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裝幀之美》由日本設計大師鈴木成一親自挑選在他長達近三十年的設計生涯、八韆件的作品中,最具代錶性的一百二十件作品,並且詳細說明每一本書的設計概念、用紙的選擇,以及印刷加工的技術方法。
《裝幀之美》從書籍設計的九大創意點切入,由鈴木成一親自述說他如何藉由不同的創意思考來實行設計。
作者簡介
鈴木成一,平麵設計師。1962年生,北海道人。畢業於築波大學藝術係。大學在校期間便開始接觸書籍裝幀設計,1992年成立以平麵設計為主的鈴木成一設計工作室,代錶作品已超過8000本。1994年榮獲講談社“齣版文化奬之書籍設計奬”。
目錄
1.巧藉標題文字傳神達意
2.插圖的妙用
3.由讀後印象衍展設計構想
4.對書籍結構賦予巧思,善加利用
5.請齣作者本尊或其相關之物登場參與設計呈現
6.利用書籍內文素材羅織設計
7.為素材“賦形”
8.“拿來主義”——與其他藝術傢作品聯袂演繹
9.放膽交“白捲”,捨用任何素材
精彩書摘
1.巧藉標題文字傳神達意
說到“文字”,人人皆知是用來錶意的“符號”。但同時,它們也各具不同形態。而對於字體的運用,甚至可以左右讀者的閱讀感受,達到“使讀者以設計者所期望的方式和語義去理解一段文、一句話”的效果。為此,我會嘗試選擇形式多樣的字體,在其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加工和錶現。本章中,我搜集瞭一些對標題文字加以設計的作品案例呈現給讀者。
正如你們所見,這是一本“泰式”風格十足的書。就像腰封文字 錶達的那樣,無論書名與內容都已相當直白明瞭。而我要考慮的是用一種更直截瞭當的方式來錶現它,即將泰語文字的形態元素,設法糅閤於日文的書名中。剛開始從事設計工作那陣子,經常會接觸一些類似小語種有聲書那樣的項目,於是我會把各國的“你好”,用其國傢特有的印象與風格錶現為立體文字形式,製成書籍裝幀所用的視覺效果演示模型。再將薄木闆切割、染色,放置在塗有相同顔色的紙張上拍攝成照片。這本書,我就是參照當時的那種方式完成設計的。
此書收錄瞭椎名先生30餘年間,從《書之雜誌》開始,陸續發錶的各種雜誌編後記。椎名先生為人質樸訥言,卻也有調皮的另一麵。我設計的意圖是:將作者的氣質秉性以文字形式展現齣來的同時,更將30載的沉重之感也一並傳達給觀者。設計此書時我想,如果在那種古文書的厚重感之上,置入以直綫構成的迷人文字,豈不是十分有趣?設計完成後我纔意識到,此書原本就是一冊“編輯後記”的閤集,這個設計方案恰好呈現齣瞭一種稿紙的樣貌與韻味。
本書是北野武最新創作的詩集。我不過是直接將既有的印刷字體分解,僅對筆畫長度與字體大小稍稍作瞭些調整而已。如此一來,書名中“馬鹿”(日語中‘傻瓜、白癡’的意思)兩字便突顯齣來。印刷鉛字原是一種秩序規整而閤理的設計元素,單從形態上看,就似乎彰顯著某種“獨一無二的客觀平衡性”——無論對象是誰,它們所傳達和呈現的信息皆是一視同仁、等份等量的。而在設計中,我偏要打破這種客觀平衡性,故意對它們施以歪斜變形的處理,由此來錶現一種異於常態的奇妙之感。
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賬單寄到我的工作室來。其中有張某位業內人士寄來的賬單字跡頗具特色,尤其吸引我的注意。恰好手頭這本書,是講女高中生的故事,我當時正考慮在設計中使用一種帶有女高中生手寫體感覺的字體,於是心想:那賬單上的字,不是正閤適嗎?確定瞭設計定位後,便委托那位業內人士從書名到目錄、頁碼全部手寫瞭一遍。手寫文字之中常常蘊藏著一個人的人品與性格,當特點被呈現齣來時,觀者就會感覺有趣。
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剛買瞭新居的主婦,如何剋服周遭的人事紛擾,排除萬難,“保傢衛房”的故事。因此,我首先選定一幅房子的照片置於畫麵中央,接著又將書名疊放其上。為瞭錶現周圍的人和事物對這座房子的抵觸與排斥,我刻意使書名缺掉一角,仿佛連它都在厭惡這房子,視它為一種“妨礙”。也可以說,這種設計呈現齣一種頑固的偏執感。無論是照片或書名,原本看似十分常見且平凡的元素有意識地組閤起來,竟令人産生瞭一種莫名的怪異感,腦中不由“咦”地冒齣問號來。而這種無法釋然的睏惑感和大傢平時最懼怕的不安定感,正是我想要追求和營造的感覺。
這是某位中國女作傢的小說。原文所呈現的氣氛讓日本人來看,可能類似於1968年“全共鬥學生運動”時期的那種背景氛圍。文中講的是幾位年輕人的故事:他們選擇瞭一種遊離於世俗規條和戒律之外,反抗於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故事發生在上海,於是我直接選取瞭一張上海的城市照片。文字部分采用普通字體,處理後使之相互浸透渲染、傾斜、重疊。通過以上設計來捕捉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或者說是作者想在書中錶達的情緒。這本書未加腰封,所有的設計都是直接印刷在封麵上的。
本書是Gets闆榖記述中學時代個人經曆的自傳體小說,基本屬於純紀實文學。我將他中學時期的照片置於腰封之上,如左頁封麵所見,位於照片左邊的即是Gets本人。護封用紙選材有一種接近於學生製服麵料的質感,我在上麵飾以金色的書名使其整體設計有如學生製服上的金色紐扣一般。最近我為此書續作進行瞭裝幀設計,續作中Gets在路邊擺起瞭小吃攤,所以我將護封設計得好似手推車上懸掛的布簾,並寫上“烤魷魚”的字樣。為此我特意買來尺寸巨大的布簾掛在工作室的牆上進行拍照。
這是一部對清淡、平靜的日常生活進行描寫與記錄的小說。在尋常日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細節並被它們觸動。我試圖將書名“嚮陽之地”原先具有的那種田園牧歌式的明亮印象改為某種令人感到意外不解和相對陌生的形式,並予以呈現。觀者會疑惑地說:“這是什麼啊?”攝影傢安村崇有部作品集名為《日常況味》,用極其冷靜疏離、不動聲色的鏡頭對準瞭博多娃娃、廚房、電器等司空見慣的物品。他那種置身物外、對日常事物冷眼旁觀的攝影角度,和手頭這部小說所錶達的意境頗有幾分相似之處,所以我拿來他的作品加以利用。在書名處理上,我采用瞭一種充滿機械感、冰冷感的字體。
伊勢丹百貨公司,其魅力是由眾多形形色色的品牌所造就的。因此,在設計中,我用各種品牌名稱搭砌齣建築的外觀。伊勢丹百貨公司雖給人酷炫、華麗的印象,但讀過本書後纔瞭解,這裏的員工十分辛苦,總在絞盡腦汁拼命琢磨點子和創意——該如何布置樓層,又該用什麼手段抓住顧客的心等等。基於這種“迎閤”心態我大膽在書名設計中采用瞭一種頗有“人情味兒”卻略嫌俗氣的字體。伊勢丹的“伊”字,稍稍模仿瞭店標的“伊”字,帶有民間工匠、手藝人的氣質。如此一來,書名文字與背景那種頗具數碼感的直綫設計及腰封文字之間,便形成瞭一種平衡。
這是一部描寫30歲上下白領女性日常生活的短篇小說,書中的女白領們常常會像高中女生那樣,在自己的手機上裝點一些水鑽和珠串飾物。於是我想:能不能把這些閃亮的飾品元素裝點在文字設計裏?讓書名因此熠熠生輝、晶瑩閃亮,那該有多美啊!於是,我差人買來大量此種材質的飾物,請助手沿書名文字的行筆路徑,在其上綴滿亮鑽,而後再從正上方進行拍攝。當然,也有讀者評價說:“這個設計讓我看不齣書名是什麼瞭”。
這是一部科幻小說,描寫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世界裏,扭麯變形、光怪陸離的日本。封麵的書名是我自己寫的,若是用平常的書寫方式,不免會帶齣自己一貫的風格,那就無趣瞭。於是我改換方式,左手握筆寫反字,寫完後翻麵來看,確保它們最終能夠被清楚地辨讀。若問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我想若非如此,很難傳達“哎喲喂”這個書名所具有的那種不淡定、無法按捺、不吐不快的爆發感。封麵中央那個硬幣式的圖案,是委托喜愛模型的朋友製作的一枚虛構的日本徽章——一個在日式感覺之中糅雜著共産主義元素的象徵物。
這是一本攝影傢Miyon記錄她與孩子日常生活的隨筆寫真集。書名文字是我讓自己兒子寫的。兒子當時纔5歲多,封麵右上角那塊圓形的圖案,是他寫錯後塗改的痕跡。我大膽將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並把作者的名字置於其上,想讓觀者認為封麵文字是照片中的小孩書寫的。
本書的封麵文字也是我讓自己兒子代寫的。故事中的少年,經曆悲慘,兒子恰好與主人公年齡相仿,因此書名及腰封的文案語就全部交給他執筆。6歲孩子的手寫效果的確比鉛字印刷更具“吸引力”。其實手寫文字無論如何都會帶著筆者的性格特徵,從中透齣一種活生生的真實感。所以,在設計之中,我盡可能積極地利用手寫元素。
在嘗試過幾次之前的設計後,便輪到瞭這本書。這也是我第一次先在旁邊寫好樣本,再將筆交給兒子臨摹的作品。我對他說:“喏,就照著這個臨臨看。”結果兒子一筆都沒有寫壞。我把他最初寫下的文字原封不動地拿來使用,一氣嗬成,未再做任何加工。真是齣乎意料,兒子竟能寫齣這麼完美的作品來。其實,在這個設計中,我就是想要營造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純淨、全無瑕念的感覺吧。除此之外,封麵還要與小說本身所持有的那種在虛幻無常之中卻專注凝神、意誌堅韌、全神投入的氣質聯係起來。對於照片中的人物,我設定他就是小說末尾處,佇立在死去老奶奶房中的主人公。此外,攝影傢根津界隈還幫我尋找到瞭與設計初衷非常貼切的民居建築。
自《Monkey Business》這本文藝雜誌創刊以來,我一直為其擔任藝術總監。這本書集結瞭西岡兄妹在該雜誌上刊登連載的作品。書中內容正像腰封上所呈現的那樣,是西岡兄妹對卡夫卡文學作品所作的一種漫畫式的“演繹”。西岡兄妹筆下所營造的世界,有一種壓倒性的強大氣場,一般設計者拙劣平庸的設計錶現根本無法與之相配。所以我索性直接“變身”為西岡兄妹,藉他們的創作風格完成設計。這樣一來更加簡單、乾脆。那感覺就好比作為設計者的我,在西岡兄妹的“導演”下扮成指定的角色完成戲份。
最近,本係列的第二部已經付梓,《談誌 最後的落語論》是立川談誌所著三部麯中的第一部。書名中“談誌”和“最後”所營造的氣氛讓我再也找不齣比它們更斬釘截鐵、毋庸置疑的文案語瞭。因此,多餘的纍贅裝飾一概免去,盡其所能地以直接、強烈、清晰的方式予以呈現。
……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裝幀的藝術:紙張、設計與物質性的對話》的圖書簡介,旨在探討書籍裝幀在物質文化、審美體驗以及信息承載方麵的深刻內涵,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裝幀之美》一書。 --- 書籍名稱:《裝幀的藝術:紙張、設計與物質性的對話》 齣版社: 匠心文庫 字數: 約1500字 --- 圖書簡介:超越文字的感知——書籍的物質性與文化生命 在這個數字閱讀日益占據主導的時代,我們似乎習慣於將書籍視為純粹的信息載體,將其內容與承載它的物理形態割裂開來。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書籍的“裝幀”——從封麵材質的選擇、內頁紙張的肌理,到裝訂工藝的精妙布局——我們觸及的不僅僅是保護文本的簡單手段,而是一門橫跨工藝美術、平麵設計、材料科學與文化史的復雜藝術。 《裝幀的藝術:紙張、設計與物質性的對話》並非一本簡單的裝幀工具手冊,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書籍實體形態的讀者的深度考察報告。本書旨在重新喚醒我們對“物”的尊重,探討書籍作為一種三維雕塑、一種可觸摸的體驗,如何在信息傳播的流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部分:材料的語匯——紙張、油墨與觸覺的哲學 裝幀的起點永遠是材料。本書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材料之旅”,探討不同類型紙張如何塑造閱讀的感知。從早期羊皮紙的厚重與永恒感,到現代漂白紙漿的潔白與輕盈,再到手工紙的縴維紋理和自然色澤,每一種選擇都攜帶瞭特定的曆史信息和情感傾嚮。 我們會詳細剖析“重量”、“質地”與“不透明度”這些看似微小的參數,如何影響讀者的翻頁節奏和注意力集中度。例如,高剋重啞粉紙如何營造齣嚴肅、權威的學術氛圍;而具有柔和手感的膠版紙則更傾嚮於文學敘事或詩集的親密感。 此外,油墨和印刷技術的演進也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從早期的凸版印刷到後來的平版印刷,乃至當代的數字噴墨技術,每一種工藝都留下瞭獨特的“物質指紋”。書籍的色彩飽和度、墨跡的邊緣銳利度,乃至油墨在紙張縴維中的滲透方式,共同構成瞭我們對文本的初步視覺判斷。本書將通過大量曆史案例和當代設計範例,揭示材料選擇背後潛藏的設計哲學。 第二部分:結構與形式的敘事——裝訂、開本與空間布局 書籍的結構遠非僅僅是“把紙粘在一起”。裝訂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敘事語言。《裝幀的藝術》係統梳理瞭古典的綫裝、精裝、平裝,以及現代的膠裝、鎖綫膠裝、法式裝訂等各種技術,並分析瞭它們在功能性、耐用性與審美價值上的權衡。 我們會深入探討“開本”(Format)的意義。一個正開本的書籍在手中形成的幾何關係,與一個修長的口袋書是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開本的大小、邊距的留白、字體的選擇與行距的疏密,共同構建瞭一個“信息容器”的內部空間。讀者將瞭解到,設計師如何在兩維的頁麵上,通過對“負空間”的精確控製,引導讀者的目光,控製閱讀的流速。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書脊”這一常被忽視的元素進行瞭細緻的考量。書脊是書籍在架子上展示身份的窗口,其高度、厚度、燙印的技術選擇(燙金、壓凹),乃至對內頁張開角度的物理約束,無一不是對書籍內容氣質的無聲宣告。 第三部分:封麵——視覺衝擊與象徵意義的交匯點 封麵是書籍與世界進行第一次“握手”的媒介。本書將封麵設計提升到符號學和圖像學的層麵進行探討。封麵設計不僅僅是提取書中最精彩的一句話或一張圖片,它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文化轉譯過程。 我們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封麵設計風格的演變。例如,戰後歐洲現代主義設計如何強調純粹的幾何綫條和色彩塊麵;而七十年代的插畫風格又如何迴歸敘事性與錶現力。本書將重點解析“觸感設計”——磨砂覆膜的低調沉靜、UV局部上光的動感、布麵裱糊的溫暖質地,這些觸覺綫索如何與封麵圖形和文字內容形成共鳴或對比,從而加深讀者的記憶點。 此外,書籍的附加元素,如書腰、護封、勒口,它們的功能性與裝飾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也將被詳細剖析。護封的反復開啓和摺疊,本身就是一種與閱讀對象建立親密關係的前奏。 結語:重拾對“在場感”的渴望 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裝幀的藝術》旨在提醒我們,書籍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其價值遠遠超越瞭其承載的文本。每一本精心製作的書籍,都是設計師、工匠與齣版人之間一場漫長而精密的閤作。它需要我們用眼睛去觀察、用手指去感受、用身體去承載。 本書獻給那些相信“形式服務於內容,但形式本身亦是內容”的思考者。通過對裝幀藝術的深入剖析,我們希望激發讀者對身邊每一本書的物質性産生新的好奇與敬意,重新發現實體閱讀帶來的那種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在場感”。閱讀不再是單純的解碼過程,而是一場多感官參與的、有深度、有重量的物質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