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制作的治愈音乐大获成功,形成“治愈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那以后,“治愈系”的说法大幅升温,逐步蔓延到动漫、文字、电影领域。治愈系的作品,无论是文字、动漫、歌曲还是电影,都有格调清新、节奏舒缓的特点,都有修补心灵缺陷的功用,都能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治愈”二字本身就是指一种心灵的慰藉,清新,温暖,有无言的抚慰,用简单的人生道理反映人性的明亮。治愈系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受伤的人抹平伤口,对那些经历过精神创伤的人进行心理疏导,让人的心理趋于平静。而京师心智专著的《治愈系心理学:心理学世界》便是这样一本为您精心煲好的一钵心灵鸡汤。
《治愈系心理学:心理学世界》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京师心智精心为您开设的心理自助课,深入人的欲望、内心、灵魂、人际、生活习惯等方面,帮您疗愈心灵,平衡身心,寻回快乐,拥抱幸福,乐享人生。
多萝斯小姐叫他“破坏分子”。他要买那双放在窗台上的紫色袜子,正好暴露了他的鞋是45号,而且,多萝斯小姐在他的鞋上还发现了沾在鞋帮上的泥土。不用说,踩踏牵牛花的就是这个人。青年人递给多萝斯小姐张“生活有限公司”的名片。多萝斯小姐一语道破他的身份,直截了当地问他为什么要破坏她的牵牛花篱笆。青年人对多萝斯小姐的指控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就是作案的人。他要破坏她的牵牛花篱笆的理由很简单:“是因为您把您的住所一一您的心灵一一都用这两排愚蠢的牵牛花禁锢了一这些牵牛花虽然那么弱不禁风,却有着一种可怕的阻碍力。,’末了,青年人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包,作为那两排牵牛花的赔偿。那个小包里着的是野玫瑰种子。
青年人临走前,问多萝斯小姐的业余时间都千了什么,她说她的业余时间就是给波士顿的供货方通信。青年人建议多萝斯小姐扩大通信范围,比如写情书,并且说今晚就要在七十七号公路和她约会。多萝斯小姐问七阡七号公路在哪儿,青年人回答说在李子树下,“那儿有一段残破的石头墙,这棵李子树就扎根在石缝里,把石头都拱裂了。”这对于除了在小店和波士顿之间往返,基本上足不出户的多萝斯小姐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而且应该是一片荒野。青年人承认是一片荒野,但地点距离这儿并不远,不用乘坐汽车,用白行车或步行都可以到达。
青年人走了,警官来了,来核实45号鞋。叮多萝斯小姐平静地说,案子结了,和解了,不起诉了。她现在关心的是七十七号公路怎么走。警官告诉她说七十七号公路早就没有人用了,“那儿到处是荆棘……有人说,大雨把路基帅垮了一半儿,狂风总在~I-UL放肆地打转儿,到了半夜,月光照出一片迷幻的阴影,让人迷失方向,陷入险境,做些下流勾当;打车轱辘把式,唱从没听见过的歌儿,用露水掺着酒喝,还跳那种野蛮人的舞!”但警官的话没有吓着多萝斯小姐,她急切地想知道七十七号公路在哪儿。“北边?南边?东边?还是西边?”警官的回答很值得回味,“让您说着了,女士,四面都是。”
这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独幕剧《牵牛花破坏案》的情节。孤芳自赏的多萝斯小姐经过一场“牵牛花案”,走出了孤芳自赏的“篱笆”,抛弃了那个遗世独立的世界。后面的情节可以想象,多萝斯小姐不再是那个只守着小店的未婚少女,而是一个她爱别人,别人也爱她的幸福的女人。
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这样的人对他人的痛苦漠然处之,人际关系都很差。因为他心里只有他自己,他只在乎他自己的感受,不能感受别人的内心世界。冲破这种自我封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实说到底如果有一条原则他能遵守,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并不难。那就是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只有你才出众,别人也有你不具备的某种优势,也应该得到尊重。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指出:“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鲜花开在深山幽谷之中,固然美丽,但美中不足是无人欣赏,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缺少朋友,所以,当他对外界感到有需要时,一时是无法走出自我束缚的藩篱的,他会感到处处没有路,感到苦闷,无以排遣,这距离抑郁症只有半步之遥。不破不立,如果他能挣脱像多萝斯小姐的“牵牛花篱笆’’那样的束缚,放弃片面的自我,不再孤芳自赏,而是互助互爱,他面前的路就会“四面都是。”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开始沉思。这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很多我一直回避的、深埋在潜意识中的议题。作者在探讨“童年经历对成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时,描述的场景精准得让人有些不适——那种微妙的家庭权力结构,那种无声的期待,竟然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影响我的选择和恐惧。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将过去塑造成一个“万恶之源”,而是将其视为我们性格的“初始设定”。他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视角: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剧本,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解读和演绎接下来的剧情。书中对“自我慈悲”的阐述也极其到位,它教导我们如何像对待一个受伤的好友那样,去温柔地对待那个在过去受了委屈、带着伤痕的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和解,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盈和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放松和温暖,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它。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仿佛能触碰到文字背后的情绪。比如,在描述一个人如何从焦虑中走出来时,那种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的心理变化过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平时容易想太多的人感同身受。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更像是邻家那位心思敏感的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她的观察和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一章,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清晨不小心打翻的咖啡,或者工作中一次小小的失误,来阐释我们不必对生活中的瑕疵过度苛责。那种处理冲突和自我和解的方式,非常温和,没有强迫感,只是巧妙地引导你换个角度去看待那些曾经让你耿耿于怀的小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呼吸,那种积压在胸口许久的郁闷和紧绷感似乎得到了极大的舒缓。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变得完美,而在于教你“如何”与自己目前的“不完美”和平共处,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老实说,我很少主动去读心理学类的书籍,通常觉得晦涩难懂,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的实验数据。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每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几乎察觉不到是在阅读一本“教材”。我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擅长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日常可见的场景。比如,解释“认知偏差”时,他没有直接抛出学术定义,而是描述了一场餐桌上的争执,以及每个人如何固执地坚持“自己看到的那个版本”的事实,瞬间就明白了那种思维定势的顽固性。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是深夜里一个人静静地翻阅,也不会感到有阅读压力。它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图文志,知识点被巧妙地融入在优美的散文之中,让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对于想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但又害怕被复杂理论吓跑的入门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友好向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关于人际关系层面的反思。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善于沟通的人,但读到关于“有效倾听”那一节时,我才猛然惊醒,自己过去很多次所谓的“倾听”,其实都只是在等待对方把话说完,以便我能插进去发表自己的高见或者建议。作者通过几个简短却极具代表性的对话场景分析,揭示了我们交流中的诸多陷阱——打断、预设答案、以及“好为人师”的冲动。更精彩的是,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低风险的练习方法,比如在接下来的三次谈话中,只允许自己提问,不允许发表任何结论性的判断。这种实践性的指导非常宝贵,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箱。当我试着运用这些小技巧去和家人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对话的质量真的提高了,那种僵硬的、各说各话的局面明显改善了。这本书不仅仅治愈了我的内心,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我处理日常复杂人际互动的能力。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是被它的“治愈系”三个字吸引过来的,期望它能提供一剂速效良方,解决我最近频发的失眠和莫名的情绪低落。然而,这本书给我的体验更加深刻和长远。它没有承诺让你一夜之间摆脱所有困扰,反而非常诚实地展示了“疗愈”是一个持续且充满反复的过程。其中关于“情绪的季节性变化”的论述尤其触动我——承认有些低谷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一样,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书中引导我们去观察自己情绪的“信号”,而不是急于去“消灭”它。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心态建设。我学会了在感到疲惫时,不再责怪自己“为什么又不行了”,而是开始问自己“我的身体和心灵此刻需要补充什么能量”。这种从对抗到陪伴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拥有了更长远的耐心和更深沉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