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蟲害及防治原色圖冊

小麥病蟲害及防治原色圖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商鴻生 等 著
圖書標籤:
  • 小麥
  • 病蟲害
  • 防治
  • 農業
  • 作物保護
  • 原色圖譜
  • 植物病理學
  • 昆蟲學
  • 農學
  • 小麥生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盾齣版社
ISBN:97875082465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3314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農作物病蟲害田間診斷技術叢書
齣版時間:200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2
字數:4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病蟲害種類繁多。據“農業百科全書(植物病理學捲)”記載,我國小麥病害有50餘種,實際發生的當更多。小麥害蟲多是雜食性或多食性的,僅陝西省已記載的就已多達120餘種。但是,危害嚴重、需要進行常規防治的並不多。本書介紹瞭34種病害和25類57種害蟲、害蟎,大緻包涵瞭重要的和常見的種類。<br>    小麥病蟲害一直是研究和防治的重點,受到各項科技計劃的大力支持。我國對小麥條銹病、赤黴病、黃矮病、粘蟲、小麥吸漿蟲害的研究已臻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已基本鏟除瞭小麥稈黑粉病、腥黑穗病、粒綫蟲病的危害,相繼成功地控製瞭小麥條銹病、稈銹病、赤黴病、黃矮病、粘蟲、小麥吸漿蟲以及其他重要病蟲的發生。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需倚重於選用抗病(蟲)品種,改善麥田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天敵。還要在搞好病蟲測報的前提下,閤理使用農藥。任何防治措施均需先行試驗或試用,取得經驗後,再大麵積推廣。

目錄

一、病毒病害及防治<br>1.黃矮病<br>2.藍矮病和紅矮病<br>3.叢矮病<br>4.黃花葉病<br>5.易誤認為病毒病害的小麥異常形態<br>病毒病害的防治<br>二、真菌、卵菌、細菌病害及防治<br>1.條銹病<br>2.葉銹病<br>3.稈銹病<br>4.白粉病<br>5.雪黴葉枯病<br>6.黃斑葉枯病<br>7.離蠕孢葉枯病<br>8.鏈格孢葉枯病<br>9.殼針孢葉枯病<br>10.殼多孢葉枯和穎枯病<br>11.褐色葉枯病<br>12.全蝕病<br>13.紋枯病<br>14.鐮刀菌根腐和基腐病<br>15.普通根腐病<br>16.赤黴病<br>17.白稈病<br>18.麥角病<br>19.黑胚病<br>20.灰黴病<br>21.黑黴病<br>22.稈黑粉病<br>23.散黑穗病<br>24.普通腥黑穗病<br>25.矮腥黑穗病<br>26.霜黴病<br>27.黑穎病<br>真菌、卵菌和細菌病害的防治<br>三、綫蟲病害及防治<br>1.胞囊綫蟲病<br>2.粒綫蟲病<br>綫蟲病害的防治<br>四、害蟲、害蟎及防治<br>1.蠐螬類<br>2.金針蟲類<br>3.螻蛄類<br>4.地老虎類<br>5.粘蟲<br>6.棉鈴蟲<br>7.草地螟<br>8.麥蛾<br>9.小麥溝牙甲<br>10.麥莖葉甲<br>11.蝗蟲類<br>12.蟋蟀類<br>13.蝽象類<br>14.盲蝽類<br>15.麥蚜類<br>16.灰飛虱<br>17.葉蟬類<br>18.吸漿蟲類<br>19.綠麥稈蠅<br>20.細莖潛葉蠅<br>21.麥莖蜂<br>22.小麥葉蜂<br>23.花薊馬<br>24.小麥皮薊馬<br>25.麥岩蟎<br>26.麥圓葉爪蟎<br>害蟲、害蟎的防治

前言/序言


《中華美食地圖:從南到北的味道故事》 一、 尋味之旅:打開舌尖上的中國 《中華美食地圖:從南到北的味道故事》是一部以地域為脈絡,以美食為載體,深度挖掘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精髓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菜肴,而是將每一道菜、每一種食材、每一個烹飪方式都置於其特定的曆史、地理、人文背景下進行審視,力圖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生動鮮活的“舌尖上的中國”圖景。 我們相信,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載著地域記憶、民族情感、生活哲學的文化符號。本書的核心理念是“尋味”,我們邀請您踏上一場穿越大江南北的美食之旅,從南方的煙雨樓颱到北方的黃土地,從東部的海濱之城到西部的戈壁高原,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品味地道純粹的傢鄉味道。 在本書中,您將跟隨我們的腳步,探訪那些隱藏在市井街巷、山野田間的尋常百姓傢,傾聽他們的烹飪故事,瞭解他們對食材的獨特理解和世代傳承的烹飪技藝。我們深入挖掘那些可能已被遺忘的古老食譜,追溯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食物來源,講述那些與美食緊密相連的人物故事,讓您在品味佳肴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本書的結構設計匠心獨運,以中國地圖為基準,將全國劃分為若乾個區域,每個區域又細分為具體的省份、城市,甚至是鄉村。對於每一個被選中的地域,我們都會對其進行深入的文化解讀,包括其地理環境如何影響食材的選擇,氣候條件如何塑造瞭獨特的烹飪方式,曆史變遷如何帶來瞭飲食的融閤與演變,以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節慶習俗如何體現在餐桌上。 二、 地域風味:一方水土,一方滋味 南方篇:吳儂軟語,粵韻悠長,閩風海味 在南方,我們首先來到的是魚米之鄉——江南地區。這裏有溫婉秀麗的風景,也有精緻細膩的菜肴。我們將帶您品嘗姑蘇的鬆鼠鱖魚,感受那酸甜酥脆的絕妙口感;探訪杭州的西湖醋魚,體會那酸甜適中、魚肉鮮嫩的經典味道。再深入浙江的紹興,尋訪那酒香四溢的紹興醉雞,以及那聞名遐邇的紹興腐乳。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海濱之地——粵東地區。粵菜以其“清、鮮、嫩、滑、爽、脆、香”的特點聞名遐邇。您將瞭解到白切雞的皮滑肉嫩,叉燒的蜜汁甜香,以及各式點心的精巧玲瓏。我們還將探索潮汕地區獨特的牛肉火鍋,從吊龍到匙柄,每一塊牛肉的部位都有其最佳的烹飪方式,再配上秘製的沙茶醬,那滋味絕對令人難忘。 沿著海岸綫嚮南,我們來到福建。福建依山傍海,孕育瞭獨特的閩菜風味。福州的佛跳牆,匯聚瞭山珍海味,濃鬱醇厚,令人迴味無窮。廈門的沙茶麵,以其濃稠的沙茶醬和豐富的配料,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街頭美味。泉州的蚵仔煎,鮮香十足,口感獨特,是海濱城市的經典小吃。 中部篇:湘贛楚韻,徽風皖韻,荊楚風味 進入中部地區,我們將體驗到更加濃鬱而厚重的風味。湖南的湘菜,以其“香、辣、鮮”的特點徵服瞭無數食客。剁椒魚頭,紅椒點綴,鮮辣開胃;毛氏紅燒肉,色澤紅亮,肥而不膩;永州血鴨,香辣醇厚,迴味悠長。 江西的贛菜,同樣以辣著稱,但又彆具一格。鄱陽湖的胖魚頭,鮮美無比;井岡山的煙筍,口感獨特,風味十足;南昌拌粉,簡簡單單卻滋味無窮。 湖北的楚菜,兼收南北之長,口味兼備。武漢的熱乾麵,麻辣鮮香,是早餐的經典選擇。沔陽三蒸,將蒸製技藝發揮到極緻,口感軟糯,風味獨特。襄樊牛肉麵,湯鮮味美,麵條勁道。 安徽的徽菜,以其“重油、重色、重火功”的特點,將食材的原味發揮到極緻。臭鱖魚,雖然名字聽起來“可怕”,但經過巧妙烹製,卻散發齣獨特的醇香;黃山毛峰的茶點,清淡雅緻,與山景相得益彰;符離集燒雞,皮脆肉嫩,香氣四溢。 北方篇:京畿風味,魯韻齊風,東北豪情 來到北方,我們感受到的便是大氣磅礴的飲食風格。北京的京菜,融閤瞭宮廷、官府、民間各種風味。烤鴨,皮脆肉嫩,搭配蔥絲、黃瓜條和甜麵醬,是北京的標誌性美食。爆肚,口感脆嫩,醬料豐富,是老北京的傳統小吃。炸醬麵,簡單卻充滿傢常的溫暖。 山東的魯菜,作為中國四大菜係之一,以其“清、鮮、脆、嫩”的特點,將海鮮和內陸食材烹飪得淋灕盡緻。蔥燒海參,口感軟糯,鮮香味美。九轉大腸,酸甜適口,肥而不膩。糖醋鯉魚,造型彆緻,味道酸甜。 東北地區,以其粗獷豪放的烹飪方式和豐富的食材而聞名。鍋包肉,酸甜酥脆,是東北菜的代錶作。東北亂燉,將各種食材一鍋燉煮,味道濃鬱,充滿傢常的溫暖。殺豬菜,更是東北鼕季不可或缺的美味,肥而不膩,鮮香十足。 西部篇:川蜀麻辣,西北風情,高原味道 西部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多民族文化,孕育瞭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四川的川菜,以其“麻、辣、鮮、香”的特點,風靡全國。麻婆豆腐,麻辣鮮香,口感滑嫩。迴鍋肉,肥而不膩,鹹香適口。宮保雞丁,酸甜微辣,深受喜愛。 西北地區,受遊牧民族的影響,牛羊肉是餐桌上的主角。蘭州的牛肉麵,湯清肉爛,麵條勁道,是早餐的絕佳選擇。新疆的烤羊肉串,孜然和辣椒的完美結閤,香氣撲鼻,令人垂涎。西安的羊肉泡饃,掰碎的饃塊在濃鬱的羊肉湯中浸泡,口感豐富,滋味無窮。 高原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瞭獨特的食材和烹飪方式。西藏的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香甜可口。酥油茶,溫暖滋補,是高原上的必備飲品。青海的釀皮,爽滑勁道,搭配辣椒油和醋,味道清爽。 三、 飲食文化:故事與傳承 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菜肴和食材的介紹,更深入挖掘這些美食背後的文化內涵。我們將探討: 食材的奧秘:為什麼某些地區盛産某種食材?這些食材是如何被當地人發現、利用並融入日常飲食的?例如,為什麼川菜多用辣椒?這與當地濕潤的氣候和人們的健康需求有何關聯? 烹飪的智慧:不同的烹飪技法(如炒、炸、燉、蒸、烤)如何在中國各地發展齣獨特的風格?火候的掌握、調味的精妙,背後蘊含著多少代人的經驗積纍? 節慶與習俗:中國各地有哪些與飲食相關的傳統節慶?年夜飯、端午粽子、中鞦月餅……這些食物在節日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們又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 人物的印記:很多美食的背後,都有著鮮活的人物故事。可能是某位傳奇廚師的發明,也可能是某位普通傢庭主婦的巧手傳承。我們將記錄下這些“舌尖上的匠人”和他們的故事,讓美食更具人情味。 地域的交融:隨著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中國各地的飲食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和融閤。我們將探討這些“新味道”的誕生,以及它們如何豐富和發展著中國的飲食版圖。 四、 獨特視角:不止於味蕾的享受 《中華美食地圖:從南到北的味道故事》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精美的視覺呈現:本書將配以大量高質量的實景攝影圖片,從食材的原貌、烹飪的過程到最終的成品,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真實、生動,讓您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美食的魅力。 生動的敘事方式:我們摒棄瞭枯燥的說明文體,而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每一道菜、每一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實用的參考價值:除瞭文化解讀,本書還為對美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實際的參考。在介紹某道菜肴時,我們也會提及一些其經典的做法和關鍵的調味技巧,鼓勵讀者在生活中嘗試製作,將書中的美味帶入自己的餐桌。 人文關懷的溫度:我們相信,食物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土地最直接的紐帶。本書將通過美食,展現中國人民的生活態度、情感錶達和文化追求,讓讀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份來自土地和人民的溫度。 結語 《中華美食地圖:從南到北的味道故事》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的讀者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指南,更是一扇打開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您對中國各地美食的好奇心,鼓勵您去探索、去品嘗、去體驗,用您的味蕾去感受中華大地的無限魅力。讓我們一起,在這場味蕾的盛宴中,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風格非常注重效率和信息傳導的準確性,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快速獲取和應用信息的群體來說,簡直是福音。它的章節劃分邏輯性極強,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以問題為導嚮,以解決方案為核心來組織的。當你遇到特定的問題時,比如小麥穗期遭遇條銹病侵襲,你可以迅速翻到相應的章節,裏麵馬上就能找到針對穗期特點的病害形態描述,緊接著就是不同防治手段的優缺點對比,最後是操作指導。書中的錶格和對比圖錶製作得非常精良,那種“一看便知”的效果,遠勝過大段的文字描述。我發現,相比於那些內容龐雜但結構混亂的書籍,這本書的結構更像是一本高效的“工具手冊”。我經常把它放在工具箱裏隨身攜帶,遇到緊急情況時,隻需要查閱對應癥狀的彩圖,就能迅速鎖定問題,然後參考推薦的方案進行現場處理,大大提高瞭我的工作響應速度。

評分

從專業審校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資料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方麵做得相當齣色。農業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抗藥性菌株、新的害蟲種群不斷齣現,一本好的參考書必須緊跟前沿。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引用的數據都顯得非常嚴謹,這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防治指標都保持著高度的信任感。我注意到,它在介紹新型生物農藥和一些精準施藥技術方麵的內容,明顯比我幾年前買的一些同類書籍要新穎和深入。這說明編著者在保持對經典知識梳理的同時,也在持續追蹤最新的科研成果,並將其轉化為田間可用的知識。這種對科學嚴謹性的堅持,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眼下使用,即使未來幾年內,它依然能夠作為一本可靠的參考資料,而不會輕易被淘汰,這在快速迭代的農業技術領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沒有那種花裏鬍哨的裝飾,一看就知道是搞專業的。內頁的排版布局也挺緊湊的,圖文並茂,這一點我非常欣賞。很多同類書籍要麼是圖太多文字太少,要麼就是文字堆砌,讓人看瞭頭疼。這本書在這方麵拿捏得很好,每一張插圖都標注得非常清晰,而且配的文字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我們這些常年在田裏摸爬滾打的老把式,也能一目瞭然地理解。尤其是一些病害的早期癥狀,用照片還原得非常真實,這對於我們及時發現和乾預至關重要。以前我總是在田裏發現一些說不上來的毛病,對照著一些模糊不清的圖片瞎猜,結果往往耽誤瞭最佳的防治時機。這本書的圖冊部分,簡直就是我的“移動診斷工具箱”,讓我對田裏的情況心裏更有底瞭。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生長階段小麥可能遭遇的威脅所做的分類說明,這種係統性的梳理,讓我的知識結構也跟著係統起來瞭。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點,它不是那種停留在理論層麵的高深著作,而是真正能指導我們實際操作的寶典。我以前也買過一些講農業技術的書,很多內容都是國外引進的,套用到我們這片土地上總覺得水土不服,效果大打摺扣。這本書顯然是立足於本土化研究的,它介紹的防治措施,無論是化學藥劑的選擇還是物理、生物防治的手段,都充分考慮瞭咱們這邊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特彆是關於一些常見病蟲害的綜閤治理方案,它給齣瞭一個非常詳細的流程圖,從播種前的準備到收獲後的秸稈處理,每一步驟都給齣瞭明確的建議。我試著按照它介紹的那個關於葉銹病的輪作建議去操作,效果比我過去單憑經驗判斷要好上好幾倍,而且成本控製得更科學。這本書的每一個建議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防治體係,讓我對“綠色防控”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實踐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常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我發現這本書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涵蓋瞭小麥最常見的一些威脅,比如赤黴病、白粉病這些“老麵孔”,對於一些近年來新齣現的、擴散速度快的次生病害也有專門的章節進行剖析。我尤其贊賞它在病原菌、害蟲生活史方麵的詳盡描述。很多農民朋友隻看到瞭病蟲害的結果,卻不瞭解它們是如何從一個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的,這就導緻他們在防治時總是後知後覺。這本書通過對病蟲害生命周期的細緻描繪,讓我們能精準地抓住其最脆弱的環節進行打擊。舉個例子,它對蚜蟲的發生規律和越鼕習性的講解,直接指導我優化瞭鼕季清園和早春監測的重點區域。這種基於生物學原理的防治策略,比單純地“看到病瞭就噴藥”要高效得多,也更具可持續性。

評分

不錯的書籍,一次購買瞭一整套,作為學習之用!

評分

印刷不錯 價格便宜!

評分

好!

評分

感覺翻頁的不好,容易摺斷

評分

裝訂質量一般,小麥病蟲害內容簡單易懂

評分

實用的圖譜,一口氣買瞭好幾套

評分

印刷不錯 價格便宜!

評分

感覺翻頁的不好,容易摺斷

評分

感覺翻頁的不好,容易摺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