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全世界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紫合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故事
  • 科普
  • 大众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情感
  • 思维
  • 人际关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01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3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2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世界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逐步提示错综复杂的心理谜团,消然步入神奇无比的心灵小径,全面获得轻松易懂的经典启示,引爆内心深处的无限潜能。
   为您谋求交际应酬与为人处世的全方位心理策略,向您提供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节的立体式实用指南,用一杯咖啡的时间细心品味耐人寻味的心理故事,用瞬间顿悟的姿态重新审视绚烂多彩的起伏人生 。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爱看故事,因为它能启发我们继续思考,给我们以警示。《全世界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所选择的心理学故事,完全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休戚相关,它会清晰而科学地告诉你:这些奇特的心理问题或生活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否能够得到有效预防?如何更好地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以及哪些原理或效应可以有效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能够在边阅读各种心理学故事的同时,边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本身找到期困惑自己内心的答案甚至自己也早已忘却却仍旧在潜意识中不断发生作用的陈年往事,它们会在你阅读的同时,如雨后的竹笋一样,悄悄钻出我们湿漉漉的心房,在惊讶之余,得以敲开那些不经意间引发诸多思考的记忆之门。

作者简介

紫合,原名李丽。心理咨询师,曾任健康863心理网主编。热衷于心理健康行业,阅读了大量心理学专著,多次参与心理机构的培训活动。《全世界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的编写,望能为初涉心理学领域的同行朋友们及心理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能为更多年轻读者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提供些许帮助。

目录

1 皮格马利翁的象牙雕像/1
2 梦境成真之谜/4
3 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8
4 让人迷糊的“鬼打墙”/12
5 嗜酒如命为哪般/15
6 被魔鬼支配的大脑/19
7 奖赏的隐蔽代价/24
8 你的神经虚弱吗/28
9 刀穿心脏后的奇迹/32
10 大猩猩苏丹的惊人智慧/36
11 两个算命先生的不同算命结果/40
12 野兽般的孩子/44
13 被动攻击行为更可怕/48
14 复旦大学惊现“剪刀手爱德华”/53
15 为一支钢笔而焦虑的人/58
16 杨子荣凭什么斗赢土匪栾平/63
17 死于遗产继承事件/68
18 口吃雄辩家狄摩西尼/73
19 洗手狂的难言之瘾/78
20 具双重性格的现代足球流氓/83
21 神奇的罗夏墨迹图/87
22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性虐待症夫妻/90
23 入侵古巴猪湾事件/95
24 销售大王吉拉德的行销秘诀/99
25 奇妙无比的霍桑效应/103
26 老师电击学生实验/107
27 第一印象是否可靠/112
28 长达6年之久的离婚战争/116
29 《“哥德巴赫”猜想》作者的非正常死亡/121
30 雷尼尔山峰的诱惑/125
31 创造吉尼斯纪录的神奇记忆/128
32 梦魇的恐惧/133
33 杰克为何公众场合暴露隐私部位/138
34 永葆忧患意识的青蛙效应/142
35 “少管闲事害死人”/146
36 破窗理论成功治理混乱纽约/150
37 害怕结婚的彼得/154
38 阿希从众试验/158
39 惧怕鲜花的孩子/162
40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166
41 一个家庭主妇拥有众多信徒/171
42 奥卡姆的剃刀/175
43 各领域大显神通的互惠原理/180
44 情绪污染与踢猫效应/186
45 好的说服力从哪里来/192
46 花100美元排队去闻梦露的鞋子/199
47 解读算命先生的天书/206
48 逆反心理如何产生/212
49 《千手观音》:跨栏定理的最有力实证/218
50 通过6个人,你就可以结识比尔?盖茨/222
51 安慰剂效应治顽症/228
52 针对孩子的糖果诱惑实验/234
53 感觉被剥夺的滋味如何/241
54 你会爱上自己的水中倒影吗/246
55 “非职业演员”的超级表演/254

精彩书摘

皮格马利翁的象牙雕像
在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 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就想用它雕刻一个美丽的少女。从这天开始,王子躲在房间里再也不出来,每天都认真地刻呀凿呀 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王子把 这块象牙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王子的雕刻非常成功,他的作品 实在太像个真正的美丽公主了:身材婀娜多姿,眼睛充满希望之光。王子 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 地注视着象牙雕像,热切地希望 “她”有血有肉会说话,是个能跟他 谈心的真正的少女。
王子每天都在深切地体验着痛苦 的煎熬,因“她”只是一块象牙而 暗自神伤——他是那样爱“她”,可是“她”却只是块象牙。王子到了 结婚的年龄,却迟迟不愿结婚,依旧每天坐在“她”的对面,关注着 “她”,呼喊着“她”,希望着“她”有一天能变成真正的少女。终于,王子的爱情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成为了真 正的公主。这里讲的故事仅仅是个神话,但古人也许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一个现象:热切的期望会使被你期望的人实现你的预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期望成真的奇迹。
《心灵的密码:洞悉人心的奇妙旅程》 你是否曾对身边人的行为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那么乐观,而有些人却容易陷入悲观?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看似不理智的决定?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与行动? 《心灵的密码:洞悉人心的奇妙旅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它将带你潜入人类心智的深邃海洋,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律与深刻洞见。本书并非冰冷的学术论文,也非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故事为引子,层层剥开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 发现我们内在的“小剧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导演,也是这场无声戏剧中的主角。这本书首先会带领你认识到,在你的大脑中,上演着一幕幕“小剧场”。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那些看似 spontaneous(自发的)的念头、情绪波动,甚至是突如其来的冲动,都并非空中楼阁。它们有着自己的根源,可能来自童年时期的经历,可能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潜意识中某种需求在发出信号。《心灵的密码》将为你提供一把钥匙,让你得以窥探这些“小剧场”的剧本,理解它们如何编织出你今天的我。 我们将从“认知偏差”这个有趣的概念入手。你是否曾发现自己明明知道事实,却仍然固执己见?或者,在做选择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某个选项,即使它并非最优解?这些都是认知偏差在作祟。本书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解释诸如“确认偏差”(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锚定效应”(我们容易被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所影响)等常见的认知误区。通过对这些偏差的理解,你将学会如何辨识它们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运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理解情绪的语言:从喜悦到忧伤的内在地图 情绪,是我们生活中最丰富也最难捉摸的色彩。它时而如烈火般燃烧,时而如清泉般流淌。然而,我们常常被情绪所裹挟,却不理解它们为何而来,又该如何安放。《心灵的密码》将引导你绘制一份属于自己的“情绪地图”。 我们将深入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让你了解当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袭来时,你的身体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会解析荷尔蒙、神经递质在情绪体验中的角色,让你不再将情绪视为神秘的“外星来客”,而是能够理解它们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帮助你理解“情绪的心理功能”。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是指导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宝贵信号。比如,恐惧教会我们躲避危险,愤怒提醒我们界限被侵犯,而喜悦则鼓励我们重复有益的行为。学会“阅读”和“回应”这些情绪信号,而不是压抑或放任它们,将是迈向情绪健康的关键一步。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让你在情绪的海洋中,也能稳健地驾驭航船。 人际关系的奥秘:连接与疏离的微妙平衡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但为何有时候,我们能够与他人心意相通,而有时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心灵的密码》将深入剖析“依恋理论”,揭示童年时期与主要照料者建立的依恋关系,如何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模式。无论是安全型依恋,还是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焦虑型),它们都在悄悄地影响着你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或不安,如何去信任或怀疑他人。理解这些模式,能够帮助你打破不良的互动循环,建立更健康、更稳定的关系。 本书还将触及“沟通的艺术”。许多人际关系的危机,源于无效的沟通。我们将探讨“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直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你将了解到,有效的沟通并非只是说话,更是理解和被理解的过程,它需要技巧,更需要一颗愿意靠近和连接的心。 潜意识的力量:冰山下的海洋 我们日常的有意识行为,仅仅是人类心智海洋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潜藏着更为广阔、更为强大的潜意识世界。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动,却往往是我们最难以捉摸的部分。 《心灵的密码》将引导你认识到“潜意识”的真实存在及其运作机制。我们将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展现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偏好,甚至是我们对外界信息的解读。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在你看来是“直觉”的判断,很可能正是潜意识在背后发挥了作用。 本书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你尝试与自己的潜意识建立更深的连接。这并非神秘的仪式,而是通过一些自我观察、反思和冥想练习,来觉察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和欲望。当你开始理解潜意识的语言,你将更能把握自己的行为模式,甚至解锁那些被压抑的潜能。 成长与改变的可能:重塑内在的蓝图 最令人振奋的是,《心灵的密码》并非只是对人性的剖析,更是关于“成长与改变”的可能。认识到心智的运作规律,并非为了让我们陷入宿命论,而是为了赋予我们改变的力量。 我们将探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你将了解到,相信自己有能力达成目标,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本书将分享如何通过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以及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来逐步建立和增强你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如何发掘和培养个体的优势,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意义与幸福。你将了解到,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蓬勃发展的状态。通过培养感恩之心,练习正念,以及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你将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活出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为什么选择《心灵的密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观点和信息所淹没,却忽略了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索。《心灵的密码:洞悉人心的奇妙旅程》为你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让你慢下来,去理解那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自己。 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案例贴近生活,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在他人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在自己的经历中印证书中的道理。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理论,而是以邀请者的姿态,引导你亲自去发现、去思考、去体验。 无论你是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新手,还是希望深化理解的探索者,亦或是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寻求方向的朋友,《心灵的密码》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帮助你: 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洞察你的想法、感受、行为背后的原因,认识你的优势与局限。 更有效地与他人互动:改善沟通方式,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更明智地做出决策:识别并克服认知偏差,做出更符合你长远利益的选择。 更从容地应对情绪:理解情绪的语言,学习管理和转化负面情绪。 更有力量地面对生活:发掘内在的潜力,积极地追求个人成长与幸福。 踏上这段“心灵的密码”之旅,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洞悉人心的智慧,以及一种更强大、更具韧性的内在力量。这是一次关于认识你自己、理解他人、以及重塑你与世界连接方式的非凡旅程。准备好解锁你心灵的密码了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店里人手一册的景象。这阵势太唬人了,搞得好像不读就跟不上时代潮流似的。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来让我看看你们都在追捧些什么”的审视态度。坦白说,开篇的几章确实有点平淡,我差点以为这是一本平庸的畅销书合集。然而,当我深入到关于“非理性决策”的那几个章节时,我的态度彻底转变了。这本书的叙事技巧高明到让人后背发凉,它不是在“教”你心理学,而是在“演示”你的人生。它会用最日常的例子——比如排队买咖啡时的不耐烦,或者在二手市场上讨价还价时的心理博弈——来解构我们自以为是的“理性”。这种拆解过程非常解压,因为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很多“怪癖”和“失误”并非我个人的失败,而是人类心智的普遍规律在作祟。文字风格上,它有一种特有的冷峻和精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表象,直达核心。阅读体验是那种层层剥开洋葱的快感,虽然过程有点刺激,但最终的结果是清晰的洞察。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真相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高级感和神秘感,仿佛每一次翻开,都能窥见人类内心深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宫。我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心理学爱好者,更多的是被生活中的各种“为什么”所驱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篇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那些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机制。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场景重现,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原来是这样!” 比如,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某些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显得特别紧张,这本书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把“关注焦点理论”讲得清晰透彻,让我对自己的社交恐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归咎于性格内向,而是理解了认知上的偏差。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纸张的厚度适中,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极具人文关怀的书籍,它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心灵的引路人,值得放在床头,随时翻阅,每次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有点跳跃,一会儿讲社会实验,一会儿又跳到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对我这种喜欢线性阅读的读者来说,一开始有些挑战。我必须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里画出思维导图,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这种看似松散的编排,或许正是为了模仿人类思维的发散性和随机性。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环境影响”和“内在驱动”之间的微妙张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它没有简单地把人定义为“环境的产物”或“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是展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解析,极其精妙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为了维护自我一致性而做出许多“自欺欺人”的行为。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局限性,也让我们能更少地苛责他人的矛盾之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初读可能只是惊鸿一瞥,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新的层次感和更深的理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常读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灾难,我严重怀疑编辑是不是跟读者有仇?字体选择上,很多地方的衬线和字号大小变化毫无章法,让我不得不时不时地眯着眼睛去辨认那些看似随意的分组。不过,撇开这个硬伤不谈,内容本身倒是出乎意料地扎实。我原本以为这种“大众普及读物”充其量就是些浅尝辄止的心理学小常识,顶多能拿去跟朋友炫耀两句“我懂点这个”。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那些略显沉重的主题,比如创伤的代际传递,或者集体无意识如何塑造文化偏见。作者在处理这些宏大叙事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象牙塔的孤芳自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了“叙事的力量”,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通过构建故事来理解并合理化自己的人生轨迹的。这对我个人梳理过去的经历,重塑自我认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集中精力去对抗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排版,但最终的收获是值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温润如玉”。它不是那种激昂澎湃、充满戏剧性的心理分析,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口吻,引导你审视自己的内心。通篇几乎没有出现“爆炸性”的结论,更多的是开放性的提问和对复杂性的尊重。这种平和的语调,反而更有说服力,因为它让人感到舒适,愿意主动放下戒备心去接纳其中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依恋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种细腻入微的描述,让我瞬间明白了自己童年经历是如何影响到现在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这种“顿悟”的感觉,不是通过强行灌输知识得来的,而是通过一种心领神会的共鸣产生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心理学术语,转化为了可触摸的情感体验。它鼓励读者慢下来,去感受那些我们通常用忙碌来掩盖的情绪波动,这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的现代人来说,无异于一场精神上的“排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