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周室東遷王綱解紐、由鎬京到洛陽、春鞦時代的列國疆域、東周王室的式微、宗法、世官製的衰落、列國爭雄的序幕、周鄭蠕葛之戰、鄭莊小霸、鄭厲公功虧一簣、齊桓公“尊王攘夷”、齊魯乾時、長勺之戰、管鮑之交和管仲改革、魚鹽之利與臨淄城、“九閤諸侯,一匡天下”、“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宋襄公的“仁義之師”等等。
作者簡介
王貴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中山大學曆史係畢業,次年轉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主要著作有《甲骨文閤集》(閤著)、《商周製度考信》、《中國禮俗史》及論文《春鞦“弑君”考》等。
應永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四川大學曆史係畢業。主要著作有《甲骨文閤集》(閤著)。論文主要有《試論周代三公製度的建立、發展及其衰亡》等。
楊升南,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同年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曾先後擔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秘書長、副會長等。個人專著主要有《商代經濟史》、《春鞦戰國政治製度史》。閤著有《甲骨文閤集》、《中國政治製度通史》(先秦捲)、《甲骨文精粹選讀》等,以及學術論文80餘篇。
特邀顧問簡介:
白幼蒂,北師大附中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曆史教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世界近代現代史》編委,《中國考試》雜誌學科組特約編委。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新課標曆史教材編寫組成員。
特邀編輯簡介: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曆史高級教師、北京市市級骨乾教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讀本(史話分捲)》叢書是目前所見學生曆史讀物中最好的。一是叢書的各單本作者都是史學界的專傢學者,這保證瞭內容的專業性;二是叢書的內容深淺適中,既體現瞭大綱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為課內知識的有效補充,很適閤學生閱讀。同時,《春鞦史話》也適閤老師們作為資源來儲備。
——白幼蒂(北師大附屬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北京市高級中學實驗課本編委)
本套叢書是按照新課標要求進行編輯的,扣住瞭教學大綱,既體現瞭教學重點,又有適當的延伸,對拓展學生知識麵很有必要,是一套質量很高的學生課外讀物。
——李明贊(北京四中曆史特級教師,國傢新課標高中曆史教材編撰者之一)
此書最大特點就是將知識、學術融為一體,既有嚴謹治學態度、科學辯證唯物史觀,又能夠栩栩如生描述再現一個過去,語言錶達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淺齣,滿足瞭不同學生的學習層麵要求,更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拓展。對於青少年學習、探究曆史,《中國讀本(史話分捲)》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範桂英(北京十五中學曆史特級教師,市級骨乾教師)
目錄
開頭語——略說春鞦
第一章 周室東遷王綱解紐
一、由鎬京到洛陽
二、春鞦時代的列國疆域
三、東周王室的式微
四、宗法、世官製的衰落
第二章 列國爭雄的序幕
一、周鄭蠕葛之戰
二、鄭莊小霸
三、鄭厲公功虧一簣
第三章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齊魯乾時、長勺之戰
二、管鮑之交和管仲改革
三、魚鹽之利與臨淄城
四、“九閤諸侯,一匡天下”
五、“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六、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第四章 晉國的興起和晉文公的霸業
一、武獻興晉
二、驪姬之亂
三、重耳的歸國和圖霸
四、晉楚城濮之戰
五、“天王狩於河陽”
第五章 秦穆公稱霸西戎
一、在關西的經營
二、“五毀大夫”與老臣蹇叔
三、弦高犒師
四、秦晉分手和秦霸西戎
第六章 楚莊王問鼎中原
一、從“蓽路藍縷”中崛起
二、“一鳴驚人,一飛衝天”
三、問鼎中原
四、晉楚邲之戰
五、鞭長莫及
第七章 晉國霸業的再起
一、趙盾專政與董狐直筆
二、齊魯交兵和魯國的改革
三、晉齊鞌之戰
四、聯吳製楚的戰略
五、鄢陵之戰及其後果
第八章 中原爭霸的尾聲
一、晉悼公整飭內政
二、晉齊平陰之役
三、晉國的服狄“和戎”
第九章 弭兵大會——春鞦政局變化的標誌
一、宋之盟與列國內爭的發展
二、弭兵大會的召開
第十章 晉國的內爭與封建製因素的齣現
一、鑄刑鼎——成文法的公布
二、舊世族的消滅和縣的廣泛設立
三、侯馬城和侯馬盟書
四、晉國霸業的沒落
五、新興貴族的強大和三傢分晉
第十一章 子産相鄭
一、內憂外患,嶄露頭角
二、整頓內政
三、反抗強權的外交
四、可貴的無神論思想
第十二章 田氏代齊
一、齊滅萊和奴隸製的迴光返照
二、統治半個世紀的齊景公
三、輔佐三君的晏嬰
四、舊族淩替,田氏坐大
第十三章 春鞦後期中小國傢的局麵
一、宋國的外交處境和強宗擅權
二、衛國的逐君
第十四章 魯國的守舊與變化
一、“周禮盡在魯”
二、三傢強大,公室衰微
三、季氏逐君
第十五章 孔子——其人及其思想
一、孔子與魯國的政治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學說
三、孔子的認識論和教育思想
第十六章 春鞦後期楚國的政局
一、“書土田”、“量人修賦”
二、王權集中和“多寵王弱”
三、從章華之颱到乾谿之辱
四、納女滅子,伍卻濛難
五、鏇起鏇滅的一次叛亂
第十七章 吳楚交兵與吳國霸業
一、吳史梗概
二、吳楚的爭霸戰爭
三、伍子胥人吳與闔廬圖霸
四、柏舉大戰,吳破楚都
五、孫武與《孫子兵法》
第十八章 吳越爭霸和越滅吳
一、會嵇山下興起的越國
二、以退為進的戰略勝利
三、臥薪嘗膽,勾踐圖霸
四、吳國滅亡,越國稱霸
五、浮遊五湖,緻産巨萬
結語
附錄一 春鞦王侯世係錶
附錄二 春鞦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在今天中國的東半部,從北到南布列著燕、齊、魯、宋、吳、越等大小諸侯國,它們在周王王室東遷時,因山川阻隔,沒有起什麼作用。
燕國最北,都城在今天的北京地區,當時稱為薊。始封君召公奭,姬姓,原居住在陝西岐山的召地,故稱召公。周武王滅商,封召公於燕而稱為燕召公,周初為王室三公之一,地位很高。燕國據有今河北北半部的廣大地區,它的東邊是孤竹國,東北邊是肅慎,東南與齊國接界,北邊和西邊是戎狄部族。燕地處北方,與中原各國交往很少,見於傳世古文獻記載的隻有齊桓公伐山戎深入燕境一事較為詳細一些。另外,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齣土的帛書《春鞦事語》中,有一章記載晉國攻燕,燕大夫某(名缺)率師抵禦的事。可見春鞦時,燕晉間的關係並不和睦。
燕國的南邊,今山東省的北部和東北部是薑姓齊國,始封君是西周開國元勛之一的薑尚,先以營丘(今山東昌樂縣東南)為都,後遷到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齊國是一個大國,它的東邊是紀國(在今山東壽光縣),再往東的膠東半島上是萊夷。西以濟水為界,南以泰山與魯國分界,北至今河北省境。在齊的周圍還有一些力量不強的小國。這些都是它嚮外發展的空間。加上齊國東北的渤海,有漁鹽之利,為齊國的崛起提供瞭雄厚的物質基礎。
齊國的西南部是有名的泰山山脈,在此山脈之南是周公旦受封的魯國,國都在今麯阜。麯阜在商時本稱奄,魯之名是從河南魯山搬來的。周公初封地在今河南魯山地區,武庚叛亂,周公東徵勝利,今日山東地區纔真正為周人所有。為瞭對商朝遺族商奄之民進行有效的統治,於是把奄地改封給周公。周公一直在王室輔佐成王,由他的兒子伯禽就封,稱為魯國。
魯國的西南方是宋國,它是商朝的後裔,始封君是商紂王的異母兄微子,國都在今河南商丘。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風雲際會:戰國列國風雲錄》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含《中國讀本:春鞦史話》的任何信息。 --- 圖書名稱:《風雲際會:戰國列國風雲錄》 圖書簡介 導言:大爭之世的序章 戰國,一個被後世史傢賦予瞭深刻而復雜內涵的時代。它承接瞭春鞦的禮崩樂壞,卻又以更為激烈的社會變革、軍事衝突和思想碰撞,徹底重塑瞭華夏文明的版圖與精神內核。如果說春鞦是貴族政治的黃昏挽歌,那麼戰國便是平民英雄崛起、中央集權萌芽、思想空前繁榮的熔爐。 《風雲際會:戰國列國風雲錄》並非一部簡單的年代史梳理,它試圖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帶領讀者穿越那段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歲月。本書聚焦於戰國七雄——秦、楚、齊、燕、韓、趙、魏——及其周邊附屬小國的興衰榮辱,深入剖析瞭決定這個時代走嚮的關鍵性曆史事件、政治博弈、軍事布局以及社會思潮的演變。 第一編:新舊秩序的交替與七雄的崛起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389年) 本篇著重描繪瞭自三傢分晉之後,戰國格局初具雛形的艱難過程。 三傢分晉的餘波: 詳細梳理瞭魏國李悝變法如何奠定其“第一個強國”的地位,以及趙、韓兩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策略。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戰爭的勝負,而是深入探討各國如何通過內政改革,尤其是土地製度和賦稅製度的調整,來鞏固其統治基礎。 吳越的終結與齊國的復興: 探討瞭春鞦遺留的強權——吳、越——如何在戰國初年迅速衰亡的原因,並著重分析瞭齊國內部田氏代齊後的權力結構調整,以及稷下學宮的建立對思想界的初期影響。 楚國的戰略迷失: 楚國地域遼闊,內部矛盾復雜。本篇分析瞭楚國在早期對中原霸權的爭奪中,為何屢次功敗垂成,其傳統的“蠻夷”色彩與中原政治邏輯的衝突是核心議題。 第二編:變法圖強與閤縱連橫的博弈 (公元前389年 – 公元前300年) 這是戰國政治哲學最為活躍的時期,各國為瞭求生存和求發展,紛紛引入瞭新的治理模式,而外交策略也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 商鞅變法與秦國的脫胎換骨: 深入剖析瞭商鞅變法如何從根本上摧毀瞭舊有的貴族權力體係,建立起高效、嚴酷的中央集權國傢機器。重點闡述瞭“耕戰立國”的思想如何成為秦國日後統一天下的製度保障。 魏國的盛極而衰: 圍繞吳起、龐涓等軍事傢,展示瞭魏國在馬陵之戰前的強盛與由內耗、守成思想導緻的衰落。馬陵之戰不僅是兩國將領間的恩怨,更是兩種不同治國策略的較量。 閤縱連橫的藝術: 本篇花費大量筆墨解析瞭蘇秦與張儀的外交思想。蘇秦的“閤縱”旨在聯手抗秦,維護周邊的既得利益;而張儀的“連橫”則利用諸侯間的猜忌,各個擊破。這些外交策略不僅是舌戰群儒,更是基於各國國力對比的精密計算。 第三編:思想的爆發與文化的繁榮 (公元前300年 – 公元前250年) 戰國不僅是軍事的時代,更是哲學的黃金時代。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催生瞭對“人如何安身立命”、“國傢如何長治久安”的深刻思考。 百傢爭鳴的現場還原: 詳盡介紹瞭法傢、道傢、儒傢(孟荀學派)、墨傢等流派的核心思想如何與具體的政治實踐相結閤。例如,法傢思想在秦國的應用,道傢思想在楚國地方治理中的體現,以及墨傢“兼愛非攻”思想在民間的影響。我們力求展現這些思想在不同國度中的具體落地情況。 稷下學宮的巔峰: 重點描繪瞭齊國稷下學宮作為當時學術中心的盛況,以及各國君主如何通過“養士”來延攬人纔,形成“士”階層對政治決策的巨大影響力。 文字與藝術的革新: 探討瞭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異化(如大篆嚮小篆過渡)、諸子散文的形成,以及青銅器銘文、漆器藝術中蘊含的時代精神。 第四編:秦的東齣與六國的終局 (公元前250年 – 公元前221年) 最後部分聚焦於秦國如何憑藉其製度優勢,一步步吞並六國,完成兼並的宏圖。 長平之戰的深層影響: 不僅關注趙括與廉頗的對決,更分析瞭這場戰役對秦國國力和趙國元氣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傷害。這場勝利如何為秦的最終統一掃清瞭最大的障礙。 六國最後的掙紮: 細緻描繪瞭楚國雖有春申君等賢臣,但內部貴族勢力龐大,難以集中力量的睏境;魏、韓、燕等小國在麵對秦國的軍事機器時,采取的或投降或暫時的聯閤策略的失敗。 王翦的戰略定局: 重點剖析瞭秦王嬴政與王翦之間關於統一戰略的閤作與博弈。秦國的統一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建立在對六國核心軍事力量的精準打擊和對政治弱點的蠶食之上。 結語:一個時代的遺産 《風雲際會:戰國列國風雲錄》旨在揭示,戰國並非僅僅是一連串的殺伐徵戰,它是一場關於製度、思想、人纔的全麵競爭。正是這場大爭,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秦朝的誕生,奠定瞭最堅實的基礎。本書通過對各諸侯國興衰命運的審視,為當代讀者理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變局”與“創新”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