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管理与研究

艺术品市场管理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鸿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品市场
  • 艺术品管理
  • 艺术品研究
  • 艺术经济学
  • 文化产业
  • 收藏
  • 投资
  • 拍卖
  • 艺术品评估
  • 艺术品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01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57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是中国美术学院2002年推出的新专业,该专业的创建在国内艺术类高校中尚属领先,该专业的新建不仅填补了学科建设的空白,同时也适应了社会对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艺术品市场管理与研究》作者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教学,已取得了相当成果和经验。在艺术市场和收藏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学院的关心,共同建设好新的专业和完善学科体系。本书由黄骏主编,何鸿著。

作者简介

何鸿,壬子年初秋生,汉族,浔阳彭泽人。祖辈世代书香,雅好文玩书画。 1990年羁旅杭州,在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工作两年有余。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本科。1997年分配至浙江宁波大学美术系任教。1998年至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班结业。2lY00年调上海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任编辑,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大学任教。2004年调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今公共艺术学院)工作,任教古代艺术品鉴藏与保护专业。擅长中国古陶瓷研究和鉴赏。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浙江历代书画鉴藏和鉴藏家印鉴》(2007年)、《域外浙瓷》(2008年)。著述有《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下册,执行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越窑青瓷文化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浙江青瓷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艺术概论新编》(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中国文物收藏鉴定必备丛书·陶瓷》(12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海派绘画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近现代书画家市场行情速查》(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钱镜塘常用印》(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八大山人作品经典局部·树石·花草》(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等。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佛山陶瓷》、《南方文物》、《荣宝斋》、《世界美术》、《美术观察》、《艺术当代》、《书与画》、《收藏家》、《典藏》、《收藏》、《艺术市场》、《艺术探索》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黄骏,196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任浙江教育学院美术学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剐院长、教授,中国画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曾获得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国美术馆收藏)、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定海保卫战》(浙江省美术馆收藏)、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杭州)等。

目录

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刚刚起步(代序)
上篇 艺术品市场管理
第一章 艺术市场管理与国家文化系统
第一节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二节 艺术市场管理
第三节 艺术市场策划
第四节 艺术市场调节与控制
第五节 表演艺术市场、艺术节和艺术营销
第二章 艺术品市场管理构成
第一节 艺术品和文物的概念
第二节 艺术品市场的肇始
第三节 艺术品市场的结构
一、艺术品提供者
二、艺术品消费者
三、艺术品拍卖会
四、艺术品博览会
五、画廊、画店及其他
六、艺术品经纪人
七、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
八、艺术品交易资金支付方式
第四节 艺术品的流转和管理
一、艺术品的无序流转
二、艺术品的有序流转
第三章 艺术博物馆等的管理
第一节 博物馆的起源与功能
第二节 艺术博物馆的性质和管理
第三节 其他艺术组织与机构
第四章 艺术法与国家政策法规
第一节 艺术法与国家文化政策
第二节 艺术品的著作权等问题
第三节 艺术品保险
第四节 艺术品纳税
第五节 艺术品租赁

下篇 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冷”思考
第一节 中国的艺术品拍卖
第二节 艺术品正常流向的背后
第三节 艺术品的鉴定——“专家说了算”的问题
第二章 影响古代书画艺术价格值的背景因素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政治因素
第二节 技术与人文力量的较量
第三章 从数字比较看中国与海外艺术品拍卖的差距
第一节 拍卖主体——拍卖行
第二节 艺术品购买力和文化消费意识
第四章 从海外艺术品市场的走势看中国艺术品市场
第五章 中国书画鉴定因素构成述略
第一节 作品的现存状况
第二节 书画所用材料
第三节 技法的多样构成
第四节 题材的复杂性
第五节 关于书画家
第六节 书画家师承关系
第七节 时空意义
第八节 画题、题跋与印款
第九节 书画著录
第十节 书画赞助体制
第六章 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法案
第七章 从海外走势看上海画廊业区域化格局前景
第八章 唐代书法的市场尴尬——怀素饮恨京城,依然风流
第一节 怀素饮恨京城
第二节 唐代书法的市场尴尬
第三节 怀素还留有多少文化财吕
第四节 怀素其人
第五节 文采风流今尚存
第九章 米芾潇洒飘逸,含笑九泉——从《研山铭》的拍卖看宋代书法的尴尬
第十章 海派绘画的历史特性及其艺术市场
第十一章 中国油画“西化”之路和市场情况
第一节 中国绘画“西化”之路
第二节 19世纪末到1949年的中国油画
第三节 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油画
第四节 1976年到2000年的中国油画
第五节 中国油画市场发展状况扫描
第十二章 上海苏州河与“当代艺术”的理由
第十三章 从艺术接受心理看当代艺术品收藏
第一节 当代艺术品市场现状描述
第二节 谁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
第三节 本土的当代艺术品接受心理
第十四章 艺术信息指南
第一节 亚洲出版的刊物
第二节 欧洲出版的刊物
第三节 美洲出版的刊物
结束语
附录
附一:部分中外艺术品成交行情
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附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附四:我国历史朝代与公元对照简表
附五:明、清朝代建元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艺术品市场管理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复杂生态、运行机制及其背后的文化、经济与社会驱动力。全书共分七个核心章节,旨在为艺术品投资者、管理者、策展人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章:艺术品市场的起源与演变 本章追溯了艺术品市场的历史脉络,从古典时期的赞助人制度,到18世纪的沙龙展览,再到现代画廊体系的建立。重点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品价值重估的影响,以及战后西方艺术中心转移的地理学意义。我们详细分析了非西方艺术品,特别是亚洲现当代艺术品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过程,并将其置于全球化和文化贸易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本章不仅关注艺术品作为文化载体的角色,更着重分析其如何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资产类别。 第二章:市场参与者与生态结构 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多层级、高度分散的利益共同体。本章系统梳理了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 艺术家群体: 探讨了新兴艺术家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和独立工作室突破传统画廊的束缚。 中介机构: 深入比较了传统大型画廊(如Gagosian, Hauser & Wirth)、精品画廊(Boutique Galleries)以及艺术家合作社(Artist Cooperatives)的商业模式差异。 拍卖行体系: 详述了苏富比、佳士得等巨头在估价、预展和二级市场操作中的核心作用,并分析了其佣金结构和市场信号发布机制。 收藏家阶层: 区分了“核心收藏家”(Blue-Chip Collectors)、“策略性投资者”和“新兴市场收藏家”的行为模式与动机。 顾问与鉴定师: 阐述了独立艺术顾问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提供的专业咨询服务,以及鉴定在维护市场信任中的关键地位。 第三章:艺术品估值理论与实践 估值是艺术品市场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本章摒弃了单一的成本导向估值法,专注于介绍和应用当前市场主流的几种估值模型: 可比交易分析法(Comparable Sales Analysis): 强调了“版次”、“品相”、“出处”(Provenance)和“时期”对最终价格的边际影响。 市场情绪指数(Market Sentiment Index): 构建了一个基于媒体曝光度、展览历史和行业报告的量化指标,用以预测特定艺术家作品的短期价格波动。 稀缺性与流动性评估: 分析了作品在市场中流通的频率如何影响其风险溢价。对于“蓝筹”艺术家,我们详细研究了“锁仓”现象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第四章:法律、监管与知识产权 艺术品交易的复杂性往往伴随着法律风险。本章聚焦于国际和国内层面与艺术品交易相关的关键法律议题: 所有权与出处追溯: 探讨了二战时期被掠夺艺术品的归还争议(Restitution Claims)以及相关的国际公约(如《华盛顿原则》)。 真实性争议与责任认定: 分析了艺术品伪造案件中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划分,以及鉴定机构在处理争议时的法律地位。 知识产权与复制权: 详细说明了艺术家对其作品的复制权、展示权和改编权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保护力度,尤其关注数字艺术品(NFTs)兴起后对传统版权法的冲击。 反洗钱(AML)与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阐述了金融监管机构对高价值艺术品交易的穿透式监管要求,以及交易参与方必须履行的KYC(了解你的客户)义务。 第五章:艺术金融化与投资策略 随着艺术品日益被视为替代性资产,金融工具正在深度介入市场。本章重点剖析了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沿领域: 艺术品抵押贷款: 分析了银行和专业金融机构如何评估艺术品作为抵押品的风险敞口和变现能力。 艺术品基金与众筹平台: 评估了通过信托或有限合伙企业形式投资艺术品的收益率、风险分散效果以及管理费用结构。 区块链技术在艺术品存证中的应用: 探讨了分布式账本技术如何提高交易透明度、保障作品的数字所有权和可追溯性,以及当前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鸿沟。 税务优化: 简要介绍了不同国家在艺术品赠与、遗产继承和资本利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及其对收藏决策的影响。 第六章:数字艺术与元宇宙经济 本章是针对新兴市场的深度研究。我们分析了非同质化代币(NFTs)如何重塑了艺术品的发行、交易和收藏模式: 生成式艺术与算法创作: 探讨了代码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市场对算法生成作品的价值认可机制。 版税机制与二次销售: 分析了智能合约如何为艺术家在二级市场销售中自动获取版税,这是传统市场难以实现的突破。 虚拟画廊与沉浸式体验: 考察了Decentraland、Sandbox等虚拟世界中艺术品展示的空间经济学,以及虚拟资产的估值逻辑。 数字艺术的长期保存挑战: 讨论了数字格式的过时性(Obsolescence)和托管风险,这是与物理艺术品截然不同的管理难题。 第七章:市场伦理、可持续性与未来趋势 健康的艺术市场需要稳定的伦理基础。本章对当前市场面临的道德困境和长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炒作文化”的反思: 批判性地审视了媒体热度、社交媒体营销如何人为制造短期市场泡沫,以及这种现象对艺术价值判断的侵蚀。 机构收藏与公共利益: 探讨了博物馆和公共机构在艺术品购藏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商业考量。 环境足迹: 评估了大型艺术展会、国际运输和区块链挖矿(针对早期NFTs)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艺术行业向更可持续模式转型的路径建议。 区域市场崛起: 预测了中东、东南亚和非洲艺术市场在全球艺术图景中的战略地位变化。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超越单纯的买卖指导,深入理解艺术品市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金融工具和社会结构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商业管理类的书籍往往充斥着空洞的口号和千篇一律的案例。但是,这本书在处理“风险管理”这一核心议题时,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和前瞻性,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像许多商业书籍那样,仅仅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相反,作者针对艺术品市场固有的非流动性、高估值波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设计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真伪鉴定风险”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溯源存证方面的潜力与局限,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传统鉴定机构在面对高仿真技术时的脆弱性。这种不回避行业痛点的写作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可信度。对我个人而言,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艺术品资产证券化”的探讨,作者非常冷静地分析了这种创新模式在法律监管、投资者教育层面尚未成熟的巨大鸿沟,告诫读者在追逐新潮概念时,必须保持审慎的商业判断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镣铐起舞,如何在充满泡沫与不确定性的领域中,建立起一套稳健的风险屏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学院派”了,但这种严谨并非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对知识的极致尊重。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间配备了最先进数据库的图书馆,作者像是耐心的图书管理员,为我梳理了从文艺复兴晚期到当代艺术品交易演变的全景图。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跨文化艺术品流动”的分析。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视角,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亚洲、中东地区新兴收藏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对全球艺术品定价权和审美趣味的重塑过程。书中对比了苏富比与佳士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策略,分析了文化敏感性如何影响营销方案的制定,这对于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从业者来说,是极具实战价值的洞察。此外,书中对“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揭示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在依赖捐赠和政府资助之外,如何通过策展合作、知识产权授权等方式,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理论框架与历史案例紧密结合,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健身,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

这本关于艺术品市场管理的专著,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这个光怪陆离领域的全新窗口。我原本以为,艺术市场无非就是围绕着几位名家巨匠的“天价”故事打转,充斥着精英阶层的神秘交易和晦涩的专业术语。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宏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书中对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解构尤为精妙,它不再仅仅关注艺术史上的地位,而是将经济学模型、社会学符号价值、甚至法律监管层面的因素揉合在一起进行考量。举例来说,关于“次级市场”的运作机制,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画廊、拍卖行、私人藏家和新兴的线上交易平台之间微妙的利益博弈与权力分配。特别是关于“文化资本”如何在市场中被量化和交易的部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它们是如何跨越时间与地域,被赋予了不断波动的市场叙事。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投资、艺术史研究或者博物馆运营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揭示行业潜规则的深度报告,引人深思,也让人对未来的市场变动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最初对“管理”类书籍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报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艺术赞助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的论述。它不再将艺术赞助视为单纯的慈善行为,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公共利益和软实力竞争的框架下进行分析。书中列举了多个国家通过税收优惠、国家级艺术品回购计划等方式,主动干预和引导艺术品市场的具体政策案例,这些细节的呈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政府在文化产业中角色的认知。尤其是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伦理平衡问题,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尖锐的质询,迫使读者去思考,在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我们是否有义务保护那些尚未被市场“发现”的艺术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冷静的社会科学叙事,大量的引用和数据支撑,使得它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适合那些希望从宏观、政策层面理解艺术市场深层驱动力的读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是那种能让你读完就立刻获得暴富秘诀的“速成手册”,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迫读者去质疑艺术品市场中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比如,关于“策展人权力”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描述了策展人在决定展览内容和学术话语权时,如何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市场身价和历史定位。这种权力结构的研究,远比单纯介绍如何与策展人建立良好关系要深刻得多。此外,书中对“当代艺术的泡沫化”进行了冷静的剖析,没有采用简单的谴责态度,而是从供需失衡、媒体推波助澜、以及艺术品“社交货币”属性的增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多层次的解释。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也十分考究,复杂的市场模型被清晰地可视化,有效降低了理解门槛。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艺术生态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相结合的视角,让人在迷恋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看清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社会运作机制。

评分

还不错,工作需要

评分

不错,质量很好 是正版

评分

榨了胡萝卜,葡萄,赶脚还行

评分

还不错,工作需要

评分

不错,质量很好 是正版

评分

榨了胡萝卜,葡萄,赶脚还行

评分

艺术管理里的一本好书

评分

不错,质量很好 是正版

评分

艺术管理里的一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