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星座?算命?占星术? NO!这不是心理学
★ 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你知道我是个重口味的小清新吗?
★ 你们学心理的人正常吗?你们如何对付熊孩子?
★ 本书将带你一窥心理学学生的神秘生活,对伪心理学说不!
内容简介
星座?算命?占星术?这些通通不是心理学!本书教你如何在“江湖心理学”横行的时代,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进入心理学世界,就像钻进了旋转的万花筒。生理心理学向我展示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秘密;实验心理学再次确认,心理学是一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人格心理学帮我结束“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阶段;社会心理学拓宽视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到整个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心理学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术生活、实习生活以及职业选择。
作者简介
隋岩,知名心理作家,代表作有《心理学与你》《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人生》《缺失的心理课》《小清新心理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学生们都在学什么?
第一堂普心课——心理学是研究“心”的吗?
其实我们是理科生——神经解剖实验课
生理心理学——身体是不会说谎的!
异常心理学——个个都是精神病!
心理测验与诊断——全班都在量表的某个分项目上有问题!
心理测量之一——IQ 测验
心理统计——SPSS 结果分析不显著怎么办?
实验心理学——两点阈实验
行为矫正——如果人变成发条橘子
人格心理学——不知道自己是谁
社会心理学——关不上的门
第二章 心理学学生的业余生活
我们的怪异口味——心理学电影之初体验
食堂也有心理学——辣的食物会产生痛觉
勇敢做被试——家庭系统排列的现场
同学就是实验品——一枚恐惧青蛙的妹纸
属于我们的节日——“5·25”心理健康日
第三章 心理学学生的学术生活
科学前沿——心理学走到哪了?
心理学在中国——关注心理学学术会议
我们能做什么?——汶川地震支援及其他
第四章 心理学学生的实习
一秒钟变老师——小学生的苦恼
如何对付熊孩子——儿童什么时候获得意识?
走,咱们去康复医院吧!——记一位躁狂症患者
............
精彩书摘
如何对付熊孩子——儿童什么时候获得意识?
所谓“熊孩子”指的是惹人讨厌的孩子,同时也是对调皮孩子的爱称。亲戚家、朋友家、七大姑八大姨家里,总是有那么几个熊孩子。不懂礼貌、没规矩,要么抢别人家好吃的东西,要么乱动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者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对于孩子的爸妈来说,他们只是小孩子,但是他们也是亟须管教的小孩子。
过年过节期间,走亲访友是难免的。一些聪明、有见地的家长会和孩子约法三章:不准主动讨要红包、不要乱碰新奇的摆设物、不能随便走进人家房间……小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是会问这问那,手脚也不受管束了,主人看在大人的面子上也不好直接说什么。知趣的家长只好提前告辞,避免小孩子继续胡闹下去、闯出祸端,不好收场。
五六岁、七八岁的儿童,自我意识正在发展中,还不能明确地评价自我,而是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评价做出判断。这时候,家长的“约法三章”就会成为孩子的行动标尺,指哪打哪。而管教孩子,就是让孩子不能为所欲为,要在一个限定的框框里行事。所谓管教,其实就是给他们划定界限。就像马路上,行人要走斑马线,驾车要看红绿灯,人在界限里才会觉得心里踏实,有安全感,而乱穿马路会有生命危险,闯红灯会遭到交警罚款,小孩子也应该懂得,超越界限就会受到惩罚。
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8 个月到3 岁是自我中心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在最原始的状态,称为生理自我。1 岁到2 岁时,儿童以自己的认知、情绪为中心,无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理解外在事物,因此他们以为月亮是为了给他照明才出现在天空的,球是因为知道他想要才从坡上滚下来的。由于无法体会到父母的感受,他们在父母劳累、需要安静时依然打打闹闹、我行我素。
从3 岁到进入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建立起自我角色,这一阶段也是孩子最需要懂得规矩的时期,家长、学校的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从青春期到成人期,人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意思说七八岁是孩子最淘气的时候,淘到连狗都嫌烦了。这个时期的熊孩子正是最让人头疼,让人避之不及的时期,而那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且有了攀比心和占有欲的熊孩子是最难缠的。熊孩子仗着自己不懂事就可以为所欲为,要玩具、破坏房间、摆弄电子产品、砸烂东西,在熊孩子眼里,手机、纪念品、水晶杯、墙壁装饰画就和路边五块钱一把的滋水枪差不多,只是吸引了他的眼球而已。他用号啕大哭讨要你的宝贝,以为自己要的是一根绿色心情雪糕。于是,他用西藏神石砸金毛犬,在车前盖上放鞭炮,剪掉电话线和网线,删除了200 期的知音漫客……好像你的一切都和熊孩子有世仇,不弄到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绝不肯罢休。
和熊孩子纠缠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使是经常打交道,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的熊孩子,几个回合下来,大人也吃不消了。饭菜没法吃,和朋友们的聊天会被打断,刚刚整理好的房间会弄得杂乱无序,最要命的是小孩子不知道轻重,拉你一下恨不得用擒拿手。
当然,有熊孩子就有乖宝宝。乖宝宝也会像拖油瓶似的围着你转,但每一次亲密接触都会问:“我可以坐你旁边吗?我玩累了,你可以抱我吗?”每次和你说话之前,都会先说一声:“姐姐,我有事情要告诉你。”如果你说:“我和哥哥有话要说,等我们说完再听你说好吗?”乖宝宝就会自行到一旁玩玩具,不会再来打扰。如果碰到熊孩子,他一定扯着你的衣角说:“快点过来,快点过来,快点过来……”如果不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就要上演了。
爱表现、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是每一个孩子的共性,同样是孩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当然要归功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乖宝宝并不是常理意义下学习成绩优秀,识字多,有800 个英文词汇积累的孩子,而是说他们已经懂得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出合乎情境的语言和行为,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心情。比如看到你的相册,乖宝宝会礼貌地问一声:“我可以看一下你的相册吗”;看到路边死去的麻雀,他会说:“我感觉这很糟糕”。学习能力只是人的众多能力中的一种,而行为和态度上的素养才是对人格塑造、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元素。
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熊孩子和乖宝宝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来自家长,也来自老师。有一点必须记住:和熊孩子斗法可以,但千万不要和熊孩子的爸妈理论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表现得有教养。孩子有天生聪明和天生笨的,但是没有天生没教养的,熊孩子的“熊”都是爸妈教出来的,和熊孩子爸妈说熊孩子的坏话,那不是打人脸么?
STORY TIME
熊孩子到处出没,到别人家做客时随处乱翻,肆意破坏;在公共场所破坏公共秩序,破坏环境卫生;随意谩骂他人,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轻则令人不快,重则危及他人安全。那么,家庭教育如何避免将宝贝养成熊孩子呢?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讨论下这个话题。
当“熊孩子”一词成为网络关键词时,给人的感觉是熊孩子已经引起公愤,人人得而诛之。实际上,纵然熊孩子有些言语、行为让人很不快,惹人讨厌,但这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还不至于被人痛恨。
之所以出现熊孩子,熊孩子的爸妈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学校和家庭,而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熊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管控不足,有的孩子用破坏的方式表达情绪,这其实都来自幼儿期父母没能给孩子建立规则。在1 岁到3岁期间,父母要给孩子定下规矩,几点睡觉、几点吃饭、练习排便,如果这一时期没有把规矩建立起来,上小学之后,孩子就会不守纪律,缺乏时间观念。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父母经常不在家、父母关系不和、隔代教养的孩子,都会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规则确立阶段而经常处在不受控制的状态。此外,父母价值观不统一、双重标准的教育方式也会令孩子的行为失去约束,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多。
在一般人看来,熊孩子的问题属于品性问题,如偷东西、攻击别人、对抗、蓄意破坏。品性问题只是一个方面,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强制教育来矫正,但也有另外的原因,即心理问题,如多动症、抽动症。品性问题和心理问题都不是明显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分辨。
小学阶段,很多父母都将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很少关注他们是否善于交往、合不合群、和同学相处是否愉快。孩子放学回来,父母的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天学习怎么样”,其实父母最应该问的是“宝贝,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些“养而不教”的父母。许多熊孩子犯错时,家长往往就在旁边看着,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直接对旁边的人说“这我可管不了”。视而不见的父母会觉得不过是小孩子淘气,何必那么认真呢?至于后者,父母可能已经教育过,甚至打过、骂过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了——当然,这本身就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底线,哪些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不可以撒谎、不可以偷东西,在这些方面,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要达成一致,严格地要求,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在这个底线上模糊不清,到底应该包容还是惩戒?包容会不会是一种放纵呢?惩戒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呆板、无趣呢?在左右犹豫之间,宝贝变成了熊孩子。
该怎样对付熊孩子呢?如果熊孩子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需要立刻大声制止,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如果只是一般的淘气、任性、耍脾气,大可以和他交流感受。如果一个熊孩子打碎了家里的花瓶,你就指责说:“你这个孩子真可恶”,熊孩子也会感到受了伤害。如果你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他,比如说:“小朋友,这个花瓶姐姐很喜欢,可是被你打碎了,我很难过”,这样说的话,熊孩子能够感受到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熊孩子的行为才会变得柔和,并记住这一次的教训。
前言/序言
本人心理学学生一枚,学完四年心理学本科课程,不得不感慨一句:万万没想到,这才是心理学。
初中时看到算命、星座、心理测验等,以为这就是心理学,后来才知道其实那不是。高中时期,在《读者》上看到弗洛伊德的介绍后,就跑到书店买了一本《精神分析引论》,翻开一看,心理学大师竟然在研究丢东西、舌头打结、误取物件和动作错误,果断弃掉,到多年后才知道,那叫过失心理学。
或许冥冥中自有注定吧(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貌似不爱听这话),对心理学朦朦胧胧有点好感时,我看了一部心理学电影,就在高考志愿上填满了心理学专业,从此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学心理学史,研究心理学方法,看心理学电影,接触异常人群,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实现心理学理想。
入学后第一节课,老师告诉我们:算命、星座、心理测验神马的都是江湖心理学,而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关键词: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科学,从此洗掉印象中乱七八糟、不伦不类的“心理学知识”,对心理学有
了一番新的印象。
以后出门碰到朋友、同学、长辈,一提到自己是学心理学的,总会被问到:“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在自称心理学学生之前,我会说“你想什么关我毛事”,但在自称心理学学生之后,我就要肩负起为心理学正名的使命,消除人们心中对心理学的误解,于是我会说:“其实呢,心理学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我就更不行了。心理学只能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行为,分析内心世界。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心思,那是读心术。”讲解之耐心,态度之亲和,连我自己都佩服了——这是学了心理学的功效吗?
不得不说,从对心理学自以为是的理解到将它看作一门科学来研究,还真是充满了各种“万万没想到”呢!比如说,万万没想到,心理学还要学神经解剖,给小兔子开颅,看人家大脑啊?万万没想到,心理学还要学高数啊(本人数学苦逼党有木有),后面还有心理统计呢,还要SPSS 处理数据呢,要感慨一下世事难料吗?是的!最令人没想到的是,奔着成为全职心理咨询师的理想奋斗的我,毕业了才知道:想成为全职心理咨询师,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或许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有相似的遭遇吧。学会计的除了尚能和数学打交道,肯定把它看作“肯定不会饿死”的职业了,没想到进了校门就走上了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考证之路;法学专业向来高投入低产出,要么进入公检法,要么就去考司考,即使过了司法考试,打算走律师一行,也要在实习期慢慢熬着,像张益达似的,刻刻光盘,跑跑龙套……每个人都会面对生活选择中的万万没想到吧,而心理学带来的意外,不是惊喜或惊吓这么简单的哦。
进入心理学世界,就像钻进了旋转的万花筒。生理心理学向我展示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秘密;实验心理学再次确认,心理学是一门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人格心理学帮我结束“不知道自己是谁”的阶段;社会心理学拓宽视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整个社会、人类发展的历程……正因为这些趣味的、深刻的、严谨的心理学学问,我才在原本狭小的视野里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原来,社会上有正在经历心理痛苦的异常者;原来,被认定是天真懵懂的小孩子也有烦恼;原来,心理学应用不当,人就会变成发条橘子……
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万万没想到的事情。想不到,是因为对它了解还不够,没有认真研究过,没有细致观察过,或者本身的知识水平不够,看问题的角度单一,想不到,自然有想不到的理由。如果你对心理学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或者说正对心理学抱着想当然的态度,不如来看看《这才是心理学》,或许你会从中发现,原来我没想到的,你也没想到,正是在这各种没想到中,我们渐渐认识了真正的心理学。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本人一直给自己定位成“心理学菜鸟”、“学渣一枚”,毕竟,心理学还有更丰富的知识我没了解到,还有更前沿的研究我没接触过。本书基于个人学习经历,学识浅薄,见解有限,如若有误,还请指正。
这才是心理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这才是心理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