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
你能想象吗?我国唐代车轿的雍容华贵可甩十八世纪法国贵族的马车几条街、宋代女装的款式设计可让今日时装周的潮流设计师们相形见绌、文人学士们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国皇家御用品……这些图像与元素,在千余年的中国绘画经典中尽皆流传了下来。
2、高清完整的复制呈现
博物馆藏的原作我们无法随手把玩、窥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图片往往小而不精,无法展现细节。本丛书采用完整大图高清呈现:手端展开、纤毫毕现,连绵数米,一睹长卷全貌。
家中有小朋友的读者,甚至可以带娃在地板上拉开长卷,与孩子一起在美术大师的图像迷宫中,寻找有趣的发现……
3、时尚现代的设计语言
丛书的设计借鉴了古代“经折装”简明直白的表现形式,还辅助以阅读的文字与说明。
精装封面和回环书腰上,大师介绍、作品解读、名家评论一个也不少,达到极简与极繁的统一。
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4、以美术史为体系的出版规划
从中国绘画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顾恺之(东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齐白石等民国大家,本丛书以时间为线,串成完整的出版体系,规划出版80卷以上。历代绘画大师一览无余、尽在其中。
随书附赠一份“中国美术史大师脉谱(Map)。
5、亲民的价格
过去,坊间能够看到的类似复制画,定价动辄几百上千,使人望而却步。
本丛书均为高清复制的精装册页,每卷定价不过数十元。
6、名家的推荐
作家、画家 陈丹青先生看到这套书,不由感慨:“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啊,正是这些东西,让人拥有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先生则说:“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先生推荐道:“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桃源问津图》纸本设色 纵23厘米,横578.5厘米。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主要有仙境与人间两种类型。此幅是以人间景致来表达桃源的主题。全卷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宇,掩映其间,有老者于山道策杖观瀑,有妇人于院篱携幼问路,有屋内四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平凡的人间景物对应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书画者踏破门坎,“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我过去在研习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意境时,总觉得缺少一个能够将理论与直观感受完美结合的桥梁,而这本画册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展示了一幅画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人心灵世界的窗户。画中的那份“问津”之意,那种悠远、宁静,又带着一丝对世俗的疏离感,通过画面的构图和对空间的处理,被层层剥开。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留白之处,思考画家是如何用“虚”来衬托“实”的,这种东方式的哲学思考,比单纯的技法分析要深刻得多。书中对于画作背景的介绍,虽然点到为止,却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作品的时代氛围和文人阶层的审美取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看图,不如说是一场冥想式的文化漫步,它引导着我的思绪超越了笔墨的层面,进入到对“道”的探寻。这种层次感,是我在许多其他艺术书籍中难以寻觅的。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古代大师的作品集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形式,内容空泛,难以真正打动人。然而,这本画册在叙事手法上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介绍,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文学性和引导性的笔触来构建阅读体验。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场景切换,引人入胜,让人充满期待。它成功地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融入到流畅的文字叙述中,使得即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而资深爱好者也不会感到内容肤浅。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其精妙,体现了出版者在内容策划上的深厚功力与广阔视野。它让我们看到,严肃的学术研究也可以拥有如此迷人的表达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史脉络发展的学习者,我通常会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扎实文献考据和清晰艺术史定位的作品。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一幅作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让你明白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艺术创作的驱动力、社会功能以及与其他画派的对话关系。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从扉页的字体选择到注释的规范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流于表面化的“大众解读”。对于像我这样追求学术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对源头活水的尊重至关重要。它帮助我校准了许多过去可能因为信息碎片化而产生的偏差认知,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固和完整的知识框架。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文人阶层在美学上的坚持与突破,有了更清晰、更有条理的认识。
评分这部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本身,厚实的纸张散发着低调的奢华感,触摸起来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艺术品的尊重。尤其是内页的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那种宋元以来文人画特有的淡雅和韵味,透过现代的印刷技术完美地呈现出来,让人仿佛能闻到宣纸上墨汁的清香。细节的处理尤其到位,那些细微的皴擦和点染,即便是放大后也依然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画作的笔墨技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既有博物馆原件的庄重感,又兼具收藏级的精美度。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当它与其他几本同系列的书籍并排放置时,形成了一种恢弘的书架景观,收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我尤其欣赏那种没有过多花哨修饰,完全将焦点集中在作品本身的排版哲学,让观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艺术的魅力之中。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画册范畴,上升到了艺术品鉴赏工具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考究,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体验感”的重视。它没有采取那种冰冷的、纯粹的学术展示方式,而是融入了一种近乎于“对话”的温度。拿在手上时,那种纸张的纹理,甚至墨色的深浅变化,都仿佛带着时间的痕迹,让人感到亲切。我尝试着在不同的光线下观察画作的细节,发现光线的微妙变化会极大地影响对墨分五色的感知,这一点在普通影印本中是完全无法体会的。这种沉浸式的观察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原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以反复把玩的艺术品收藏。这种对读者实体体验的细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机构对艺术接受过程的深刻理解——艺术的欣赏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信息灌输,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
评分相当好
评分中信员工包装不用心,书都压坏了,痛心!
评分相当好
评分很好
评分相当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相当好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