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书全集18(清3)》收录了清晚期的书法作品。清晚期自道光至宣统期,约九十余年。此期碑派书法取得主流地位,碑学所涉及的范围,除钟鼎彝器、碑版、摩崖外,已扩展到甲骨、钱币、镜铭、玺印、墓志、造像、陶瓦等器物上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北魏书等书体的创作空前繁荣,其间名家辈出,风格多姿多彩,达到碑派书法的鼎盛期;同时楷书、行草书的创作,也出现了引碑入帖或碑帖交融的风尚,新意异体迭出,形成各种书体争艳竞秀的书面。
一 行书七言联 清 陈鸿寿
二 行书蔡襄精茶帖轴 清 陈鸿寿
三 行书轴 清 陈鸿寿
四 杂书册 清 张廷济
五 行楷书七言联 清 张廷济
六 行书七绝诗轴 清 李兆洛
七 行书屏 清 李宗瀚
八 行书轴清 吴荣光
九 行书警语轴 清 包世臣
一○ 真书轴 清 包世臣
二 草书书谱轴 清 包世臣
二一 草书八言联 清 包世臣
二 行草书录内史与谢尚书书轴 清 包世臣
一四 行书论书轴 清 包世臣
一五 行书轴 清 梅植之
二八 楷书扇 清 邓廷祯
一七 隶书六言联 清 赵之琛
一八 篆书轴 清 赵之琛
一九 行书轴 清 林则徐
二○ 行书节录洛阳名园记轴 清 林则徐
二一 行书屏 清 林则徐
三一 行书七言联 清 郭尚先
三 篆书七言联 清 达受
二四 行书轴 清 祁隽藻
二五 行书论画轴 清 祁隽藻
二六 篆书七言联 清 吴熙载
二七 隶书七言联 清 吴熙载
二八 行书诗轴 清 汤贻汾
二九 行草书扇 清 王柏心
三○ 行书七言联 清 何绍基
三一 行书八言联 清 何绍基
三一 行书四条屏 清 何绍基
三 行书七言联 清 何绍基
三四 行书轴 清 费丹旭
三五 行书七言联 清 戴熙
三六 行书论书轴 清 戴熙
三七 行书七言联 清 冯桂芬
三八 篆书八言联 清 莫友芝
三九 节录老子语篆书屏 清 莫友芝
四○ 篆书七言联 清 莫友芝
四一 隶书八言联 清 莫友芝
四二 篆书易系屏 清 莫友芝
四三 行草书乎札册 清 吴云
四四 行书致李鸿章手札册 清 曾国藩
四五 篆书八言联 清 杨沂孙
四六 篆书苏轼诗四条屏 清 杨沂孙
四七 篆书夏小正八条屏 清 杨沂孙
四八 行书七言联 清 左宗棠
……
图版说明
当我翻开这套书卷时,最先震撼我的,是它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那些看似微小的笔触变化,那些墨色浓淡干湿的微妙过渡,在这套书中被放大、被尊重。我常常为了辨认某一字的点画结构,会反复比对同一碑帖的不同影印版本,而这套书提供的参照物之丰富,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汇编,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书法史教科书。特别是对一些存世稀少或残损严重的法帖,编纂者似乎倾注了巨大的心力进行抢救性整理,使得后人得以窥见其全貌。这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让人由衷地敬佩。阅读过程是沉静而充满探索欲的,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感受着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如何用手中的毛笔构建起一座座精神的高塔。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是值得称赞的。在如今很多出版物追求速度和成本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用心的制作实属难得。纸张的选用不仅厚实有韧性,而且能很好地吸附墨色,使得那些精细入微的皴擦点画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没有丝毫的模糊或失真。装订方面也极为牢固,面对频繁的翻阅和长时间的摊开临摹,依然能保持平整,便于书桌上的操作。这种对“物”的尊重,间接反映了编纂者对“道”的敬畏。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传统艺术的人来说,手中有这样一套制作精良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部巨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的丰富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对于初学者而言,它可以作为可靠的范本库,避免走弯路;而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它则是一个可以随时查阅、反复比对的资料宝库。它涵盖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构建了一个清晰的书法谱系图。每次拿起它,我总能发现新的细节,领悟到先前未曾察觉的笔意。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字内蕴含的结构张力与气韵流动。这部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一次伟大梳理和推广,功德无量。它让那些散落在民间或收藏于深闺的瑰宝,得以公之于众,泽被后世。
评分这部浩瀚的法书汇编,甫一捧读,便觉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翰墨香气,仿佛能穿透纸页,触摸到历代名家指尖流淌出的生命力。单就其收录的范围之广、版本之精,就足以让每一个痴迷于书法艺术的人心驰神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早期碑刻拓片考证的严谨态度,那些斑驳陆离的文字,经过细致的摹写与高清的影印,仿佛又焕发出了历史的呼吸。特别是对于那些传世名作的对比研究,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清晰可见,从魏晋的古朴雄浑到唐代的法度森严,再到宋代的意趣盎然,那种循序渐进的美学路径,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沉浸于对笔法、结体的深入思考。书中的版式设计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既保证了作品的完整呈现,又不失阅读的舒适感,体现了编纂者对传统审美的高度敬意。可以说,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书法学习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圣经”。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曾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晦涩,毕竟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和专业的范畴,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审美的广度。那些对特定碑帖的时代背景和书家生平的简要介绍,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土壤,使得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篆、隶、楷、行、草五体平衡的重视,没有偏废任何一种书体,确保了读者能够获得一个全面而扎实的书法认知框架。这套书无疑为那些希望系统提升自己鉴赏能力和临摹技艺的同好,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阶梯。
评分我期待很久的书
评分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是以帖学为主流,明朝也沿续下来,并继续发展。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不同阶段,呈现小不同的风貌,也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明代卷共收入了四百余位书家的六百余件作品。虽然数量如此之大,但仍不免挂一漏茁。尽管如此,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明初有「三宋二沈」,明中期吴门书家各擅胜场;晚明大师辈山,如徐渭、「邢、张、米、董」四家以及「倪、黄」等都形成了鲜明的仙人面貌,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并对清代的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评分影印效果一般,内容缺乏造像记、墓志铭等
评分快递送到家里~很好很好~半价入手的~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评分隋代书法承魏晋南北朝遣韵而启大唐风骨,五代书坛继唐之余绪而开宋之新风。隋代智永与五代杨凝式,乃继往开来的两位重要书家,唐之盛与宋之兴,二家功不可没。至若唐之书坛,则名家辈出,群星璀璨。楷如欧、虞、颜、柳,草则颠张醉素,行若平原北海,无不具开创之功。其余名家若陆东之、孙过庭之辈,不可胜数。而以文学名世,落笔超群者,如李太白、贺知章、杜牧等更见大有人在。尤令人叹为观止者,隋唐五代写经书法的成就更是空前绝后。其中楷书,不只精工谨严,更见风貌多样。而行书则妩媚婀娜,别有风韵。尤其章草,古朴灵动、洋洋洒洒,极为罕见,而国内所藏又几乎尽在此书中矣。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