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住宅都是由看似平凡的物体和形状构成的, 但平凡无奇的东西,其实深藏着不平凡的道理。住宅 设计的现场,积累了许多前人的智慧、巧思,以及静 默隐藏于平凡之中的内敛精髓。《住宅设计解剖书》 集结了超过550幅插图与精炼的文字,献给所有对住 宅设计感兴趣的人们。首先,从试着了解日常生活开 始吧! 《住宅设计解剖书》的作者是增田奏。
增田奏 1951年生于横滨,一级建筑师,日本关东学院大学人类环境学系客座教授。横滨建筑师联盟“area045”会员。1977年获得早稻田大学穗积信夫研究所硕士学位。1977~1986年,在被称为“住宅设计的先驱”的建筑家吉村顺三的事务所工作。1986年开始独立开设横滨SMA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住宅设计为主要业务。1987年起,在关东学院大学工学院,关东学院女子短期大学家政系,日本大学生产工学系等授课,教授建筑计划及建筑设计。
1 序
如何打造一个家?
住宅设计,就像做一个美味便当。
门廊室外与室内的过渡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此调整心情。
玄关为什么要在入口脱鞋?
楼梯如果觉得房间很小,可能是楼梯的设计不合理。
门人人都希望流畅地移动,门希望跟随人。
客厅如果要给客厅一个定义,就是“坐着的房间”。
和室铺了榻榻米,就是和室吗?
COLUMN 1 榻榻米的五个原则餐厅餐桌占用的空间,比看起来大得多。
厨房设计高手也不见得能摆对冰箱。
餐厨合一(平面)冰箱是万人迷,任何人都会不自觉地靠过来。
太舒服了!为什么?
餐厨合一(剖面) “岛”这个角色,演好不容易。
卧室床的位置摆错了,半夜就要扑上床了。
收纳物品都有生命,夜里会跑出来散步!
COLUMN 2 家人的时间表厕所在厕所里洗手。
浴室在日本,热水是大家共享的。
盥洗室与用水空间洗衣机的位置,要在设计盥洗室时就规划。
给水?热水?排水与水握手之前,先想一想水要去哪里?
COLUMN 3 从平凡的设计开始屋顶?屋檐相当于雨天打伞或穿雨衣。
屋檐下不仅是女性知道阳伞的重要性。窗檐给窗户戴什么样的帽子呢?
盒子的形状有意义墙壁与开口是在墙面上开口,还是用墙壁来填补开口?
开口部在你面前,开着七扇窗。
隔热?换气前进,还是停下来?空气总是在犹豫。
通风真悲哀啊,难道要用空调来让风铃发声吗?
声音吸收、阻隔、响起。
COLUMN 4 方针? 决心? 勇于改变的心基地与道路住宅用地悬吊在道路上。
住宅用地的方位道路决定住宅用地的方位。
建筑物的格局 “鲁宾的花瓶”与两张面孔。
停车空间汽车比看起来大得多。
COLUMN 5 “ 普通就不好吗?” 动线双手抓住树枝也可以前进。
人和尺寸都有自己的习惯
COLUMN 6 平面的拓扑学共享与专用(隐私)你、家人、很多个你。
共享与专用(设施)我的是我的,大家的也是我的。
尺与坪顽强的尺贯法。
网格与模块拼图的规则,越简单越好。
基线与墙厚没有厚度,书本无法站立。
没有墙厚,房子盖不起来。
剖面没有面包的汉堡,肯定不好吃。
COLUMN 7 无目的就是目的后记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书籍一向抱有戒心,总觉得里面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图表。然而,这次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是按照建筑的部位(比如墙体、屋顶)来分类,而是采用了“居住行为”的逻辑线索来组织内容,从早晨的醒来到夜晚的安眠,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被拆解并重新审视。比如,它对厨房“动线”的剖析简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备餐、烹饪、清洁这三个环节的流畅度达到最高,书中给出的建议细致到厘米级的考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声音景观”的讨论,探讨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来控制环境噪音,营造宁静的居家氛围,这绝对是主流设计书籍经常忽略的维度。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时而又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入核心问题,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偏执追求的设计师,这本书在“构造细节”上的阐述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以前总觉得一些节点处理是凭经验和感觉,但这本书直接把这些“感觉”转化成了可量化的设计参数。举个例子,关于楼梯踏步的尺寸设计,它不仅提到了标准的黄金比例,还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使用者(儿童、老人)的步态差异,并给出了多套适应性方案。这种对人居体验的极致关注,让我深感佩服。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讨论非常接地气,它不回避材料的局限性,而是探讨如何扬长避短,比如在潮湿环境下,哪种木材的收缩率最低,或者在视觉上如何通过纹理来掩盖微小的形变。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纠错手册”,它帮我修正了许多过去自认为正确但实际存在隐患的设计习惯。它不是教你画漂亮的图,而是教你如何建一个真正能用一百年的家。
评分这本书真是个宝藏!我本来以为“住宅设计解剖书”这个名字听起来会很枯燥,但翻开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不是在讲理论,而是在和你面对面聊天,把复杂的结构和空间关系讲得清晰易懂。特别是关于采光和通风的部分,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规范,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甚至细致到不同朝向的窗户对室内光影变化的影响,让人豁然开朗。我一直困惑于如何平衡开放式布局和私密性,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过渡空间设计手法,比如利用家具组合或者错层来实现区域划分,这些都是我在其他设计书中很少看到的深度见解。而且,它不仅仅关注美观,更深入探讨了材料的耐久性和维护成本,让读者能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好设计”的真正含义。这本书的配图也极其精美,手绘图和实景照片的结合,让每一个设计细节都跃然纸上,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居住空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学术探险。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概念“可视化”的魔力,即便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空间理论,也能被他用简洁的笔触和精确的比喻描绘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场所精神”的探讨,他没有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地域文化和气候特征如何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布局和立面处理。书中对比了南北方住宅在应对极端天气时的不同策略,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设计视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我脑海中已有的项目草图,反思自己是否充分考虑了“场地”这一不可变因素。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现成的模板,而在于提供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和批判性思维框架,让你能够脱离模仿,真正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空间。它促使我思考,住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对阳光、空气和土地的尊重,而非仅仅是砖块和混凝土的堆砌。
评分老实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购入的,一开始还担心内容过于学术化,但很快就被这本书的务实精神所折服。它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设计理念,巧妙地拉回到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储藏空间”的设计,但它讨论的不是如何做满墙的柜子,而是如何根据家庭成员的物品使用频率和情感价值来设计不同类型的存储空间,比如“展示性储藏”和“隐藏式储藏”的比例分配。这种对“人与物关系”的深入挖掘,非常贴近真实生活。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自信且权威,没有丝毫的模棱两可,很多关键论点都言之有据,读起来让人信心倍增。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手把手地传授毕生所学,让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继承了一份对建筑职业的敬畏之心。
评分帮朋友买的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快递送的有点慢
评分质量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不错
评分用的是中通快递,保管太差,褶纹严重!差评
评分用的是中通快递,保管太差,褶纹严重!差评
评分帮朋友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