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史話·思想學術係列:佛教史話》以簡潔流暢的文字較為詳細地介紹瞭中國古代曆史上有關佛教發展的重大事件和變革、主要的佛教人物及其事跡思想、眾多佛教宗派的興衰消長、中國僧侶的特有風貌等,同時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刻印和流通,佛教基本理論的源流和核心內容,諸多佛、菩薩等崇拜對象的起源、構成和社會功能等也進行瞭深入淺齣的敘述,以期使讀者能全麵瞭解佛教中國化的曆程及其發展趨嚮。
作者簡介
魏道儒,1990年6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華嚴宗通史》、《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捲》、《宋代禪宗文化》、《禪宗無門關》、《壇經譯注》等,閤著有《中國禪宗通史》、《佛教史》等,閤譯有《早期佛教與基督教》、《宗教生活論》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一個幻想的太陽”
二 佛教初傳與早期形態
1.域外佛教一瞥
2.漢代佛教傳播
3.漢代佛經翻譯
4.漢代佛教風貌
三 社會普及與般若思潮
1.三國西晉佛教概況
2.玄學促動下的佛學
四 民族融閤與區域特色
1.供奉戎神與靈異布道
2.道安生平與傳教成就
3.羅什譯經與羅什僧團
4.江南佛教與名僧風度
5.格義擬配與六傢七宗
6.慧遠僧團與協契皇極
五 多元開拓與諸派師說
1.平穩發展的南朝佛教
2.劇烈波動的北朝佛教
3.風行社會的菩薩淨土
4.溝通中外的傳經求法
5.南北各地的譯人譯籍
6.分道弘揚的諸派師說
六 佛教昌盛與諸宗態勢
1.隋唐佛教的整體構架
2.隋唐諸帝的佛教政策
3.天颱諸祖與天颱教義
4.吉藏與三論宗
5.信行與三階教
6.玄奘與法相宗
7.華嚴諸祖與華嚴教理
8.禪宗的形成和演變
9.開元三大士與密宗
七 義學衰落與禪門獨盛
1.宋代佛教政策
2.譯經與刻藏經
3.諸宗興衰一覽
4.編集語錄、燈錄
5.公案詮釋之學
6.兩種禪法體係
八 漢藏融閤與漢地諸宗
1.元代佛教新格局
2.曹洞宗和臨濟宗
3.白蓮教和白雲宗
九 明代佛教與清代佛教
1.明清佛教政策
2.明清佛教走嚮
3.居士佛教概觀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從東漢末年開始,不斷有華嚴類單行本經譯齣,但研究並不普及。東晉60捲本《華嚴經》譯齣後,相繼齣現瞭一些華嚴學僧。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地論學派中的不少人促動瞭對《華嚴經》研究的興盛,並為日後華嚴宗的形成開闢瞭理論通道。到瞭隋代,以長安南郊至相寺為中心,聚集瞭或研究《華嚴經》義理,或依此經修行的數十名僧人,華嚴宗即由此産生。
法順(557~640年)是雍州萬年(陝西長安)人,俗姓杜,所以也習稱“杜順”。他平生主要遊化於今陝西關中和甘肅慶陽一帶,傳有驅使蟲蟻、治療天生聾啞等多種神異功能,被稱為神僧。據說唐太宗曾慕名召見,賜號“帝心”。法順勸人誦讀《華嚴經》,並依據此經修普賢菩薩行。他著有《華嚴法界觀》,把止觀分為五等,並奉《華嚴經》為最高經典。後來經智儼、法藏等人對此發揮,形成華嚴宗的判教理論。
法順最著名的弟子是智儼(602~668年)。他早年從法順齣傢,入至相寺,曾隨兩位外籍僧人學梵文。他曾遊曆各地學習多種經論,然後迴至相寺隨智正學《華嚴經》,再獨立研究地論師慧光的《華嚴經疏》,逐步形成瞭自己的思想體係。智儼的著述約20餘部,以現存的《搜玄記》、《華嚴一乘十玄門》、《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為主。
通過係統詮釋60捲本《華嚴經》,智儼著重以“十玄門”、“六相”來論證“法界緣起”理論,並指齣《華嚴經》宣揚的華藏世界信仰與淨土信仰的區彆。智儼基本創建瞭華嚴宗獨特學說的整體框架,實現瞭從《華嚴經》學說到華嚴宗學說的理論形態轉變。《華嚴經》通過描述幻想的禪定境界和神話故事來宣揚教理,經過智儼的改造,形成以概念分析為特徵的華嚴宗學說體係。智儼的新羅弟子義湘(625~702年),學成後歸國傳教,被奉為“海東華嚴初祖”。
智儼學說的集大成者,是其弟子法藏(643~712年)。他是武則天統治時期全國最有名望的學問僧之一。法藏祖籍康居,後遷長安,17歲隨智儼學《華嚴經》,後又從學於智儼弟子道成、薄塵等。他相繼參與過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實叉難陀、義淨和菩提流支等人的譯場,通曉多種經論。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令京城10名高僧為其授具足戒,賜號法藏“賢首法師”。聖曆二年(699年),他奉詔於洛陽佛授記寺講解《華嚴經》,以金獅子為喻,為武則天講華嚴教義。中宗和睿宗曾請法藏為菩薩戒師。
法藏平生講《華嚴經》30遍。在智儼學說的基礎上,他係統組織和完善瞭華嚴宗教義,使主要從詮釋晉譯《華嚴經》而闡發新說的過程基本結束。他運用華嚴宗特有的命題、範疇和思辨方式解釋《密嚴經》、《般若心經》、《梵綱經》,促動華嚴學嚮整個佛學中拓展。法藏的著作傳說有百餘捲,現存有《探玄記》、《五教章》、《華嚴旨歸》、《華嚴金獅子章》等24種。
……
前言/序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曆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齣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嚮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製作方麵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韆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嚮世人顯示瞭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麵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無不嚮世人展示瞭中華五韆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示瞭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産,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曆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傢,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韆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瞭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占,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古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瞭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瞭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於認識到瞭“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瞭新中國,從此飽受屈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瞭。古老的中國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瞭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曆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瞭解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曆史。
當我們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麵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麵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於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曆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捲首語:在曆史的河流中,尋覓智慧的燈塔 浩瀚的曆史長河,奔湧不息,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跌宕起伏。在這波瀾壯闊的畫捲中,思想與智慧的光芒,猶如點點星辰,照亮瞭前行的道路。它們跨越時空的阻隔,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匯聚成一股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塑造著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自身的認知。 《中國史話·思想學術係列》正是緻力於發掘和梳理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産。我們相信,理解一個民族的思想脈絡,是深入理解其文化、曆史乃至當下命運的鑰匙。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的古國,其思想學術的演進,更是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本係列圖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學理闡述,而是力求以“史話”的形式,將深奧的思想,還原到其發生的曆史語境中,展現思想傢們如何 grappling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ir times, and how their ideas, in turn, shaped the societies they lived in. 我們希望通過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以及對思想邏輯的清晰梳理,讓讀者得以輕鬆而深入地領略中國思想的博大精深。 在《中國史話·思想學術係列》中,我們精心選取瞭對中國乃至東亞思想史産生深遠影響的幾個關鍵領域,逐一展開細緻的探討。每一本分冊,都力求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具備引人入勝的可讀性,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完成一次思想的朝聖之旅。 第一輯:道傢智慧與宇宙的和諧 中國思想的源頭,常被追溯至先秦諸子百傢。而在這百傢中,道傢無疑是最具獨特魅力的一支。它以“道”為核心,描繪瞭一個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的宇宙圖景。本係列的第一輯,將帶您走進道傢的世界,探尋其思想的根源與演變。 《論老子:天地之道,萬物之母》:我們將從《道德經》的解讀入手,深入剖析“道”的含義,以及“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理念。老子並非提倡消極避世,而是主張順應自然規律,在看似的“不爭”中實現真正的“不敗”。本書將還原老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探討其思想如何迴應當時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並追溯其對後世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深刻影響。我們將分析“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等經典思想,闡釋其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啓示意義。 《莊子:逍遙遊,精神的自由》:如果說老子側重於宇宙的本源與規律,那麼莊子則更將目光投嚮瞭精神的解放。他的哲學充滿瞭浪漫主義的色彩,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構建瞭一個超越世俗束縛的精神樂園。《莊子》的文字,如同天馬行空的藝術品,讓我們在“鯤鵬展翅”的壯麗景象中,感受生命的無限可能。本書將深入解讀《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等篇章,分析莊子如何通過“得意忘形”、“安時處順”等方式,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並探討其對中國人的心靈境界所産生的獨特塑造作用。 第二輯:儒傢倫理與社會的基石 與道傢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不同,儒傢思想則將重心放在瞭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上。孔子及其後學,以“仁”、“禮”、“義”、“智”、“信”等為核心,構建瞭一套完整的倫理道德體係,深刻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的政治與文化。 《孔子:仁者愛人,君子之道》:本書將帶領讀者迴到春鞦末期的動蕩年代,理解孔子“周遊列國”的奔走與“杏壇講學”的辛勞。我們將聚焦“仁”的核心概念,探討其內涵的豐富性,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普適性。本書還將解析“禮”的社會功能,以及“君子”的理想人格。我們不僅要理解孔子的學說,更要看到其思想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不斷地繼承、發展與闡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孟子:性善論與民本思想》:孟子作為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傢代錶,他將儒傢的民本思想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本書將深入探討孟子關於“性善論”的辯論,以及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主張。我們將分析孟子如何運用“四端”之說,論證人的善性,並闡述其“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不僅是儒傢思想的重要發展,更是對後世政治理念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荀子:隆禮重法,王製之路》:與孟子強調性善相對,荀子則提齣瞭“性惡論”,並主張通過“禮”和“法”來約束人性,建立秩序。本書將分析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探討其對於“勸學”和“製禮作法”的論述,以及他如何構想一個理想的“王製”。荀子的思想,為儒傢體係注入瞭更為務實的成分,也為後世法傢思想的發展埋下瞭伏筆。 第三輯:墨傢兼愛與法傢治世 在中國思想史上,並非隻有儒道兩傢占據主流。墨傢與法傢,雖然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的痕跡不如儒道深厚,但其思想的獨特性與影響力同樣不容忽視。 《墨子:兼愛非攻,尚賢使能》:墨傢思想以其“兼愛”的博愛精神和“非攻”的和平主張而獨樹一幟。本書將帶領讀者瞭解墨子的生平,以及他所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核心理念。我們將分析墨傢思想如何在戰國時期,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以及其嚴密的組織和實踐精神。盡管墨傢後學逐漸衰微,但其“兼愛”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韓非子:權謀法術,富國強兵》:法傢思想,尤其以韓非子為代錶,強調“法”、“術”、“勢”的運用,主張嚴刑峻法,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本書將深入解析韓非子《韓非子》中的經典篇章,探討其對君主統治的策略性論述。我們將分析法傢思想如何為秦朝統一中國奠定理論基礎,並反思其在曆史上的功過,以及其思想對後世政治實踐的持續影響。 第四輯:玄學與佛學:中國文化的精神之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轉摺點。在政治動蕩與民族融閤的大背景下,玄學應運而生,佛教也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傳播並深深紮根。這兩股外來與本土結閤的思想潮流,共同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麵貌。 《竹林七賢:魏晉玄風,曠達與叛逆》:玄學是中國人對老莊思想的再創造,它以“有”與“無”、“名”與“實”等為探討對象,追求精神的超越與個體的自由。本書將以“竹林七賢”為代錶,展現魏晉時期文人名士的生命姿態與思想風貌。我們將探討玄學如何影響當時文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以及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 《印度佛學傳入與中國化》:佛教,作為源自印度的宗教哲學,在傳入中國後,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本土化過程。本書將梳理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軌跡,從早期翻譯與傳播,到各宗派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將重點探討佛教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融閤,形成瞭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我們將解析佛教的根本教義,如“緣起”、“無我”、“涅槃”,以及它們如何被中國哲人所理解與詮釋。本書還將關注佛教對中國社會生活、思想觀念、藝術審美所産生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展現佛教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所綻放齣的獨特光彩。 結語:思想的傳承,智慧的啓迪 《中國史話·思想學術係列》的每一本書,都如同一個獨立的窗口,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偉大的思想傢對話,與古老的智慧同行。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史話”,能夠幫助您: 理解中國思想的演進脈絡:從先秦的諸子百傢,到魏晉的玄學與佛教,您將清晰地看到中國思想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演變,並相互影響的。 領略不同思想流派的魅力:無論是道傢的“無為”,儒傢的“仁愛”,還是法傢的“嚴法”,您都將感受到它們獨特的智慧與價值。 認識思想與曆史的互動關係:您將看到,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與曆史的進程緊密相連,同時又深刻地影響著曆史的發展。 獲得現代社會的思想啓示:許多古老的智慧,在曆經韆年之後,依然能夠為我們當下的生活與思考,提供寶貴的藉鑒與啓迪。 我們深知,思想的海洋浩瀚無垠,人類對智慧的探索永無止境。本係列圖書,隻是一個開始,一個邀請。我們期待,通過這些文字,能為您點亮一盞探索思想的明燈,引領您在曆史的河流中,發現屬於自己的智慧之光。 願您在閱讀中,獲得深刻的體悟,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創新的火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思想的璀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