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精)》一书着重论述了“品味”问题的经济价值和当代意义。作者奥利维耶·阿苏利指出,20世纪末至今,审美动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品味和审美是以想象为基础的,因而审美资本主义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前途。 对于“审美资本主义”这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一部分的社会文化现象,国内了解还十分不够,特别是美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本书视角新颖,推论大胆而有趣,对于中国读者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精)》: 在工业**,个人品味与消费行为密不可分。享 乐的工业化使**品高于必需品,感性高于理性,诱 惑高于判断。然而,品味并非资本主义开发的新领域 。
早在欧洲的封建时代,宫廷贵族们就已发展出一 种以闲逸和品味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好的品味作为 彰显与提升其高贵身份的标准。宫廷朝臣之间的这种 竞争关系是否就是自由主义*早的先声?如果说品味 的基本价值是所谓经济意义上的非生产力,那么,工 业生产如何能够将品味转化成消费增长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在于使美观、愉悦等非必 需的产物转变成可以衡量、可以交换并能够覆盖社会 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奥利维耶·阿苏利的《审美 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精)》证明,审美资本 主义的博弈超出了纯粹感官享受的范畴,审美之战已 经成为工业文明社会里经济战争的核心。
哲学教授,法国时尚学院科研主任。主要著作有《神圣的食物——论饮食的禁忌》、《怀旧的食物——论土地的神话》,曾主编《出售的品味——论审美欺诈》和《**品——论炫耀的生产》。 广州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师,2006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后赴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深造,攻读企业传播专业,获传播学硕士学位。
品味意味着未来吗?(推荐序)
引言
1 审美品味的贵族制度
诱惑的艺术
规则的僭越
审美品味的经济推动力
2 经济的转变
贵族价值的瓦解
审美品味论著的形式主义
审美共鸣
新生事物的角色
3 审美愉悦的工业化
艺术的社会力量
工业向审美的转变
审美公众的悖论
审美个性化
4 针对审美消费的生产
消费者的标准化
中庸品味的衡量
需求的创造
市场营销的社会革命
消费与折中主义
5 审美自主权丧失的灾难
审美品味的过度丰富
消费的速率
消费的无产阶级化
6 批评中融入的经济因素
消费与休闲
消费的多样性
消费的非物质化
感受性的截获
7 审美品味不可计量的价值
批评姿态的疑难点
审美欣赏经济
消费的改造
审美资本主义的不规则性
这部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彻底颠覆了我对现代消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固有认知。作者的笔触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品味”与“审美”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驱动力和权力结构。我原以为自己对时尚、设计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出于本能的偏好,读完才惊觉,每一次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都已经被预设在一条由资本精心铺设的轨道上。书中对“风格”的工业化生产过程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从早期的手工艺品向大众市场的扩散,到如今算法驱动下的个性化推荐,其演变轨迹清晰而令人不寒而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稀缺性”这一概念的解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稀缺性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制造出来的,用以维持高溢价和持续的购买欲望。这种对文化表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考察,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力,它迫使我开始审视自己衣橱里的每一件物品、手机里每一个App的界面,思考它们背后流动的无形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社会观察报告,让人在后现代的消费迷宫中,重新找到了思考的指南针。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化研究和设计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但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它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文化精英主义批判,而是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去探讨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性转变。作者成功地描绘了从“手艺”到“品牌形象”的价值迁移,解释了为什么一件看起来简单甚至粗糙的物品,在特定的市场语境下,可以标出天价。其中对“体验经济”如何渗透到物质消费的每一个细节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指出,今天的消费者购买的最终产品是“被认可的感觉”,而审美资本主义正是提供这种感觉的工厂。阅读体验本身也很有趣,书中穿插的对历史案例的追溯,使得整个理论推导过程非常扎实,绝非空中楼阁。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的消费决策中,有多少是基于真正的需求,又有多少是源于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有一种冰冷的、近乎科学报告般的冷静,这与它所探讨的主题——即对人类情感和审美本能的系统性改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恰恰是其力量所在。作者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而是通过详实的数据、精妙的案例对比,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体系,证明了“品味”的民主化过程,实则是一场对个体差异的系统性收编。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风格周期”的分析,那种对潮流从诞生、饱和到被抛弃的生命周期的精确刻画,让人看到艺术的“生命力”在工业化流程下,是如何被严格控制的。它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断追求“新”的同时,又不断重复着相似的审美陷阱。读到关于社交媒体如何加速这一循环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直接阅读了我的屏幕使用记录。这本书为理解当代视觉文化和快消品经济提供了一套非常坚实且富有批判性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结构与微观的个人日常选择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审美是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和流通货币。作者对“设计思维”在资本运作中的角色分析尤其到位,展示了看似中立和高效的设计流程,实际上是如何被用于优化利润和控制消费预期的。我发现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在阅读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些曾经被我视为“自然发生”的审美趋势,现在看来都像是精心策划的戏剧。例如,书中对“极简主义”在不同阶段被不同市场采纳的分析,展示了资本对任何一种风格的包容性吸收能力——只要能转化为销售额。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虽然论述密度很高,但作者总能适时地通过案例来锚定抽象概念,使得阅读体验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收获。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让我们能够穿透华丽的包装,直视驱动我们欲望的无形之手。
评分坦白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对“商业批判”类书籍的疲惫感,期待着老生常谈的口号和对资本的空泛控诉。然而,这部作品展现出的分析精度和历史纵深感,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批判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美学价值”是如何被量化、标准化并最终实现规模化复制的复杂机制。他们描绘了一个从工坊到流水线,再到数字平台的完整链条,在这个链条中,人类对“好品味”的追求,成为了驱动生产力的核心燃料。特别是在论述“情感附加值”的构建时,书中揭示了品牌如何巧妙地将集体怀旧、身份焦虑与产品设计绑定,使得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种被包装好的“自我叙事”。这种叙事是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流转、稀释、又重新被赋予意义的,整个过程的复杂互动令人叹服。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之对应的实例,那种被揭秘的恍然大悟感,伴随着一丝对自身被操纵的警惕,构成了阅读体验中复杂的情绪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