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这套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编排逻辑。清晰的脉络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某些特定的布局和分类方法,发现编者在处理大量的图像资料时所花费的心血。他们似乎在努力构建一个体系,让这些分散的艺术品能够以一种更有序、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有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欣赏的效率。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的知识宝库。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基础性的印谱汇集,但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其中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考据。对于那些对篆刻历史或某一特定风格有深入研究的藏家和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平台。它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那种对艺术本体的探究精神,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它所感染,激发了自己去探索更多相关领域的兴趣。这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性。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时常翻阅的良伴。无论是为了临摹学习,还是为了对比研究,它都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的还原度,使得那些微小的笔触和布局的巧思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我甚至在某些晚上,只为了对比某几个印章的边款处理方式,就沉醉其中数小时。这种近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数字化资料无法比拟的,它保留了原作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仿佛能穿透纸页,直达人心。它不仅仅是关于印章艺术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审美和人文精神的百科全书。我发现自己常常在翻阅时,会被那些古朴的意境所吸引,从而开始思考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这种由物及人的联想,是阅读最美妙的部分。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去发现和欣赏那些沉淀下来的、经久不衰的美。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慰藉和审美启蒙。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初翻时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书卷气。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不仅印色鲜明,而且触感温润,很适合细细品读。我尤其欣赏那种传统的印刷工艺,每一个印章的细节,从刀法到篆刻的意境,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它,心情都会变得宁静下来。对于喜欢传统文化和金石篆刻的朋友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足以让人心动。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妙,让人不禁想要花上大量时间去沉浸其中,去揣摩那些已经逝去的匠心。
评分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评分穆倩,又字朽民,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等,又自署江东布衣,野合道者。安徽歙县人。一生擅长金石考证,又具铜玉器鉴赏力,富于收藏,博学工诗文,于丹青造诣亦深,善用枯笔干皴法写山水,特有神韵。程邃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且诗、书、画、印多方面修养极高的文学艺术家,生平嫉恶如仇,爱结交仁义之士。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年代,曾久居南京,明亡后一直侨寓扬州。程邃治印,初宗文、何,然当时印学界多为文、何所拘,陈陈相因,久无生气。程邃能继朱简之后,力求变法,用古籀、钟鼎入印,尤其是尽收秦朱文印之特点长处,出以离奇错落的手法,自立门户,开创了皖派的崭新局面。周亮工《印人传》称:“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之。”董洵在《多野斋印说》中推崇程邃为“能变化古印者”。从程邃传世印作看,其章法严谨,篆法苍润渊秀。以冲刀代笔,运刀取法汪关,而凝重则过之,能够充分表达笔意。
评分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评分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评分十竹斋主,默庵老人。安徽休宁人,久居南京,明亡前曾官武英殿中书舍人。参加“复社”,交游甚广。明亡后,闭门谢交,以示不屈之节。他是明末清初艺坛上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真、草、隶、篆各体俱精,又长于篆刻,并擅制墨、印笺纸等。所辑《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均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胡正言篆刻主要受何震印风的影响,亦从古印中汲取养份。他取法何震平实一路,并参己意,有自己面目。豪放虽不及何雪渔,但刀法圆润,不激不厉,平正工稳,气息纯朴,具有自然和谐之美。吴奇在《印存初览》的序言中评曰:“……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朴不欲矜饰,是亦余所心折者矣。余尝谓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何必糜蚀残驳,宛出土中,然后曰为秦汉。”钱应金在《印存》中云:“胡正言参用文、何之意而直追秦、汉之遗。”胡氏的印作在当时名声显赫,时人竞相求之,曾有:“游白门者,不得先生一篆,则必耻以为欠事”的流传。胡氏印作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形态端凝,气韵生动,备受同行推崇。这与他多方面的修养不无关系,正如钱应金所言:“先生善隶书,旁及翎毛、竹石、兰卉、靡不博极,其致而以篆学专门,无怪其谱传博雅简精工也。”著有《印存初集》、《胡氏篆草》、《胡氏篆草二集》。
评分古玺汉印(8张)
评分燕天衡自以为是老狐狸,可心思还是不够细腻,粗心大意了些,留下了一点蛛丝马迹,汪家大怒,他们可是方圆几千里首屈一指的修真家族,何时吃过这种亏,三位筑基期的长老找上门,要燕家杀人偿命
评分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
评分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