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套既能真正体现碑帖精髓,又适合我们现代人日常书写习惯的范本,市面上很多字帖要么过于潦草,要么就是印刷的痕迹太重,缺乏了原碑帖的筋骨和神韵。但是这本字帖的选材和精校工作,真的做得极其考究。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能触摸到古代书家运笔时的力量与细腻,结构上的严谨和章法上的疏密得当,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当我对着范本进行比对练习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于间架结构的理解加深了,不再是盲目地模仿字形,而是开始体会到“藏锋起笔”、“中锋行笔”背后的原理。这种深层次的指导,不是简单地印上几个字就能达到的效果,它需要背后强大的专业知识支撑,才能将原作的“气”转化为可学习的“形”,这一点是让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民国时期文化和艺术抱有特殊情结的人来说,这本字帖的出版无疑是一次对那个特定时代美学精神的致敬。民国时期,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书法艺术也呈现出一种既承袭传统又带有时代气息的独特风貌。这本字帖所选取的范本,无疑是那个时期楷书的翘楚,它不像魏碑那样过于拙重,也不像晚清馆阁体那样僵硬,它拥有恰到好处的平和与中正,非常适合作为打好传统楷书基础的桥梁。翻阅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书案前沉思的沙沙声,这种文化上的共鸣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写字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窗口,让人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买过好几本号称“经典”的字帖,但最终都束之高阁,原因无他,就是感觉“不对劲”,说不清是哪里不对,就是缺乏一种说服力。然而,这本字帖给我的感觉是“服气”。无论是横平竖直的起笔收笔,还是提按顿挫的力度变化,都展现出一种教科书般的标准和规范性,这对于一个致力于追求工整、规范书风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每一个字的结构分析,虽然文字不多,但那寥寥数语的注释,往往能点出关键的要害,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有用。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让你无所适从的资料堆砌,而是一种精炼、高效的“武功秘籍”,每一页都值得我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真正做到了“字斟句酌”,让人感受到编者在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匠人精神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完全对得起这个“经典”的称谓。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黄色的那种,不仅护眼,更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非常适合长时间的临摹练习。字帖的排版设计也相当用心,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能让学习者专注于字帖本身,又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压迫。尤其是考虑到这是供学生使用的习字帖,这样的细节处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书法学习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是机械地复制范本。边角的处理和整体的装订都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使用,也能保持良好的形态,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带着去教室或者图书馆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整体来看,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营造了一种让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和沉浸其中的氛围,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一件学习工具,让人对即将开始的练习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一本正确的入门字帖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未来书法的“底子”。我必须说,这本字帖在难度递进和节奏把控上做得非常人性化。它并非一下子就把最难的、最复杂的结构放在最前面,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相对清晰、结构平衡性高的范例入手,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基本的“信心区”和“安全感”。随着篇幅的深入,字体会逐渐展现出更为复杂的笔画组合和气韵连贯性,这种设计非常聪明,它确保了学习者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始终保持在一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状态,避免了因一开始就遇到难以逾越的高峰而产生的挫败感。这种教学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民国经典学生习字帖》在教育工具属性上,远超一般的字帖范本。
评分开启一代学风的蔡元培、陈独秀、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六家,都是旧学培养出来之后又出过国留过洋的饱学之士,书法功底甚好。
评分于是,从云南讲武堂到北伐滇军中校营长,再到第四旅杨汝轩所属团长,直至滇军中将师长——民国版杜拉拉升职记在廖行超身上得到完美演绎。他获爵同时还获孙书,其中一幅“博爱”的上款人“品卓兄”即是廖,该作在今年北京匡时春拍上获价36.8万元。
评分里面看起来倒还可以,就是书皮上有很多土,价格略贵,送货速度倒是挺快
评分不错。。。质量好。。。
评分一个字值54万
评分该作以魏碑书并赠“英夫老兄”。英夫老兄即郭英夫,是1918年于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管辖下的第一路第三支队司令。二人为革命同盟,次年5月郭被于提拔为靖国军第七路司令。
评分很好的,学习了
评分一直以来,孙视“博爱”为“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所以,他曾将“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多次题词,其中当属“天下为公”四字为最,约32件,有赠冯玉祥的,也有赠张学良的。
评分而陈独秀曾以一句“俗在骨”评论沈尹默的字迹,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书法的审美观。他的原话是这样,“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一语刺激,沈发奋练字,终成一代大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