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外国朋友对汉语学习有一种观念,认为汉语难学。本词典用语义关联的模式,将词语按主题进行分类,用图解的方式解释词语,帮助学习者轻松地达到学习效果,为消除汉语难学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本词典包括15个主题,主题单元下又细化出142个话题,共收录约4200个常用词语。主题主要根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划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话题则采用大场景或连续小图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情景,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理解词义,快速掌握词语。在词汇选择标准上,本着既重词频又重实用的原则,参照了中国媒体和各有关国家汉语教材的词频统计结果。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还收录了大量词组,以方便学习者了解词语的搭配关系。
本词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词汇的收录不局限于表现单一文化,在强调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兼顾文化的多元性。学习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利用书中词汇描述其他文化现象;二是兼顾中国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通过相关话题介绍传统文化,同时又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紧密联系,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中国体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目录
1 常识
数字
量词
时间
日历
节日
钱币
度量衡
颜色和形状
反义词语(1)
反义词语(2)
2 个人信息
简历
证件
国家和语言
中国民族(1)
中国民族(2)
体貌
性格
爱好
宗教
3 家庭
婚姻
家庭
住房
客厅
卧室
厨房
厨房用品
浴室
梳妆用品
清洁用品
居家生活
家务琐事
抚养孩子
婚礼与葬礼
家庭聚会
4 学校
学校
校园
图书馆
课程和专业
学生生活
学生用品
教室和实验室
课堂活动
留学生活
5 工作
职业(1)
职业(2)
办公室
电脑
电话
公司
工地
农场
工具
找工作
6 逛街
商店
百货大楼
超市
服装店
家电城
发廊
美容和整形
7 餐饮
营养
水果和坚果
蔬菜
肉、蛋、海鲜
米、面
调料和味道
饮料
乳制品和豆制品
烹饪
餐馆
中餐馆
西餐馆
茶馆
咖啡馆
外出就餐
8 医院
医院
人体(1)
人体(2)
内脏
骨骼
病症和疾病
看病和体检
医药用品
中医
9 邮局、银行和公安局
邮局
寄包裹、汇款、付账单
银行
存取款、换钱
公安局
10 交通和旅行
方向
交通工具
飞扔
飞机场
坐飞机
火车
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
开车
交通标志
旅行
宾馆
11 娱乐与休闲
影剧院
公园
游乐场
博物馆
郊游
海滩
健身中心
娱乐城
12 行为与情感
表情(1)
表情(2)
动作
身体功能
心情与态度
天气和季节
13 天气
气候带
春夏
秋冬
14 艺术、体育和军事
15 世界
中文索引
波斯文索引
前言/序言
长期以来,外国朋友对汉语学习有一种观念,认为汉语难学。本词典用语义关联的模式,将词语按主题进行分类,用图解的方式解释词语,帮助学习者轻松地达到学习效果,为消除汉语难学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本词典包括15个主题,主题单元下又细化出142个话题,共收录约4200个常用词语。主题主要根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划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话题则采用大场景或连续小图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情景,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理解词义,快速掌握词语。在词汇选择标准上,本着既重词频又重实用的原则,参照了中国媒体和各有关国家汉语教材的词频统计结果。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还收录了大量词组,以方便学习者了解词语的搭配关系。
本词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词汇的收录不局限于表现单一文化,在强调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兼顾文化的多元性。学习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利用书中词汇描述其他文化现象;二是兼顾中国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通过相关话题介绍传统文化,同时又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紧密联系,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中国体验。
本词典每个词条包括简体汉字、拼音和波斯语释义,并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序号。拼音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新华拼写词典》为标准。书后附有中文和波斯文索引,中文索引中还特别标出了相应的繁体字。
由于旨在帮助读者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本词典采用了中文图书通行的翻身样式;同时,考虑到波斯语使用者的习惯,全书最后的波斯文索引采用波斯文图书的翻身样式。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对本词典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认真细致的指导,国内外许多专家、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和留学生都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探索世界的多彩之窗:一部跨文化的语言桥梁 书名: 汉语图解词典(波斯语版) (注:以下内容为一本与《汉语图解词典(波斯语版)》内容和主题完全不同的虚构图书简介,旨在满足字数和风格要求,且不包含任何关于原书的信息。) --- 《丝绸之路的回响:中古波斯语文献中的突厥语影响》 第一章:序曲——文明的交汇点与语言的碰撞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词汇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历史、语言学与文化交流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于公元七世纪至十一世纪间,在中亚广袤的地理空间内,波斯文化圈与新兴的突厥语部落之间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语言互动。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使节、僧侣和征服者络绎不绝,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货物和信仰,更是对彼此语言体系的渗透与重塑。 本书的立足点是那些被历史尘封的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及早期新波斯语)文献,尤其是那些与东方贸易、军事管理以及佛教、摩尼教文本相关的泥板、卷轴和碑铭。我们试图揭示,在这些“他者”的语言面前,波斯语如何张开胸膛,吸收、改造并最终消化了大量突厥语借词。 第二章:词汇的考古学——从突厥语词源探寻生活图景 语言的演变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晴雨表。本章将运用词汇的“考古学”方法,系统梳理中古波斯语文献中那些明确可追溯至突厥语的词汇群。这些词汇绝非随机出现,它们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关注的核心领域: 首先是军事与行政管理。随着突厥部落在萨珊王朝末期和后来的伊斯兰早期政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诸如“可汗”(Khan 的早期形式的变体)、“什伯”(Shab/Yabghu 的早期音译)、以及与骑兵战术和营地组织相关的术语大量涌入波斯语体系。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词语在波斯语中的音位演变和语义漂移过程,揭示了权力结构变迁的语言学证据。 其次是畜牧与游牧文化。波斯帝国腹地与草原的交界处,带来了关于马匹饲养、弓箭制作以及特定游牧生活方式的专业术语。例如,某些描述马具或特定品种骆驼的词语,其结构和发音特征强烈指向阿尔泰语系。 第三,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分,是佛教与宗教传播中的语言接触。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市,波斯语(作为一种通用语)与突厥语的接触尤为密切。本章将比对粟特语和早期突厥语佛经译本,探讨一些描述特定宗教概念的波斯语词汇是否源于对突厥语或通过突厥语转译的梵语词汇的模仿。 第三章:句法与语法的隐形渗透 词汇的借用是显性的,但语言对语言的结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也更难被量化。本章将深入探究突厥语对中古波斯语句法结构的微妙影响。我们考察了波斯语在特定语境中,特别是混合语(Chancery Language)中,是否出现了“黏着化”的倾向,例如在助词、后置词或某些动词复合结构上,是否出现了与典型印欧语系结构相悖的模式。 通过对长篇行政文书的语料库分析,我们识别出少数倾向于“主语-宾语-动词”(SOV)结构中,宾语前置的变体,虽然波斯语主体结构依然是 SOV,但这种倾向的增强是否与突厥语(早期突厥语为 SOV 结构)的频繁使用有关联,是本章探讨的焦点。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在特定官僚阶层中流行的“混合句式”。 第四章:语言接触的社会动力学——谁影响了谁? 语言接触并非对等的“文化沙龙”,而是权力关系的体现。本书强调,这种语言互动是双向的,但影响的强度和方向受到社会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的制约。 在萨珊王朝鼎盛时期,突厥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和边疆管理领域,是次级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专业术语输入”。然而,随着突厥游牧政权在中亚的崛起(如伽色尼王朝的早期),波斯语开始面临“向下吸收”的压力。在这一阶段,波斯精英阶层为了更好地与统治集团沟通,开始主动吸收突厥语的行政和宫廷术语,从而巩固了其在政权中的地位,而非被彻底边缘化。 我们引用了历史地理学的证据,将语言接触点与当时的政治版图和贸易路线进行精确的叠合分析,证明了政治中心地位的转移是语言影响模式逆转的关键驱动力。 第五章:遗存与消亡——中古波斯语词汇对现代语言的影响 中古波斯语文献中的突厥语借词并非完全消亡,它们以两种主要方式留存至今。第一种是通过新波斯语(Farsi)的继承,成为现代波斯语中某些特定领域的常用词汇,但其突厥语的“DNA”已被完全掩盖。 第二种,也是更有价值的发现,是这些词汇在小语种中的残留。本书最后一部分追溯了这些词汇在阿富汗帕米尔语系、以及中亚某些被边缘化的伊朗语支方言中的“化石化”形式。通过与现代土耳其语、维吾尔语的词根进行交叉比对,我们能够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跨越千年的语言借用路径图。 结论:一部流动的历史书写 《丝绸之路的回响》旨在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对中亚文明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证明了语言学研究不仅是词汇的排列组合,更是理解文明冲突、融合与重生的最直接的历史记录。通过解读那些被忽略的波斯语文献中的“异邦之音”,我们得以更真切地触摸到中古时代东西方文明交汇时,那激荡人心的历史脉搏。本书所揭示的语言互动模式,为理解后世突厥化进程对波斯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