發點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試圖填補一個重要的知識斷層。這種帶著問題意識的深入挖掘,是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特彆是“地方敘述”這個核心概念,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瞭極大力氣去定義和操作化的,因為它要求研究者必須剋服宏大理論的套用,真正沉下去,去傾聽那些在主流學術視野中可能被忽略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錶達方式。音樂儀式往往是高度情境化的,如何捕捉到這種情境的精髓,避免將活生生的儀式降格為僵硬的符號分析,是檢驗田野工作深度的試金石。這本書似乎正是在這個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努力樹立一個新的標杆。那種為瞭求真而付齣的細緻考量,讓人對後續章節充滿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充滿神秘感的圖騰,讓我立刻被拉入瞭一個遙遠而深邃的文化世界。從目錄上看,它似乎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研究框架,特彆是對於“地方敘述”這一概念的強調,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宏大理論,而是深植於特定地域文化肌理的實證研究。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音樂片段背後的世界觀和信仰體係。那種田野調查的艱辛與收獲,想必都凝練在瞭那些詳實的案例分析之中。它承諾的,是一種未經現代媒介過度過濾的、原生態的文化聲音,這對於任何對人類學、音樂人類學或者東北亞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難以抗拒的邀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敘事的生動性的,畢竟,薩滿文化本身就充滿瞭強烈的錶演性和故事性,如何將其有效地轉化為可供閱讀的文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從視覺到內容預設,都散發著一種厚重的學術魅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扉頁,跟隨作者的腳步,探尋那片土地上古老的歌謠與靈魂的低語。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密度,讓人一眼就能看齣作者傾注瞭大量心血,這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文化速寫,而是經年纍月的沉澱。我注意到書名中涉及瞭“阿爾泰民族”,這立刻將讀者的視野從單純的地域範疇,拓展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族群遷徙和文化交融的曆史脈絡中去。薩滿音樂作為一種儀式性的語言,它承載的往往是族群的記憶和生存的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種跨地域的文化聯係的。是不是在東北的特定社群中,還能找到與更西部的阿爾泰語係民族共享的鏇律母題或是樂器形製?這種橫嚮的比較和縱嚮的曆史梳理,是這本書最讓我期待的部分。它不僅僅是記錄聲音,更像是在繪製一張復雜的文化地圖,標示齣信仰、音樂、族群身份之間相互纏繞的路徑。讀這類著作,最大的樂趣就在於,通過一個個具體的音樂文本,去觸摸那些宏大曆史敘事背後,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對宇宙的理解方式。這種由微觀抵達宏觀的研究路徑,往往是最有說服力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