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亓兴隆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法帖
  • 中国书法
  • 古代书法
  • 大观太清楼帖
  • 历代法帖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579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3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4卷)》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内页插图

目录

唐秘书监虞世南书
唐中书令褚遂良书
唐率更令欧阳询书
唐礼部尚书薛稷书
唐朝散大夫陆柬之书
唐谏议大夫褚庭诲书
唐秘书监李邕书
唐广平太守徐娇之书
唐太子太师柳公权书
书籍简介: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中国历代书画名迹集粹》 聚焦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探寻艺术经典的永恒魅力 《中国历代书画名迹集粹》并非一部专注于单一法帖或书家个案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系统地梳理和展示自先秦至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脉络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艺术史图景,深入剖析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技法演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本书的体例严谨,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共计十卷,力求涵盖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与杰出成就。 --- 第一部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与高峰(第1卷至第5卷) 本部分集中展示中国书法的历史演进,从文字的雏形到篆隶的古朴,再到楷草行书的成熟与创新,每一卷都聚焦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风格流派。 第1卷:上古与秦汉的文字之源 本卷追溯中国文字艺术的滥觞。详细收录了甲骨文、金文(周代钟鼎铭文)的拓片与摹本。深入探讨了这些早期文字如何从实用符号逐渐演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线条艺术。重点分析了秦朝统一文字后,小篆在规范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庄重与典雅,以及隶书在汉代由篆书向笔画化、符号化的关键性转折,包括《尹湾汉简》、《睡虎地秦简》等重要出土文献的精选摹刻。通过对汉隶碑刻的细致比较,展示了“蚕头燕尾”等经典笔法如何奠定后世行书和楷书的基础。 第2卷:魏晋风度与帖学初开 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魏晋时期。这一时期,士人阶层对个人性情与书写自由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点呈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艺术成就,通过对现存的刻本、摹本以及流传有序的唐代精品影印件的整理,系统梳理了羲之楷书的平稳内敛、行书的流畅自如。此外,本卷还特别介绍了钟繇、卫夫人等先驱对楷书结构、笔势的开创性贡献,并辅以大量碑刻实例,对比“碑学”与“帖学”的早期分野。 第3卷:南北朝的石刻雄风与碑学的崛起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南北对峙的时代,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碑学”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北朝的造像题记、墓志,如《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等,以其雄强、朴拙、气势磅礴的风格,展现了北方民族文化与汉族书风融合的独特面貌。本卷深入分析了北魏正书的方峻、笔画的粗重以及如何孕育出唐代楷书的法度。南朝则侧重于其对帖学精致化的延续与发展,展示了南北方在艺术表达上的分野与互补。 第4卷:隋唐气象:法度森严与个性解放 本卷涵盖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期。唐代书法承上启下,既继承了魏晋的韵味,又在法度上达到了空前的完善。本卷系统收录了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典范,解析其结构之精妙、笔法之严谨。着重介绍了盛唐以后的创新力量,如颜真卿对“颜体”雄浑厚重的开创,柳公权对骨力遒劲的追求。此外,本卷也收录了张旭、怀素的狂草,展示了盛唐时代在高度规范化下对个体情感表达的极致探索。 第5卷:五代宋元的文人书风与意趣表达 进入宋代,书法艺术的主流开始从“尚法”转向“尚意”。知识分子将书写视为抒发胸臆、体悟哲理的载体。本卷精选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代表作品,详细辨析了苏体的丰腴开阔、黄体的“长枪大戟”、米体的“刷字”风貌及其背后对晋人笔法的回归与再创造。元代部分,则重点展示了赵孟頫对晋唐韵致的“复古”倾向,以及对元代文人画论指导下书风的影响。 --- 第二部分:绘画艺术的流变与高峰(第6卷至第10卷) 本部分转换视角,聚焦于中国绘画史,从早期壁画到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成熟与分科,展现了中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审美体系。 第6卷:汉晋与六朝:人物画的奠基与哲学意蕴 本卷探讨了中国绘画的早期形态。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摹绘,揭示了早期线条的叙事性与装饰性。重点分析了顾恺之、陆探微等六朝画家的贡献,特别是对“传神写照”理论的阐述。通过对《女史箴图》等代表作的局部放大与技法解析,展示了魏晋时期人物造型的初步成熟与哲学精神的注入。 第7卷:隋唐的繁盛与山水画的萌芽 唐代是中国绘画全面繁荣的时期。本卷收录了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家的作品,展示了唐代人物画在气势与写实性上的飞跃。同时,重点论述了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与王维的“水墨山水”的开创性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陪衬地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重要的画科。 第8卷:五代宋初:山水画的格局确立 本卷聚焦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成熟期。收录了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北派”大师的经典作品,展现了对北方山川雄伟气势的把握,尤其是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雨凇式”皴法和宏大构图的精妙分析。同时,对“南派”的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和“江南烟雨”意境的刻画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奠定了后世山水画两大主流风格的基础。 第9卷:宋代院体与文人画的并进 本卷展示了宋代绘画的辉煌:院体画的精工细谨与文人画的意趣盎然。重点剖析了宋徽宗对花鸟画的提倡及其“院体”的写实风格。在文人画方面,则深入解析了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写意精神。花鸟画方面,则通过对黄荃父子和徐熙的风格对比,展现了工写结合的成熟阶段。 第10卷:元明清:写意精神的延续与多元化发展 本卷涵盖了元代以来的绘画发展,尤其是对“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书画同源的艺术探索,强调了笔墨即是心性的表达。明清时期,本卷展示了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对宋元传统的继承,以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对画史脉络的梳理。最后,对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个性解放式创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展现了中国绘画在变革时期的强大生命力。 --- 结语 《中国历代书画名迹集粹》以其广博的选材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是一部艺术鉴赏的宝典,更是一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钥匙。它通过对这些传世经典的梳理,展现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在审美理想、哲学思考与技法创新上的不懈追求,其价值在于对中国艺术史进行一次全面的、高水准的视觉呈现与学术梳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习曲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对不同阶段的书法学习者都非常友好,但尤其对中高级阶段的进阶者极为有裨益。初学者或许会被其庞大的信息量略微震慑,但只要跟随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就会发现它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景视野。它没有急于灌输“应该怎么写”,而是系统地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写成的”。这种叙事方式,促使读者进行主动思考,去对比、去分析、去内化。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对比平台,让我能将自己目前正在练习的某一种书风,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其位置和潜力。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帖子的集合,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经过精心提炼的中国书法“史诗导览”,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那些不朽的笔墨进行深度对话。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释文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克制而精准。在面对古老的法帖时,过度繁复的注解反而会冲淡原作的韵味,而过于简略则有失学术严谨性。这套书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那些必要的考证、背景介绍,都以一种内敛且高度概括的方式呈现,它们如同精美的画框,衬托出书法作品本身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喧宾夺主。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某些晦涩的笔法细节时,所采用的精确术语,这对于正在练习临摹,尤其是在寻求技法突破的实践者来说,提供了非常直接的指导。没有空泛的赞美,只有扎实的技法解析,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从一堆“欣赏型”的图册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真正的“可操作性”的学习典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古旧光泽的纸张,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痕迹。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墨色浓淡适中,线条的精细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我特别留意了装订方式,它采用了线装,这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使得翻阅起来非常平顺,即便是面对大幅面的帖文,也能轻松展开,不会有任何折痕的顾虑。更值得称道的是,配图的排版布局十分考究,留白得当,既突出了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于那些对书法美学有着极致追求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碑帖研究的爱好者,我非常看重版本选择的权威性与准确性。这套书在选取底本上,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力求还原出最接近原作风貌的文本。可以看到,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墨迹的洇散、细微的皴裂,甚至是拓片上原有的印章痕迹,都得到了细致的忠实再现。这对于我们研究碑帖的“物性”特征至关重要,因为书法的美不仅在于线条本身,更在于它作为历史实物所承载的信息。通过高质量的摹刻和影印,读者仿佛能“闻到”那股陈旧的墨香,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普通影印本所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照系,让我得以在临摹时,更贴近古人的创作状态和材料特性。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上的编排逻辑和选材眼光,实在是展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法帖”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历代名家的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脉络,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精髓巧妙地串联起来。我惊喜地发现,一些在其他通用帖集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对于领悟特定书体演变至关重要的珍品,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细致的考量。这种“大观”式的视野,使得读者能够跳脱出单一书家的局限,建立起一个宏观的书法艺术谱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能清晰地感知到笔法是如何从质朴走向精微,又是如何在传承中不断自我革新的。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对书法史的认知深度。

评分

印刷的还可以,是彩色印刷。

评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评分

工艺:拓工精良。金人占领开封,南北互不往来,帖版亦失陷。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必须通过的换货纳税市场,即边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为满足南宋士人对《大观帖》的需求,有人开始“潜拓”少量拓本拿到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又称为“榷场本”。

评分

印刷精良,很不错的法帖!

评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评分

和文物版的黑白版和孙宝文的放大版相比较 这个是彩印的 清晰度也可以 贴边加了释文 收录全部题跋(题跋也基本加了释文) 有目录查阅比较方便 如果是原大的话就更完美了 硬伤是释文部分错误不少 编辑质量有待加强

评分

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贴第一精品“。[1]

评分

本来以为双十一,要好几天才能收到,虽然推迟了,不过比想象的收到的早,小弟说印刷质量很好,赞!~~~

评分

《大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淳化阁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大观帖》把它合拢了。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手书,原石早佚,传世拓本无全帙。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