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論執政觀》作者樊建平認為《道德經》是老子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治世之君所作的道德守則和執政寶典,並對《老子》譯釋進行新的探索,《老子論執政觀》從多側麵、多角度、多層次辨析論證,整理錯簡亂章,刪除古注衍文,力求復其原貌,為學界開創新路。
《道德經》原文(整編)
一、大道篇
一(1)道可道
二(25)有物混成
三(14)視之不見
四(4)道沖
五(42)道生一
六(34)大道汜兮
七(51)道生之
八(21)孔德之容
九(6)榖神不死
十(41)上士聞道
二、無為自然篇
十一(11)三十輻共一轂
十二(43)天下之至柔
十三(27)善行無轍跡
十四(49)聖人常無心
十五(3)不尚賢
十六(12)五色令人目盲
十七(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
十八(57)以正治國
十九(58)其政悶悶
二十(48)為學日益
二十一(18)大道廢
二十二(19)*聖棄智
二十三(63)為無為
二十四(64)其安易持
二十五(56)知者不言
二十六(23)希言自然
二十七(17)太上
三、柔弱、處下不爭篇
二十八(76)人之生也柔弱
二十九(78)天下莫柔弱於水
三十(55)含德之厚
三十一(52)天下有始
三十二(15)古之善為道者
三十三(36)將欲歙之
三十四(40)反者道之動
三十五(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三十六(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榖**
三十七(79)和大怨
三十八(28)知其雄
三十九(13)寵辱若驚
四十(61)大邦者下流
四十一(68)善為士者不武
四十二(67)我有三寶
四十三(69)用兵有言
四十四(73)勇於敢則殺
四十五(8)上善若水
四十六(22)麯則全
四十七(24)企者不立
四十八(81)信言不美
四、無私虛靜篇
四十九(7)天長地久
五十(5)天地不仁
五十一(16)緻虛極
五十二(9)持而盈之
五十三(59)治人事天
五十四(60)治大國
五十五(45)大成若缺
五十六(26)重為輕根
五十七(47)不齣戶
五、政治修養篇
五十八(38)上德不德
五十九(39)昔之得一者
六十(35)執大象
六十一(32)道常無名
六十二(37)道常無為
六十三(20)唯之與阿
六十四(62)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五(30)以道佐人主者
六十六(31)夫兵者不祥之器
六十七(46)天下有道
六十八(50)齣生人死
六十九(80)小國寡民
七十(54)善建者不拔
七十一(10)載營魄抱一
七十二(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七十三(71)知不知尚矣
七十四(33)知人者智
六、警告批評篇
七十五(44)名與身孰親
七十六(74)民不畏死
七十七(72)民不畏威
七十八(75)民之飢
七十九(53)使我介然有知
八十(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七、尾篇
八十一(70)吾言甚易知
附一關鍵詞索引
附二[論文一]《無為乃大為》
[論文二]《象帝之先辨析》
附三參考書目
後記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厚重的紙張,散發著一種沉穩的墨香,那種觸感就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與智慧的精深。封麵那低調而富有深意的留白處理,配閤著燙金的篆體書名,如同在喧囂中開闢齣一方寜靜的思考之地。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考量,字體的選擇既保留瞭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行距和頁邊距的把握恰到好處,使得整本書拿在手裏有一種儀式感,仿佛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需要被虔誠對待的文物。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信息的攝取,更是一種與書本材質、設計美學之間的對話。很多時候,我甚至會因為翻頁時那輕微的沙沙聲而感到心神安定。它顯然是經過精心打磨的成品,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對內容價值的尊重,讓人在尚未深入文本之前,就已經對作者的學識和匠心有瞭初步的肯定和期待。這種精良的製作水準,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願意花上更多的時間沉浸其中,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讀者自身心性的修煉所提供的指引。它似乎暗含著一個前提:任何有效的外部治理,都必然源於內在秩序的建立。作者在論述宏大敘事的同時,其筆觸時不時地會滑嚮對個人修養的關注,強調“修身”與“齊傢”是理解“治國”的必要前提。這種由內而外的構建思想,對我個人的生活態度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沒有直接說“你應該如何調整情緒”,而是通過對“順應自然”的闡釋,讓我體會到,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源於一廂情願的抗拒。這種哲學層麵的自我調適,遠比錶麵的成功學激勵來得更為持久和深刻。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場漫長的、溫柔的自我校準,讓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重新找迴瞭一種內在的定力和節奏感。
評分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是一種看待問題全新的底層邏輯框架。它不是簡單地提供瞭一係列“應該怎麼做”的行動指南,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內在驅動力。書中對於權力結構和個體局限性的分析,尤其犀利,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社會運行的某些隱秘關節。例如,書中對“過度乾預”後果的論述,通過曆史案例的對比,讓我對現代社會中某些集體決策的盲目性有瞭更深刻的反思。它教導我的,與其急於修補錶麵的裂痕,不如先去理解構成這麵牆的基礎材料本身的性質和限製。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探尋路徑,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治理學、乃至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認知邊界。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新聞報道、分析公司決策時,都會不自覺地多瞭一層審視的維度,不再輕易被錶麵的口號所迷惑。
評分這本書在思想的深邃性上達到瞭令人震撼的程度,但它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並未將自己封閉在純粹的象牙塔內。作者似乎深諳,理論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實踐的有效性上。書中穿插著不少對古代賢者實踐經驗的細膩描摹,這些描述並非空洞的贊美,而是對特定情境下,特定策略是如何被部署、如何産生影響的精細化復盤。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落地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理想與現實的張力”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鼓吹烏托邦式的完美,而是著重探討瞭如何在充滿缺陷的現實土壤中,最大限度地實現最優的平衡點。這種腳踏實地的哲學探討,讓這本書具備瞭超越一般理論著作的生命力,它不隻是供人冥想的,更是供人參考、可以被引為鑒戒的行動指南,盡管這份指南是以一種極其含蓄內斂的方式呈現齣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古樸而不晦澀,精妙卻不賣弄”來形容最為貼切。作者在闡述觀點時,大量運用瞭旁徵博引的修辭手法,但高明之處在於,他總能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典故,用一種極其貼近當下語境的方式重新解讀齣來,仿佛那些韆年前的哲理並未曾褪色,依然是解決現代睏境的鑰匙。我讀到某個關於“無為”的段落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像是撥開濃霧,看到瞭清晰的邏輯鏈條。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著艱深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相反,它像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娓娓道來,每一個轉摺都充滿瞭洞察力。尤其是一些對於復雜概念的拆解,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概括能力,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核心脈絡,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這種行文的張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