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基因和基因组专业词汇

英汉基因和基因组专业词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寿元 编
图书标签:
  • 基因组学
  • 基因工程
  • 生物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遗传学
  • 医学
  • 翻译
  • 词汇
  • 英语
  • 汉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69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864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5
字数:559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因和基因组是生命世界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和物质基础。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学科则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和基石。世纪更迭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不仅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术语和新技术,而且对原有的科学词汇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深入地触及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制。为此,我编写了《英汉基因和基因组专业词汇》,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专业术语,并作出必要的诠释,希望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学术文献,理解其科学内容,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可作为初学入门者的辅助读物。

目录

前言
词汇正文
中文索引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网址(参考))

精彩书摘

当着丝粒在有丝分裂时分开,染色体再次断裂(不一定在桥上),如此周而复始。1951年麦克林托克提出断裂愈合假说解释此现象。
breeding value 育种值。
数量遗传学中,个体表型偏离群体平均值中由等位基因可加效应造成的那一部分。
broad host range 广宿主范围。
指质粒或噬菌体能在许多种宿主中进行复制。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率。
数量遗传学中,表型总方差中遗传总方差所占的比例。
bromo domain 乙酰赖氨酸结合域。
许多蛋白质中都有的、与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功能域,用来识别组蛋白上的乙酰化位点。
bromophenol blue 溴酚蓝。
一种染料。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电泳移动标记。
Bt gene 历基因。毒素基因。
从苏云氏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分离出的编码毒素蛋白的基因。通常把Bt基因转入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可得到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
“bubble boy disease” “玻璃罩娃娃病”。
一种遗传病的俗称。参见XSCID。
budding 芽殖。
酵母和有些细菌在营养期的突起,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产生的子细胞比亲本小一些。
Buffer 缓冲液。
含有弱酸及其盐的混合物的一种溶液,它能抗酸碱度的少量变化,因此能提供酶反应的有利环境。
buoyant density 浮密度。
一种分子、病毒或亚细胞颗粒悬浮在氯化铯等盐类或蔗糖等糖类的水溶液中所固有的密度。不同的分子各有特定的浮密度。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大,浮密度也就越大。参见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前言/序言

  基因和基因组是生命世界一切生命活动的本原和物质基础。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学科则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和基石。世纪更迭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不仅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术语和新技术,而且对原有的科学词汇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深入地触及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机制。为此,我编写了《英汉基因和基因组专业词汇》,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专业术语,并作出必要的诠释,希望能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学术文献,理解其科学内容,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可作为初学入门者的辅助读物。
  本书的词汇和诠释主要来源于本人平时阅读的专业文献和下列出版物:
  1.A Dictiona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Stephen G.Olivei and John M.Ward,G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英汉遗传工程词典(第三版),赵寿元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基因Ⅷ,[美]本杰明·卢因编著,余龙、江松敏、赵寿元主译,科学出版社,2005。
  4.遗传学名词(第二版),遗传学组编写,赵寿元、戴灼华终审定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科学出版社,2006。
  5.基因Ⅷ精要,[美]本杰明·卢因编写,赵寿元译,科学出版社,2007。
  6.基因组学,杨金水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现代遗传学(第二版),赵寿元、乔守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远方的回响:一部探索人类文明深层结构与未来图景的宏大叙事 引言:迷雾中的灯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艘在波涛中航行的巨轮,不断地追寻着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宇宙运行的法则。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头顶的星辰,无不编织着一幅宏大而复杂的图景。然而,在这幅图景的深处,隐藏着那些驱动文明前行的无形力量——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迁徙与思想的演变。 《远方的回响》正是一部旨在穿透这些迷雾,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去解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深层机制的著作。它不是一本聚焦于特定技术或学科的工具书,而是一部融汇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哲学与未来学视角的宏伟论著,旨在探寻人类文明的脉络、断裂点及其潜藏的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文明的骨架——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千年流转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传统的编年史叙事入手,而是直指文明的“骨架”——那些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断演化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制度。 第一章:权力的地理学 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切入,探讨权力如何依附于地理环境而产生和固化。从古代城邦的防御工事到现代跨国公司的总部大楼,地理区位如何决定了信息的流向、资源的分配以及统治的合法性。本章深入分析了“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阐释了地理边缘地带如何成为文化创新或反抗运动的发源地,并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实体地理界限的模糊化对传统主权观念的冲击。我们追溯了古代帝国衰亡时,权力如何从既定的地理中心“渗漏”至新的节点,为后来的文明形态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契约与共识的脆弱性 制度的建立,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与对共同行为的约束。本书详尽考察了人类历史上主要的社会契约形式,从神授王权到启蒙运动的“社会契约论”,再到现代民主制度下的法律体系。作者没有将这些制度浪漫化,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它们赖以存在的“共识的脆弱性”。通过对几次重大社会动荡时期的案例研究,我们看到,当少数群体的利益长期被边缘化,或者当精英阶层对共同规则的背离达到临界点时,维持整个结构稳定的“契约精神”是如何瞬间瓦解的。本章尤其侧重于比较研究,对比了东方儒家伦理体系与西方契约法律体系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异同及其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困境。 第三章:隐形的阶层:流动的阻力 社会阶层固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难题。《远方的回响》拒绝使用简单的“富人与穷人”二元对立,而是引入了“文化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制度接入权”这三个维度来重新定义现代阶层结构。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快速迭代,反而可能制造出新的、更难以察觉的代际隔离。我们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信息获取渠道上的实际接入率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向上流动的阻力”是如何由物质条件转化为认知壁垒的。 第二部分:思想的迁徙——文化、信仰与叙事的重构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文明的骨架,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驱动这个骨架运转的血液——文化、信仰和驱动人们行动的叙事逻辑。 第四章:圣域的退位:世俗化进程的悖论 对传统宗教信仰的考察,是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的关键。《远方的回响》认为,世俗化并非信仰的彻底消亡,而是“信仰对象”的迁移。当传统的宗教权威退位后,新的“世俗圣域”应运而生,例如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崇拜、对消费主义的无条件皈依,以及对“科学绝对真理”的教条化接受。本章对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取代宗教战争,成为驱动大规模群体行为的主要力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这种“替代性信仰”往往缺乏传统宗教所具备的反思与自我修正机制。 第五章:语言的疆域:翻译与误读的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容器,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本章聚焦于“翻译”这一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核心文本(如古代法典、哲学论著)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案例分析,展示了意义在转换过程中如何被扭曲、强化或遗失。我们探讨了“不可译”的概念,指出某些深植于特定文化土壤中的概念,在被移植到新语境时,其原有的情感张力和历史厚度往往难以重现,这直接影响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深度。 第六章:记忆的战争:历史叙事的构建与重写 历史不是过去发生的事实,而是被建构出来的叙事。《远方的回响》着重探讨了国家、民族乃至族群如何通过对集体记忆的筛选、突出和遗忘,来合法化其现行权力结构。本章分析了“民族英雄”和“共同敌人”的塑造过程,揭示了公共纪念碑、教科书修订和官方庆典等仪式化行为,在巩固特定“历史观”中的核心作用。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个体记忆与官方记忆之间的张力如何加剧了社会群体间的对立。 第三部分:未来的镜像——技术、生态与文明的终局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技术革命与生态危机,探讨这些力量将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最终形态。 第七章:工具的僭越:技术异化的新维度 本书没有简单地赞美或谴责技术进步,而是关注技术本身如何内化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甚至反过来定义人类的“自然状态”。作者引入了“算法的伦理黑箱”概念,分析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下,决策权正逐步从人类的意识领域转移到不可追溯的代码逻辑中。我们探讨了这种转移对个人自主性、创造力以及社会问责制构成的根本性挑战。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更加高效的治理模式。 第八章:行星的边界:人类世的代价 生态危机是文明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检验。本书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框架下考察。作者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对“无限增长”的信仰,本质上是对自然界“有限边界”的集体性否认。我们审视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生态灾难对既有社会结构(如农业文明的崩溃)的影响,并据此推演,当前行星级别的环境压力,可能导致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整体性“降级”而非线性的技术迭代。 第九章:远方的回响:不确定性中的选择 在结论部分,作者回归到对人类能动性的探讨。面对权力结构的僵化、思想的极化以及环境的严峻挑战,人类文明的未来并非一条既定的轨道。本章综合前述的分析,提出在“不可预测性”成为常态的未来,文明的韧性将不再取决于技术如何“解决”问题,而取决于社会如何“定义”问题,以及个体如何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记忆的真实联系。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去倾听那些尚未被主流叙事所捕捉的“远方的回响”——那些关于可持续性、真实性与深层联结的微弱信号,它们或许是下一轮文明重塑的起点。 结语 《远方的回响》是一部充满思辨性的著作,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观察外部世界的运作规律,更要审视驱动这些规律背后的深层假设。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正在经历什么,以及我们可能走向何方。这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整体命运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生物制药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对词汇的准确性要求远高于学术界,因为一个小小的翻译失误可能直接影响到实验方案的理解乃至产品的合规性。我非常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跟得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收录那些近几年才出现的、快速迭代的技术术语。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它对那些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领域,比如RNA测序技术、特定类型的免疫疗法靶点等,都进行了及时而准确的收录和翻译。这表明了编纂团队具备强大的信息捕获和甄别能力,并非简单地对老旧词汇进行重印。这种“前沿性”的体现,使得这本词汇书不仅能服务于基础研究,更能成为我们行业交流、专利解读和法规遵循的可靠后盾,真正做到了连接实验室前沿与产业落地的桥梁作用。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生物科学研究生,日常阅读大量英文文献是家常便饭,但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即便是自认为基础扎实的词汇,在具体的语境下也可能存在微妙的含义偏差,或者是一些新兴的、尚未完全普及的专有名词根本无从查起。这本词典的价值就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它收录的词条覆盖面广得惊人,从基础的细胞结构到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几乎涵盖了当前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更让我惊喜的是,很多看似简单的词汇,它都提供了多重释义,并清晰地标注了在不同研究分支(比如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结构生物学)中的侧重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对于撰写严谨的学术论文至关重要。我曾经为了确认一个复杂信号通路中某个激酶的准确中文命名耗费了数小时,而使用这本词汇书,仅仅用了几分钟就找到了最权威、最贴切的表述,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学术表达的准确性。

评分

从一个非母语是英语的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贴心的地方在于它对语境和使用频率的把握。很多同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其专业“身份”是不同的。这本书很巧妙地通过词条的排列顺序或者简短的注释,暗示了哪个词汇在主流期刊中更常用,哪个词汇可能带有更强的历史性或特定地域色彩。这种“潜规则”的揭示,对于想要发表高水平国际论文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帮助我们像一个“内行人”一样去使用和理解专业语言,避免使用那些虽然字面意思正确但显得“水土不服”的表达。这本工具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词汇对等翻译”,它是在传授一种专业的“语言使用范式”,帮助我们真正融入国际化的科学交流体系中。

评分

关于实用性,这本书的表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并未满足于简单的“英译汉”,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很多条目后面附带了简短的英文解释或者相关概念的引申,这对于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底层逻辑非常有帮助。比如,它不是简单地把“CRISPR”翻译成一个中文词,而是可能在相关的基因组编辑词条下,提供了一个结构性的比较,这对于初学者建立宏观概念非常有利。此外,对于那些经常出现混淆的相似词汇,书中似乎有意识地设置了交叉引用或者对比说明,使得读者在查阅一个词时,能够顺带掌握与之相关的一组概念,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让查字典的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提取,而变成了主动探索和系统学习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有质感,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藏蓝色,配上醒目而又不失典雅的金色字体,初次上手就给人一种专业、权威的印象。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非常出色,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出现磨损的痕迹,这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良苦,每一条词条的排布都清晰明了,主词条的字体加粗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检索效率大大提高。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在排版上被巧妙地组织起来,使得即便是面对一连串拗口的英文缩写,读者也能很快找到对应的中文解释,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字符中迷失方向。在整体阅读体验上,这本词典无疑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时常把它摆在案头,随时取阅。它的设计语言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让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任务。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编纂者对目标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