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根據作者近年來在山西大學從事甲殼動物疾病預防的研究工作,總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並參考和吸收國內外的文獻資料編寫而成。利用基因工程技木研製安全、高效的重組抗病蛋白藥物是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水産品質量,保障水産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經濟價值。《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共由五章內容組成。
第一章闡述瞭經濟甲殼動物食品安全原理。
第二章闡述瞭環境汙染與水産食品安全關係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闡述瞭經濟甲殼動物病害特徵與防治對策。
第四章闡述瞭甲殼動物免疫機製特點與防治對策。
第五章闡述瞭利用傢蠶生物反應器研製新型對蝦抗病毒藥物研究進展。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齣,內容豐富,重點突齣,通俗易懂,融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於一體,可供廣大生物學、水産學、免疫學和生物技術等方麵的教學、科研及生産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蝦、蟹是重要的經濟甲殼動物。健康養殖與食品安全是我國21世紀水産養殖研究的重點領域,其中疾病防治是水産動物健康養殖的關鍵技術。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安全、高效的重組抗病蛋白藥物是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水産品質量,保障水産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經濟價值。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由山西大學魏剋強博士根據近年來從事甲殼動物疾病預防的研究工作,總結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並參考和吸收國內外的文獻資料編寫而成。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齣,內容豐富,重點突齣,通俗易懂,融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於一體,可供廣大生物學、水産學、免疫學、生物技術等方麵的教學、科研及生産人員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經濟甲殼動物食品安全
第一節 我國經濟甲殼動物養殖概況
第二節 水産食品安全事件
第三節 食品安全與安全食品的概念
第四節 水産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第二章 環境汙染與水産食品安全
第一節 我國養殖水域的環境汙染
第二節 水體中的環境激素
第三節 水域環境農藥汙染及其危害
第四節 水域環境重金屬汙染及其危害
第五節 水産品藥物殘留及其危害
第三章 經濟甲殼動物病害
第一節 我國水産養殖動物病害現狀
第二節 蝦類養殖中的主要病害
第三節 蟹類養殖中的主要病害
第四章 甲殼動物的免疫機製
第一節 甲殼動物免疫學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甲殼動物的細胞免疫
第三節 甲殼動物的體液免疫
第四節 甲殼動物病害防治策略
第五章 利用傢蠶生物反應器研製新型對蝦抗病毒藥物
第一節 對蝦白斑綜閤徵病毒及其預防策略
第二節 昆蟲杆狀病毒錶達載體係統
第三節 利用傢蠶生物反應器預防對蝦白斑綜閤徵病毒的意義與理論依據
第四節 對蝦白斑綜閤徵病毒緻病機製初步研究
第五節 實驗動物剋氏原螯蝦消化係統的組織結構研究
第六節 利用傢蠶生物反應器錶達重組囊膜蛋白Vp28
第七節 重組囊膜蛋白Vp28對剋氏原螯蝦免疫反應的影響
第八節 重組囊膜蛋白Vp28預防對蝦白斑綜閤徵病毒的安全性與效力研究
附錄1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閤物清單
附錄2NY5071一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附錄3NY/T755一2003綠色食品漁藥使用準則
附錄4NY5070一2002無公害食品水産品中
漁藥殘留限量(部分)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食品衛生(Food hygiene)
從狹義上講,食品衛生是指食品乾淨、未被細菌汙染,不使人緻病。我國《食品衛生法》對食品衛生采取瞭廣義的解釋,食品衛生是指食品應當無毒、無害,符閤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具有相應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狀。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確保食品安全與質量:加強國傢食品安全控製體係指南》中把食品安全和食品衛生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加以解釋,食品衛生是指為確保食品在食品鏈的各個階段具有安全性與適宜性的所有條件與措施。這個概念強調瞭食品安全是食品衛生的目的,食品衛生是實現食品安全的措施和手段,也就是說,在適於人類消費的目的上食品安全要比食品衛生高一個層次。食品衛生與食品安全一樣,也是一個“質”的概念,但與食品衛生相比,食品安全更加強調食品標簽的真實、全麵、準確,更加強調食品認證與商標管理,更加重視食品食用方法的特殊要求,更加關注個體的差異性,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在公共管理方麵的差異也比較明顯。
3.食品質量(Food quality)
我國的國傢標準《食品工業基本術語》(GB15091—1995)規定,食品質量是指食品滿足規定或潛在要求的特徵和特性總和,反映食品品質的優劣。可以看齣,食品質量,是一個“度”的概念,不是“質”的概念,是指食品的優劣程度,既包括優等食品,也包括劣等食品。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確保食品安全與質量:加強國傢食品安全控製體係指南》中也作瞭比較明晰的闡述:“食品安全與食品質量在詞義上有時存在混淆。食品安全指的是所有對人體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損害的危險都不存在,是一個絕對概念。食品質量則是包括所有影響産品對於消費者價值的其他特徵,這既包括負麵的價值,例如腐敗、汙染、變色、發臭,也包括正麵的特徵,例如色、香、味、質地以及加工方法。”可見,食品質量是指食品的一組固有特性及其滿足使用要求的程度。
……
前言/序言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 引言 在全球範圍內,甲殼動物養殖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水産經濟産業,為保障人類食物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麵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蝦、蟹到龍蝦、貽貝等,這些具有豐富營養價值和獨特風味的海洋生物,已成為全球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發生與流行也成為製約該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瓶頸。病原微生物的侵襲不僅導緻養殖個體的大量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一些疾病可能對人類食用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引發食源性疾病,損害消費者健康和公眾對水産品的信心。因此,深入研究經濟甲殼動物的疾病發生規律,探索科學有效的預防與控製策略,並將其與食品安全緊密結閤,是當前甲殼動物養殖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書正是基於這一深刻認識,旨在為甲殼動物養殖從業者、科研人員、管理者以及相關消費者提供一本全麵、係統、實用的參考指南。本書不局限於對單一疾病的描述,而是從宏觀的視角齣發,係統地梳理瞭經濟甲殼動物在養殖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各類健康風險,並針對這些風險提齣瞭科學、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力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閤,將病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毒理學以及食品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保障的知識體係。 第一章:經濟甲殼動物的養殖概況與健康挑戰 本章將首先對全球及主要經濟甲殼動物的養殖現狀進行Overview,重點介紹幾種重要經濟甲殼動物(如南美白對蝦、中華絨螯蟹、斑節對蝦、羅氏沼蝦、扇貝、鮑魚等)的養殖模式、産業規模及其在全球水産經濟中的地位。隨後,深入剖析當前甲殼動物養殖業麵臨的核心健康挑戰,包括: 病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詳細介紹導緻甲殼動物疾病的主要病原類型,如細菌(弧菌、溶藻弧菌、假單胞菌等)、病毒(白斑綜閤徵病毒、肝胰腺壞死病毒、虹彩病毒等)、真菌(如鐮刀菌、白僵菌等)、寄生蟲(如縴毛蟲、吸管蟲、原生動物等)以及非感染性因素(如環境惡化、營養失調、應激反應等)的緻病機理和傳播途徑。 環境因素的影響: 闡述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參數的波動如何影響甲殼動物的生理機能,降低其免疫力,並促進病原的繁殖和傳播。同時,關注養殖密度、底質狀況、投喂方式等管理因素與疾病發生的關係。 新興疾病與耐藥性問題: 討論近年來齣現的新型疾病及其傳播蔓延的趨勢,以及抗生素濫用導緻的病原耐藥性問題,這不僅增加瞭疾病治療的難度,也對食品安全構成瞭潛在風險。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強調建立和維護健全的生物安全體係在疾病預防中的核心地位,包括種苗檢疫、隔離、清潔消毒、人員與設備管理等關鍵環節。 第二章:經濟甲殼動物常見疾病的病原學與流行病學 本章將詳細介紹經濟甲殼動物中一些最常見、最具破壞性的疾病,並從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細菌性疾病: 弧菌病: 重點關注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等主要緻病弧菌的形態特徵、生長繁殖特點、毒力因子(如溶血素、蛋白酶、脂肪酶等)及其在甲殼動物體內的感染途徑、緻病機製。分析其流行季節、地理分布、易感品種以及環境因素(如高溫、低氧、有機物汙染)與爆發的關係。 其他細菌性疾病: 簡要介紹如假單胞菌病、遲鈍愛德華氏菌病、鰻弧菌病等,闡述其主要病原、感染特點和防控要點。 病毒性疾病: 白斑綜閤徵病毒(WSSV): 詳細介紹WSSV的病毒結構、基因組特徵、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感染後在甲殼動物體內的復製周期、免疫逃避機製以及造成的病理損傷(如肝胰腺、鰓、肌肉的壞死)。分析其對蝦養殖的巨大威脅和流行規律。 肝胰腺壞死病毒(HPNV): 介紹HPNV的緻病機理、病理特徵,以及其對不同種類甲殼動物的影響。 虹彩病毒(IIVs): 概述虹彩病毒的種類、感染途徑、緻病癥狀以及在不同甲殼動物中的流行情況。 其他病毒性疾病: 簡要提及如杆狀病毒、甲殼類呼腸孤病毒等,闡述其主要特點。 真菌性與寄生蟲性疾病: 真菌病: 介紹如鐮刀菌(Fusarium spp.)、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引起的甲殼動物體錶潰爛、腐肢等病癥,分析其緻病原因和治療難點。 寄生蟲病: 詳細介紹縴毛蟲(如滸苔蟲、聚縮蟲)、吸管蟲、原生動物等引起的甲殼動物體錶寄生、鰓部寄生等,分析其對養殖個體生長、蛻殼和死亡的影響。 非感染性疾病: 營養代謝性疾病: 討論飼料營養不均衡(如維生素缺乏、礦物質不足、脂肪酸失衡)導緻的生長遲緩、蛻殼不良、畸形等。 環境脅迫: 深入分析溫度驟變、pH值劇烈波動、缺氧、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等環境因素如何引起甲殼動物的生理應激,導緻免疫抑製,為病原入侵創造條件。 化學品毒性: 探討養殖過程中可能使用的農藥、除草劑、重金屬等汙染物對甲殼動物健康和産品安全的潛在危害。 第三章:經濟甲殼動物的疾病診斷與監測技術 本章重點介紹用於疾病診斷和流行病學監測的先進技術手段,為早期發現、準確判斷和有效控製疾病提供技術支持: 常規診斷方法: 臨床癥狀觀察: 詳細列舉不同疾病在甲殼動物體錶、行為、活動度、攝食量等方麵的典型癥狀,指導實踐者進行初步判斷。 解剖病理檢查: 介紹內髒器官(如肝胰腺、胃、腸道、鰓、肌肉等)的宏觀和微觀病變特徵,以及屍體剖檢時的注意事項。 微生物學檢測: 介紹病原的分離、培養、鑒定方法,包括細菌塗片染色、革蘭氏染色、培養基選擇、生化鑒定等。 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聚閤酶鏈式反應(PCR): 詳細闡述PCR技術在快速、靈敏檢測病原核酸(DNA/RNA)方麵的優勢,包括常規PCR、實時熒光定量PCR(RT-qPCR)的應用,以及引物設計與特異性問題。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介紹ELISA在檢測病原抗原或宿主特異性抗體方麵的應用,強調其群體監測的便捷性。 基因測序技術: 探討宏基因組學、轉錄組學等前沿技術在未知病原發現、病原群落結構分析以及宿主-病原互作機製研究中的潛力。 病理組織學檢查: 介紹組織切片製作、染色(如HE染色)以及病理學診斷在確定病變性質和嚴重程度方麵的作用。 疾病監測與預警體係: 探討建立健全疾病監測網絡的重要性,包括采樣方案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風險評估以及疾病預警係統構建。 第四章:經濟甲殼動物疾病的預防策略與健康管理 本章將係統性地介紹一套行之有效的疾病預防策略,強調“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旨在從源頭減少疾病的發生: 健全的生物安全體係: 場地選擇與規劃: 論述養殖場地的地理位置、水質水源、防逃防入侵措施等對生物安全的影響。 種苗管理: 強調健康、無病種苗的引入,包括種苗的檢疫、馴化、隔離和檢測。 環境控製與水質管理: 詳細介紹如何通過優化水體環境(曝氣增氧、調控pH、保持適宜溶解氧、控製氨氮、亞硝酸鹽等)來降低養殖風險。 清潔消毒規程: 製定並嚴格執行養殖設施、設備、工具、車輛以及人員進齣的清潔消毒程序,選擇高效、環保的消毒劑。 病害隔離與封鎖: 明確發現疫病後的應急響應措施,包括限製人員和物料流動,防止疫情擴散。 科學的養殖管理: 閤理養殖密度: 根據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和養殖環境,確定最佳養殖密度,避免過度擁擠。 優化投喂管理: 製定科學的投喂計劃,保證飼料的營養全麵性、新鮮度,避免過量投喂導緻水質惡化。 健全的疫苗接種(研究進展): 介紹當前針對甲殼動物疾病的疫苗研發進展,以及在特定疾病防控中的應用潛力。 益生菌與免疫增強劑的應用: 探討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在調節腸道菌群、增強宿主免疫力方麵的作用,以及免疫增強劑(如β-葡聚糖、蛻殼素、生物活性肽等)的使用。 綠色養殖模式: 輪養、休養與生態化養殖: 介紹輪養、休養等模式對減少病原積纍、改善養殖環境的積極作用。 多營養層次的生態養殖: 探索與濾食性貝類、藻類等的混養模式,利用其淨化水體、改善生態環境的功能。 第五章:經濟甲殼動物疾病的治療與藥物使用 本章將介紹疾病治療的原則、方法以及藥物使用的規範,強調科學、閤理、負責任的用藥: 治療原則: 早期診斷與治療: 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縮短治療周期,降低損失。 對癥治療: 根據疾病的類型和癥狀,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綜閤治療: 結閤藥物治療、水質調控、環境改善等多種手段。 常用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抗生素: 詳細介紹常用的抗菌藥物,如四環素類、磺胺類、氟喹諾酮類等,重點闡述其作用機製、適應癥、劑量、療程以及停藥期。重點強調抗生素濫用的危害以及提高抗生素使用閤理性的必要性。 抗病毒藥物: 介紹目前在病毒病治療方麵的一些研究進展和常用藥物(若有)。 抗真菌藥物: 介紹用於治療真菌感染的藥物。 體外用藥: 如藥浴、潑灑等,介紹其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 內服藥物: 如拌料投喂,介紹其優勢和注意事項。 中草藥的應用: 探討具有抑菌、抗病毒、增強免疫等作用的中草藥(如闆藍根、黃連、大蒜素等)在疾病防治中的應用。 物理療法: 如紫外綫殺菌、臭氧消毒等在水體處理中的應用。 藥物使用的規範與管理: 獸藥殘留問題: 詳細討論藥物在甲殼動物體內的殘留問題,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用藥、遵守停藥期來確保産品安全。 耐藥性監測與管理: 強調定期對病原進行耐藥性監測,指導閤理選擇藥物,避免耐藥性進一步升高。 綠色環保藥物的選擇: 提倡使用對環境影響小、易降解的藥物。 第六章:經濟甲殼動物的食品安全保障 本章將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直接關聯,重點闡述如何通過疾病控製來保障消費者的食用安全: 病原微生物的潛在風險: 人畜共患病: 討論甲殼動物疾病中可能存在的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的病原體,如某些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等,以及如何通過養殖過程中的疾病控製來降低這些風險。 毒素問題: 生物毒素: 介紹甲殼動物可能蓄積的天然毒素(如麻痹性貝毒、雪卡毒素等)或由病原菌産生的毒素(如細菌毒素),以及這些毒素對人體的危害。 環境毒素: 討論養殖過程中環境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化學汙染物對甲殼動物體內的蓄積,以及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 獸藥殘留的危害與控製: 殘留的纍積與影響: 詳細闡述長期攝入含有獸藥殘留的甲殼動物製品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如導緻藥物過敏、耐藥性增強、內分泌紊亂等。 嚴格執行停藥期: 強調養殖者必須嚴格遵守獸藥說明書上標明的停藥期,確保上市産品中獸藥殘留低於國傢安全標準。 替代藥物的研究與應用: 關注新型、低殘留或無殘留的治療藥物的研發和應用。 質量控製與追溯體係: 完善的質量管理體係: 建立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製體係,包括養殖過程管理、産品初加工、儲存、運輸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操作。 産品檢測與監控: 定期對上市産品進行病原微生物、獸藥殘留、重金屬等項目的檢測,確保産品符閤安全標準。 建立可追溯體係: 推廣建立産品追溯係統,消費者可以通過追溯碼瞭解産品的養殖過程、生産日期、生産廠傢等信息,增強消費者信心。 消費者教育與風險溝通: 提高消費者對水産品安全的認知: 通過科普宣傳,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水産品安全風險,並瞭解如何識彆安全産品。 建立有效的風險溝通機製: 對於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及時、透明地嚮公眾發布信息,避免恐慌。 第七章: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的技術創新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展望未來,探討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領域的技術創新趨勢,以及該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嚮: 精準診斷與智能化監測: 發展更快速、更靈敏、更具成本效益的診斷技術,如生物傳感器、微流控芯片等。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化養殖監測與預警係統。 新型疫苗與生物防治技術: 持續推動新型疫苗(如DNA疫苗、RNA疫苗、亞單位疫苗)的研發與應用。積極探索基因工程、噬菌體療法、乾擾RNA(RNAi)等生物防治手段。 環境友好型藥物與綠色養殖技術: 研發更多低毒、高效、易降解的生物製劑和環保型藥物。推廣集約化、生態化、智能化養殖模式,最大程度減少環境汙染。 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進步: 發展更高效、更靈敏、更便捷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實現對多種有害物質的同時檢測。 政策法規與國際閤作: 強調國傢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行業監管、支持科技創新等方麵的重要性。促進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閤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甲殼動物疾病與食品安全挑戰。 可持續發展與消費者信任: 強調通過科技創新和嚴格管理,實現甲殼動物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重建並鞏固消費者對水産品的信任。 結語 《經濟甲殼動物疾病預防與食品安全》是一部集科學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於一體的著作。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在甲殼動物病學、免疫學、微生物學、毒理學、食品安全等領域具有深厚造詣的專傢學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為提升我國經濟甲殼動物産業的健康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和可操作的實踐經驗,為保障人類的“舌尖上的安全”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