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 [Chinese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Vol.7)]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 [Chinese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Vol.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宜音,杨中芳,韦庆旺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中国社会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文化心理学
  • 社会认知
  • 人际关系
  • 群体心理学
  • 社会发展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4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043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ese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Vol.7)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发表有关华人、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的多重视角及最新进展。《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依循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进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庸,系统构念化,并收录中庸量表开发、阴阳两极思维、中庸思维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中庸思维与心理健康、中庸理论问题等方面的论文,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提供范例,以期与西方社会心理学对话,为全球社会心理学做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目录

中庸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构念化及其效度检验
中庸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构念化:兼本辑导读【杨中芳】
“中庸构念图”之建构效度再检验【杨中芳 阳中华 丁宇】

中庸信念/价值的测量
反中庸,还是非中庸?——检验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反向计分的有效性【徐慧金 邹智】
“中庸信念/价值量表”到底在测什么?【杨中芳 林升栋】

阴阳两极思维
阴阳转换思维与看人感知的关系初探【林升栋】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中庸与阴阳转折的时机【林玮芳 黄金兰 林以正】
阴阳思维与极端判断:阴阳思维动态本质的初探【孙蒨如】
中庸思维对自我一致性和自我矛盾冲突感的影响【王飞雪 刘思思】

中庸思维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中庸思维对家庭功能之影响:初探【阳中华 杨中芳】
工作压力因素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中庸的调节作用【李原】

中庸思维与心理健康
正常人与抑郁症病人在中庸信念/价值上的比较【高瞻 阳中华 李炳洁】
中庸信念/价值与自评抑郁症状之关系的深入探讨【高瞻 李炳洁】

中庸理论深入探讨
外柔内刚的中庸之道:实践具自主性的折中原则【林以正】
走向存在幸福感:中庸思维与生活平衡【韦庆旺 郭政】

附录一 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
附录二 中庸相关量表总汇
附录三 中庸相关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 引言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秉承其一贯的学术追求,汇聚了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与深刻的理论洞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全景图。本辑集中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与群体互动、心理机制的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本辑力求揭示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涌现出的新社会心理现象,并尝试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以回应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独特挑战。 主体内容 一、 社会转型与个体心理调适 本辑中的多篇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个体心理面临的挑战与调适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迁、社会支持系统重构以及身份认同的模糊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辑收录的研究考察了城市迁移者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的压力源、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包括但不限于:社区归属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职业压力、家庭关系重塑以及与故乡的情感连接等。文章不仅量化了这些因素与抑郁、焦虑、主观幸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更深入探讨了文化适应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社区干预和心理援助来促进城市迁移者的心理健康。例如,有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揭示了城市新移民在获得社会支持、建立人际关系以及融入城市文化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基于社区互助和心理咨询的干预建议。另一项研究则聚焦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群体,探讨了家庭结构变迁对其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家庭支持和社区关爱的具体措施。 消费主义文化与自我认同: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塑造了新的消费文化,并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追求。本辑中的研究探讨了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自我认同、价值观形成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关注了品牌崇拜、物质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构建等现象,并分析了这些文化因素如何重塑个体的社会比较、成就感以及幸福感。研究者们利用多项测量工具,考察了不同消费模式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并尝试理解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个体如何构建稳定而健康的自我。例如,有研究发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与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并探讨了内在动机(如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对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性。另一项研究则关注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现象,分析了其背后复杂的心理动机,包括对认可的渴望、对成功的追求以及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理想自我的尝试。 代际关系与价值观变迁: 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本辑的研究探讨了不同代际在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家庭责任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凝聚力。研究者们考察了“80后”、“90后”甚至“00后”等新生代群体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责任等议题时的心理倾向,并将其与父辈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代际认知差异的深入研究,本辑旨在为理解社会变迁中的代际沟通与代际和谐提供理论支持。例如,有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访谈,揭示了年轻一代在婚姻观、生育观、职业选择等方面与父辈的显著不同,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可能带来的潜在冲突与融合机会。另一项研究则关注了家庭教育模式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分析了不同时期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子女心理发展的长期影响。 二、 社会互动与群体动力 本辑深入挖掘了社会互动在构建社会关系、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塑造群体动力中的关键作用。 网络社会心理学: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催生了新的社会心理现象。本辑中的多项研究聚焦于网络社会心理学,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形成与维护、网络欺凌的动因与影响、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网络匿名性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研究者们关注了网络成瘾、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议题,并尝试理解网络环境下的群体互动规律和个体心理变化。例如,有研究考察了社交媒体用户的“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分析了其与社会认同、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另一项研究则深入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其对个体信任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 人际信任与社会资本: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于个体的社会融入、资源获取以及整体社会福祉至关重要。本辑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影响人际信任形成的关键因素,如个体特质、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质量、社会规范以及制度环境。同时,研究也关注了社会资本(如关系网络、互惠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研究者们尝试解释在复杂社会结构中,个体如何建立和维护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例如,有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将信任赋予具有共同背景或经历的人,并探讨了如何打破这种“同质性”信任壁垒。另一项研究则关注了“关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如何影响资源的分配和机会的获得,并探讨了过度依赖关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群体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社会群体作为个体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其内部动力和群体间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凝聚力。本辑的研究考察了不同社会群体(如地域群体、职业群体、民族群体)的认同形成机制,以及群体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也关注了群体间的互动模式、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以增强整体社会的凝聚力。例如,有研究分析了地方认同在构建社区凝聚力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传承和社区活动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另一项研究则关注了“他者”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促进跨文化理解的干预策略。 三、 社会文化与心理机制 本辑的研究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的塑造作用,并积极探索本土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交融: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本辑的研究考察了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集体主义观念、家庭伦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其如何与现代价值观(如个人主义、自由选择、公平竞争)发生碰撞与融合。研究者们关注了这种交融对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分析了“孝道”在当代家庭关系中的演变,探讨了其在维护家庭和谐与代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时所面临的困境。另一项研究则考察了“面子”文化在商务谈判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分析了其对沟通策略和决策过程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与幸福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影响。本辑的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文化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和谐、人情)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成就)在个体幸福感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者们关注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个体如何定义幸福,以及如何通过追求特定的生活目标来获得满足感。例如,有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支持的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另一项研究则探讨了“乐天知命”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个体应对逆境、保持心理韧性的积极作用。 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本辑中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式上,都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本土化理论的积极探索。研究者们尝试在解释中国社会心理现象时,超越西方理论的局限,构建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本土理论模型。例如,有研究在探讨集体主义的文化维度时,引入了“关系取向”等概念,以更精细地刻画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模式。另一项研究则尝试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相结合,构建一种新的个体发展理论。 结论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系统地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进展。本辑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体心理、社会互动以及文化变迁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更在本土化理论建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所收录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也为全球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密度,简直是对我耐心的一次严峻考验。每一页都塞得满满当当,字体小小的,行距也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试图在通勤的地铁上快速浏览几篇感兴趣的议题,结果往往是刚进入一个论点的展开部分,就因为环境嘈杂和注意力分散而不得不停下来,重新找回刚才看到哪里。更让我感到挫败的是,许多篇章似乎都默认读者已经对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了如指掌,直接进入了深入的讨论和数据分析的阐释阶段,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和概念普及。举个例子,一篇关于“集体认同重构”的文章,用了大量篇幅去讨论某个特定的测量工具的信效度,但对这个“重构”究竟在哪些具体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细节描述却很简略。这让我想起在听一场只有专家才能听懂的内部报告会,你感觉里面一定藏着宝藏,但通往宝藏的路径被设计得异常曲折且充满了只有“圈内人”才懂的暗号。对于我这种想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的读者来说,这种设计无疑增加了巨大的信息筛选成本。

评分

整体来说,这本《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七辑)》散发出一种浓厚的学院气息,它忠实地记录了特定学界同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文本的严谨性来看,它的学术标准是无可挑剔的,每一句话的措辞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的引文支撑。但正因为这种极致的严谨和内向的聚焦,它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将普通求知者挡在了门外。我带着对社会热点的好奇心和对个体命运的关切走进这本书,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份份关于方法论和数据分析的详尽说明书。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训练”,而非精神上的“享受”或“启发”。如果说一本好的评论集应该既能服务于专业人士的深化研究,也能为跨界学习者提供坚实的入口,那么这本书显然将重心完全倾斜到了前者。对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解码”的密文,而不是一份可以被“分享”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它的广度却令人感到一丝遗憾。我注意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集中在特定的、高度专业化的细分领域,比如某种特定的心理测量学方法的验证,或者某一特定群体(如大学生群体中的某一小分支)的特定行为模式研究。这对于推动该细分领域的研究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一个希望获得对“中国社会心理学”整体面貌有一个宏观把握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深度挖掘带来的却是整体视野的缺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篇能够统领全局的文章,梳理出过去一年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脉络、争论焦点以及未来的潜在方向,就像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带着我们走过一个展览,指出哪些作品是里程碑式的,哪些是流派的新兴代表。但本书更像是由许多独立的小展台拼凑而成,每个展台都展示了极其精细的雕塑,却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导览系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迷失在各个独立模块之间,无法构建起一个连贯的知识地图。

评分

我原本对这本评论集抱持着一个非常朴素的期望:能从中看到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的独特观察和解释。毕竟,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套用到东方的复杂人情世故中,总会有些水土不服的地方,我期待看到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或至少是深刻的批判。然而,翻阅其中的几篇关于“人际信任与社会资本”的论述时,我发现其分析框架依然非常依赖于经典的社会交换理论,虽然加入了中国语境的变量,但整体的叙事逻辑和论证路径显得有些保守和循规蹈矩。那些关于“关系网”的微妙之处,关于“面子”的心理成本,那些渗透在日常交流中的非语言线索,在这些精密的学术论文中,似乎被“量化”得有些过于扁平化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的数字游戏中。这种对研究范式的过度依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系列精致但略显冰冷的实验室报告,缺乏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光是装帧就透着一股子严肃劲儿。我本来是冲着书名里的“社会心理学”几个字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如何影响个体心理的深刻洞察。结果呢,翻开目录,里面罗列的那些研究主题,虽然专业性十足,但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门槛实在有点高了。文章的引言部分大多充斥着复杂的理论模型和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像是在搭建一个极其精密的脚手架,但真正的“干货”——那些鲜活的社会现象分析——似乎被埋在了太多的学术术语之下。我花了很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社会认知偏差”或者“跨文化适应性测量”的章节,发现自己更像是对着一本晦涩的教科书在啃,而不是在阅读一篇面向广泛读者的评论。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对当下热点话题,比如网络舆论场的群体极化现象,或者新型家庭结构下代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动因,能有更贴近生活的、可感知的分析,但很遗憾,这些内容似乎被放置在了更偏向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述中,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偏向于学术研讨会纪要,而非面向大众的深度评论集。那种希望快速抓住核心观点的阅读期待,在这本书的结构中很难得到满足,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扎实理论基础才能完全消化的专业报告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