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汉的女孩气,“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不走出忧伤的女孩,美丽的“恋师情结”,莫名其妙的“怪味”……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帮助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位出色的“心灵导师”。
马志国,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著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习科学学会研究员,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青年研究》等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专家。著有心理论文及心理散文2000余篇,《心理咨询师实用技术》等心理学著作30余部,计1000多万字。多项成果获奖,多部著作再版,反响强烈。从事心理咨询与研究20余年,接待心理求询者数以千计,享誉全国。入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
“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现实的看法。我们经常需要的是换一种积极的眼光看生活。这是生活的智慧。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增长这样的智慧,教会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洒进了阳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该推卸的职责。
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下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悟透了这一生活的真谛,我们的人际关系岂不就会多一些和谐?我们的心灵世界岂不就会多一分快乐?
少男少女之间发生的相互爱慕之情,本应该叫做初恋。这种初恋是拒绝世俗的功利主义的,是不考虑婚姻的,是一段纯美的感情经历。初恋是人生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大凡心理障碍,多不是单靠吃药可以解决好的。梦想单靠用药化解心理障碍,想法挺好,可效果呢?既然是心障,还是要从心上来跨越。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
——马志国
观照心灵的“冰山”(代序)
第一辑 学业心理辅导:成功从心开始
1.谁“偷”了你的学习方法
2.你到底想得到什么
3.奇妙的“心理除法
4.“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
5.人生不吹“肥皂泡”
6.“补课者说”,说什么
7.别拿“考试焦虑症”吓自己
8.“鸵鸟策略”为哪般
9.怪,女孩考试怕考好
10.怪,男孩考试不答卷
11.换个眼光看分数
第二辑 人际心理辅导:在交往中成长
12.当心“人际气泡”的拥挤
1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14.女孩为何陷入“助人情结
15.让眼中的世界更美好
16.不受欢迎的女孩
17.尖子生的人际障碍
18.你的“爱”,让我逃离
19.女学生爱上女老师
20.女孩怪病的背后
第三辑 怀春心理辅导:走过初春的季节
21.是什么搅乱了你的心
22.“条子风波”随风吹过
23.女孩自划手腕的背后
24.“兄妹关系”的困扰
25.善待“同性依恋情结”
26.美丽的“恋师情结”
27.走过性倾向混乱期的男孩
28.偷藏女性内衣的背后
29.奇怪的女孩奇怪的病
30.“少女妈妈”救助行动
31.男孩,面对女人的诱惑
第四辑 情感心理辅导:我的心情我做主
……
第五辑 自我心理辅导:和自己好好相处
第六辑 人格心理畏导:性格就是命运
第七辑 异常心理辅导:跨越你的心障
后记
在似乎混乱的叙述中,我弄清了两点:一是女孩在去年高三刚开始就休学一年,现在的高二是复读。二是女孩休学是因为总是呕吐。因而一面控制食欲,一面又贪食暴食,为此内心冲突很是激烈。那篇戒烟的作文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心态。
不论是贪食,还是厌食,都是有心理压力的表现。至于压力如何,以及所谓的闹病究竟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具体沟通。这次由于早就超过了会话时间,我建议女孩回去先做一件事,开始写成功日记,为自己找优点。记下自我心理调节的体会,主要是为了看清自我,接纳自我,减轻压力。
女孩第二次来访时,带来了成功日记,上面有这样的一个片段:“为何当自己回想自己的优点时,总会有一堆与之对立的缺点蹦出来,来阻挠对优点的寻找?唉,算了!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有什么丢人吗?大胆写吧!”但是,她写自己的优点时依然写得很是勉强。
在随后的会话中,女孩说,贪吃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受挫的时候。女孩再次提到休学的情况。她说,是高二快结束的时候,听说暑假里要补课,自己就坚持不住了,结果刚开始补课就病倒了。现在想来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值得休学,如果坚持下来……可是,当时就是经常吐,有时候似乎是喜欢那种吐的感觉……
女孩已经比第一次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领悟得好些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女孩的情况,约定后与女孩父亲作了一次沟通。
女孩父亲说,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初中,高中,都是自己考入重点校的。但是只有进了高中后,特别是进了高二后,才知道真努力了。可是,大约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出现症状,主要是吐。本地一家医院说得很厉害,要手术。去了外地一家大医院,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吃点药就会好。果然,吃药不久症状明显减轻。这时候,已经休学了,最初是从外地看病回来后孩子自己先提出来的。家里觉得已经耽误两个多月了,就同意休学。休学后,孩子的症状慢慢越来越轻,就好了。
……
观照心灵的“冰山”(代序)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大门上。一个人走过来,拿一根铁棒连撬带砸,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锁。这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放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嚓一声,锁开了。等两个人走了,迷惑不解的大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锁,你却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小钥匙回答说:“因为我能深入它的内心。”
教师,本该是打开学生心锁的人。但是,对学生的内心,我们究竟能深入多少?比如,在本书中你就会看到的:
考试答题,天经地义,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参加考试却不涂答题卡?
尊师爱生,人之常情,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却因老师的爱而总想逃离?
异性相吸,世之常理,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却同性相吸且难舍难分?
男女相恋,爱情萌动,可为什么有的学生相依相恋却不是因为爱?
青春年少,魅力季节,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却是那样嫌恶青春的自己?
阳刚阴柔,古来如此,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却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
声音气味,外物所在,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却凭空听闻到怪声怪味?
……
诸如此类的学生内心世界,我们又该怎样深入?
一颗心灵如同一座“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很小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意识”。这里已经是一个难走的迷宫,已经相当错综复杂。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冰山还有潜藏水下的更大部分,在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这里有难以觉察的大量潜在的心灵活动,更为纷繁复杂。人们的许多似乎匪夷所思的言行,往往要在潜意识中才能探寻到真实的心理渊源。
人的心灵这座“冰山”,用眼是看不到的,要用心看。有了心对心的观照,才能既看到“冰山一角”,又看到“冰山全貌”。如此,肯定会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善待自我,让自己多一份心灵的智慧,从而也会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心灵的关怀。
如若不练就这样的功夫,我们何谈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正是为了练出点观照心灵的功夫,便有了这本写给老师的书。
这些年来,常有单位请我为老师们讲讲学生心理,要我最好结合心理咨询案例讲。我发现,老师们确实很喜欢结合案例的心理分析。现在,你手上的正是这样一本书。
本书内容源于作者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都是从中精选出来的典型案例。当然,遵照心理咨询的准则,书中隐去了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背景资料,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
全书风格突出体现为: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突出可读性;有诊断,有分析,有答疑,确保科学性;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讲究实用性。本书最鲜明的一个特色是,案例叙述中有机穿插了“与教师一起思考”。这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与思考,是心理案例的拓展与深入,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不错的,绝大多数教师不是专业心理咨询师,一本书也不可能让人成为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但是,我们却可以从此起步,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观照学生的心灵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门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句话,它让我们更像一位心灵的导师,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临了我想说,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还会不经意间给学生心头留下阴影,让学生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叫做“师源性心理问题”。阅读中,相信在这点上也会引发我们的省察和反思。还有,心灵导师自己的心灵也得修炼。我敢说,通过本书,对我们的心灵,也会有一分观照和滋养。这,是我们的福气,也是学生的福气。
教师的工作很忙。这本书,你全不必一本正经来读,权当一本闲书,闲来随手翻翻。相信你会发现——原来书中有许多值得闲游的好去处。
马志国
庚寅秋月记于空心斋
老实说,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但一旦翻开,那种阅读的流畅感和强烈的代入感就完全抓住了我。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没想到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围绕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困境。里面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现实,涵盖了从青春期的叛逆、人际关系困扰到学习焦虑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我过去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所有“拦路虎”。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案例后面给出的多维度解析,它不只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专业敏感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我过去处理类似情况的方式,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本书让我明白,做“导师”远比做“管理者”来得更重要和更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将它们组织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初级介入到深度干预,逻辑性极强。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心理辅导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性不强,读完后依然不知如何下手。但这本完全不同,它给出的建议具体、可行,就像是手把手教你如何搭建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桥梁。我尤其欣赏它对“边界感”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好心办坏事,正是因为没有清晰地界定教育者和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也十分精准,让我对“知人善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位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都应该放在手边,随时查阅。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装饰品,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实践检验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实实在在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在迷雾中看到了一束光,让我对“教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觉得,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分数和知识的灌输了,却常常忽略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复杂和脆弱。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个真正成功的教育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灵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式书籍,反而像是一系列生动的对话和场景重现,每一个案例都直击人心,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怎么做?书中的分析非常透彻,从现象到本质,层层剥开问题的根源,让我看到了许多过去被我忽略的细节。特别是它强调了共情的重要性,教会我们如何放下成人的傲慢与偏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工具箱,让我在面对那些“棘手”的学生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充满了一种沉着的信心。这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育类读物之一。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心灵辅导”的书籍实在太多,很多都言过其实,最终发现内容空洞。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真诚和专业深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即便是对心理学不太精通的老师也能轻松理解并吸收其中的精华。更让我触动的是,书中流露出对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深深的尊重和关怀,这不是一种职业化的敷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教育情怀。它不仅仅教我如何“解决”问题学生,更重要的是,它教我如何“看见”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和疗愈,仿佛卸下了过去一些不必要的包袱,以更轻盈、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我的学生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预防性辅导”的强调。许多时候,我们总是等到问题爆发、学生出现严重行为偏差时才去补救,往往为时已晚。而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前瞻性的视角,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日常的细微观察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将许多潜在的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沉默型”学生的章节,这正是我过去最头疼的一块短板——如何让那些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书中提供的多种非语言沟通技巧和巧妙的提问方式,让我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成功地转化成了日常教学场景中的微小行动指南,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优秀读物。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值得购买,挺不错的书!
评分好!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