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无缝衔接!
针对各专业侧重,归纳不同设计训练方法!
通用性强!
设计素描是设计学得一门基础课,是现代设计教学发展的基础。本书以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为核心,讲述艺术基础与基础素描技法训练,突出设计专业方向与学科特色。其共分5章,深入浅出地介绍设计素描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训练方法,内容包括:从传统素描说起、走进设计素描、平面设计创意素描、产品设计创意素描、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原理与技巧。书中突出了各专业设计素描的侧重点和各自训练方法的特征,大大增强了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可选择性和可针对性。并在最后附有范例。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设计学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同时也适合作为设计爱好者的自学教程。
席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站研究员,亚洲基础造型设计联合会会员,中国工业很少将诶协会会员,上海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上海包装设计协会会员。曾出版有《信息视觉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素描与设计素描》《图形创意》等著作。
说实话,我在选择这本教材时,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的,因为市面上关于素描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太少。但这本《设计素描(第2版)》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它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中“素描是为造型服务的”这一刻板印象,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设计表达的底层逻辑”的高度。书中对不同媒介的运用分析得极其细致,比如炭条的颗粒感、铅笔的硬度变化对画面情绪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长期实践才能体会的经验,现在被系统地梳理出来,极大地缩短了学习曲线。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所体现出的现代感和秩序感,这与“设计”的主题是高度统一的。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突出了核心图像和文字。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做笔记和标注的读者来说,这种布局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视觉体验过程,引导读者沉浸其中,主动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在职进修的设计师,时间成本是非常宝贵的,我需要的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工作效率的知识,而不是冗长空泛的理论。这本《设计素描(第2版)》的编排逻辑非常紧凑高效。它没有浪费篇幅去描绘历史渊源,而是直奔主题——如何用设计语言进行有效的视觉沟通。书中关于“三视图与轴测图的快速表达”一节,我感到非常实用,它提供的速写方法论,帮助我迅速捕捉三维物体的空间关系,这在初步概念提案阶段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更值得称赞的是,教材中对“负空间”的讨论,这一点往往被初学者忽略。作者通过一系列极简的对比图,清晰地展示了负空间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并增强画面的张力。这种高度凝练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知识点堆砌,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抓住核心要领。总体来说,它是一本目标明确、执行有力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这本《设计素描(第2版)》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与书名中的“素描”一词形成了和谐的视觉关联。初拿到手时,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印刷质量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本身就传达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个人更看重的是内容深度,这套教材系列的声誉一直不错,所以对它寄予了较高的期望。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传统技法讲解的工具书,然而翻开目录后发现,它对设计思维与视觉传达的结合讨论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观察力的培养”这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光影训练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线条捕捉对象的内在结构和情绪,这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指明了从“画得像”到“画得有意义”的转变方向。而且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们不仅仅是展示优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解析了艺术家是如何构思和落笔的,这种“授人以渔”的讲解方式,比单纯的步骤图解要高明得多。整体而言,这本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从一个资深艺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界”的视角。素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起点,是基础,是相对静态的训练。但《设计素描(第2版)》却成功地将素描的动态性和表现力挖掘了出来。书中对“动态线”和“节奏感”的探讨,简直像是在教人如何“听”一幅画的旋律,而不是仅仅“看”它的形状。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些表现运动中的物体的速写,那些流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让我联想到了书法中的行草,这是一种超越了纯粹形体模仿的艺术表达。而且,教材中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材质表现的对比分析极其深入,比如金属的反光与皮革的吸光,这些微妙的视觉差异,都通过细致的排线和皴擦技巧被完美复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高级视觉专家的深度对话,它拓宽了我对“素描”二字的理解边界,使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石膏像练习,而成为一种灵活多变的视觉叙事工具。
评分我是一个对学习材料的“手感”有一定要求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再翻阅。纸张的选择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能很好地吸收墨水,即使用一般的钢笔书写,也不会出现洇墨现象,这对于需要大量草图和笔记的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设计构图”的那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三分法”或“黄金分割”的机械运用上,而是结合了现代广告和工业设计中的动态构图和非对称平衡理论,这与教材名称中的“设计学学科系列”定位是完全吻合的。书中那些黑白稿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微妙,即便是扫描件,也能感受到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力量感,这种对“灰度”和“强度”的精准控制,是衡量素描功力的重要标准。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门基础学科,提升到了与当代设计理念接轨的高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院派的窠臼之中,这在当前快速迭代的教育领域中尤为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